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期

作者: 时间:2017-10-31 点击数:【

教师科研带动本科教学的探索——以城市规划专业为例

于海漪许方王卉

(建筑工程学院)

以教师科研项目,带动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从而促进以城市规划专业本科三年级主干课程为核心的系列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此过程中,注重培养本科生科研的兴趣、初步掌握本学科的主要方法论与基本研究方法、进行论文写作训练,以达到提高本科生综合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科研团队,以及促进班级学风建设的目的。从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城市规划专业本科主干课程“规划设计(2)-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开始探索“关注京西地域、引入专家专题讲座”等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关注学习与地域特征、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在课程设计中注重科学探索。在此基础上,三位本课程授课教师各自担任班导师的班集体之间也因为共同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而相互熟悉、在教师引导下互帮互助,最终形成了班级之间自主管理的学术交往。

“教师科研带动本科教学”教学模式特色鲜明,即在教师指导下,组织本科生参与到多人员、多年级、多学科同学所组成的团队之中,通过同学之间、班级之间、年级之间的协作与配合,进行多目标、多种方式的科研训练。使本科生尽早对本专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树立高远的理想和目标,打下牢固的专业基础,养成优良的专业素质;并且培养本科生对科研的兴趣,初步掌握本学科的主要方法论与基本研究方法,训练论文写作等。

本教学模式已经在本科生的核心专业课程、社会实践、毕业设计、专业素质、综合能力、研究生教学等重要教学环节,在考研、出国留学等进学环节,在自主创新、自主管理等实践环节,以及在积极互动的教师•学生学术团队和良好持久师生关系的养成方面,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培养了一批品学兼优、综合能力强的优秀骨干学生。团队成员近两年在全国规划专业专指委年会作业评优获奖、考研、优秀毕业设计、优秀毕业生、北京市三好学生、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期刊论文发表等多方面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形成的教师•学生学术团队培养了本科生的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的良好学风和自主创新的研究和实践能力,同时也有力地支持了教师科研团队的纵向和横向科研的顺利展开,有共同科研兴趣的教师,自下而上、自发地、滚雪球式地涌现出越来越多、有凝聚力的科研团队。

建筑初步课程以模型为手段,空间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与分组教学实践

潘明率蒋玲吴正旺王晓博王珺

(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初步课程是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建筑学三个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课程的主要教学对象是上述三个专业的一年级学生,对学生的专业学习的引导与认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课程重视思想认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水平。

建筑初步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评估、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取得显著成果。

1成果内容

(1)根据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联系,积极推进启发式、研究式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筑初步为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建筑学三个专业的基础课程,这三个专业同根同源,因此课程在安排上注重这三个专业的教学要求,加强基础和专业之间的联系。在教学设置上,既有针对专业基本功训练的内容,也有体现三个专业相辅相成的联系。在教学方法上,积极推进启发式研究式教学。

(2)根据课程大纲,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以建筑空间为核心,深化教学内容的深度。建筑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根本上是对建筑空间的研究,因此建筑初步课程在强调重基础的前提下,将建筑空间为教学主线,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3)强化实践环节,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模型教学贯穿课程全过程。模型教学是根据认识科学理论及其研究成果,围绕模型设计的一种教学活动。课程在安排上直接引入模型教学,通过模型来探讨设计成为学生学习的常态。

(4)探索多样化教学模式,实践小班基础上的双向选课制度。建筑初步课程按照建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根据任课教师的教学特点选择,打破班级和专业界限,实行小组教学。加强了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5)总结教学成果,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材建设。建筑初步课程教师在日常教学的基础上,面对新时代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顺应时代的要求,正式出版了课程教材《建筑设计基本知识与技能训练》。教材内容根据实际的教学安排,贴近学生的学习要求,使用效果良好。

2建筑初步课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1)学生作业获奖。由潘明率、王晓博教师指导,建筑学09A-3班郭天宇、陈嘉扬同学的作业:《交响——寻求流水别墅的空间变奏——空间设计》获2010年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作业评选优秀奖(最高奖)。

(2)课程教材使用良好。课程教材《建筑设计基本知识与技能训练》,已经连续三年被我校使用,并且其他学校所采用。

(3)项目得到校教改基金支持。课程在2008年和2009年两年获批校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基金立项,极大的支持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得到校相关部门认可。

(4)教师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建筑初步任课教师吴正旺博士在第七届北京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获二等奖和最佳教案奖。任课教师博士学位(含在读)达到64%。

以人文素养训练为中心的工科大学《大学语文》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李海燕赵卓史礼心赵晓辉张英伟赵玉琦冯雷

(文法学院中文系)

大学语文是我校的传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历经30多年几代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和不懈探索,取得了诸多成效,在国内颇有影响,获得了专家和同行的一致好评。

