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透视及应对
江波王奕俊
一、“慕课”的推动力量
“慕课”的发展如此迅猛,与其背后的多种因素推波助澜密不可分。概括起来,教育改革、全球化、经济、信息技术和市场等因素构成了推动“慕课”浪潮的五股力量。
二、“慕课”的影响表现
教育资源生产方式由个人作坊式到团队分工合作。“慕课”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运作模式:不同的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担任某一特定的角色,不同角色的教师既各有侧重又密切配合,甚至整个教育过程中的某一环节的工作也是在学校范围、校际之间乃至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团队协作的结果。
教育资源的供应和组织实现汇聚整合。目前,加入“慕课”平台的高校向该平台输出代表本校最高水平的的优质课程。众多优质课程汇聚提升了“慕课”平台的影响力,反过来又进一步吸引更多的优质课程资源。教育资源的消费模式走向自由的学习社区。“慕课”为学习者提供自由交流的平台,学者在时间安排上更灵活,跨越了时空的界限,“慕课”使“正规学历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界限进一步打破。教育权利由教师(教育提供)端转移到(教育消费)端。
现有高等教育体制面临重新定位的压力。有学者称“未来50年内,美国4500所大学,将会消失一半”。大学面临如何面对这一趋势的挑战。优质的教学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大学从提供教学的机构变为生产知识的机构,成为探索和发明创新的孵化器。
高校教育治理机制由独立的治理模式向联合治理模式演进。未来,部分大学将在相当程度上,由各自独立、单个学校为主导的治理模式,向校际联合、竞争合作治理的模式演进。
三、“慕课”的发展趋势
总体看,世界教育界越来越关注“慕课”的大趋势没有变。“慕课”的模式本身也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也在与时俱进。国内高校也纷纷加盟并自己开发“慕课”课程。“慕课”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的影响是“危”与“机”并存。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建设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的。中国高等教育是具有发展“慕课”基础的。“慕课”会给传统的教育和教师带来巨大冲击。中国应在“慕课”浪潮中有所作为。
四、“慕课”的应对策略
国家层面。要以世界眼光对在线教育可能引发的教育革命和社会变革进入深入分析,研究制定在线教育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
高校层面。我国高校应积极投身“慕课”的研究和应用中,从战略高度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主动对自身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尽快制定在线教育发展战略,适应由“慕课”提供的线上、虚拟空间的教学。
教师层面。我国高校教师主动应对“慕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主动适应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更新教育观念,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
研究层面。非常有必要及时关注“慕课”的发展动态、前言研究,系统梳理与“慕课”有关的不同观点,并从应用、技术、市场、管理、社会、政策等不同维度对其进行全面深入剖析。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第7期】
“慕课”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改革
任友群
一、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几个问题
1.信息时代人才缘何采用工业时代方式培养;2.专业课程体系缘何差异大且共享率低;3.重科研轻教学现象缘何普遍存在;4.对学生的发展缘何关注不足。
二、“慕课”带来了调整人才培养方式的机遇
1.教务管理要面对“慕课”的发展;2.高校教与学的方式应更加多元;3.教师要具备挑战“慕课”的意识与能力;4.要引领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5.正确评估“慕课”存在的问题与风险。
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变革的方向
1.积极探索与践行在线教育;2.深入研究信息化教学方式;3.重新思考教师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4.探索课程学分认可办法。
【摘自《中国大学教学》2014年第7期】
MOOC热的冷思考——国际上对MOOC课程教学六大问题的审思
