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设计的原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周洪李沙王岩明全进吕品秀
(艺术学院设计系)
1主要内容
“居住空间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系列课程中第一门必修课,我们已连续开设多年。本成果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核心课程“居住空间设计”教学为切入点,集中在课程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将主动性创造模式的培养作为教学中心。
1.1明确课程定位
“居住空间设计”是引导大学本科生进入专业设计领域的入门课程,关系到后续专业设计课的进行,甚至关系到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走向。因此必须奠定好基础,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设计观念,从而完成由“表现自我”的艺术家到“提供服务”的设计师观念转变。
1.2相关教材建设和理论研究
针对社会上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和本科专业教学需要,编制了适合综合性高校环境艺术设计培养目标的适用教材《室内项目设计·上》(居室类)。该教材兼具创意开拓与专业技能培养双重教学功能。首先从居住空间的定位入手,引入了“健康住宅”与“绿色住宅”概念,详细解析了居室各功能空间要素及设计方法。以享誉世界的建筑大师的传世名作为范例,阐述了现代居住空间设计的内涵。因具有普遍指导意义、而且适应性强,被众多高等美术院校环环境艺术系及综合类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所使用。现已是第四次印刷。该教材第二版的修订工作已获北京市高校规划教材正式立项,修订工作已近完成。
本教育教学成果是基于原北京市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设计艺术专业方向探索与教学模式研究》(已结题)。居住空间设计教学团队成员撰写了多篇论文。如李沙在《美术观察》(中文核心期刊)2008(12)发表的文章
“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实践与就业”中指出了大学本科生阶段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在专业基础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实习锻炼将使学生触及到真实的设计环境,通过实践中发现其薄弱环节,进而促进在毕业设计过程更具针对性,也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这就是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和毕业与就业“三部曲”。
全进在2011年全国高等院校设计教育研讨会暨国际学术论坛发表的论文“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探索与改革”中,对居住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机制进行了大胆探索。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重新架构、教学环节的合理规划以及推进考试改革三个方面。将主动性创造模式的培养作为专业教学的中心。
2做法及效果
2.1强化概念创意训练
在“居住空间设计”教学方法上进行大胆探索,摒弃盲目追求装饰的形式主义设计思路,首先从概念创意训练入手,强化概念创意训练拓展思路,然后进行功能跟进,使空间形式与陈设形式紧密围绕创意主题而展开,以主题概念贯穿整个设计过程,最终达到鲜明的主题与务实的功能完美结合。
2.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根据教高(2007)1号和2号文件精神,在艺术学院领导的大力倡导下,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从社会设计一线聘请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到校指导学生实践。积极开拓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将已有签约关系的设计实习单位进一步优化整,合形成校企共建,资源共享的格局。逐步将校外实习过程正式纳入环境艺术设计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使之常态化。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专业经验积累与社会适应能力。形成了一套与本课程内容一致的、与社会联系紧密的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特别是与北京、上海、深圳的最前沿设计企业建立稳固的实践关系,有计划,有目的地派送大学生到设计一线接受锻炼。切实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建立起服务社会的意识。现已有多家正式签约、挂牌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正式运行。按计划接受大学生进行专业实习。
2.3形成教学交流机制
由于客观原因,我们的生源素质不同于名牌美术学院,本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大部分入学时造型基础相对薄弱、艺术阅历浅素养差,审美能力亟待提高。因此,通过校际间的教学交流,提高自身的专业教学水平,逐步缩小与名校之间的差距。让学生能接受高层次美院名师以及成功的设计师直接辅导,受益匪浅。同时认清其差距,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进取心。通过教学交流,优势互补促进了我们教学水平的提升
2.4学生设计成果
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环节的合理规划,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效果,学生的居住空间设计设计水平逐步提高,他们的设计成果异彩纷呈,创意不时会带来惊喜。在艺术学院有关领导支持下,我们自2009年开始设立“居住空间设计奖”,奖励勤奋好学、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同时将其作品推向媒体和设计竞赛,展现其设计才华。不但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而且提高了北方工业大学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近年来,我校学生的环境艺术设计成果频繁发表于各种平面媒体及网络媒体,并在多项相关设计竞赛中取得过良好成绩。
我们居住空间设计教学团队坚持教学改革,经数年努力,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更加贴近实际,教学内容完全围绕居住空间功能需求而展开,令该课程的科技与时尚元素紧随时代脉动。与公共空间设计相比,居住空间设计相对规模较小,然而它却覆盖了人们生活所需的全部功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因此是环境设计中应受到关注的初级设计课程。环境艺术设计能力的培养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进行的,给学生打好牢固的设计基础他们的未来才有可能向更高更远发展。这既是本科教育的主要目标。我们在居住空间设计教学上的探索也仅仅是个开始,还需不断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适应培养创新性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
微电子本科专业系列教材立体化建设
姜岩峰鞠家欣张晓波杨兵鲍嘉明
(信息工程学院)
