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期

作者: 时间:2017-10-31 点击数:【

规范课程、整体推进、开放建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罗学科史仲文张常年张加才张轶王德岩

(素质教育与现代文化研究所、教务处、文法学院、思政教研部)

本课题在我国高校不断深化文化素质教育实践的大背景下,以理工科大学为实践平台,致力于赓续北方工业大学高度重视文化素质教育的优良传统,在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注重课程群的规范化建设,着力解决课程的系统、位序、均衡等结构性问题,形成涵盖核心课程群、骨干课程群和延伸课程群、凸显“系统·规范·特色”的全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新体系。同时,在明确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定位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选择、结构优化、教材编撰、实施推广等方面,努力形成相对稳定的体系和机制,探索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新路。

1成果主要内容

1.1建设形成相对稳定的全校性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文化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不成部分,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由三大部分组成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第一部分是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群”,该课程群以《大学美育》为龙头、以《大学语文》和《中国文化经典阅读》为两翼,构建文化素质核心课程群;第二部分是文化素质教育“骨干课程群”,包括20门“文化素质教育十五讲”系列课程。第三部分是文化素质教育“延伸课程群”,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门类100余门选修课程。

1.2推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规范性建设

在广泛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多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学校组成了专门的课程建设小组,首批建设8门课作为“文化素质教育十五讲”的骨干课程,这8门分为4个模块,加强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学科整合;此外还开设了12门重点建设课程加入“文化素质教育十五讲”的课程体系。这20门骨干课程,共计300讲,内容涵盖“文、史、哲、艺、科、经”等方面,以满足学生本科阶段的基本需求。

1.3教材建设成效显著

我校已经编辑出版了10余部文化素质教育教材。《大学美育》自1997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以来,其间多次印刷,截止2008年底,累计发行达12.57万册,被列入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十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书系》第一批书目,填补了我国高校美育统编教材的空白。

1.4形成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管理机制

规范化、创新性的管理机制是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系统顺利实施与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

1.5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研究有所突破

课题组积极进行素质教育理论研究。2011年,张加才教授承担的北京市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文化素质教育主干课程系统特色建设研究》通过了市教委组织的专家鉴定。目前,还有罗学科副校长承担的市教改立项项目《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模式研究》在研。此外,还主持了多项北京市教委的相关课题,并发表了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作为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我校认为大学生素质教育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以学校编辑出版“大学生GE阅读”、“思想与文化研究丛书”两大系列通识教育读物,为学生提供优质人文读本。

2方法与创新点

为了更好的贯彻文化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使学生从素质教育中终身受益,此次教学改革中,我校素质教育工作注重方法创新,取得了相应的成效。

(1)系统性:通过建设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群”、“骨干课程群”、“延伸课程群”,使我校文化素质教育具有了较完备的课程体系。课程群内部、课程之间既相互关联又分工明确,从而形成了相互支撑、密切配合的有机整体。

(2)规范性:我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系统建设着力在规范性上做文章,力图从课程定位、课程规模、课程稳定性、课程教材、课程管理等方面入手,比较全面地进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规范化建设,力争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闯出一条新路。

(3)延续性:此次教学改革,以国内外先进的素质教育理论为参照,以理工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接受习惯和文化观念为课程建设基础,充分吸收和升华了我校多年来高度重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所取得的积极成果。

3实践应用及成效

(1)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初步建立;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相互结合,结构完整,涵盖了文、史、哲、艺等各方面,满足了本科生的基本要求。

(2)提供相应的制度设计和组织保障保证课程建设的规范化;学校对优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予以重点资助,并制定明确标准,对每个立项课程面做出具体要求;各部门共同配合,保证素质教育体系的规范。

(3)与课程体系建设同步稳步推进配套教材建设;我校已经编辑出版了10余部文化素质教育教材。

(4)切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文化素质教育使我校学生真正受益,在2010年北京市第二届人文知识竞赛中,北方工业大学代表队最终获得了二等奖。这对一所以工科为主的普通高校来说实属不易。毕业生也得到了社会认可,就业率始终保持在北京地区高校就业率平均线以上。