高地
一、课程完成率不高的问题
课程完成率低是当前MOOC最为人们所诟病的问题,也是网络课程一直都面临的一个难题。MOOC学习者不能坚持完成课程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主要表现为:缺乏相关实践、必要的课程背景知识和能力、足够的学习动力等等。其中,学习的主动性被认为是影响MOOC课程完成率的关键要素。
二、教学模式囿于传统的问题
在MOOC的快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在线课堂教学模式。自MOOC产生以来,对于这种教学模式的认识和评价始终褒贬不一,各执一词,并日益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发展态势。在关于教学法问题的争论上,一些学者则公开质疑MOOC模式所持的教学理念,指出其仍旧是“以课程为中心”,而不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目前仅有8%的课程完成率清楚地表明,MOOC课程设计的核心理念是围绕课程的,而不是学生。此外,MOOC模式的教学效果也有待进一步验证。
三、难以实现个性化学习的问题
对于MOOC而言,它所具有的“大规模”(Massive)属性既彰显了其核心优势——低成本、高效率、易普及、开放包容,在另一个维度上也必将成为其短板所在。“MOOC的一个困难是,教师需要面对数万学生,他们不可能与每一个学生都有交流。”有学者认为,尽管MOOC有很大自主性,但许多学习者感觉不到多少收获。也有MOOC学习者反映,只靠个人兴趣选课虽然很自由,但这样“零敲碎打”并非自主学习的长远之计,问题在于学习者不能像在学校里那样建构起一整套的专业知识体系。
四、学习体验缺失的问题
学习体验的完整性与学习过程、学习环境的完整性密切关联。受科技发展水平所限,这种模拟仍然是不完整和有缺陷的。MOOC的缺点非常明显—缺乏面对面的人际交流达不到传统教学的效果。同时,人们通过MOOC学到的大多是信息性的知识,而这仅是全部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而已。
五、学习效果难以评估的问题
面对动辄数万人的大课堂,如何有效评估学习效果显然成了一个大问题。 MOOC大规模与开放性的特点使得教学质量难以监测。事实上,在往往有明确标准、非对即错的自然科学领域学习中,考核评价并不成问题。真正的挑战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包括艺术领域)的学习评估。而随着在线教育扩展到人文科学这一没有唯一性答案、充满探索性的领域,这一过程会变得更加困难。一些MOOC平台在这方面也探索出了较具特色和新意的评估方式。总的来看,无外乎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机器评估;另一种是人工评估,构建相应技术平台,在平台上学习者互相打分和评价。就目前而言,这两种解决方案各有优长,也存在很多不足,仍然都有较大改进空间。
六、学习结果缺乏认证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MOOC平台实行了自颁证书的认证机制,这也成为了MOOC的一大特色。证书体现了MOOC对学生学习的绩效认可,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激发学习动力。然而,由于当前MOOC认证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还极为有限,证书更大程度上只能被看作一种学习记录和对学习者精力投入的心理回报。Kolowich 指出,MOOC可能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会成为一种革命性的力量。它不一定会消失,但也不会像那些大公司预言的那样具有颠覆性。对于无拘无束的在线教育而言,政治、监管、行政、教工等障碍性因素不可忽视。而且看上去给大学提供相应技术工具和服务要比发起一场革命似乎更有效。
【摘自《远程教育杂志》2014年3月11日】
·聚焦高校·
南开17门精品课上网免费学
教育部近日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名单,南开大学抽象代数、大学文科数学、大学英语、古代汉语、国际金融、环境学基础、会计学、商业银行管理学、社会心理学、市场营销、数学文化、微生物发酵工程、西方经济学、现代中国文学、中国古代后期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综合化学实验等1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入选,每门课程可获10万元经费补贴。上述17门课程修改完善后将在爱课程网向公众免费开放。
【摘自和讯网2013年12月25日】
安师大《大学语文》精品资源共享课上线“爱课程”
近日,安徽师范大学《大学语文》精品资源共享课通过国家教育部有关部门审查,以“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形式在“爱课程”网上线,高校师生和社会大众可以通过该网站学习安徽师范大学优秀教师讲解的《大学语文》相关课程。