自2006年以来,我校大学语文进一步优化了培养方案,逐渐改变了以往单纯“以文学鉴赏为核心”,“为鉴赏而鉴赏”的授课模式,形成了现在以文学鉴赏为载体,以人文素养训练为核心,多层次,多角度,重实践的大学语文教学理念和模式,在人文精神教育和创新意识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可行、有效的经验。目前,大学语文的实践性教学已经走向常规化,主要环节包括:

1注重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积极展示学生成果

注重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一直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为此,每一学期,都会对学生进行写作方面的训练,还将优秀作品结集印出。如近三年来,已印出了《诗情话意·大学语文实践教学成果之一》(2010)及《感悟人生·大学语文实践教学成果之二》(2011)。其中《诗情话意·大学语文实践教学成果之一》为大语课堂成功开展诗歌展览、评论活动的结晶。目的是促进大学生关注社会,开拓视野。《感悟人生·大学语文实践教学成果之二》为大语课堂倡导“读好书,悟人生”活动的一次成果展示,是我校大学生对人生思考、体悟的一次精彩记录。此外还整理出《慧眼与深情——“大学语文”视野中的北方工业大学》(2012),这是大语课堂开展感恩母校,青春励志的实践教学成果。学生们写下了对母校的深情感悟以及他们成长的心路历程。

以上实践教学活动提升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及感悟人生、感恩社会的人文素养。将活动中的优秀作品集锦成册,促进学生相互学习。

2积极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激活课堂,多维互动

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近年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的重要内容。主要做法是:

2.1积极鼓励学生上台演讲

大语课堂鼓励学生以分组的方式,就各种人文话题开展配有PPT的课堂演讲。他们亲自上台讲述热衷的人文话题,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深受大家欢迎。每次学生展示结束,教师都会进行画龙点睛式的点评总结,循循善诱,与学生进行深层互动,使课堂教学既活泼生动,又富有深厚的人文内涵。

2.2就学习内容组织专题讨论

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就学习的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讨论,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度参与,完善思路,促进学生心智的健康成长,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

以上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倾听能力,判断能力,以及团队精神等,激活了课堂,真正形成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模式。

3关注国内动向,组织学生参加国家汉语水平测试

大语课堂时刻关注国家对母语教学的各种活动,并积极参与其中。例如我们在2011年组织部分学生参加了国家汉语水平试点考试,既检验了学生的母语水平,也推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调整与深入。

4改进教学方法,开辟现代化的教学途径

4.1建大学语文网站活跃教学

我们倾心建设的大学语文网站,与教学同步,内容丰富,生动活跃,是学生心灵的家园和交流展示的舞台,是目前国内最为活跃的课程教学网站之一。深受学生喜爱。网址为:http://10.17.201.231:8080

4.2走出校园,参与媒体

例如曾带领学生参加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节目观摩,彰显我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节目播出的字幕上标出“感谢北方工业大学”,提升了我校知名度。

以上教学和训练环节,是近年来大学语文实践教学的创新所在。优秀作业展示,灵活多样的写作训练,学生课堂演讲,专题讨论等等,适合现在学生的思维方式,可拓宽学生的人文视野,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高素质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

王立峰、聂中华、张爱、李颖清、闫利华

(文法学院日语系)

1主要内容

该成果是在08年校级教改重点项目“高素质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09年北京市教学建设专项“日语专业本科生日本文化实训基地建设”等项目的支持下,进行积极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1.1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议能力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外语教学片面强调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而“议”的能力明显欠缺。为改善这种状况,本课题组提出培养能力统筹兼顾的原则,坚持听力与口语教学相结合、阅读与写作教学相结合、课外阅读与课内讨论相结合,强调学生“议”的能力培养。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1.2积极探索语言技能培养和日本文化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高素质应用型日语人才的培养,还应突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建设的“日本文化实训基地”,用于文化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技能的同时来体验日本文化,做到了语言教学与文化实践的融合。

1.3积极探索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强调探究式学习

加大平时考核力度,平时成绩比例由30%提高到50%。目的在于加大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力度,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并改善学风。

1.4积极探索本科论文教学改革,强调学生思辨能力的养成

“写、议”能力的培养效果最终体现在毕业论文的水平,本科论文教学一改以往死板的程序化教学的旧习,通过让学生阅读各个领域的论文,以批判性的目光去讨论。这样既熟悉了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又提高了“写、议”的能力。

2创新点

2.1强调的能力的培养

“听、说、读、写、译”只是基本语言技能,“议”(思辨能力)才是外语人才的最高境界。只有“议”的能力强了,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才会提高。

2.2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积极探索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课堂内外相结合、语言文化输入与输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强调语言教学与文化体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3强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建立了丰富的日语自主学习资源库,积极探索课外自主学习的形式和内容;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课堂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个别发表、小组讨论与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模式。