(5)社会反响良好。《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均做过长篇专题报道。全国大学生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院士也认为我校素质教育工作有实效、有特色、有成绩。

规范化、个性化、人性化、信息化的教务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张常年冯晓君张颐魏金强尹天光张白波王宏波

王侃肖秀玲郭嘉

(教务处)

1成果主要内容

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我校结合实际情况,从思想理念入手,研究构建适合学分制管理、注重细节、注重成效、以人为本、服务育人的教务管理新模式。

我校在教学管理上贯彻“服务理念、人文理念、科学理念、教改理念”,着力提高服务意识与服务水平,加强教务管理制度化、科学化、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四个理念”指导下,结合新模式要求,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具体落实。

1.1服务育人、进取奉献

教务处秉承“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各项工作中注意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需求。

学校于2007年建成教学服务大厅,将教务工作面向学生的事务都集中到服务大厅办理,方便学生办理相关事务。教学服务大厅投入使用后,教务处不断拓展服务内容、拓宽服务渠道,周一至周五晚间、周六以及寒暑假期间继续为学生提供服务。

为进一步方便师生,教务处在教学信息网上开设了全天候的咨询、建议窗口,由专人负责答复师生咨询、收集相关建议。

1.2关注细节、关注精神

教务处坚持从细节入手,在选课及学业指导等日常事务中体现人文关怀。学校制定了适应学生发展、切实可行的转专业政策,为更多学生提供自主选择专业的机会。学校建立了学业警示与劝导的预警制度,针对学业存在问题的学生,教务处与学院相关负责人、班导师一起与学生及学生家长充分沟通,共同制定学业帮扶计划,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我校始终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育人的中心,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知识和能力同步、协调发展。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充分体现文化素质教育这方面的特点,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入本科教学。

1.3严格管理、注重质量

教务处不断健全、完善、优化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坚持做到管理“制度化、科学化、信息化”。目前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运行机制,形成了教学工作例会制度,构建了本科多维质量监控体系,实行期初、期中和期末全过程教学检查。

教务处于2007-2009年进行了教务系统二期建设,为学校日常运行提供保障。

1.4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

学校制定了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学籍管理制度,实行学生自主选课的学分制,实行学年注册与单科注册并行的制度。学校建立了分层分流及模块式教学管理模式,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实施因材施教。

1.5注重实践、深化改革

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积极推动第二课堂活动,不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务处一直积极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近五年来,教务处主持完成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改课题1项、北京市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5项、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规划课题(两委委托课题)1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12项,2012年北京高等学校学分制改革试点实践等北京市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正在进行中。

2实践应用及成效

通过多年的探索与积累,目前已初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基于学分制管理的、适应大众化教育的教务管理新模式,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已取得显著成效。

(1)我校教务处于2008年获得“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先进教务处”称号。

(2)我校教务处于2012年获得“全国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3) 2010年,经北京市政府批准,我校被确定为市属高校中唯一一所学分制试点高校。

(4) 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我校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5)教学服务大厅模式获得学校师生及兄弟院校的肯定,上级领导及多家兄弟院校多次走访我校教学服务大厅。《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多次对我校人文化管理特色做专题报导。

(6)学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果。2008年获得4项国家级成果及项目,2009年获得5项国家级成果及项目,截止目前,已获得国家级成果及项目24项、北京市级成果及项目87项。

(7)学分制管理取得显著效果。自实施学分制以来,共有622名本科学生成功提前毕业,占同期本科毕业生总人数的3.32%;共有561名学生通过延长在校修业年限的办法来顺利完成学业,占同期毕业生总数的2.99%。

(8)学业警示与劝导措施有效、得当。2005级实行学业警示制度以后,毕业率较2004级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之后一直稳定在98%以上;延后毕业的学生人数逐年下降,由2004级的61人下降到2007级的26人,降幅达43%;

(9)转专业政策成效明显。转专业人数逐年增加,转专业学生在新专业学习状态良好。2008年转专业的16名07级学生均以优异成绩于2011年7月毕业,其中有8名同学考取了国内知名院校及研究所的研究生,占转专业人数的50%。

