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综合能力的实训体系构建与实践思路
李也白马礼刘高军方英兰何丽
(信息工程学院)
该成果结合国家和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将加强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放在培养方案的重要位置,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引入学生培养实践环节,多种环节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内容
本着构建实训教学体系、打造实践教学基地;联合人力资源机构、开辟就业快速通道的思路。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和校重点教改项目的支持下,完成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1)优化培养方案、构建实训教学体系。在2005年9月,着手开始修订本科培养方案,其中的重点是要突出工程性和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经过反复调研,多次讨论,形成了符合我校人才定位的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
(2)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保障实训体系实施。为了落实实践能力培养环境和条件,积极开展工作,多方组织和联系相关IT企业,构建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先后与北京亚和维教育技术有限公司、文思大学等业内具有良好实践经验的公司签订了校企实训基地协议。
(3)采用项目实战教学,提高实际工作能力。通过案例教学和企业运作过程(软件生产和开发过程)的模拟或真实项目为背景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建立健全了实训文档,编写并出版《计算机软件项目实训指导》。
(4)构建能力评价体系,开发实习实训评价系统。对学生实训能力的评估采用过程评估和项目评估结合的方式。过程评估标准采用每周任务完成程度、学习态度、知识掌握程度、综合印象四个评估维度。
2做法
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角度,将实训内容安排到教学计划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与北京亚和维、文思大学等相关IT企业联合,构建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先后与签订了校企实训基地协议,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落实了相关企业。实训内容以案例教学和企业真实项目为背景,提高了实训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进一步规范过程,组织教师编写了实训指导教材。同时,为了对学生实训效果和能力进行评估,专门设计了实训评估软件,采用过程评估和项目评估结合的方式评价实训效果。
3效果
该模式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中已经运行了6届学生,累计参加过项目培训的学生达到2500人次以上。60多名同学被华为、中软、太极等知名IT企业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华夏银行等金融系统企业录用。有200多人次先后获得各类学科竞赛奖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G通信人才教学与实践培养体系研究
王一丁白文乐张永梅肖珂冯良
(信息工程学院)
针对社会对3G通信人才的迫切需求,结合通信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与实践需求状况,以企业对专业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需求内容为依据,制定通信专业开展3G通信教学与实践基本要求,自主设计开发3G技术实验平台,编写配套实验指导书,开展3G通信特色的认识实践、创新实验、课程与综合实践等内容,构成3G技术特色的教学与实践方向培养体系。
本培养体系通过《通信专业培养3G通信人才的理论与实践基本要求》的编写,通过自主设计开发出与专业课程紧密相关的国内首个3G内层技术实验系统,并编写实验指导书,搭建了专业课程到3G实际设备的桥梁;通过将复杂抽象的3G通信理论,设计成直观、可操作、可重复的仿真演示软件,解决了直接面对大量专业书籍枯燥解读而耗费时间的学习理解问题,实质性实现了专业学生有效实践与兴趣实践的方法创新,具体做法如下:
(1)编写通信专业开展3G通信教学的基本要求
完成《通信专业培养3G通信人才的教学基本要求》的编写工作,从通信企业需求人才出发,增补3G技术课程与实践内容,弥补该领域专业教学的需求空白,为我国培养应用型通信人才提供参考指南。
(2) 3G实验平台设计创新
组织相关教师,设计开发涉及3G物理层信号结构、网络结构、物理过程、扩频与调制、编码与复用等综合应用多门专业课程3G技术实验系统,并编写配套实验教材,与学校专项购买的中兴通信实际设备有效配合,共同保障了3G技术课程的有利实施,避免了学生对某一门专业课程的偏执学习。
(3) 3G通信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思路上,采取由兴趣到感知的引导,践行由“书本原理-技术实验-设备操作”的教学实践模式,组织学生参加3G技术开放实验项目,高水平学生还参与3G实验研究课题,发表3G技术论文,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4) 3G教学考核内容与方式的创新。
学生成绩考核方式上突出课堂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能力及实践教学果的考核,淡化了过去对学生的程式化考核;考核内容上,以3G通信企业面试、笔试知识点与技能要求内容代替课本内容进行考核,为学生去3G领域工作做了针对性储备训练。
本培养体系能够满足3G通信教学相关教学内容与实验要求;编写3G通信技术软硬件实验系统与实验指导书四套;发表相关教改论文与实验研究论文十余篇。教改成果首先在通信工程系07、08、09、10四个年级多门课程的典型应用开始,学生在3G移动互联网领域工作人数明显增多达40%,多名学生在教育部全国3G应用大赛中获奖。成果还被全国多所高等院校通信专业应用借鉴,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益。
基于工程理念的基础工程训练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徐宏海张超英王捷高德文魏领会
(机电工程学院)
