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方高校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思考
陈士夫 王瑛
一、地方高校大类招生必须坚持的原则
1.量力而行原则。地方高校在大类招生培养模式改革中,必须要结合自身实际量力而行。无视办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最终影响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2.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对于一些特殊类专业,必须要特殊对待,如艺体类等一些专业性很强的专业。另外,校内的弱势专业,如师资紧缺、课程资源不足、教学条件不完善的一些专业,若按大类招生,就学生相对来说享受不到丰富的与该专业相关的教学资源。
3.整体优化原则。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目的是有效地利用学校内部多学科优势,克服囿于系、科框架导致知识分离的现状,实现多专业的组合。在组合过程中必须要坚持整体优化原则。
二、地方高校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
1.科学构建专业框架,合理设置招生口径。专业框架的构建及招生口径的设置是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高校应在明确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统筹规划专业布局、合理调整专业结构、科学地构建专业框架。在分析学校自身的专业优势与特色,结合学校教学资源和教学工作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切合实际地设置招生口径。
2.推进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改革。改革后的方案必须要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有机结合,从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要求出发,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基于新方案提出的“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推进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整合,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3.完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新的模式要求高校必须改变以往刚性制度下的教学管理方式,代之以灵活、弹性的教学管理方式。积极推行以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为核心的学分制,逐步实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导师制,修订以弹性学制为主要内容的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制定学生课程选修制等,从而建立一套与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三、我校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构建
第一,以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为切入点。构建三个平台课程体系,两个模块课程体系。三个平台,一是构建以思想政治教育课、大学英语等课程为主的公共基础课平台;二是在综合分析现有学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打通中文系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新闻学以及历史系历史学专业的基础课构建学科基础课平台;三是从全校角度整合资源,通过开设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哲学、心理学类、历史学类、文学与艺术类、体育类等选修课构建全校通识课平台。
第二,以设计开设高质量的通识课程为重点。通过政策制订鼓励资深高职称、高学历教师结合学科专业研究方向等开设全校通识类课程与专业基础类课程,以高质量的通识课程夯实学生知识基础,拓宽学生专业面,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第三,以建立适应新模式的教学运行机制为保障。制订志愿与考核相结合的动态分流制度,建立导师制加强对学生的选课、学习方法、专业方向的选择等进行指导,完善以学分制为手段的弹性教学制度。
【摘自《中国大学教学》2008.1】
专业大类培养下土木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何春保
1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土木工程专业所培养的毕业生的普遍的情况是:通过四年的理论知识学习,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但是由于实践机会相对较少,实际应用能力仍显不足。另外,对不确定性问题和异常情况的判断和处理能力较为欠缺。再一个表现就是虽然已经按大土木要求培养,但是由于传统的影响,特别是不同行业规范的差别,造成了部分学校土木工程专业不同方向的学生仍然是在不同的教材下授课,学生知识面和专业平台没有真正的拓展。
2专业大类培养的优势分析
2.1有利于学生的个性选择
在高考填志愿时,学生容易选错专业。如果是大类招生,在校学习两年后再选择确定专业,届时学生会对自己、社会、专业都比较了解,选择具有针对性。
2.2有利于专业调整和复合型人才培养
大类培养要求学生具有宽口径和较为扎实的基础,因此,各高校必定会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
2.3有利于人才的创新意识培养
大类招生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环境,大类招生培养为学生打下了较为宽广的基础,有利于交叉学科知识的掌握和交融,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3专业大类培养模式下土木工程专业的改革与创新
3.1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①支持鼓励教师考各种注册证书,加强对工程规范的熟悉程度和应用分析能力。②支持教师参加行业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增强与施工企业的联系。③每年选派1-2名教师在授课之余,到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挂职锻炼,增强工程实际经验。
3.2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
由于土木工程专业面广,各高校往往会根据方向的不同,给学生设置一定的基础课,通过基础课程的增加,为不同方向的同学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根据学生选课的需要,往往还设置了建筑工程方向、岩土工程方向、路桥方向等不同的课群组,宽口径除了增加课群组之外,更应该让不同的学生有机会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相应的选修课程,因此必须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使得课堂信息量的增加,并通过多媒体教学,设计实践与创新课程的加强以及加强学生学习方法、自学能力的培养来达到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
3.3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
3.3.1实践教学的难点
①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和物价指数的走高,人均教学资源受到削减,特别是经费减少较为厉害,造成在实习交通费用、学生人身保险费用、外聘教师的劳务费等都非常的不足。②实习场地联系困难,由于学生多,一个工地一般只能容纳5-6个学生常驻实习,学生太多容易给施工单位带来干扰,现在一个学校一年的土木工程专业动辄两三百名学生,需要几十个工地才能满足实习安排,显然在一个城市同时找这么多工地是不现实的。③安全管理难度大,学生出外实习,受到经费的限制,一般都只能早出晚归,就近进行。由于工地条件复杂,学生来回交通频繁,容易出现各种安全问题。
3.3.2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