3实践应用及成效

3.1学生就业面明显拓宽

近几年日语专业毕业生已不仅仅依靠日语就业,凭借个人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就业的情况逐渐增多,就业领域已经从传统的翻译、导游、外贸、日企拓展到新闻出版、IT行业、政法、科研院所等领域。

3.2学生专业兴趣日益浓厚,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的频率和效果显著提高

累计开展与日本文化实践体验相关的各类课外活动达40多次,参与的学生近400人次;举办各类讲座近25场次,还近年来积极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国门,开展交流与社会认知活动,参与学生近60人;积极组织申报“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等项目,累计申报4项,结题3项,指导学生发表论文2篇,其中一项获第十届“科园杯”大学生科技活动优秀奖。

3.3学生能力得到社会认可

近年来学生积极参加专业竞赛,累计获得各种奖项约14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3.4推动了教学与科研,专业的国内知名度提高

利用自主学习资源库,主编参编10余种教学用书,被国内广泛采用。其中《日语本科论文写作指导》(教材)出版以来,已经累计销售3万多册,被国内80%以上的高校采用,2010年《日语本科论文写作指导》获第一届中国大学图书出版社优秀教材二等奖。近年来累计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专著(译著)10余部。

英语演讲与辩论立体教学平台建设探索与实践

高黎张翼鸿孙正坤杨仁瑛王亚非

(文法学院英语系)

1内容

为了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经过对我校英语系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认真研究,英语系提出增加能突出专项技能训练与综合能力培养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立体人才培养模式。

这一模式包含三个步骤。第一,在英语系教学大纲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为理论教学积累必要的经验,培养学生的技能训练意识和语言应用能力。第二,建立实训平台,将课堂活动延伸到课后。第三,建立理论教学环节,开设“英语演讲与辩论”(1)、(2)。此后,将三个环节打通,引入“竞赛+项目”的实践教学模式,构成一个立体教学平台,达到以实践推动理论教学,以理论教学指导实践的目的。

2创新之处

2.1课程创新

英语系经过论证,为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设置了语言技能集训(1)、(2)两个专业必修实践课程,并在每个课程中指定英语演讲和辩论内容。此外,还为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开设“英语演讲与辩论(1、2)”,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实际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演讲和辩论的能力,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道德修养。

2.2平台建设

针对语言技能和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英语系搭建了两个互通平台。“语言技能教学与实践互通平台”不但将小学期语言技能集训(1)、(2)的实训内容与“英语演讲与辩论(1、2)”有机地结合起来,还将第一课堂的学习和第二课堂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英语系的学生自主学习社团“英语辩论协会”紧密围绕“英语演讲与辩论(1、2)”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多渠道,合作式自主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和延伸。“校内学习实践与校外竞赛培训互通平台”,将实践内容任务化,引入“竞赛+项目”的实践教学模式,在校内学习实践项目的基础上,搭建校外竞赛培训平台,以省级和国家级演讲和辩论比赛为载体,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转换为实践运用能力,在实践教学的阶梯上不断攀升。

2.3立体化教学

通过“教与学”结合、“学与练”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2.4立体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成员从课程建设、小学期语言技能集训、第二课堂建设、竞赛培训与辅导等各方面参与教学实践,并在各教学环节的实施目的、方法、管理及评估方面形成了完整的制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英语系极具特色的立体教学团队。

2.5竞赛硕果累累

教学团队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校级、市级和国家级的各类英语演讲和辩论比赛,获得26项重大竞赛奖励,培养了一批英语实践能力突出,富有创新精神和市场竞争力的人才。

3实践应用及成效

经过5年的实践,这一平台已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在第一课堂的应用中,制作两套教学PPT课件,摄制课堂教学视频120余人次。此外,每年组织的演讲和辩论比赛中都有多人多次获奖。在第二课堂方面,自成立“英语辩论协会”以来,共招收会员103人,组织和参加各种培训100余次;获国家和省级竞赛奖项26项;学生以第二课堂活动为研究对象进行大学生科技活动获得北方工业大学第二届“科园杯”大学生科技活动二等奖。目前,英语演讲与辩论立体教学平台建设中的教学和实训内容已纳入英语系教学大纲,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此外,还形成了稳定的教学团队,常规的培训机制,有效的竞赛培训指导方案。从长远看,该成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系统性,在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方面做出了极有意义的尝试,取得了较大的人才培养效益,有普遍推广价值。也为全国同类院校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堂建设提供了范例。

文化创意实践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激励机制的实践与探索

王文革王德岩翟霞

(文法学院中文系)

