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评论·
高校精品课,掀起你的盖头来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如何通过教育资源、教育理念、思考模式的共享,促进教育的公平与开放,提高教育质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名校精品课网络传播也格外引人瞩目。
突然走红网络的国外精品课
它颠覆了国内大学生所习惯的老师唱独角戏的教学方式,令人耳目一新。
在更多的同学看来,海外名校开放课之所以风靡网络,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颠覆了国内大学生所习惯的老师唱独角戏的教学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国外精品课的走红,让国内不少有识之士把目光投向了我国建设已久的精品课程。
根据有关规定,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采用竞争机制,课程的质量和水平有强大的保证。据了解,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上,仅广东省几十所院校本科阶段的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多达571门。然而,高校精品课程长期以来“藏在深闺无人识”,多为高校自身使用,向其他高校、向社会开放还不太多。直到2010年,网易和新浪两大门户网站推出公开课,将录有视频的精品课程与国际知名大学的公开课打包引入网站,高校精品课程才走入人们视野。
中国精品课“藏在深闺无人识”
不注重课程的内涵建设,而仅仅把精品课程的申报当成一种奖励。
针对精品课程的利用度,记者向几所高校同学做了访问调查了解到,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情况并不平衡。新浪教育频道总监梅景松在回复记者的邮件中提到,据新浪公开课网友调查显示,受地域等因素限制,目前国内网友仍更趋向于看国外高校公开课,但国内高校公开课正处在蓬勃发展阶段,国内公开课有很好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其中高校精品课程就值得挖掘。
呼吁精品课开发为网络公开课
如果能把精品课开发成网络公开课将极大提高我省高等教育水平。
受世界一流大学视频公开课的影响,中国的网络公开课也如火如荼地开展,为了推动公共课程共享,大学城提升方案设想借用“网络公开课”的形式,让名校名师精品课程走网络公开课的形式进行共享。 然而相比庞大的精品课程,录制视频的课程数量只是九牛一毛。以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上广东省高校的公开课为例,只有22门课程录有视频,其中精品课程视频14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8门。因此,如何让精品课成为网络公开课,还有较难的一段路要走。
如何建设广东特色网络公开课
广州大学城运作公共课程变身网络公开课,要有向全民开放的态度。
公开课授课内容实行全民免费公开,那么其内容的知识产权如何保护?冯原告诉记者,以目前教育部推行的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为例,教育部承诺给授课教师一定费用购买版权,然后公开课便由教育部发布,包括向全民免费公开。但是精品课程的制作质量却成了它变身公开课的第一道障碍。很显然要实行“网络公开课”,在未来两年时间里,不但要扩大课程数量,而且拍摄手法要与国外接轨。不过,虽然网络开放课程的好处诸多,包括提供多元的学习选择、便捷的学习方式、辐射优质教育资源、缩小教育差距等等,都毋庸置疑。然而如何利用好免费的网络课程资源,却需要教育观念与人才观念的全新构建。“在我们这个学历至上的社会中,无疑需要更深入的观念转变。”郑文表示。
【摘自《南方日报》2013年1月15日】
别用传统思维看待慕课教育
MOOC与中国的网络大学有什么不同?笔者是如此回答的:第一,MOOC是将众多的优秀大学汇集到一个平台上,而中国的网络大学是各自为战;第二,MOOC是免费的大学课程平台,先免费学习,再收费考试、拿文凭,而中国的网络大学都是收费的,先交学费再上课,最后拿文凭;第三,MOOC是美国式教育思维,而中国的网络大学还是传统教育思维。2012年,也就是“MOOC元年”那年,笔者曾经与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周其凤谈及“北京大学是不是北京的大学”的问题。周其凤特别提及一个“解决方案”——如果有足够的资金,希望能够创办类似MOOC的在线教育平台,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学习北大的课程。在周其凤校长退休之后,北京大学加入了MOOC之一的edX。
周其凤的想法,多少代表了国内大学校长的观点。其实,中国校长们免费在线教育的想法,依然没有走出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的教育思维。