①开设综合性、创造性、设计性实验。将实践教学课程与理论课程相并列,将理论课程中分散的试验和实习项目统一集中为每学期开出的综合性、实验和整合性实习课程,并按照认知-验证性、综合-设计性、研究-创新性的课程性质呈递进系列,统一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②建立生产实习基地。学院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的需要,每个专业方向选取不少于3个技术力量较强,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签订合作协议,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同时实习单位每年可以优先选择优秀的毕业生去就业,实习单位还可以与学院教师加强科研课题研究等合作,达到双赢的目的。③加强课程设计教学。目前课程设计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各门课程设计相互独立,全局性不足,课程设计给定条件过多,与工程实际情况相差较远,学生发挥的空间有限,难以达到实战的效果。
3.3.3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
针对现在的情况,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加强: ①多采用讨论式、启发性教学。②培养学生养成查找和使用规范、规程和文献资料的好习惯。③加强规程设计软件的利用。
3.4加强学生科技创新的锻炼
科技创新活动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非常重视本科生基本科研能力的培养,为了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竞争力,广东省教育厅、学校出台了一系列的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
3.5适应注册工程师制度发展需求
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参考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内容,加强课程教学内容与注册考试的接轨。如适当增加经济管理类的选修课程,使得学生能更好的适应造价工程师的考试,这样学生能够适应今后岗位的需要有目的性的学习,学习主动性较强。
4专业大类培养模式下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四年制本科总学分控制在160学分以内。土木工程专业大类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通识教育50学时,含思政类、语言类、信息类等课程;实践教育40学时,含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习等课程。其中课程的实验和实习整合成实践(实习)课程,安排在实践教育学时中完成。
【摘自《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1】
·聚焦高校·
华东师大:个别专业变大类招生录取有专业级差
华东师大今年没有新增计划,但有几个专业变成大类招生。如经济学类就是大类招生,包括经济学、会计学、旅游经济管理、会展经济、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等七个专业。还有化学、软件工程也是大类招生。学校想通过大类招生,学生进来以后通过一年、一年半的学习,他可以更了解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然后可以再做专业细分选择。
学校在录取时是有专业级差的,级差分是21100。也就是说如果考生第一志愿没有入的话,看第二志愿就减两分,然后减1分、减1分,再后面就不减了。
特别提醒考生,有些专业对体检有具体要求:“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化学、应用化学、生物科学、生态学类、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等,这些专业是要求没有色弱、色盲以及其他视觉异常症状的”。
【摘自 人民网 2014.5.9】
厦门大学:一个学院一个专业大类按39大类招生
厦门大学进一步推进大类招生,原则上一个学院按一个专业大类进行招生,2014年学校本科按照39个大类进行招生。往年考生、家长关注的金融学、会计学专业,今年在招生大类名称里没有直接体现出来,比如金融学专业含在整个经济学院,以经济学类招生,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经济、财政、统计这几个专业均以经济学类招生;会计学专业含在工商管理类招生,财务管理、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管理科学、电子商务,均以工商管理类招生。此外,今年学校新增一个本科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以软件工程大类进行招生。
对于按平行志愿方式填报院校志愿的省份,我校原则上按招生计划数100%调档;我校在各省出档的考生中(除内蒙古外),根据公布的招生大类(或专业)招生计划,采用专业志愿“分数级差”的方式进行专业(类)录取。
实行平行志愿投档模式的省份,省级招生部门投档后,我校按包含考生位次信息的投档成绩进行招生大类(或专业)录取,对投档成绩相同的考生,以各省确定的成绩排序规则进行排序。
调档的时候,我校认可各省级招办的政策加分,但专业分配的时候,不同省份有所不同。平行志愿省份,我校以包含考生位次信息的投档成绩进行录取。
【摘自《海峡都市报》2014.5.21】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6个专业按大类招生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在京共有6个专业按大类招生,分别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经济与贸易类、机械类、能源动力类,实行宽口径培养模式,一年半以后,根据学生志愿和学习成绩分专业进行培养。
学校还设有理科实验班、材料国际班、卓越工程师计划等精英人才培养项目,为行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理科实验班在京只招收外语语种为英语的考生,原则上要求考生高出北科大在京录取最低分20分以上。前两年实行单独培养计划,第二学年末根据学生志愿分专业,配备学术导师,同时进入课题组重点培养。完成教学计划、综合排名在前50%的学生可申请本硕博连读。
北科大在京有4个“卓越计划”专业招生,实行校企联合培养,着重培养工程实践类人才,保研比例高达80%以上。
学生入学后可以“零门槛”转专业。除外语保送生、提前批录取的学生外,所有必修课成绩合格的在校本科生在一、二年级末都可以提出转专业申请。学校同时试行双学位、第二专业以及辅修专业制度。
学校根据生源情况确定提档比例,一般控制在北京同类招生计划105%以内,提档后不退档。在录取专业时,按投档考生的实际考分和专业志愿顺序,由高到低按“专业级差”方式依次录取。
【摘自 中国教育在线 2014.4.24】
西南大学:坚持按大类培养
坚持按大类培养坚持分段式的培养
西南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和教学计划安排上都有自己的一个特点,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介绍。首先我们坚持按大类培养,比如今年我们有41个专业按15个大类来招生。学生进校以后,前两年都是学习的基础课程,两年内进行分流。在学生所在大类中确定具体的专业。这是第一个特点。第二,我们坚持分段式的培养,我们现在的方案一般是1.5+1.5+1,也就是前三学期注重学生的通识课程和基础核心课程的学习,中间的一年半重点对专业发展的必修课进行教学培养。最后一年是学生个性化培养方案的教学。第三,我们也积极实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计划,专门设立了“含弘学院”,也设立了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今年教师教育学院还专门设立了卓越教师的创新培养实验班。这些实验班负责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同时也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比如我们师范专业专门有一个学期的实践课程,让学生到学校去顶岗实习。农科类实习期间直接到工作岗位上锻炼,其他的专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的采取一些实习实践的训练。
【摘自 腾讯新闻 2014.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