为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工程应用型人才,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工程训练中心在基础工程训练教学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1内容
1.1改革理念
改变传统基础工程训练课程存在的过分强调专业化、训练内容单一、工程意识淡薄等缺陷,全面树立工程理念,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社会能力、专业技能和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使学生学会运用多学科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1.2贯彻分层分流人才培养精神,完善基础工程训练课程体系
传统的基础工程训练课程门数少,而且都是必修课程,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中心先后开设了《工程实践与训练》、《数控加工综合技术及应用》等课程,构建了一套适应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课程体系。
1.3紧密结合工程特点,创新设计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根据专业不同进行模块化设计,充分体现工程的综合性、多学科交叉性和创新性。例如针对机电专业的创新训练模块,学生3人1组,根据中心提供的轴承、螺栓螺母等标准件及原材料,协作完成创意设计、工程图绘制、零件加工与组装调试等环节。
1.4融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中心开设的《数控加工综合技术及应用(1)》和《数控加工综合技术及应用(2)》2门课程,融入了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环节,学生完成这2门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后,可参加数控机床操作中级工、高级工的国家职业技能认证考试。
1.5定期举办基础工程训练大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工程实践的积极性
以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大赛为契机,每年组织一次校级基础工程训练大赛暨全国大赛选拔赛,通过比赛激发学生参与工程实践的兴趣和积极性,养成崇尚工程实践、团队合作的品质。
1.6以工程理念引领精品教材建设
中心教师编写出版的《数控加工工艺第2版》(北京市精品教材)、《数控机床机械结构与电气控制》(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项)及《数控机床加工工艺、编程及操作实训》(北京市精品教材)等教材,通过大量源于工程实践的典型实例解剖分析,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为基础工程训练系列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7着力培育数控特色,全面开放数控中心
以数控中心为改革试点和突破口,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可支配的时间,通过预约方式到数控中心实习实训、加工制作及从事课题研究等。
2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果
(1)获“2009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大赛”全国三等奖1项。
(2)2010~2011年,67名本科生取得数控机床操作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级工或高级工证书。
(3)2010~2011年,举办了2届北方工业大学基础工程训练大赛,共有506人次报名参加比赛。
(4)出版教材及获奖情况:
①《数控加工工艺第2版》被评为2011年北京市精品教材、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2010年度优秀图书奖一等奖。
②《数控机床机械结构与电气控制》获2011年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项。
③《数控机床加工工艺、编程及操作实训》获2007年北京市精品教材,该书第2版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④出版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教材2本:加工中心操作工(中级)、加工中心操作工(高级)。
⑤《数控编程技术——手工编程》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2010年度优秀图书奖一等奖。
大学考试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
刘炎孙启国徐继宁赵明
(机电工程学院)
考试是大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然而当前大学考试制度存在严重的弊病,是制约大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瓶颈之一。
现在许多大学考试内容大多局限于教师课堂所授内容、教材和笔记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有些甚至围绕着教师在教材中划定的重点而考试。考试形式习惯于一次闭卷考试,很少能充分利用多种考试手段,一次考试定论多,数次考试及综合评价少。许多学生是为考试而考试,为分数而考试,认为考试的目的就是为得到学分,取得学位,获得毕业文凭。针对这种情况,机电工程学院对8门课程进行了考试改革,有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在这8门课程中,加强教学和考试过程的监督,引入形式多样的全程性考核,将对学生的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考核。在全程考核中,将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平时考核主要包括平时作业、随堂测试、专题报告、阶段性测验、课程论文、实践环节等多种形式。全程考核促使学生抓紧平时时间的学习,有利于教师及时诊断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把学生平时的各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创新成果纳入到考试的成绩中,并把它作为激励学生进行各种创新活动的举措。对于那些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创新竞赛并获得奖励的学生,给予肯定并奖励,并给予学分。
