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期

作者: 时间:2017-10-31 点击数:【

·政策走向·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据新华社北京8月29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29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必须把握好正确政治方向,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要紧紧围绕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更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会议强调,党的组织制度改革,重点是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严格党内生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内民主制度体系。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在完善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上下功夫,通过制度改革和严格执行制度,解决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制度改革,着力点是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党的组织、党的工作要做到全覆盖,让党的旗帜在每一个基层阵地上都高高飘扬起来。要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和服务,确保进口严、出口畅、管得好、作用大。要完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会议指出,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是人才培养的枢纽环节,关系到国家发展大计,关系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亿万青少年学生前途命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作出了重要贡献。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认真总结经验,突出问题导向,回应社会关切,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选拔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通过深化改革,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要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破解择校难题。要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要改革招生录取机制,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完善高校招生选拔机制,改进录取方式,拓宽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通道。要改革监督管理机制,加大违规查处力度。要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会议要求,中央有关部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教育部等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配套文件,积极稳妥推进改革。要充分考虑教育的周期性,提前公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要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措施,逐步推广。

【摘自 教育部 2014.8】

·理论探讨·

高校大类招生:精英教育的一种推进模式

李斌 罗赣虹

一、大类招生体现精英人才培养诉求

归纳起来大类招生大致有四种模式:(1)按学院招生。这一模式在一般“211工程”高校中实施最为普遍,即在同一学院中,不分学科和专业,只按院系大类填报志愿。(2)按学科门类招生。学生在进校时按法学、管理学、哲学、理学、工学、医学、农学、艺术学等13个门类招生。(3)以“基地班”或一些特殊实验班招生。(4)对新生进行通识教育。新生入校统一进入一个学院不分专业进行通识教育,待大二再分专业。就大类招生为何会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一种“时尚”,人们大多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综合型人才。(2)中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要求。(3)中国高校彼此之间的竞争。(4)学生自主发展的要求。

二、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实践逻辑

根据精英生产理论的基本观点有以下判断:(1)大类招生会彰显高校较强的综合实力,因此实施大类招生有助于学校吸引优质生源;(2)大类招生意味着学校教学计划的全方位改革,学校教学计划会容纳更多相近专业甚至有差异专业的基础课程;(3)大类招生让学生更换专业相对容易,学生所在班级不固定,学生管理工作会趋向差异化和个性化,学生的班级团队意识会淡化;(4)学校内部不同学科不同院系之间为吸引优质学生会强化竞争,优质学生会集中于热门专业,非优质学生大多会停留在冷门专业。

1.录取分数线。一般来说,特定学校所处的等级与考生考分所处的位次大体上保持某种对应关系。因此,如果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导致学校录取分数线上升一定层级,我们就有理由认为大类招生吸引了更优秀的生源,进而为精英型教育打下了良好基础。

2.学校课程体系。如何有机贯通各相近专业,设置好一至两门相关专业的通识课程,还需要做进一步研究和提炼,同时需要在教材建设、交叉融合型师资培养上加大力度。否则,学生对大类各专业既不能有全面充分的了解,也难以实现各专业知识方面的融会贯通,做到“面”上知识统一和协调。

3.学生管理工作。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种形式:(1)以年级为单位,每个年级分配一名辅导员;(2)将学生管理工作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配一名辅导员。

4.高校内部学科以及院系之间关系。大类培养模式1年后(有的是2年后)进行的专业分流对学校内部的学科关系,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和谐构成了巨大压力。所以,如何平衡未来人才结构也是大类招生模式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三、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与精英教育的推进

首先,要按照大类培养的要求设置院系。目前我国高校许多院系设置人为因素明显,学院名称让人难以捉摸。同一学科分布在不同学院。我们认为,比较合理的做法应该是按照一级学科设置学院。其次,应该将大类招生与大类培养区别开来。对于大类下属各专业,如果专业差异小,则可以采取大类招生与大类培养重合的方式;而对于大类下属各专业差异大,特别是不同一级学科之间的专业,应该采取按一级学科招生管理,而按学科门类大类培养的模式。再次,利用政策和经费杠杆平衡专业生源结构。如学校应该针对过多学生选择的“热门”专业多收学费,而对学生较少选择的“冷门”专业给予半额或全额奖学金甚至采用特招政策。第四,提供个别化指导服务。学校应该设置专业分流指导中心,负责在学生分流时提供个别化指导。

【摘自《大学教育科学》2012.6】

推进高校大类招生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

禹奇才 蔡忠兵 苗琰

一、固化改革成果,坚定改革信心

(一)大类招生使通识教育的实施有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强化基础教育、通识教育及学科综合知识,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途径。

(二)大类招生使教学中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实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使各学科专业生源及资源的竞争白热化。这种竞争不仅是学科实力的竞争,更是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

(三)大类招生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有效激发。实施大类招生,学生被赋予一定程度的专业选择权,有助于从源头上提高专业认同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此外,专业分流阶段,学生学业成绩是核心考指标之一,无形之中为学生的自主、能动学习注入了原动力。

(四)大类招生使校内资源整合得以实质性推进。实施按一级学科群或二级学科群进行大类招生培养后,从制度层面对多学科重组,跨专业课程整合及资源调配形成了倒逼机制,为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改革注入了活力,有利于拓宽专业覆盖面,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构建新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综合的教育培养,全面顺应科学技术发展综合化的趋势。

