形式语言在材料实验课中的拓展与提升
陈健捷王湘丁瑜欣
(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
本教学成果“形式语言在材料实验课中的拓展与提升”来源于“2010校级教改项目——对设计基础课程合理化的探讨”。本教学成果是对于项目组成员多年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验的总结。
1思想认识和内容
目前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基础课程群由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图案设计和陶瓷艺术、木材工艺、印刷工艺、摄影等材料技术基础课程组成。虽然这两方面的课程各有侧重,但都是对设计中从单一设计语言到其在不同材料中形式语言基础应用的研究。在综合性高等院校中,作为设计基础课程的陶艺、木艺等选修课,从教学目的和训练方式、讲授内容都必须基于课程设置、学生专业方向等外在条件和特点。
另一方面,陶艺、木艺等材料实验课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中课时非常少,所以教学方法必须更贴近实际,利用一切能够调动的条件,才能让学生尽快进入状态,进行创作。将贯穿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图案设计等设计基础课程当中的形式语言带入陶艺课,无疑是帮助学生进入材料实验的一个有效途径。
将形式语言与材料结合不仅限于陶艺课、木艺课,同样在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图案课中也可以进行。这样将形式语言训练与陶瓷材料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对陶艺的理解,也对形式语言训练的其它课程也有很多益处。在以往的设计基础教材中,常常从标志、招贴、包装等平面设计,或者从工业产品设计中寻找立体或平面形式语言的运用案例。在大多数院校中,学生都是通过手绘、摄影、电脑等方式完成作业。这样的训练方式比较普遍,但是因为太过成熟,而陷入窠臼,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现在很多设计院校都在改革这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其实从包豪斯发端、在日本、中国的设计院校中逐渐成熟的这些抽象化的形式语言训练方式,还是帮助学生寻找生活、艺术美感规律的手段。是表达思想、设计理念的“修辞语言”。如果只停留在纸面的点线面、色彩组合训练,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
本项目尝试在教学过程中,从形式语言的角度对于传统和现代陶艺、木艺作品的深入分析。并且设置将形式语言与不同材料结合的实际训练课题。引导学生在实际与泥土、木料的接触中,领悟学习形式语言不是终点,艺术和设计中,突破外在形式,表达情感最为重要的。
另外,在很多大学中作为美育面向其它文理科各专业开设陶艺选修课、木艺选修课。陶艺、木艺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博大精深。对于初学者来说,形式美感是一个理解陶瓷、木艺之美的一个切入点,有助提高文理科学生对陶艺、木艺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2具体实施方法
将课堂教学的教学实践部分分为四个课题单元。在每个课题单元的讲课环节中,根据每个课题组训练主题不同,寻找古今中外优秀的陶艺作品作为案例,从形式语言的角度来分析传统或现代陶艺、木艺作品的美感。分别阐述陶艺和木艺的平面形式语言,陶艺和木艺的图案表现,陶艺和木艺的立体形式语言,陶艺和木艺的形式美感与功能。目的是让学生发现从古至今,从中国到外域,绵延不绝的,万变不离其宗的美的规律。在材料实验的课堂教学中,尝试遵循课题训练重点突出,由平面到立体,由单项训练到综合训练的原则。
在课程的实践阶段,根据再分别根据陶艺和木艺的平面形式语言,陶艺和木艺的图案表现,陶艺和木艺的立体形式语言,陶艺和木艺的形式美感与功能。引导学生用陶艺和木艺材料完成肌理、渐变等练习;风景、人物、动物等装饰图案练习;立体造型练习;功能性造型练习。
在大学生科技活动和北京市大学生创业行动计划等学生科技活动中,继续带领学生对陶瓷材料、木艺材料与形式美感、功能等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3成效
这样将形式语言训练与材料的课题训练进行结合,既会让学生深化设计中的形式语言与艺术规律;也会对设计中形式语言与不同材料之间的关系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学生完成的陶艺、木艺作业水平明显提升。
在大学生科技活动中,也获得了很多肯定:
2012年指导学生完成“针对单身族的陶瓷产品设计”获北方工业大学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一等奖;
2011年指导学生完成参加第二届“恒福杯”全国茶具创新设计大赛,获鼓励奖。
2011年指导学生完成“北方工业大学纪念品设计及制作——微缩的明式家具”获科园杯北方工业大学学生科技活动二等奖;
2010年指导学生完成“陶瓷文具设计“获第八届科园杯北方工业大学学生科技获第八届科园杯北方工业大学学生科技活动三等奖;
2010年指导学生完成“颁奖类陶瓷造型设计“获北方工业大学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三等奖;
2010年指导学生完成“北方工业大学纪念品设计与制作课题研究”并获北方工业大学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三等奖;
2009年指导学生完成“颁奖类陶瓷造型设计“获第八届科园杯北方工业大学学生科技活动三等奖。
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拓展训练的创新
姜蕊
(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
1内容与目的
艺术设计自上世纪后期逐渐成为我国高校具有代表性的专业之一。因其专业的特殊性和时效性,围绕该专业进行的教学实践和改革一直都在进行中。由于是工科院校,我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时和课程设置都与艺术类院校有所不同。基础教学自专业成立以来大都以技法训练为主,虽然期间亦有一些思维训练的内容穿插其中,但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此本成果结合我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在现有基础上大胆将以往少有关注的思维拓展训练融入到美术教学实践环节中。通过一系列诸如速写日记、阅读的启示以及影像的感悟等环节的训练,改变以往重手不重脑的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辨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影像、书籍、网络、多媒体等多种方式拓宽教学手段。为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的顺利衔接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2创新与拓展