机电工程学院通过课程考试改革,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上课出勤率、听课质量、及格率明显提高。由于大学生创新活动与创新成果纳入到考试成绩中,激励了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大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生涯打下良好基础。该项目是北方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基金立项项目,并于2011年04期北京教育期刊上发表“大学考试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探析”论文。
“供用电系统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与探索
陈亚爱周京华李正熙樊生文徐继宁
(机电工程学院)
近年来我们以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对《供用电系统课程设计》实践环节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具体做法是:(1)合理布置课程设计任务,一人一题,既避免抄袭,又能给予学生自由的设计空间,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设计能力,体现个性化;(2)合理设置教学进程,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注重课程设计的精细化规划、精细化操作、精细化控制和精细化检查等环节,将两周时间分成上、下午二十个单元,根据变电所设计流程安排,每单元都有具体的内容和要求,其中不仅有教师的指导、检查和学生汇报,也有学生的自主设计时间,形成了良性的开展课程设计进程。在整个课程设计的教学实践中,坚持规范化、精细化、个性化的科学管理模式,使《供用电系统课程设计》质量有显著的提高,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三届的教学实践,学生们普遍感到课程设计很有收获,在找工作时能自信地在供用电相关单位投简历,不少学生毕业后从事供用电的设计、管理和施工工作。教学实践表明,将精细化管理理念应用于供用电课程设计,能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既获得了供用电系统方面的工程训练,又巩固了对供用电系统理论知识的掌握,也为电气专业学生毕业参加工作拓宽了就业领域。
“供用电系统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与探索(论文)在2010年第七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上与同行交流获得好评,论文被评为大会优秀论文,并被大会推荐在“电气电子教学学报”上发表了。
该教学项目的创新点在于:将科学化管理的三个层次,即规范化、精细化、个性化的管理融入高等教育的课程管理,尤其是将“精确、细致、深入、规范”为特征的全面管理模式运用到课程设计的教学实践中,凸显成效。
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研究
张铁山许炳程正中齐园赵丽坤(等)
(经济管理学院管理系)
工程管理专业在特色建设过程中,在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设置、教学与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工作等方面,逐步突出了新办专业的特色。
1项目内容
(1)培养方案设计和完善过程中,坚持土木与管理各占50%的设计理念,夯实基础,将土木技术知识体系与管理理论知识体系相融合,培养了具备坚实土木基础知识的工程管理人才。
(2)课程体系设计实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以实践为导向。根据每门课的自身特点,在课内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型实验;将实验内容建设与课程建设相结合,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工程投资与造价特色的课内实践教学内容。
(3)专业实践以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为依托。通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一体化安排,让学生在同一个企业受到全方面的岗前培训,同时也让实习单位全方位了解我们的学生,实现本地用人单位需求与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相互对接,使专业实践内容设计更加符合本地特色需求。
(4)校内外教学资源相结合。在师资队伍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我校建筑工程学院师资的技术优势,弥补师资力量不足。另外我们充分利用校外教学资源,聘请校外专家授课。
2思想认识
我们在2009年北方工业大学教改重点项目“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研究”中,逐步形成了统一的思想认识。
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定位具体表述为:立足北京工程建设发展需要,为从事各种工程建设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培养具备坚实的土木建筑工程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工程项目投资与工程造价管理核心技能,能够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复合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具体体现在下面四个方面:
(1)工程投资及造价导向。课程体系体现工程投资及造价特色,师资队伍建设体现工程投资及造价导向,学生社团围绕工程投资及造价特色开展活动;
(2)实践技能导向。课程体系设计体现应用特色;
(3)执业化导向。课程教学大纲与相关执业考试大纲相关内容进行对接,并引进双师型人才;
(4)专注土木建筑领域。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单位全部是本地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建筑施工企业,实习项目均是住宅、写字楼和其他房地产开发。
3具体做法
(1)重视吸收国内外最新理念。西方发达国家特别重视实践型人才培养和动手能力培养,将企业实践纳入教学体系,鼓励企业与学校人才培养对接。同时,国内许多普通院校办学特色也非常鲜明,也值得我们学习。加强与国内外同类大学同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研讨和交流,使培养方案更能体现国际视野。