二、厘清发展瓶颈,破解重点难点

(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整合力度不够,有待深化细化

实施大类招生后,一个大类包括若干个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整合是关键。大类培养阶段的平台课程及分流后的专业课均需花大力气重构,如果只是将各专业原有的课程进行简单拼凑,成效必然大打折扣。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整合并非一蹴而就,涉及到管理体制,资源配置方式及教师自身学科与专业背景、教学理念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二)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工作滞后,有待实质性推进

一方面,社会经济和新兴产业发展亟需的学科专业发展滞后;另一方面,学校囿于没有教师淘汰机制,专业改造与调整的力度不够,少数本该淘汰的专业未能及时淘汰。在此种情形下,一味地迎合家长和学生的期盼,无限制地扩大热门专业办学规模,对冷门专业一停了之,并不符合办学规律。如何兼顾学科专业发展、经济社会需求及学生的诉求,对冷、热专业进行结构调整,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冷门专业进行扶持和改造,是大类招生能否深入、持续推进的关键。

(三)专业分流过程干扰因素多,制度刚性有待强化实施

大类招生培养,专业分流涉及到学子的切身利益。但大类招生后的专业分流属于高校内部管理行为,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同时,二次分流标准的选择也至关重要。合理的分流方案既要考虑学生大类培养期间的成绩、高考成绩及学生兴趣和志愿,保障专业分流的公平,同时又要兼顾效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三、优化制度设计,完善条件保障

(一)科学、理性界定大类的划分

不同类型的高校按大类招生,大类的涵义应该不同。具体到不同的高校,专业口径宽窄和大类培养的时长应根据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定位、资源承受能力及配套管理水平合理确定。从严格意义上讲,以学院为单位,在一级学科内进行类别划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大类,而只是对传统按专业招生培养模式的一种改良。

(二)强化资源整合,分步稳健推进

大类招生不仅是招生方式的改革,而且是包括教育理念、学科建设、专业调整、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学生管理等各个方面在内的培养模式改革。招生和培养模式的改革不可避免地会对既有的办学理念、思想观念、行为模式、运作机制及利益格局带来挑战和冲击,对各种硬软件资源的建设与整合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为此,方案实施之前的调研与论证要尽可能地详尽充分,实施路径与策略的规划与安排要科学可行,要在试点的基础上稳健推进。

【摘自《高教探索》2014.1】

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学生专业选择:问题与对策

刘益

1问题的提出

从一定程度看,专业选报不平衡的问题是学生自主选择的必然结果。如果不及时疏导,可能会导致出现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专业课程学习方面的问题。二是在热门专业中,可能会出现部分优秀学生得不到重点培养和指导,从而影响他们的专业学习与发展。三是可能会在学生就业时出现冷门专业冷,热门专业也不热的情况。

2造成学生专业选择不平衡的原因分析

2.1专业建设水平不同

在按大类招生的时候,一些俗称为“冷专业”能暂时生存下来,但到后期分流的时候,仍为“冷专业”的话,就导致学生在选报专业时根本不会考虑该专业。

2.2就业市场的影响

据我们开展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不同专业往届学生的就业的水平和质量情况,会对大类招生的学生在专业分流时选报专业产生较大影响。

2.3学生对专业学习的难易程度理解

学生通过两年的基础课程的学习,对相关专业的课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如课程是否容易通过,专业学分是否容易修够,以及毕业设计的难易等。部分学生出于短视的考虑,可能会出现愿意选报课程相对比较容易通过的专业。在管理大类分流时,在学生中就有信管专业课程难学,且毕业设计不容易通过的说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专业志愿填报该专业。

2.4羊群效应

与高考时填报专业志愿不同的是,实行大类培养模式,学生在专业分流时,还会受到同学影响,特别容易受到那些跟自己关系比较好的同学影响。由于有不少学生对专业真正了解比较少,在专业选择的时候会出现跟风现象。

3解决学生专业选择不平衡问题的对策

3.1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专业布局,加强专业建设

对于连续几年生源质量好的专业,学校要加强建设;对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一方面要加大整改力度,同时也可考虑停招。对于专业本身建设基础好,只是由于专业的性质和社会需求量短期的饱和而造成分流选择人数不多的专业,要采取保护政策,继续扶持。

3.2利用各种渠道,加大对学生的引导

需要学校充分做好导师制工作,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以及独立性的培养。专业任课老师也要及时把握市场信息,并把信息以及各专业发展前景及时融入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使学生对各专业有客观的认识。

3.3深化专业分流政策,保证其高度和信度

专业分流政策,必须考虑和权衡各方面的因素,对学生专业选择不平衡等专业分流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讨,进而制定更为有效全面的分流依据,体现其高度,保证其生命力。

3.4规范专业分流管理流程

解决专业分流不平衡问题,还可以从流程管理的层面采取强制性分流。各专业要按照各专业接收计划人数,根据志愿优先、成绩排序的原则择优选取。学生的专业志愿是专业分流的第一决定依据;成绩排序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平均学分绩;如果平均学分绩相同,就以第一学年综合测评成绩再次排名,定出最终顺序;根据学生的专业志愿顺序、以及学生的成绩排序,从高到低依次录取,直至录满各专业名额为止。

3.5改革教学管理方式

实行大类招生后,课程管理方式乃至教学管理体制都需要相应变革。尤其要加强基础课程、通识课程的建设,提高质量,要进一步完善选课制,同时,要适度扩大跨学科大类转调专业的比例。条件成熟以后,可以尝试建立动态分流制度。也就是说一个学生在弹性学制规定的有效期内完成某专业所应完成的所有课程,达到毕业和授予学位的学分,就应颁发给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摘自《第三届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8.25】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版权所有 北方工业大学 丨 发展规划处 丨 电话:010-88802996 丨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