(10)我校大学英语四级首次通过率连续多年超过北京市平均通过率,近年来一直名列市属高校前三,尤其是2010年首次通过率超出北京市平均通过率15.4个百分点。

(11)在全国及北京市的各类重大竞赛活动中,我校参赛人数及获奖人次逐年增加。2008年以来,北京赛区我校在参赛人数、一等奖获奖数量和获奖总数方面一直名列前茅。201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我校学生表现更为出色,在参赛的31所北京高校(包括清华、北大、北航、北邮、北理工等14所重点大学)中,我校一等奖获奖数量和获奖总数均名列第二。

明确目标,创新模式,提高质量,扎实推进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规范化建设

沈志莉王包泉秦志勇袁本文张常年李云驰

(思政部宣传部教务处学工办)

1思想认识与教学思路

北方工业大学高度重视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学校自2000年起开始实施“课程覆盖全体学生,大学四年不断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以来,根据教学工作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工作措施不断加强,教学模式不断完善,教学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教学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首先,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是中央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文件的明确要求。形势与政策教育与其它教育形式相比,与现实社会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教育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第二、在当前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更加需要结合社会和学生思想实际,加强来自教学主渠道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才能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政治鉴别力。第三、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但比较缺少社会实践,形势与政策课就成为连接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形势与政策教育通过自身所特有的教育形式,向大学生不断传递着社会的需求和希望,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把形势与政策教育纳入其中,开设了形势与政策课必修课程,使形势与政策教育成为大学教育重要教育内容。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央16号和中宣部教育部13号文精神,不断加强课程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2教学工作主要内容和做法

(1)北方工业大学按照中央和教育部文件要求推进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经历了一个渐进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随着我们对形势与政策教学特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实施的“全覆盖、不断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也不断完善,大体分为三个阶段。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工作,课堂教学学时从2000年的2学时∕学期,逐步增加到6学时∕学期,但是课堂讲授学时仍是2学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为加强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实效,学校从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了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第三阶段的工作,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学时增加到8学时∕学期。其中,课堂讲授课学时由原来的2学时增加到4学时,观看音像资料课2学时,课堂讨论课2学时,学生入学后,每个学期都可以接受到来自课堂主渠道的8学时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四年共64个学时,记2学分,基本达到规范设课要求,进一步保证了教学工作的需要,使我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又向前迈出重要的一步。

(2)在教学内容上,坚持依据教育部和市委教育工委《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为依据,把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教育的重点。从2009年至2011年连续三年进行的大样本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关注点,确定教学内容。2010年改编教材,创新教材体系,进一步完善了以全国党代会精神为主线,以动态性教学内容为主体的《形势与政策简论》教材建设,较好的处理了教材内容的动态性和稳定性的关系,更加适用于教学需要。

(3)改进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一是进一步完善讲授+视频的课堂教学方式,在发挥教师课堂教学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利用视频教学纪实性和情景性的教学优势。这种教学方式在我校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二是结合庆祝建党90周年,深入开展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围绕教育主题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汇聚整合了多种教育资源,既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优势使教育活动既做到了“全覆盖”,又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提高了教育活动实效。在开展这次教育活动的基础上,编辑出版《北方工业大学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文集---献给建党90周年》。

(4)加强两支教师队伍(课堂讲授教师19人、思想政治工作教师39人)建设,确保形势与政策课程规范开设。我校两支教师队伍保证了我校实施“全覆盖、不断线”教学模式的实施,使学生大学四年受到比较系统、完整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以2011届毕业学生为例,学生在校四年间,受到了21个专题的形势与政策教育,组织学生观看了19个形势与政策专题教学片,开展了8次课堂讨论。这些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5)不断完善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学校成立了以党委副书记为组长、宣传部与思政部牵头负责,教务处、学工办、团委等直接参与的形势与政策教育领导小组领导教育教学工作。学校每学期召开领导小组会,审定《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工作要点》,对学期整体工作作出部署,并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重要问题。为支持形势与政策教学工作,学校还设立专项经费,保证了教学需要。