该成果在遵循我校专业特点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将思维拓展的培养用独特而创新的教学方式融入到技法训练的环节中。两者的有机融合不但强化了学生的技术学习,还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因此,改变了过去只注重技术培养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设计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的衔接和过渡。
成果既拓展了原有基础教学的技术与媒介,又拓展了教学实践的时间和场所,打破了原有教学过程只是局限于课堂上的教学模式,将教学的场所和时间拓展到了网络教室、社会、自然等场所。因此,该成果改变了仅限于课堂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多维度的拓展了现代设计基础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3业绩与成果
在三年多的实践中,通过前期充分、完备的准备,中期认真、开拓的实践,相关研究取得了丰厚的教学成果。在成果提供的诸多学生作业中可以看到该研究的良好效果和与众不同的启示。
成果后期以该课题为研究内容的校级教改项目顺利结题。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于清华大学主办的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装饰》中,得到业内的肯定与好评。相信如经过进一步的完善和实践,该成果的研究内容一定会对艺术设计的基础教学产生良好的作用和效果。
4感悟与思考
在取得成果的基础上,成果主持人也有许多相关的感触:由于整个教育体系和社会氛围的问题,现有的大学教育大多只注重对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缺乏重视。许多老师认为只要把学生的手头功夫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其实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综合素质恰恰是学生进行所有学习过程中的极其重要的能力体现,它的高与低决定了学生面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能力,决定了其能否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全、完善的社会人。近年相继出现的“高分低能”现象以及诸多让人震惊的实例都在证明素质教育的缺失。
也因此,如果现有的大学教育注重技术教学的同时,再更多地关注一下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会对学生的未来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教书育人”概括了教育的主旨,这其中“教书”和“育人”是同等重要的。如果我们只是将注意力放在教书上,却不注重育人,所造成的恶果或许不是在短期就能显现的。
该成果其实就是主持人为解决此问题进行的一项研究。成果中的训练在强调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思考以及分析能力进行培养。所以成果看似只是针对学生的技术和思维进行训练,但实际上也在尝试将素质培养融入到教学中。这,其实是该成果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其实仅凭一己之力不足以改变现状,在此也呼吁业内都能重新认识和重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素描语言
王书万石千里武向军
(艺术学院工业设计系)
1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设计素描》是设计专业(动画设计、装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服装设计、公共艺术设计)所有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在整个设计专业的知识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堪称“基础中的基石”。
《设计素描》课程通过系统的理论的讲授和系列课题的训练,培养学生对“形态”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基本的造型能力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有机的结合造型基础训练和理论知识的讲授,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学生应用性能力的训练,以及开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是本课材的主要教学目标。
2发展现状及改革思路
(1)目前的艺术类考生大都经过考前美术班的培训。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原来大学设置的美术基础课训练已经由考前的社会化培训完成了一大部分,大学美术基础训练的内容和方式必须重新考虑其新时期的变化,必须尽早与专业培养相结合,必须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步骤相一致。
(2)传统美术教育基础训练多注重在物象的捕捉训练上,多以感知的方法为培养手段。而缺少对物态的结构理解和对客观现象的抽象、重组、解构变化与创新。
(3)学习中央美术学院、清华美院在艺术设计基础课改革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素描和色彩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刻画和再现物体的形态,但在培养学生观察力和动手能力的同时,还应该注重把学生“视觉感知的物象写照能力”提升到对“几何形体的理性概括能力”上来;也就是说要把描绘对象的形态归纳为有逻辑关系的抽象元素。这种提炼和概括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最终为培养学生的设计创造力服务。
