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期

作者: 时间:2017-10-31 点击数:【

理论探讨•

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现实与前瞻——之特色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张婕

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是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水平和特色的重要措施。“十一五”期间,作为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项目重要内容之一的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工作中的特色专业建设已经引起了社会和高校的广泛关注。理性地分析和研判特色专业建设的成败与得失是一件极为重要的工作,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一、特色专业建设的现状

1、特色专业建设的预期数量目标基本实现。“十一五”期间,根据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要求,教育部、财政部分六批在高等学校共立项建设3376个特色专业建设点(含323个经费自筹建设点)。从各个高校所推荐和通过的专业来说,都体现了较强的教师队伍、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到位、实践实验条件较好、管理制度完善等特色专业的基本特征。其中,“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主要体现了面向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主要体现了面向国家需求,是优先发展、紧缺专门人才和艰苦行业中的专业领域。

2、初步建立了特色专业三级体系。从特色专业建设的情况来看,项目的实施使特色专业建设的机制初显成效。全国上下基本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的三级特色专业体系,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3、示范和带动效应初步显现。教育部《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性意见》)提出,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强化优势,突出特色;改革创新,提高效益;示范带动,整体推进。从实施特色专业建设的效果而言,通过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带动了省级、校级特色专业立项建设,发挥了专业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一些专业群和相关特色优势专业不断产生和涌现,带动了各高校专业整体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从近五年审批的3376个特色专业来看,基本上反映了高等学校长期办学实践的结晶,尤其是适应社会需要的努力,然而这些专业是否有效地解决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需求的脱节问题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特色专业建设与专业结构调整的关系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处理。自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诸多影响因素中,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契合度不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3.特色专业建设与专业认证的关系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处理。从未来趋势来看,特色专业建设有两个方面的工作需要开展。一是特色专业审批评估体系有待健全。二是特色专业建设点的监控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4.特色专业的形成与培育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特色专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认同度,二是长期性,三是复杂性。

目前实行的特色专业建设,对鼓励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办出特色,发挥特色专业建设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带动学校其他专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很容易使“特色专业”沦为一种象征性的符号,不利于真正的特色专业培育及其内涵建设。因此,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引导高校扶持培育更多的特色专业。

【摘自《教育研究》2011.5】

夯实高校课程改革着力创新人才培养

李庆丰

当前,在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力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既要关注教师教学方法改革和学生学习方法改革,更要关注作为联结“教改”和“学改”之中介与桥梁的课程改革,即“课改”。

一、课改症结:高校课程改革难以深化的原因和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高等教育课程相关理论研究严重忽视和缺失。一是不重视对高等教育课程理论的研究。二是不重视对知识及认知与学习规律的研究。2、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实践追求简单的模仿与移植。3、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缺乏变革动力及相关体制机制。

二、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改革突围的出路与方向

面对发达国家走在前列的大学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上的成果与优势,国内高等教育的理论工作者、高校的管理者以及广大一线教师应该意识到加强大学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我们在借鉴国外大学课程理论研究与实践改革成果的同时,更要担负着本土化理论与创新研究的重任。1、做好课改顶层设计,整体推进教育教学改革。2、转变学术研究观念,深入开展课改实践探索。3、深化评价制度改革,促进教师主体觉醒和自觉。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12.7】

构建高效综合课程体系刍议

付鹏付江涛郭坚华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知识载体和主要落脚点。一所成熟的大学,应该具有绩效良好的综合课程体系,该体系需贯穿并体现各种人才培养要素,同时,应该有一套成熟的系统对此综合课程体系进行有效的执行,将该体系的效果具体落实到每一位在校学生个体的培养中。

一、综合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1、按生涯发展规划课程。对大学生来说,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厘清自己的生涯期待,合理设计接受教育的计划,选择未来的职业。这既是一种自我教育,更是一种人生准备。

2、顺个人天性培养学生。为此我们建议,首先,高校在大一阶段应添加心理学、自我认知方法、人生设计等主题的课程作为必修课。其次,将一些普遍受到老师、学生欢迎,对于学生后期发展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固定成为新课程进入已有板块,或者重新建立一些新的课程板块。

3、把握时代要求,培养对社会有用之才。为此我们建议,高校应在大二阶段添加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和政治等方面的课程。