3教育教学工作主要成效

3.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工作实效性不断提高。

《中国教育报》2012年5月2日发表了题为“这样的形势与政策课,我们喜欢”的专题报道。记者在采访后记中写道:“北方工大的成功实践说明,开好形势与政策课不仅必要,而且可行”。2010年秋季学期,在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对全体形势与政策授课教师的教学质量的测评中,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给予较高评价。有70.9%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好”,有25.3%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较好”,有3.7%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一般”。这反映学生对学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工作是肯定的、也是欢迎的。

3.2教育教学研究深入开展。

2010年、2011年是我校作为教育部社科司确定的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观测点学校,参加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的子课题研究,分别完成了两年调研工作任务并年度结题;2011年我校申报的形势与政策课研究课题被确定为教育部2011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委托项目,我校并作为秘书处承担了有全国481所高校参加的“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状况调查”相关工作任务,并完成调查报告;同年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会教学研讨会在我校召开;学校还编辑出版一批反映我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撰写的教学论文,提高了教学研究水平,凝聚了教育教学成果。

以课程建设为依托、团队建设为保障的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与实践

宋鹏张卫平张常年张东彦赵徐森关晓菡韩宇龙王恩成

(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社会和企业对电子信息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创新型实践人才培养为改革路线,提出并实践了“四结合五兼顾”的专业教育特色培养体系,构建了以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为龙头的教学与实践平台,探索出以电子科技竞赛、专业化专题培训和科研活动相结合的创新型实践能力培养新模式,基本找到了一条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特色鲜明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型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本教学改革成果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如下2个方面。

1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理念

为了满足国家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提出了以创新型实践能力培养为专业特色的培养新理念。

基于“理论是基础,实践是关键,知识为应用服务,教学方式为教学效果服务”的基本认识,我们构建了“四结合(校内培养与校外企业培养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外大学联合培养相结合、实践教学与地方发展需求相结合、专业教学与技术最新发展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实施了“五兼顾(低频和高频兼顾,电路与电磁场兼顾,集成技术与分立技术兼顾,弱电和强电兼顾,现代与经典兼顾)”的教学方法,创新专业教育培养体系,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得到全面发展,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先后在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特色建设专业”,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品牌专业”。2006年电子实验中心被评为我校第一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先后建成了“电信技术工程实训平台”、“电子产品设计与创新实训平台”等十多个特色工程实践创新平台,完善了实践培养环节。加强实践教学是本专业的突出特色,依托实践创新平台,坚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

在实践教学中,强化了“器件为电路服务、电路为系统服务、系统为应用服务、教学为工业服务”的宗旨,强调实践内容的工程价值和实际应用背景,建立了认知实验、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实验、研究创新计划和高级演示实验等五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通过与行业著名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建立了具有区域特点、稳固的实践教学基地,加强校内教学与社会实际应用相结合。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教育新支点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响应教育部启动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选择了本专业两个较强的课程群:“电子电路实验”和“电力电子技术”,加强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材和师资队伍建设。

“电力电子技术基础”于2008年和2007年分别被评为国家精品课和北京市精品课,“电子电路实验”于2009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电子电路实验”教学团队于2009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开关变换器的建模与控制》、《综合电子设计与实践》和《现代电路实验综合教程》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优秀教师2人,北京市高层次人才1人,北京市师德标兵1人,这为我校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建设起到推动作用,保持了专业特色教育的活力和动力,扩大了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同时深挖电子科技竞赛和科研活动在学生创新实践培养中的独特和标杆作用,开展系统的专业化专题培训,实现能力培养向课堂外和实践教学体系外的“双延伸”,探索创新型实践能力培养新模式。

提倡并创造条件促成有能力的学生参加面向工业、科研和生产实际的研究项目,并鼓励学生发表研究成果。

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最具专业特色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北京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影响广泛的科技竞赛,给他们提供展现新思维和新设计的舞台。近五年,共427人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获得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11项,北京市级奖项138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版权所有 北方工业大学 丨 发展规划处 丨 电话:010-88802996 丨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