为什么互联网在中国只产生了网络大学、网络中学、网校,而在美国却出现了MOOC,其根本差异就在于中美思维方式的不同。众所周知,美国的大学都是宽进严出。在大学本科教育之中,以通识教育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兴趣、个性;以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精神、独立精神。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跨专业甚至跨学校学习。
美国大学的开放性办学,本身就给学习者提供了开放学习的基础。那么,美国教育的开放又是从何而来的?也许不是出于公平、均衡的思想,而是源自以“不确定性”、“非中心性”、“非整体性”、“非连续性”等为核心内容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后现代哲学观中,知识并非客观的真实事实,而是人们自己或社会建构出来的。同样,个人的专业也是在对于“个人事实”的整理与重建之后形成的。因此,MOOC教育所要创造的是,让每个人在知识的选择中,自己建构自己,最终使每个人都能够成为自己世界的科学家。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4年4月16日】
“慕课”对高校体制的五大挑战
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冲击以“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慕课具有规模大、打破时空限制、开放程度高、可重复、强调学习的体验和互动等基本特点,其核心在于强调一个“学”字,即学生的学习。这些特点从根本上挑战了以往强调“授”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反映的是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而慕课的革命性在于强调一个“学”字,这样便肯定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这种由“授”到“学”的权利关系的转变,得益于慕课的基本特点。
精巧的课程设计使照本宣科和满堂灌将无立足之地
慕课对教师授课水平的要求在授课内容和授课形式两个方面均有表现。一方面,就授课内容而言,课程内容必须要满足学生的需要或兴趣。这就要求教学内容需要不断的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在锤炼了教学内容的同时,教师还需要改革授课的形式。起码来讲,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最佳注意力时长一般在10分钟左右,而不是现行课堂的40甚至50分钟。因此,慕课的视频课程被切割成10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程”。更进一步,成功的慕课要求教师成为一名优秀的课程设计师和出色的演讲家。因而,在慕课大潮的冲刷之下,照本宣科和满堂灌式的课程将无立足之地。
撼动现行的教学评价方式
我国高校现行的教学评价方式重在评价“授”字,也就是评价教师课授得如何。这一过程中,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门、高校领导和教师对授课的品评,学生很少能够参与其中。而在慕课中,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加之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授课形式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开放的和自由的互动成为常态,也就是说,在教学评价方面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
高校人才交流与竞争更频繁激烈
教师和学生都是高校内的人才,慕课全新的形式和革命性的教学价值取向将会导致高校内人才交流和人才竞争变得频繁。这种变化将会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师生关系、师师关系和生生关系方面。
倒逼大学加快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管理行政化是困扰当今中国高校的顽疾。其症状是高校缺乏办学活力,学术领域权力侵占严重。但慕课的到来正在悄然撬动着高校管理行政化的神经。就慕课的教学价值取向而论,以“学”字为根本的价值取向从表面上看是在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增加师生的互动,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教学评价的话语权,但其深层含义是要求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转变高校的管理理念。慕课所呼唤的教师素质的提高和高校管理理念的转变对于高校管理的去行政化有两个明显的好处:一是在大规模、大开放的在线课堂上,高校的管理层必须格外重视培养或引进良师、大师以换取学校的不落伍,这样就必须尊师重教,调高良师、大师的调门以传递良师、大师的声音。二是调高良师、大师的调门实质是重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唯有学术权力至上,中国慕课所搭建起来的平台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3年8月21日】