(2)培养方案实现“两融合四优化”。“两融合”:①土木技术知识体系与管理理论知识体系融合;②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融合。“四优化”:①土木类课程体系优化;②土木类课程教学内容优化;③管理类课程体系优化;④管理类课程教学内容优化。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土木+管理”人才引进方针。特别强调土木工程技术背景出生,着重引进工程招投标和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人才,特别是有工作实战经验的博士。
(4)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促进“两适应”。①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相适应;②课程教学大纲与教材内容的相适应。
(5)完善产学研合作,促进实践教学体系“四结合”。①课内实验与独立实验相结合;②课程设计与工程案例相结合;③专业实习与实习基地相结合;④毕业设计(论文)与实际工程相结合。
(6)开展学生竞赛活动,培养实用型人才,促进竞赛获奖和签约就业。
4实施效果
(1)学生培养效果。截止2011年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已经培养了4届约232名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考研率和四级通过率均保持提高态势。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获奖数量多,层次高。
(2)课程与教材建设有了起色。紧密结合工程实践开设实验环节课8门,其中课内实验7门,独立实验1门。出版教材4部。
(3)教育研究成果初见成效。教改研究不断线,工程管理专业8名教师,有7名教师先后承担教改项目9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
(4)学生科学研究素质提升。在近三年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大学生科技活动9项。
(5)建立了实习基地。为了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提高专业学生的技能素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开展了大量工作,累计建立了5个实习基地。
基于模拟教学的国际商务谈判能力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姜延书、郝凯、谢朝阳、白小伟、孟东梅(等)
(经济管理学院经贸系)
1项目内容
(1)设计出一套以培养素质和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方案及独特的教学方法。
(2)建成国内高校优秀实验室,大幅提升了教学效果以及我校的办学声誉。
(3)坚持课程教改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研究成果。
(4)多年坚持不懈指导学生参加谈判大赛并取得佳债。
2思想认识
我们在多年国际贸易实践教学,尤其在2009年北方工业大学教改重点项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商务谈判实践教学研究”中,逐步形成了统一的思想认识,尤其高度统一认识到本专业应以“理论基础扎实、实务精通、国际商务谈判能力突出”为人才培养特色。
3具体做法
(1)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形成了如“竞赛式教学”、“6阶梯教学方法”、“三维学习”模式等。
(2)积极开展开放式教学。通过“走出去”参加大赛和研讨,实现与校外师生的互相交流;欢迎同行走进来观摩学习,邀请专家莅临指导,促进教学不断完善;建设课程网络平台实现了不限时间地点和身份的访问;满足外专业学生要求,及时开出公选课;与国外大学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提高国际化水平。
(3)构建一流的教学基础条件。建成了示范性的国际商务谈判实验室、建立了国际贸易谈判特色教学网站、出版了特色教材“国际贸易谈判实验教程”。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支持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国内外研修、深入企业参与谈判全过程。
4实施效果
(1)课程教学效果好,学生认可度高
在课程教学方面,所开设的两门课程学生选课积极,认可度高,已经成为本专业的标杆和品牌课程。每学期期中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均对该课程有积极的反馈,并且大部分学生在每次课程结课的总结中也对该课程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学生们认为该课程教师辅导认真、课堂活动组织有序、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强、通过课程使学生谈判实践能力显著提高。
(2)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用人单位反馈积极
从毕业生求职情况看,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本课程的设置符合用人需要,对学生就业很有帮助;从已毕业的学生反馈情况看,本课程使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均得到提高,能尽快进入角色,代表用人单位进行谈判。例如,本专业毕业生李明秋、刘哲等均已成为所在单位的专业谈判手,并在实际谈判中为公司争取了巨大的利益。
(3)校内比赛坚持不懈,影响力不断提高
在课程实践教学的基础上,从2003年开始,持续多年举办校内商务模拟谈判大赛,至今已成功举办9届,在学校形成了很大影响。校内大赛的规模不断扩大,参赛人数持续提高,并且吸引了联想、爱国者、中粮等公司的赞助及合作。
(4)参加全国大赛,屡次获得佳绩
2006年,参加全国“忠旺杯”商务谈判大赛获得优秀奖;2010年,参加美国认证协会主办的第二届ACI中国谈判大赛获得特等奖2项,获得最佳谈判手奖,及优秀指导教师奖;2011年,参加“天工大杯”全国商务谈判大赛获得季军,获得最佳谈判手奖及优秀指导教师奖。
(5)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积累,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研究成果。围绕课程开展校教改课题研究5项(其中重点1项),出版教材1部。此外,公开发表教改论文15篇(核心及检索论文7篇),建立《国际贸易谈判》课程教学网站并获北京高校“创想杯”教学软件大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