根据教育部精品课程转型升级要求,该课程组优化课程结构,在团队成员中选优配强,在课堂教学现场摄录教学视频34学时,并对已有的各类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提炼出课程教学要点40条、课程能力点32条,基本资源240个,拓展资源64个,将“经典诵读”元素融入课程教学,推动“经典文学思想文化价值的当代传承”,以本科教学的17个单元为依据构建框架,并辅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大学语文》教学平台,建设了较为系统、完善的课程资源系统。该课程于2013年10月提交教育部并获上线,与南开大学陈洪主持的《大学语文》先后成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实现了课程资源效益最大化的建设目标。
据悉,“爱课程”网是教育部、财政部“十二五”期间启动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支持建设的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集中展示“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和“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安徽师范大学《大学语文》资源共享课在“爱课程”网上不仅有视频讲解的基本资源,还拥有随堂作业、考试题库、相关课件、研究论文等拓展资源,供广大用户使用。
【摘自新华网安徽频道2013年11月】
贵州省今年将选派高校教师参加网络课程培训
今年,我省高校将选派教师参加网络课程培训,昨日,省教育厅发出通知要求,凡是开设有培训计划安排中相同或相近课程的高校,每门学科参加培训的教师不得少于2人。据了解,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以传授与交流先进教学理念、经验、技术和方法为主要内容,由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奖教师、国家精品课程主持人、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等担任主讲教师。培训主要通过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系统进行,分为集中培训和在线培训。
【摘自《贵州都市报》2014年3月11日】
高清录播系统助力打造精品视频公开课
针对沈阳广播电视大学在国家视频公开课及精品课程建设方面的具体需求,北京新学道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提出了全高清录播教室的建设方案,该方案由多套北京新学道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高清录播系统组成,严格按照国家精品课程规范要求设计,能够实现同步教学视频录制、教学资源点播、直播、实时导播、自动跟踪、多方交互和后期编辑等多种功能,是大批量建设国家精品课程和大学公开课资源的最佳解决方案。
SeeGot高清录播系统(内含有可选的九种模式)是新学道结合国内老师实际使用习惯,为中国远程教育与培训专门定制开发的一款录制课堂/培训内容的录播工具,是市场上目前少数的集课件录制、编辑、内容控制、学习进度、精品课件加工等一体的智能化课件制作系统。在同等条件下:录制的课件与市场同类产品相比,成本低、质量高,文件小,音质好,画面清晰,能够轻松地将教学中的场景、电脑屏幕内容等录制为一体化的课件。
目前,北京新学道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在沈阳广播电视大学的高清录播系统建设项目实施顺利,随着北京新学道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高清录播教室的建成并投入使用,一个功能强大、操作便捷的课程资源建设及共享的系统平台已逐步构建,并将帮助学校轻松实现大规模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和校内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摘自华禹教育网2013年11月26日】
中文慕课平台上线沪西南片高校“学分互认”
从现在起,随着中文慕课平台“好大学在线”的正式上线,上海交大等部分高校的学生,只需登录该平台,就能在线学习包括北大、香港科技大学、新竹大学等两岸三地四所一流大学10门高水平课程;同时,交大、华师大等西南片高校还将共享和互认慕课学分。这是新民网记者今天(8日)获得的信息。
据介绍,作为由上海交大成功自主研发的中文慕课平台,“好大学在线”(www.cnmooc.org)在今天上线后,将面向全球提供大规模中文在线课程。新民网记者看到,该平台上线课程发布院校包括中国大陆的北大和交大,中国香港地区的香港科技大学和和中国台湾地区台湾新竹大学等,首期已有这四所大学10门高水平课程上线。
记者了解到,“好大学在线”不仅完全支持以短视频、强交互为特点的慕课基本教学模式,还支持学生的作业自评与互评功能,可以实现课程成绩设定及学习成绩自动统计功能,这也使得在线学习的高校学生们有希望通过这种全新而自主的学习获得相应课程的学分,甚至通过系列课程的修读,获取辅修专业学位。