慕课:开放或者被抛弃
中国大学会沦为世界名校的实验室或辅导教室?近日上海交大副校长黄震这一惊人之语,说的正是大型在线课程对高校的冲击。“慕课”来袭,能够倒逼中国大学加快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吗?在这一疑问没有明确答案前,更可能的冲击是“慕课”带走了中国最优秀的学生。
自2012年美国多所知名大学联手推出“慕课”以来,网络课程资源加快了平台整合,名校、名师、名课加上免费,成为“慕课”横扫普通高校课程的利器。不只是中国高校感到了阵阵凉意,事实上,即使在美国也有强烈反弹,包括哈佛大学、圣何塞州立大学等知名高校的教师联名反对“慕课”。
美国教授们抨击 “慕课”的另一主要原因是,“慕课”的大规模在线教育模式有悖大学精神。由于注册上课者人数众多,“慕课”教师根本不可能做到一对一的交流,这就与原本研讨班模式的大学教育相去甚远,只能算是互联网时代的“函授”或“电大”。因此,美国教授们认为立足于虚拟世界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只会降低教育质量。最新研究显示,“慕课”的辍学率高达90%,不少学生只是跟风之举。
然而对于中国高校来说,研讨班模式本来就并不普及,本科阶段上大课才是主流,当然也就不存在教育模式方面的不适应问题。最直接冲击还是来自于在线优质课程资源对传统课程生存空间的挤压。不过受限于语言、计算机水平和上网条件等,这种挤压的力度与美国高校的感受相比是间接的。比如,“慕课”认证证书在国内还远远比不上“文凭”的效力,对学生就业没有明显的直接好处。“慕课”多数为基础课程,也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无法代替传统的研究型课程。因此,能够从“慕课”获益的中国学生是非常有限的。
只有投入没有经济产出的“慕课”前景并不明朗,但国外高校不是在搞义务劳动,他们正致力于从“慕课”学习者中发掘未来精英,选拔优秀学生。长此以往,最好的中国学生很可能都不会再报考中国高校,这才是我国大学校长的未来之忧。尽快建立中国版的“慕课”,汇集中国高校的优质课程,向莘莘学子免费开放,为中国高等教育留住活水,这才是“开放或者被抛弃”的真意。
【摘自《解放日报》2014年4月14日】
全国人大代表龚克:“慕课”代替不了学校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今天表示,MOOC是值得全世界高等教育界重视的一件事,但MOOC代替不了学校教育。龚克把的优点总结为三点:一是开放性;二是赋予了学生主动性,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场所;三是打破了年龄、班级、学校、国家等界限,使学习呈现社区特征。但是,龚克认为,这些优点不足以取代校园学习。因为校园里存在的师生面对面交流争论,对学生综合素养锻炼更大。“比如参与倾听的能力、说服的能力、求共识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学习能力。”龚克说。龚克认为,网络授课现在依然以为主,需要做实验的理工科课程难以完成在线授课,而如何对学位证书的含金量负责,也是MOOC面临的一项挑战。同时,要做好人才的跟踪评估工作,根据学生在社会中的表现来评定他所受教育的含金量。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4年3月12日】
慕课正在倒逼我国教育改革
“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
慕课,这一大规模在线课程掀起的风暴始于2011年秋天,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慕课向我们各级各类教育的各个层面渗透,使学生有了前所未有的选课自由度,可享受到海内外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呈现了“未来教育”的曙光
面对慕课对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冲击,引发了各种议论,有支持的,也有诟病和反对的。作者认为目前对慕课的认识存在两个误区。
第一是认为慕课就是网络视频课程,因此不屑一顾。事实上,慕课完全不同于近十多年来兴起的教学视频和网络共享公开课,它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大规模;二是微课程+小测试;三是很强的教学互动。
第二个认识误区又有两种极端的观点,一些人认为慕课是万能的,未来教育都可通过慕课来解决;而持反对意见人以没有师生面对面的知识传授与交流而否定慕课。实际上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慕课的出现最关键的是引发了教学理念与方法的重大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作业,让学生在寝室、在家做练习。慕课引发的全新的教学模式称为“翻转课堂”,学生在寝室、在家完成网络在线的慕课学习,而课堂跃升为师生间深度知识探究场所。实践表明,这种学习方法,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这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模式,也称O2O(online to offline),是既充分利用网络在线教学优势,又强化面对面课堂互动、进行知识传授与探索的全新教学模式,呈现了“未来教育”的曙光。