1建设思路:
教材,是根据教学计划、大纲的规定和教学法的要求,即根据培养目标、规格及认知规律和学生实际,以简明、准确的文字,系统阐述课程内容的材料。它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知识载体。好的教材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内容和依据。
我校微电子学专业是适应新时期下北京市微电子产业的要求而设立的,主要培养符合产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为提高我校微电子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迫切需要建设适应新时期本科学生需要的新教材。因此,根据我校教育思想、理念和培养目标,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教材建设和改革,是我校微电子学专业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措施。
2建设内容
在2006年北方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的支持下,开始建设微电子
专业系列教材,
已出版的教材如下:
(1)《微纳电子器件》,化学工业出版社,ISBN9787502565060
(2)《现代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ISBN750258987
(3)《集成电路设计实例》,化学工业出版社,ISBN9787122022301
(4)《集成电路设计实验与实践》,化学工业出版社,ISBN9787122040329
(5)《集成电路测试技术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ISBN9787122029485
(6)《现代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ISBN9787122057815
(7)《微电子机械系统》,化学工业出版社,ISBN9787502581589
(8)《硅微机械加工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ISBN9787502592585
(9)《硅基纳米电子学》,化学工业出版社,ISBN9787122096296
已发行的音像制品如下:
(1)《混合信号集成电路测试方法》,化学工业出版社
(2)《集成电路测试流程》,清华大学出版社,ISBN9787880146608
(3)《半导体工艺和器件模拟》,清华大学出版社,ISBN9787880146585
(4)《集成电路关键参数提取》,清华大学出版社,ISBN9787880146578
已出版的教辅书如下:
(1)《英汉微电子与光电子技术词典》,化学工业出版社,ISBN9787502580476
3主要做法
(1)采用多媒体手段,符合“立体教材”的建设原则,将抽象和参观不方便的内容通过音像制品的形式,配合上课内容,使学生更好掌握专业技能;
(2)所包含的两本实验指导书是国内较早出版的“集成电路设计”类实践教材;
(3)教材重点突出培养具有微电子基础知识的集成电路人才;
(4)部分教材内容扩展更符合新时期技术的特点;
(5)突出部分课程的前沿性。
4建设效果
通过应用和反馈意见,我们发现学生对这套教材是比较满意和认可的,教材的成功编写和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显著提高,2011年考研率20%,2012年考研率达到46.2%,一套合适的专业教材能够激发出学生投身微电子专业的学习热情。
此套教材在众多高校投入使用后,根据授课教师反馈,在提高学生集成电路实践应用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填补了国内在集成电路设计类实验教材方面的空白。
以社会需求为驱动的课程建设模式
王景中王月海方英兰曾凡锋杜春来
(信息工程学院)
结合国家对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的需要,采用开设课程、课程内容改革、编写教材、建设精品课等课程建设到创办信息安全新专业的发展模式,探索以社会需求为驱动,以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为载体,促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方法。
1内容
根据社会需求开设《计算机安全技术》课程,陆续将其建成北京市精品课、北京市精品教材,申办信息安全新专业,探索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新模式。在学校重点教改项目的支持下,完成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1)以社会需求为驱动,设置信息安全技术课程。针对信息安全技术发展和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开设《计算机安全技术》课程,全面、系统地向学生讲授有关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的理论、技术和实践技能。2010年将其建成北京市精品课。
(2)以社会需求为驱动,建设信息安全技术课程体系。为满足其它专业学生的学习要求,陆续为电信、通信、数媒、微电、中英联合培养EDA班等专业(班)开设了“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信息安全技术”、“通信网络安全技术”和“计算机安全技术”等4门有关课程,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
(3)以社会需求为驱动,开展教材建设。在2002年第三版讲义的基础上编写教材,2006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入选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项,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2009年编写《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入选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项,2011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几年来,团队共编写出版有关信息安全技术的6部教材和参考书。
(4)以社会需求为驱动,提高学生的创业和就业能力。通过聘请企业专家指导工程训练、与企业建联合实验室、引进国家信息安全教育认证等措施,为学生创造了解社会需求、进行生产实习、了解技术应用的条件,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与社会需求同步,提高了学生的创业和就业竞争力。
2做法
以社会需求为驱动,从课程建设到专业发展,促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围绕“信息安全技术”课程建设,形成了信息安全方向的教学、实践、教材、科学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系列成果。以课程建设为基础,申办了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探索出了社会需求驱动、课程内容改革、课程建设到专业建设的发展途径。
3效果
以信息安全课程建设为中心,建设北京市精品课程1门、精品教材2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2010年起,学生获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等科技竞赛奖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培养和锻炼了一线教师,1人晋升为副教授,1人成长为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获学校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