3课程安排
3.1导论
现代设计是自成体系的艺术与科学的结合,理性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设计素描的本质在于功能与审美的结合,最终服务于人类物质与精神的需要。因此,设计素描从纯粹绘画形式中分离出来,成为具有特定含义和指向性很强的一种设计基础训练方式。
重点及难点:设计素描的观察方法(整体对比的观察、宏观与微观的观察、不同视点与角度的观察方法。
3.2造型语言的美学表现
认识构图在素描中的重要性。理解形式美的基本法则,掌握一定的构图处理技巧。
重点及难点:形式美法则如何在素描练习中得到很好的运用。对构图的基本法则---多样统一性的理解
3.3多元的材料与工具的表现
熟悉的素描工具,掌握它的性能,充分发挥素描工具的长处,益于加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重点及难点:了解笔、纸、画板画架等工具和材料的特性及使用方法及作画时的优点及局限性。
3.4形的表现载体
理解形的表现载体线条、明暗、肌理的特征。
重点及难点:学习优秀作品中关于线条、明暗、肌理在素描中的运用。
3.5结构形态造型表达
结构设计素描主要研究物体内部的构造关系,研究内部构造与外部构造特征之间的整合规律,研究形体结构与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重点及难点:为了达到分析、理解和表现形体结构的目的,在排除形体表面的质感、固有色、光影效果的同时,侧重于对比例尺度、物体结构、形体组合、空间关系等的分析和研究。
3.6立体形态造型表达
理解和把握立体观念、空间意识与明暗关系等各个视觉因素的形成和视觉特征。掌握科学的静物写生步骤。掌握表现物体立体感、空间感的能力。
重点及难点:如何利用明暗色调表现物体的立体感、空间感
3.7形体质感特征表达
学习表现不同的质感,培养学生对质感的敏锐的观察力,提高素描造型表现能力,加深对不同物体性质的认识。掌握表现物体质感的能力。
重点及难点:如何利用明暗色调表现物体的不同质感特性。在质感表现中如何兼顾物体立体感与空间感的表现。
3.8形体的快速表达形体快速表达的方法
重点及难点:如何抓住形体的主要特征,通过取舍的方法准确快速地表达物体。
3.9从具象形到抽象的表达
对客观物象的外在造型特征进行各种性质变化的描绘,包括将物象概念和造型特征进行“主观”处理的练习形式,提出了想象和再现的课题。这样的思维过程在设计创造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创造性思维训练的重要内容。
重点及难点:充分利用和发挥所掌握的描绘技能,达到体现构想、表达创意的程度。
以质量和特色为核心的统计学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刘喜波肖春来王建稳李红梅崔玉杰
(理学院)
1成果主要内容
统计学专业是我校设置较早的专业之一,经过近三十年的不懈努力,现已形成了自己的办学方向和办学特色,2009年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批准为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
1.1专业建设思路
根据统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我们确定了“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大融合、重点发展三个专业方向、打好四个基础、实现五个对接”的专业建设思路。
1.2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
我们在课程体系构建上的指导思想,一是课程的设置与专业建设的目标相一致,充分体现专业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二是充分体现“四个不断线”,即:德育、外语、计算机、专业实践的四年不断线;三是课程名称、内容与国际接轨。
1.3专业课程建设
建设了1-2-3的三级骨干课程体系。1门校级精品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2门院级骨干课“统计学原理、多元统计分析”,3门系级核心课“国民经济核算、抽样调查、计量经济学”。
1.4实践体系的构建
为了培养应用型统计专门人才,统计学专业在专业建设方面非常重视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根据统计专业的特点,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合实践教学,特别是统计专业软件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5突出“市场调查咨询与政府统计”为特色
根据我校的发展定位和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我们着力打造以“市场调查与政府统计”为主要特色的统计学专业。
2创新点
(1)确定了“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大融合、重点发展三个专业方向、打好四个基础、实现五个对接”的专业建设思路。
(2)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大学四年“四个不断线”。
(3)提出了“专业实习1→课程设计→专业实习2→毕业设计”四年一条龙的“宝塔型”实践教学体系,并使各个环节程序化和规范化。
(4)构建了“一个中心和两个平台”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
3实践应用及成效
3.1学生质量明显提高
按照专业建设思路及各个环节的具体实施,从入学成绩专业排序靠后有了显著的提高。四级英语考试一次通过率及考研率居学校前列,特别是08级四级一次通过率88.9%,居全校专业第四;07级考研率14%,居全校专业第七。
3.2学生获奖多
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2009年首次参加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获北京赛区第二;在科园杯、挑战杯等学生科技活动中获校级及北京市三等奖5项;获得北京市优秀班集体、先进团支部、北京市先进个人多项。
3.3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高
利用“一个中心和两个平台”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不出校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不但学生自己设置了调研项目,而且为学工办、纪检委等完成了实际调查项目,毕业生用人单位反馈学生能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