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期

作者: 时间:2017-10-31 点击数:【

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仿真性优化探讨

李君文雪莲

实践教学课程的仿真性一直是实践教学追求的目标。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是专业课程设置探讨的重点内容,长期以来该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依附于会计学,所以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仿真性”更多的是来自会计专业的用语。

一、财务管理的特点与实践课程设置仿真的关系

1.它是创造性价值管理。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财务管理主要是运用价值形式对经营活动实施管理。2.它是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财务管理能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各方面的工作质量。以价值形式表现出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具有很强的综合性。3.它与企业各方面具有广泛的联系。企业购产销人事等各部门业务活动的进行无不伴随企业资金的收付。每个部门都会通过资金的收付与财务管理部门发生联系。

二、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置现状

当前大多数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并没有市场基础,课堂上是常规流程的反映,比如,给学生列举银行贷款的程序,这是很标准的,又是很虚拟的:投资实践大多数是虚拟一个项目,这样的项目有时候是很难经得起推敲的。就像我们经常为了计算简便假设贴现率为10%一样。学生在这样的实践体系中的锻炼不能说完全没有意义,但是造就的是机械式管理,而财务管理本身是环境的产物,是基于资本市场活动的产物。我们企业投资和融资都不是关起门自己投自己或自己融自己的资。所以这里有两个问题要谈:一是怎样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让他们真正成为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二是如何优化仿真。

三、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仿真性”优化

1.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原则

(1)凸显实践性、前瞻性和创造性。(2)增强参与性。实践课程设置必须以学生亲身参加实践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让学生去体会市场环境。(3)设置鼓励团队合作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实践课程。现代企业需求的人才是要具有个性化但又要有团队合作精神的高级人才。(4)单项实验和综合实践相结合,标准化实验和创造性实验相结合,体现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程序化和创造性的结合。

2.基于“仿真性”优化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构想

实验结果不是最重要的,学生在实验中的过程控制才是最重要的。在构想中,有些实验是在某门或者某些课程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后就可以进行,有些实验要具备较多的知识才能进行,对这两类我们暂时区别为单项实验(或者可以称为课程实验)和综合性实验;而标准化和创造性在这两类实验中都可以体现。当然单项实验和综合实验也不是绝对划分开的。除了以上实践课程设置外,可以辅以建设校外实践基地,通过到具体企业进行专业实习提高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

总之,财务管理是一项创造性的资本市场活动,实践教育应贯穿该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在设计出的单项(课程)实验和综合实验课程基础上,教师应着重进一步研究每一项实验的基于市场基础的资料、实验程序、实验考察方式等环节,这样才能推动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仿真”优化和整个教学课程的完善。

【摘自《黑龙江教育》2011.9】

关于深度推进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

游家胜

一、课程体系生成方式的改进

科学合理的体系建构需要通过主动探索、主动设计来实现,这种主动性是内在自觉性在课程建构行为方式上的外在表现。在体系建构过程的中端,需要在前端研究的基础上,依序展开三个层面的主动设计:(1)学校层面对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的类别划分、结构框架和课程方向做出整体性的规划设计。(2)教学基层单位利用所拥有的学科专业资源,对学校整体设计中的局部板块进一步做出模块化处理,精心谋划模块的要素组合。(3)教师个体则根据课程模块的设计要求,依凭个体教学与科研的积累,积极开发文化素质课程资源。

二、课程资源结构布局的优化

目前,针对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以下方面优化课程结构布局:(1)以人文“化育”的素质教育理念对工具主义的影响进行纠偏。(2)提炼课程结构特色,避免学校之间的趋同现象。(3)分别为文理工等类专业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素质结构模型。(4)正确把握素质教育课程的类属划分以及各类素质教育课程的作用关系。

三、课程选修引导机制的建立

(1)要指导学生在思考个体生存意义的过程中,学会对多元存在的价值观进行比较、辨识和判断。(2)引导学生认识当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认识人格完备建构的应然状态。(3)帮助学生正确把握近期有用性和长期有益性之间的关系。

四、课程教学运行模式的改革

(1)由“课程本位”转换到“学生本位”。(2)由“知识传播”型转变为“涵养教化”型。(3)由“讲坛传授”式拓展为“开放延伸”式。

【摘自《中国大学教学》2011.4】

英语课程互动模式研究:理论与实践

杨新焕

外语教学课堂的交互动态对学习者语言知识的掌握起着关键作用。尽管学生的表现可能不是教师教学行为的一个简单、直接的后果,但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学习。教师在课堂上确立一种行为模式,而学生也会确立某种行为模式以配合教师所采取的行为模式。因此,研究以学生参与为特点的英语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应成为大学英语改革中必须予以重视的一个环节。

一、互动的理论依据大量研究表明互动与外语学习有着不可割舍的关系,互动是吸引注意力的一种策略,学习者对互动的参与是语言学习的第一步。

二、课堂互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质上是一个语言交际的实践过程,教师不仅是知识信息的提供者,而且还是学生语言交际实践的指导者和合作者。因此,设法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是教师的教学责任。

三、大学英语课堂互动模式的设计1、传统课堂互动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通常包括5个步骤:引入-启动-输入-加工-输出。2、多媒体、网络课堂互动模式,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中,主要有两类互动活动:教学性互动活动和社会性互动活动。

