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期

作者: 时间:2017-10-31 点击数:【

·政策走向·

教育部开展2014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

2014年5月,教育部高教司将组织建设400门左右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类、专业导论类精品视频公开课。并将进一步完善精品视频公开课课程体系,注重提高课程质量。鼓励更多高校通过校园网链接“爱课程”网、植入“爱课程”网校园端等方式,将上网的视频公开课用于本校教学,推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课程建设及审查要求

精品视频公开课课程负责人应由承担该门课程授课任务的教师担任。为保证课程质量,加快课程上网进程,有关专业教指委和高校须强化责任制,强化课程校内审查环节。高教司将组织专家对有关专业教指委和高校推荐的课程进行遴选和审查。

课程申报、推荐及遴选程序

1.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

(1)按照“985工程”高校每校4门、其他“211工程”高校每校3门、非“211工程”高校每校1门的限额,直接向高教司推荐。(2)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本地区地方高校申报,遴选后按照推荐限额向高教司推荐。

2.专业导论类课程

专业教指委直接向高教司推荐,每个教指委限额1门。2014年课程严格按限额推荐,宁缺勿滥,超额推荐的课程不予受理。

【摘自教育部网站2013年12月3日】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谈高等教育如何应对慕课挑战

教育信息化的水平高低,最终影响并决定着国民信息化素养的整体水平

信息化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从小到大,从外到内,渐进形成的过程。因此,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并决定着这个内化过程,进而决定着整个国民信息化素质的高低。

教育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师资培训成为当务之急

支撑建设信息化国家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也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师。教育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因此师资培训就成为教育信息化当务之急。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信息机器、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知识传授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认识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指导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信息化。

因此,首先要对学校教师、技术与管理及行政人员进行不同层次的全员培训,注重提高教师使用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水平,培养教师自己设计制作课件的能力及网上操作能力。只有教师把互联网技术密切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才能全面体现教育信息化。

观念问题是教育信息化快速推进的主要障碍

观念问题是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无论教育主管部门领导,还是校长、教师、学生,都应在观念上进行一次革命。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知识传授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认识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指导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信息化。

从战略高度重视并加快发展我国在线教育

如何结合中国的教育与管理现实,从容应对MOOC风暴,是紧迫的,也是艰难的。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在线教育将会产生爆发式增长,对我国教育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但也给我们提供了改革的契机。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能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同时,也为国家快速实现软实力的输出,提供了更便捷的战略机会。我们应重视此次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带来的在线教育发展机会。首先打破原来的高校管理模式。加快互联网运营商之间的互联互通进程。为应对和适应此次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要加强教师的信息化技能培训工作。尽快组织有关方面专家,根据中国实际国情研究制定MOOC、网络公开课、微课程和讲座等教学资源的上网认证标准。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4年4月17日】

·理论探讨·

浅谈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王利全

一、存在问题

1.课程建设与实际应用脱节。精品课程建设是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而不少精品课程只是在技术上解读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按照评审项目将内容传输到网上。2.过程建设盲目消极。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一旦课程申报成功并立项戴上桂冠后,就将精品课程建设一事束之高阁。导致一些高校在精品课程过程建设中出现盲目性、盲从性,甚至失去建设的方向性。3.重形式、轻内涵。在建设中,部分课程片面追求技术化和形式化。形式上的照搬导致精品课程的价值丢失。4.更新和改进时间缓慢。目前,不少的精品课程缺乏可持续发展。目前,大多数的精品课程在申报成功之后即成为摆设,内容不再更新或更新缓慢,在一定时期后精品课程已不再是精品。5.精品课程过程建设的评估、验收流于形式。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1.合理制定精品课程建设规划。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在政策上要注意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保证资金的投入和合理使用。建设过程中的各个阶段要有详细的规划,要目标明确,任务具体。2.改进评审机制,加强过程管理。在精品课程的评审过程中,不仅要了解该课程所在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同时要具体了解课程目前的实施情况和实施条件。合格申报成功后,在后续的过程中,要加强过程管理,从教师、学生等不同方面全面进行过程考核。3.加强信息反馈,积极完善教学资源。精品课程建设中,要积极加强从学生、同行等不同方面进行信息反馈,不断完善和更新教学内容。