21世纪的世界是知识经济的天下,创意文化产业当仁不让地成为知识经济的核心内容。北京在创建“世界城市”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中,充分认识到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战略地位,并将其作为重点发展的朝阳产业列入北京市“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更好地满足快速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对创意人才的增长需求,培养我校中文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升其未来的就业创业能力,从2008年至今,文化创意产业实训(图书、会展策划)已培训了中文专业四届学生。实训要取得实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中文专业文化创意产业(图书、会展策划)实训指导团队通过四年的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套激发学生主体性的激励机制。该激励机制主要从过程实施、目标评价和管理组织方式等三个方面组成。

1学生主体性激励机制之一——过程激励

1.1前景描述行业动员

实训伊始,教师采用案例式教学模式重点介绍相关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及专业知识,尤其是行业亮点,使学生初步产生文化创意产业实操方面的期待和兴趣。其次,根据文化创意实践教学要求明确提出学习目标:通过各实训小组的团队合作,完成一项专业化的策划方案;各实训小组的实训课程成绩则由各环节实训任务完成情况及策划方案综合评价组成。

1.2感性观摩理性分析

通过案例式教学,使学生尽快理解相关原理及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现象。其次,重点进行市场调研、现场考察,让学生带着问题、转换角色,发现热点、亮点、空白点。第三,搜集、查找相关信息,了解宏观市场、借鉴他人经验。在此基础上,展开小组内的研讨和指导教师的指导。

1.3专家强化实操对接

为避免纸上谈兵,使同学们的创意真正转化为有可行性价值的行业方案,我们请来了教育部文化产业重大项目评审专家、北京工业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王国华教授、光明日报社教育部副主任郭扶庚等专家为同学们进行文化产业策划专题讲座,现场问诊,点石成金。同学们积极上进、敢为人先的学习态度和探索精神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肯定和鼓励。

1.4认真打磨完善方案

玉不琢,不成器。实践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环节就在于帮助学生们把“点子”打造成“正果”,形成一套完整的可行性策划方案。几位老师统一进行最终方案展示倒计时各阶段工作的检查管理,使学生按时一一完成各环节的实训任务,不断完善策划方案。文化创意实践教学使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和精神面貌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2学生主体性激励机制之二——组织管理激励

2.1激发愿望团队管理

为保证实训效果,实训坚持按团队进行。小组构成要求每个团队(实训小组)成员数量为5—6名,确保每个组员在项目中承担充分的责任与义务,同时必须有团学干部,组长则由非团学干部同学担任,使其有机会展示和锻炼自己。

2.2计划周详放手实施

由于学生没有相关从业经验,也对文化创意——策划缺乏感性认识,将教学——实践——指导结合起来是必要的。我们采取共同教学、分头实践、个别指导的方法。共同教学主要是讲解必要的知识、方法和要求、目标,分头实践是学生按实训要求、目标、计划、内容分小组各自展开活动,获取相关的体验、体会和认识、创意想法,个别指导是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创意分别进行分析、指导,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个别指导时既要对闪光的创意进行充分肯定,也要对其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注意的方面提出意见建议,对于不适合的创意提出善意的修改建议。

2.3注重细节尊重学生

指导教师认真听取学生的看法和意见,让整个实训过程成为学生意愿的充分体现和实现过程。比如实训小组的构成特点是同学们自由结合,有利于形成和谐团结的团队意识,便于在实战中发挥团队合力,为在后面的策划方案现场公开展示及评比中取得较好基础。又如各小组实训方案制定过程中一般不希望别的小组知悉其创意,指导教师便采取单独的、分组指导。

3学生主体性激励机制之三——评价方式激励

3.1公开展示

公开展示是整个实训活动的必须参加和完成的规定环节。各团队要将本团队制作的创意方案在全年级予以公开展示。公开展示本身形成了一种无形的评价。

3.2竞争机制

实训伊始,竞争即在各实训小组间展开。各小组方案须公开集中展示,校外业内专家评点、打分并当场公布。小组内部则是分工合作的关系。各实训小组的得分以本小组方案得分为主。这样易于形成小组的合力,为一个相同的目标而努力。“目标管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压力、动力和投入都较大。

3.3校外专家指导

在实训中,校外专家将业内最为核心的思想、信息、方法、经验带进课堂,极大开阔了学生视野,激发了学生兴趣,对于指导教师的教学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在方案展示会上,专家们组成评审组对每个小组的方案进行客观、公正、到位的评点,指出不足、肯定优点、提出改进建议,学生们不仅听得进,而且口服心服。校外专家的评价克服了指导教师自身的有限性,对实训极为有益。

在上述诸措施的综合作用下,学生均能积极参加实训,认真完成各项任务,努力制定出合乎行业要求的策划方案。通过实训,学生初步了解了相关行业策划过程及要求,激发了对相关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趣,为今后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四年来,有近300名学生参加了文化创意产业(图书、会展策划)小学期实训,已毕业学生在相关行业就业比例高,有多名学生进入了文化创意行业的知名企业从事创意工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版权所有 北方工业大学 丨 发展规划处 丨 电话:010-88802996 丨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