二、综合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

1、建立一支有机配合的教师团队。学校应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外出学习或集中培训,使每一位教师在知识结构和实验技能方面都得以扩展、补充和提高,提升现有教师教学能力和企业素质。

2、健全辅导员队伍,实现每一位学生课程的“一体化”综合。面对学生和市场的双重需求,高校不仅要建立合适的综合课程体系,建设具有高的责任心的教师队伍,还需要有专人对学生进行辅导。

3、建立开放式、发展性的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综合课程需要开放式的课程环境、开放式的教材体系,需要一大批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教师用开放的教学方式和开放的评价体系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这项深刻的课程体系变革必将对大学生全面的发展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

【摘自《江苏高教》2012.2】

对学科、专业和课程及其在高校发展中作用的再认识

叶志明等

一、学科、专业和课程的内涵1、学科、专业和课程定义。(1)对于学科的诠释归纳起来有4种含义:一是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专门分支,二是指高校教学、科研等的功能单位,三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四是军事训练或者体育训练中的各种知识科目。(2)对于专业的诠释归纳起来也有3种提法。(3)对课程而言同样有很多提法。2、英文中学科、专业和课程相关概念的理解。

二、我国大学的学科和专业的发展1、我国大学的学科发展:(1)各学科门类所包含的一级学科数相差悬殊。(2)尽管新目录中的学科数比原目录中减少41.7%,但是和国外相比,学科数仍然偏多。2、我国大学的专业发展,1980年我国本科专业总数达到了1039种,可看出:(1)高等学校根据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需要调整了专业。(2)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提出大力发展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并确定了专业调整原则。

三、对学科、专业与课程之间关系的辨析学科是对科学知识进行划分的一种单位,学科的划分遵循知识体系自身的逻辑。专业是按照社会对各种人才从事实际工作需要的知识结构的培养。

四、学科、专业和课程在高校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对高校发展定位的作用1、研究型人才培养以学科为载体,强化精英教育理念。2、技术型人才培养以专业为载体,提高可迁移技能。3、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以特定的专业为依托,注重技能服务能力。

【摘自《中国大学教学》2010.1】

两个不适应视域下的专业设置和管理

孟林华

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专业教育,其专业设置和目录的调整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如何使专业设置制度和专业目录调整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使高等教育真正主动地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迫切需要我们高等教育领域的人士共同去研究和探讨。笔者就自己20多年来由研究型院校到目前所在的应用型地方高校从事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经历、体悟和反思,对本科高等教育专业目录设置和高校专业设置制度提出自己粗浅的看法。

1、紧跟科学技术进步,重点扩大边缘、交叉应用型专业。专业目录的设置理当顺应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打破按学科设置专业的框框,更多地设置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实际和行业、职业需要的边缘、交叉的专业,形成跨学科专业的设置机制,及时地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各类急需的人才。

2、本科专业目录设置应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打破传统的学科逻辑。作为人才市场供应者的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设置专业、培养人才,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这就要求专业目录设置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考虑到职业、行业对人才的需要,走出学科逻辑的“高雅作风”,主动进人经济社会的中心。

3、专业目录设置应充分适应高校分类管理的要求,适当扩大专业设置种类和数量。专业设置应以社会行业、职业需要为导向,以教学型大学面向区域、地方经济建设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基础,适当扩大专业设置的种类和数量,而对于如“985”、“211”等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可以按大学科或更宽泛的几个具体专业综合的专业大类设置专业,实行分层次的专业设置和管理。

4、缩短专业设置调整周期,主动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为了及时主动地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缩短专业设置调整的周期十分必要。同时,为了保证专业目录设置的相对稳定,在调整的周期内,可以及时增设公布新的专业,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要主动引领和设置口径相对较宽的边缘、交叉专业及与新兴行业和产业相适应的新专业,以此带动应用型高校设置与此相适应的各种应用型专业,满足新兴行业与产业对人才的需要。

5、切实贯彻《高等教育法》,还高校自主设置专业的权力。高等学校应结合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和市场的需求情况,在专业目录内有权自主选择设置专业。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市场需求预测、专业建设指导和宏观管理调控,以及高等教育支持政策的研究、制订。同时,要根据市场调研、预测及时调整专业目录设置,发布人才市场的供求信息,以指导我国高等教育真正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11.13、14】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版权所有 北方工业大学 丨 发展规划处 丨 电话:010-88802996 丨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