慕课正在倒逼我国教育改革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在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没有教育的信息化,教育的现代化就无法实现。我们应加强有关慕课引发的全球教育资源配置对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影响与挑战的研究,尽快编制我国慕课发展规划与政策,同时加强对慕课的教育教学规律和可能引发的教育变革的研究,大力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模式。慕课创造了跨时空的学习方式,使知识获取的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正在引发一场学习的革命和教育的革命,正在改变几千年来的教育模式。
【摘自《文汇报》2014年4月9日】
中国慕课发展的三大问题
与国外慕课发展相类似,当下中国的慕课供应商分为两大类:一为高校或者教育组织。另一种则是商业机构,近几年来发展很快,但总体而言,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慕课课程,而只不过是教师上课的录像而已。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美国的慕课公司不同的是,其经营者或者发起者与组织者,不是从名牌大学辞职转而从事慕课公司的大牌教授,就是从学校走出来的热衷于网络教学的学者甚至学生,而在我国,至少目前尚未见到有中国大牌教授辞职去专门开办慕课公司的。
从目前的情势看,中国慕课面临的现实困境大致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认识问题。人们对慕课的复杂性及其对传统教育所带来的巨大变革认识还不到位。在慕课模式下,大学课程、课堂教学、学习进程、师生互动、效果测试、成绩评估等校园学习中的过程,都可以完整系统地在线实现。如果认识不到这些及其影响,无疑会阻碍中国慕课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制作问题。除了少数课程外,从现在很多放在网上的所谓的慕课课程来看,实际上不过是传统课堂的录像而已。我们必须认识到,也需明确的一点是:慕课是一场教育革命,从教育理念到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都是颠覆传统的巨变。因此,仅把慕课当作网络课堂,或者只是一种录像看待,那就大错特错了。
第三,体制问题。慕课是能够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在线教育形式,但如何保证在线教育学习者的学籍、证书、学分乃至未来的学位,是慕课当下的瓶颈。若想突破这一瓶颈,则必须要做超前的制度设计,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在中国,就当下来说,管理制度方面的设计还处于空白阶段,遑论学分互认等问题。但若从过去的一些推动来看,情形不容乐观。由于慕课在世界上都还处于发展阶段,如何更好地服务于高等教育,也算是世界性的难题,因此,我们还可以拭目以待。
【摘自求是网2014年4月3日】
让慕课的开放精神照进高等教育
在刚刚过去的全国两会上,慕课成为众多教育界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很多代表委员建议,转换发展思路,借助慕课促进教育公平。
慕课有其独特魅力和发展潜力,在快速变化的教育市场,高等教育机构需要对如何体现自身的特殊使命、如何响应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做出明智的抉择。而慕课所传达的开放与变革精神启迪和激发了高等教育变革的智慧。
加强学习规律的研究,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接开放教育的挑战,优化资源重构课程体系;应网络学习的发展,转变教师的传统角色。大学教育改革是个系统工程,我们不要让自己眼睛只盯着慕课。如上所述,都是大学大有可为的创新空间。
总而言之,我们要以平静的心态,准确评估慕课的教育影响:低估慕课的作用属于麻木不仁,高估慕课的作用属于神经过敏。在教育系统全面变革的新时代中,国内一批精英院校敢于“以身试法”,这是值得赞赏的;但切莫被市场利益和媒体舆论冲昏了头脑。虽然我们认识到外力对于教育变革的重要性,但是内功修炼终归是第一位的。所以,所有院校和教师们都需要积极参与网络教育实践和研究,主动成为这场变革的主角。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4年3月25日】
·国外信息·
美国名校借“慕课”搜罗“最强大脑”
近年来,美国一些著名学府纷纷开设网络课程,一来为了让更多人有机会学习优质课程,二来便于在全球范围内挖掘“明日之星”。这有点像歌唱选秀节目《美国偶像》,不过它选拔的是爱因斯坦那样的天才少年。