四、课堂互动中教师与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作为一个管理者、示范者、监控者、辅导者、信息提供者、促进者、研究者和学习者,来推进课堂教学中所有参与者之间的交流过程,以及发生在参与者、各种活动和授课内容之间的交流过程的。学生的角色是协商者和参与者。

五、实施大学英语课堂互动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利于教学环境中师生间、生生间学习、交际关系的改善;有利于教学资源共享和教学信息及时反馈;有利于积累语言经验,提高交际能力。

六、进行大学英语课堂互动活动应关注的问题1、课堂互动必须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2、课堂互动的密度和频率要适中。3、正确处理互动学习与知识传授的关系。4、课堂互动应面向全体学生,尽量做到全员参与。

【摘自《中国高教研究》2012.4】

国际经济法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

石慧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着重强调的内容。就国际经济法领域内的创新人才而言,应当是知识具有先进性、思维具有创新性、能力具有实用性、语言具有复合性的人才。

一、课程内容的选择:中学为体

中西方对国际经济法的认识不同,课程设置也不同,使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课程内容的安排陷入矛盾中,这样的矛盾虽非一己之力所能破解,然而讲授者个人的目标取向却能巧妙地回避它。第一,立足于中国观点,保持对西方观点兼知的清醒。第二,重点选择实用性知识,其他内容给予一种研究式关怀。第三,密切跟踪国际最新动态,保证知识的开放性和先进性。

二、教学模式的采用:洋为中用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要法系,英美法系的法学教育一直为人称道,其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践行了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两大要旨,主要做法是采用案例教学法和法律诊所教育。通过教学模式的洋为中用,可以更有效率地促进国际经济法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但是,在教学模式洋为中用的过程中,也要充分认识到我国与英美法系国家法制背景的差异,有必要结合实际情况加以本土化。

第一,应用IRAC公式,改良我国的案例教学法。第二,采取对话式,改变单向讲授局面。第三,灵活安排实训环节,改进实践性教学。

三、教学语言的选择:西学为体

就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而言,应该尽可能多使用英语教学。首先,国际经济法教学要培养复合型人才,较高的外语水平是复合型的必备要素之一,涉外环境本身就有可能是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环境。其次,国际经济法的内容具有国际性,这些内容直接使用第一手英语材料,比起经过汉语转化后二次使用会更准确也更方便。

教学语言应当以西学为体,具体可以这样实践:第一,课堂上,在不影响专业术语准确表达的前提下,多使用简单英语。第二,适当采用英文音频或视频资料,作为课堂英语的补充。第三,课后营造书面英语资料的阅读氛围,作为语言环境的延伸。

总之,双语教学之于国际经济法绝不是可有可无或流于概念化形式化,鉴于国际经济法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涉外法律服务人才,只有知识具有先进性、思维具有创新性、能力具有实用性、语言具有复合性的创新人才才能胜任全球性的人才竞争,而双语教学正好以其视野的全球化、对中西方教学模式的融通以及语言的国际化的优势能够充分服务于这一创新人才的培养。

【摘自《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1.6】

试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遥感课程教学

芦少春

目前国内170余所高校设置遥感方向本科课程。2002年统计,共招收博士生236人,硕士生777人,本科生7318人,专科生1191人,各类遥感人才近万人。应用型遥感人才的培养是遥感普及与发展的关键。

一、遥感课程教学现状

纵观我国高校遥感课程的教学,存在一些不协调的现象:1、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教材更新缓慢的矛盾。2、遥感基本技能的培养与实践时间过少的矛盾。3、综合素质的培养与传统的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的矛盾。4、社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与课堂教学和训练有限性的矛盾。鉴于上述现象,为了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遥感人才,必须对遥感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二、遥感课程的教学改革

遥感应用型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还应具备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改变遥感课程现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从遥感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着手改革。

(一)理论教学的改革

1.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1)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启发式教学法;(2)授课时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3)授课时结合学科发展及科研实际,介绍本学科的前沿动向;(4)开设专题课,普及遥感应用知识。

2.改变考核方式。改变以作业和考试为主的传统考核方式,增加课堂讨论和撰写论文等形式,把课堂讨论和写论文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构建起综合的考核方式。

(二)实践教学改革

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是高校遥感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1、实验教学改革。(1)合理调整遥感实验学时。在现有的基础上

适度增加实验课学时,强化图像处理与解译方法的训练。(2)增加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内容,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根据遥感课程内容,适当增加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

2、开展科技实践活动。(1)参与教师的科研。学生通过跟随教师开展科研,可以学到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科研的工作步骤和程序。(2)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开展科技立项和科学研究。

3、毕业设计改革。学生通过参与科研和毕业论文的写作,既得到了科学研究的锻炼,提高科学素质,又能完成质量比较高的论文,实现真题真做,提高了论文的质量和写作水平。

三、结论

通过对遥感课程教学的改革,通过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综合性培养,人才培养质量有大幅度的提高,在遥感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仅靠一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想全面提高遥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还难以实现。需要对遥感课程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例如,修订人才培养计划、设置遥感方向系列课、优化实验和实践课程等。

【摘自《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0】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版权所有 北方工业大学 丨 发展规划处 丨 电话:010-88802996 丨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