【摘自《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2期】

高校进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肖安东郑路

一、武汉大学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现状

2012年,学校积极配合教育部开展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学校专门购买了精品资源共享课服务器,更新了精品课程录像教室的录像设备,对课程团队的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在教育部公布的拟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的名单中,武汉大学有22门课程在名单之内。

二、关于国家精品课程的升级转型到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探索

(1)提高动员和宣传力度,提高相关课程团队教师的重视程度。武汉大学召开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工作动员会和工作布置会,会上传达教育部的相关文件精神,布置课程全程录像工作,讲解建设的其他注意事项,让课程教师充分认识到升级转型的重要性,提高教师的重视程度。

(2)及时地反馈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精品资源共享课对课程的内容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它要求每一门精品资源共享可都能切实反映这一科学领域的最新的研究成果,这也是原精品课程中一个比较忽视了的环节,特别是对课程内容的完整性,政治导向的正确性和其他的一些方面进行审核。

(3)组织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相关培训。精品资源共享课有它的要求,对它的一些负责人的培训就显得很有作用。武汉大学组织全校相关教师参加高教中心举办的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培训会议,使得教师们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要求、条件、背景意义有着更好的理解。

(4)做好统筹规划,为课程建设做出规划。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过程中,应该做好课程建设的统筹规划,分批次进行课程的申报工作,保证课程建设工作的有效有秩序的进行。

(5)制定激励政策,提高教师建设的积极性。对于建设后获得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课程,学校给予经费配套,并在年终给予课程所在学院适当奖励。对课程团队的教师,学校在其申报教学项目时,给予适当加分。这些政策有效提高了教师建设的积极性。

【摘自《科教导刊》2014年第1期】

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问题及优化升级的建议

詹云军袁艳斌黄解军张晓盼

一、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问题分析

1.建设过程形式主义严重,重形式,轻内涵。2.教育资源利用率不高,共享程度低。3.重专家评审,轻学习者评价。4.缺乏统一的平台,形式五花八门。

二、精品课程优化升级的建议

1.开放资源,共享资源,实现功能转型。2.更新教学观念,促进教师专业业务发展,从而提高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质量,实现课程内涵的升级。3.重视教学内容优化整合,建设立体化教材,实现教学方法的革新升级。4.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和课程网络建设各司其职,实现网络平台的升级。5.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实现评价体系的升级。

【摘自《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1期】

国家级精品课程评估问题及对策的分析

刘爽王传旭张小兰

一、精品课程评估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课程评审的指标体系分析

1.评审指标体系构建的完善性分析

首先,根据2010年的国家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教学的队伍、内容、条件、方法与手段、效果、特色政策支持及辐射共享六个方面。笔者认为,对于精品课程的评估没有一个指导思想和管理手段,仅仅参照《标准》做简单的按部就班的评价,课程的现状,优势、特色就不能得到主动的展示,并且对于课程建设的学校和教师更会追求一种所谓的“包装”,失去了其本身应有的特点。

2.评估标准、等级的完善性分析

一方面,在教师队伍中的二级指标中评审标准为:“课程主讲人具有高尚的师德、精湛的学术造诣、丰富的教学经验、独特的授课手段,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等。”这些方面的评估标准对于真实评估工作过于笼统。另一方面,评价等级分为A、B、C、D、E,难以操作。

(二)精品课程更新管理角度分析

通过对2006年至2008年度1500余门精品课程调查中发现:精品课程尚未更新数量逐年增加。除此之外,每年都有近20%的课程无法正常显示;除此之外,只有少数国家级精品课程在评审后较短时间内有少量更新。一系列的数据说明精品课程缺少后期更新维护,阻碍了精品课程的应用和发展。

二、精品课程评估对策建议

(一)建立灵活的精品课程评估与复评体系

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从宏观上统一精品课程评估的指导思想,从评审者角度来说,应加强监督评估人员的选拔。评审形式应该多采取网上评审;最后应该做好精品课程评估的复核准备。

(二)加强精品课程建设者的沟通,树立版权意识

在课程评估过程中应该加强对知识观点和版权的保护与监督,一方面加强社会和同行监督,另一方面也要让精品课程建设者树立版权意识。另外,对于精品课程的评估应该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监督。

(三)确立动态精品课程评估管理机制

首先精品课程的管理机制需要完善,从经费和技术方面提供保障,其次,改变单一的以政府为主体的精品课程评价机制,使政府简政放权,委托评议或中介机构开展过程监督和复评工作。并且可通过网络的意见收集,还有精品课程建设者的定期在线答疑,日常建设与应用效果、社会评价与同行专家评审结合起来。