巴图辛·米昂甘巴雅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一年级学生,来自蒙古国。17岁的他之所以有机会入读美国名校,完全得益于“大规模开放式网上程”(MOOC),简称“慕课”。两年前,他在网上注册了麻省理工学院开设的一门“慕课”,那是相当于大学二年级水平的电路和电子学课程,巴图辛成绩优异。此外,他设计的一个提醒儿童避让路口车辆的报警装置也让麻省理工刮目相看。去年春季,校方向他发出了入学通知书。
像巴图辛一样通过“慕课”被名校择优录取的学生还有不少。这些天才少年通过互联网展露才华,为名校选拔人才提供了新思路。包括哈佛、杜克、麻省理工在内的诸多著名学府争前恐后开设网上课程,以至于有人说,网络课程的兴起将重塑高等教育的未来。
麻省理工和哈佛联手打造的慕课平台edX的首席科学家彼得·米特罗说,全世界有50亿人口无法得到像样的教育,其中包括数百万很聪明、却没有机会发挥才干的人。“20年前,我们没有办法教他们,但现在,我们可以。”巴基斯坦小伙子塔哈·塔里克具有超强的感悟力,富于想象,高中时期办过《菠萝》杂志。一年前,他无意中在ModPo论坛上发现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菲尔雷斯的现代诗歌网络课程,被深深吸引。“视频中,学生们围坐在一起,喝着咖啡,讨论诗歌。有人笨嘴拙舌,有人言辞激烈,有人的解读完全不靠谱,但我从来不觉得有谁把他的理解强加于我,”塔哈说。
宾大负责招生的杰米·李·约瑟琳说,慕课将许多像塔哈这样具有写作天赋的青年吸引到宾大,今年已有400人联系过校方。她认为,塔哈创办的《菠萝》杂志很有创意,“这正是我们寻找的人才”。
【摘自《文汇报》2014年3月13日】
开放课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国际视野)
自美国斯坦福大学在2011年推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简称MOOC)以来,全球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到了提供网络公开课资源的行列中。专家称,这种教育模式将会影响全球数亿人的命运。然而,如何合理换算网上大学的学分、学历认证等问题也给各国教育机构提出了新的挑战。
美国
名校教育触手可及
美国的Coursera、Udemy和edX等教育机构与全球顶尖大学合作,免费提供来自各高校的在线课程,使传授知识的“课堂”可以同时容纳百万人。
在文凭认证和监考防范方面,美国在线学校项目各不相同。以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为例,该大学在线教育提供多种本科、硕士和其他文凭项目,不管学生身在何处,都能够接触到相同的师资力量和教学内容,只要完成了学分,就可以获得与在校学生相同的文凭。
在考试方面,亚利桑那大学在线学习采取包括视频监督式考试、限定时间考试、写论文和案例分析等多种考试形式。除了这些形式外,一些美国在线学校专门在美国各个高校设立考点,学生可以到离住所最近的考点参加期末考试等等。
印度
网络教育日益成为印度青年人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据了解,在美国著名网络开放课程的注册学生中,印度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网络教育受到印度青年的欢迎有其现实原因。
印度教育领域投资不足,不少高校基础设施更新较慢,限制了其吸纳学生的规模。在此背景下,不少适龄青年开始将目光转向网络教育,希望通过网络课程等获取一技之长。
英国
“未来学习”(Future learn)是2012年12月由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华威大学、利兹大学等12所大学联合发起、并由提供远程教育服务的英国开放大学设立的一个网络公开课教育平台,也是英国首个提供免费、开放的跨学府高等教育在线课程的网站。
“未来学习”平台最大的特色就是模仿社交网站的模式鼓励学生间进行互动,注册用户将自动生成一个个人主页,可以像微博一样就某问题表达看法。与美国由顶级大学发起建立免费公开课平台不同,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英国顶级学府还处于观望状态。牛津大学副校长就表示,牛津大学采用的几乎是一对一的导师制,并不打算因为网络放弃这种历代认可的学生培养模式。英国政府对“未来学习”平台非常支持,负责科技事务的国务大臣戴维?威利茨表示,建立该平台激动人心,更多人接触到了英国一流的大学教育,学习需求得以满足。
非洲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目前只有近6%的年轻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但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仍然任重道远,硬件设施的日趋完善、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和非洲国家政府的支持将助力非洲远程教育开辟出一片新天地。本报记者登陆了非洲虚拟大学网站,发现注册程序比较简单,学生可以选择100%的网上授课,也可以选择网上学习和面对面辅导、授课相结合,虚拟大学的合作伙伴会提供全面服务。
【摘自人民网2014年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