与此同台时,随着“好大学在线”的上线,新民网记者了解到,上海西南片高校也将建立慕课共享平台。据透露,基于慕课的课程共建共享合作,将把西南片各高校的优势课程共享从有限的实体校园向无限网络空间拓展,西南片高校将建立基于慕课的课程共享及学分互认机制,使得学生足不出自己校门,就能跨校修读优质课程设置获得第二专业学位。
【摘自新民网2014年4月8日】
当思修课遇上“慕课”
当思修课遇上“慕课”,会发生什么?全国首个思想政治理论类的混合式共享课平台日前在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开讲。提起大学思修课,不少学生往往有“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而“慕课”将传统的思修课变得“活”起来。据复旦大学教师胡志辉介绍,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授课方式容易大班化,单向传输多,思政课教师面临着“提高出席率,提高抬头率”的任务,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投入更是因人而异。而借助“慕课”平台,“思修共享课”采用视频课程学习与小组研讨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由网络解决基础理论的问题,精选视频讲解完成知识性、概念性的内容传播,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反复播放学习,教师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放到面对学生解疑释惑上。
本次开讲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是由上海高校课程共享中心组织,复旦大学牵头,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近10所高校、23名教师参与跨校联合共建。全国共有24个高校近5000名学生通过共享课程平台选修了这次推出的思修课。
【摘自《光明日报》2014年3月21日】
慕课进入湖南高校
湖大在2013年加入“中国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这一联盟目前已经有数十所高校加入,他们希望通过网络技术推进教学改革,同时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这学期开学以来,湖南大学一共从这个联盟引进3门课程,和普通选修课一样,每门课2个学分。
但是,如果把慕课搬进校园,各种管理上的问题就会迎面而来。传统的课堂可以点名签到,慕课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传统的课堂可以师生互动、有问有答,慕课如何实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湖南大学专门为慕课组织了一个教学团队,也就是说,在慕课平台学习的学生,在线下同样有教师在负责。这个团队通过了解课程要求,再进一步辅导学生的在线学习,团队还需要管理学生的学习进度,组织学生参加由课程提供学校发起的直播互动课和小组讨论课,最后还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何人可认为,这些管理难题只是技术上和制度设计上的问题,例如通过手机刷指纹签到、刷虹膜签到,一样能够起到约束的作用,老师在线上也能和学生沟通,“最关键的是考试,这个不能放在线上,必须把学生集中起来考,和普通的课程一样”。
现实的情况是,一些高校制作的慕课明显过于粗糙,仅仅是给课堂拍一段录像,在内容呈现上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这个平台必须由专门的公司来搭建,高校的老师做不了。”何人可说,这须要老师的协助,现在的问题是,老师不愿意去做,而高校也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模式,要转变起来也很困难,如果自己不主动改变,总有一天会被别人超越。
【摘自《潇湘晨报》2014年3月25日】
吉林大学积极推进“慕课”平台建设
12月27日是吉林大学学生通过“慕课”平台进行课程选修的日子。来到学校电子阅览室,法学院本科生赵夕瑶顺利选修了华东师范大学开设的“跨文化沟通心理学”课程。她开心地说:“自己所学专业需要了解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在修学分的同时,选择外校精品课程还可以拓宽视野,这在以前不改变地域的前提下是无法实现的。”
为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满足学生跨校修读大学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的需要,吉林大学将在2013-2014学年春季学期,通过联盟“慕课”平台,面向在校本科生开设“跨文化沟通心理学”、“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唐宋诗词人文解读”、“生命科学导论”4门公共选修课,建立起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为主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凡在校本科生均可自主选课,不受年级和学部限制,每门课程限额50人,每名学生限选1门,选课方式与常规课程选课相同,并同步进行。学生选课结束后,由教务处将学生选课数据整体导入课程联盟平台,进行集体注册和集中学习培训,同时通过短信或电子邮件方式发放登陆账号密码,进入平台完成学习过程。学生修读成绩合格后,学校承认其课程学分。