【摘自《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创建精品课程的实践研究

张萍

一、创建精品课程的重点工作

1.更新观念,在课程设置上应考虑:课程设置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2.剖析现状,科学制订创建规划职业院校要在充分剖析课程现状的基础上制订精品课程创建规划,使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检测与评估。3.工学结合,构建实用的课程结构与内容职业院校要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创建精品课程的基本做法

1.做学教合一,完善教学方法与教学技术;2.理实一体,编写具有特色的实用性教材;3.专兼结合,打造一支高水平的课程教学团队;4.丰富素材,加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5.校企合作,创设一流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6.能力本位,创新精品课程教学评价体系;7.加强管理,强化精品课程的科学管理与有效实施;8.资源共享,创建精品课程建设网站。

【摘自《中国教师》2013年第23期】

北京大学首批MOOC建设流程及关键环节

冯雪松李晓明

一、MOOC工作组团队的五种角色

1.项目总协调员(1人):主要负责规划项目的技术支持流程,调度中心技术人员和拍摄环境使用,协调组织培训和媒体交流活动,发布相关项目活动通知,响应各课程团队需求,与美国平台方协调开课事宜,管理平台账号,与字幕公司沟通联系等。

2.教学支持团队(4人):具有教学设计专业背景、熟悉网上教学策略、具有网上教学支持经验。

3.技术支持团队(3人):包括编导、拍摄、后期制作、PPT美化、技术路线选型、拍摄环境布置、设备调试等相关技能的人员。

4.项目展示团队(1人):主要是负责项目展示网站的设计和维护、课程图标设计以及项目相关新闻的撰写。

5.财务和后勤团队(1人):主要是负责小型设备及耗材采购、助教费发放、报销、会议签到服务等。

二、MOOC课程建设的五个阶段

1.启动阶段

首先是学校发布通知,申报采用组织推荐、教师自愿的方式,教师填写报名表提交至工作组,近1—2年内有兴趣加入的教师均可报名,第一批我们收到了20余名教师的报名意向。接下来是工作组组织的几次培训,帮助教师了解建设MOOC的要求和工作量。随后,希望在2013年秋季开课的教师开始正式进入备课环节。

2.确定上线名单阶段为了保证课程能如期开出并且保证质量,工作组需要进行备课准备情况的把关,并考虑首批上线课程的学科分布。

3.课程设计及制作阶段

在这个阶段还需要对建课时间进行合理的规划,确定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课程介绍页及宣传视频的完成时间、三周课时内容的完成时间、五周课时内容的完成时间、课程上传和调试时间、开课时间。课程设计首先要做好各周的教学安排,要将课程内容划分成若干教学单元,对应不同的教学周,再将每周的内容规划成若干10分钟左右能讲完的知识点,拟定每个知识点的名称作为视频名称。测试题的设计也颇有讲究,对于网络教学来说,习题不是可有可无的,学生作为自主学习者需要了解自己学到了什么程度以及学到了什么。所以更需要按照学习过程和记忆规律为不同的教学目标出题。除了准备一些必学、必读的内容外,再提供一些高级、扩展的内容,以及一些补充基础知识的内容,这对于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来说会大有裨益。拍摄及后期制作的工作包含了两个部分:一是课程五分钟宣传视频,二是课程教学视频。

4.课程上传和测试阶段

这个阶段,工作组将进行平台的操作方法培训,协助各课程进行课程资源的上传,并进行开课前课程的各项设置。在课程上传后,我们鼓励各课程先提前1—2周在北大校内试用,以便尽早发现各种内容和技术上的失误。

5.正式开课阶段

课程如期开课后,教师和助教需要保证课程视频和其他材料在对应周之前上线,每周发布课程更新通知,并有计划地参与课程论坛。开课期间,工作组还会组织开课教师参加午餐会,就开课的感受、与面授的差异、对支持服务的建议等方面交流想法。

目前,北大首批MOOC都进入了尾声,在课程结束的时候,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根据平台记录的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成绩统计,对通过考核的学生发放电子结课证书。

【摘自《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年第2期】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版权所有 北方工业大学 丨 发展规划处 丨 电话:010-88802996 丨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