“虽然是网络授课,但只有完成阶段教学目标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所以学生完全不必担心因自制力问题而网上‘逃课’。”吉林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金祥雷说,“慕课”平台也受到了学生的热捧:仅一天时间,此次开设的4门公选课中就已有两门被选满。
金祥雷介绍,吉大已着手引进可供本校本科生自主学习的“慕课”平台的立项建设,今后将一方面加快建立服务于吉大本科生和远程教育的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实现网络学习、高效服务、修读学分的全新教学管理模式。现已完成50多门全程视频公开课程的录制,具有为学生提供大规模在线课程的良好资源基础。学校将在此基础上,建设立足本校的高标准开放课程平台,争取在两年内实现100门课面向全校开放,实现混合式教学;另一方面积极参与东西部课程联盟,实现国内高校的优质课程共享。2014年,吉大也将有部分课程在东西部课程联盟上线。未来,吉大还将创造条件进入国际化的“慕课”平台,将吉林大学的优质课程推向世界。
【摘自《吉林日报》2014年1月6日】
复旦大学慕课平台推精品课程全球可共享
据《青年报》报道,今年4月1日和4月8日起,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分别有2门和1门课相继亮相“慕课”平台Coursera,与全球学习者见面。其中,复旦大学是首度亮相,交大则在之前开设4门课程的基础上,重磅推出“唐诗宋词”,再一次把中国传统文化摆在了全球学生的面前。截至2月底,选课人数已经突破5000人,从地域来看,也是遍布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记者了解到,这门从4月1日起开设的课程,将总计拿出80个名额开放给校内选课。
程士安说,课程4月1日上线后,第一堂线下课程将以“本科教学公开课”的形式,在校园内向复旦师生开放,并通过现场视频直播等形式进一步扩大受益人群。之后,将与选课学生围绕线上课程的八大主题,展开深入、充分的小组讨论,在Coursera平台上选修课程的学习者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教师沟通。
交大:建2间翻转教室,学分认证有变化
不仅是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从4月8日也将在Coursera平台发布人文艺术类课程《唐诗宋词人文解读》与《媒介批评—理论与方法》,同时将探索新的学分认定以及教学方式改革,为此,学校还专门先行建设了2间专门为了适应“慕课”特性而设置的翻转教室。
为了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上海交大今年同样会推出“翻转式”课堂教学改革试点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至于广大学子还十分关心的学分认证问题,余建波说,对于校内参与交大在线课程选课的学生以及长三角相关高校的学生,这学期开始都可以陆续做到了。考试方面,则可以通过在线下专门组织设点来进行考核。
学生从百人到万人课怎么上?老师压力巨大害怕被炒
王维克在Coursera平台上主讲《数学之旅》时抛出“传统课程教学,最多不过百人,而在线课程,一门课程动辄上万人,多则十几万人,这种受众群是过去不可想象的。当我知道有超过1万学生选课时,心里还是挺激动的,一个教学的舞台瞬间就扩大了N倍,但同时也会有更多的压力。”
“如果同样的课程,你的讲课不精彩,不能提及学生兴趣,而相似的内容他又早已通过在线课程获取到了更高质量的教学,那他就会用脚投票。要么逃课,要么即使受制于纪律要求勉强出现在教室,但他一定只做那些自己关注的事情。这样的老师,讲台怎么还能站得稳呢?是不是还有存在的空间呢?”复旦新闻学院程士安教授认为,虽然这一切还没发生,但已经到了需要重新定义教师价值问题的时候。
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交流反馈
“如今的在线课程则要求,录制时我是直接对着镜头讲课,课程就是专门对使用者个体讲学,当我讲述知识点、或者发起讨论时,我缺少学生们第一时间的表情反馈,这一点哪怕是细微的交流互动恰恰是左右教师如何继续上课的关键要素。”正是如此,王维克认为在线教育颠覆大学,取代真实校园的这一天也许并不会真的发生,但只有融合才是最好的办法。“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介入大学教育,功能、效率、教学都会受到影响与促进,但一个真实的大学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交流,富有创造性的学生和有激情的老师共同作用和影响,才可能造就一流的大学。网络毕竟只是一种辅助的、工具性的手段,高新技术并不能包办一切。我想,将两者融合,产生的化学效应一定强过任何一方的独自存在。”
【摘自东方网2014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