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期

作者: 时间:2017-10-31 点击数:【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谷岩宋文刘敏华吴杰谢舟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目标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目标是:以计算机知识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导向,运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教育,着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策略

1.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从各专业对学生能力和知识结构要求出发,以实践和应用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层次一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层次二为重点核心课程,层次三是一系列满足专业需求的计算机课程。由于学科专业需求的不同和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要,各专业在课程设置中总体采用“1+X”模式,即“大学计算机基础+若干门必修/选修课程”。

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1)基于导学的新教学方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采用“导学+辅导+自主学习+通过性考试”的教学模式。(2)多元化的学习模式。多元化的学习模式包括:基于多元化课堂教学的学习模式、基于教师导学的学习模式、基于多元化教学资源的学习模式3种。(3)教考分离“第三方”课程考核方式。

3.第二层次重点核心课程的建立

课程体系中第二层次课程为重点核心课程。共有“数据库技术”、“VisualBasic程序设计”、“网页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C程序设计”、“多媒体应用技术”7类课程,各专业根据专业需求,在7类课程中选择1门作为公共必修课。

4.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验教学体系所涉及的知识结构包括3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本技能层,它是以常用软硬件基本操作和基本原理验证为代表的基本技能训练;第二层次是综合应用和设计能力层,它是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代表的专业性综合应用能力和设计能力的培养;第三层次是创新能力层,它是以课外科技活动、学生第二课堂、计算机类科技竞赛等为代表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中的实验包括了基本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研究创新性3类实验。

5.与专业相融合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应用

(1)基本技能型教学模式;(2)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3)案例式教学模式。;(4)主题研究型教学模式。

6.“四位一体”的立体化教材的建设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之一是立体化教材的建设。我们对课程体系中第二层次的7类课程提出了整体规划,制订了构建“纸质教材-在线学习活动-学习辅助光盘-实验实践系统”四位一体立体化教材的建设方案。

7.多元化信息资源与学习平台的建设

多元化信息资源与学习平台集成了基于网络的在线学习系统和在线测试系统。信息资源与学习平台包括教学资源的上传、点播与下载,作业发布,网上答疑与讨论,在线测试等模块。

【摘自《中国大学教学》2012.8】

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赵汗青刘玉波王金波

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是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素质的桥梁。要培养具有一定动手能力、工程意识、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的本科应用型人才,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行的,必须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构建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机电实践教学体系。

一、实践模块

1.改革现有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性

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分成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两部分。课内部分压缩传统的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创新性实验课程及实验项目,并且将其与其他层次的实验整合成一个内在完整的有机体系,是现行实验教学内容的延伸与发展,是对现行实验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课外部分又包含两部分:一是聘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做专题讲座,每名学生必须听取一定次数的科技讲座并撰写听后感;二是要求大三、大四学生以兴趣小组的形式自由组合,必须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课题、大学生课外科研课题、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等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一项,完成一定的工作量,工作成果达到一定要求,撰写相关科研小论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方可获取该部分学分。

2.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为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我们把原有2008版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的7周增加到2010版教学计划的25周,整合一些原有的课程,突出实践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进行整合。现有的教学计划根据各个教学模块单元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强调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增强实践教学的时效性和教学效果。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主干课程和各专业特色课程,均按课程教学大纲的统一要求配齐实验设备。学校已建多个实验实验室,不仅提供教学实验实训,还对学生进行了岗位技能培训。

3.改革实践考评体系

对校内基础训练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三基”的训练,重点考核学生知识和技术的掌握情况,采取平时实验成绩和期终考试成绩相结合、笔试和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对提高训练的课程,属于专门项目的设计和实验,学生可以自选难度系数不同的实验项目,采取专题实验报告、现场测试验收等形式进行成绩考核;对综合训练涉及的实验,采取以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和作品演示、答辩为主的考核方式,针对专门的实践课程,考核标准按照实验设计与技能、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各占一定百分比进行评定;对校外实践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是否达到岗位要求及达到的程度给予相应成绩。

二、师资队伍建设

1.构建“盯课”教师学习体系

教师实践创新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因此,既要重视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又要重视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为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机电专业要求每名教师必须进行“盯课”和实践锻炼。

2.加强教师挂职锻炼和下实验室锻炼的实践

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实践能力。为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机电教研室要求没有现场实践经历的青年教师必须通过实践锻炼或下实验室向高级工程师学习,只有通过学院的实践锻炼和下实验室考核合格的教师才可以带学生的校内外实训。

【摘自《黑龙江教育》2011.10】

材料物理化学课程知识体系构建与认知方法改造

吴锵王雄石晓琴刘和义

一、知识体系构建

知识体系是课程的根本,从知识体系审视物理化学课程是首要任务。知识体系的审视分为微观视角与宏观视角。

1.微观视角从学科来源看,物理化学是“四大化学”之一,属于化学化工学科。因此,物理化学课程通常都是由化学/化工学院开设。这一课程制度给材料专业的物理化学带来以下问题:首先,现行物理化学的研究对象以气体为主,但材料专业应重点研究凝聚态,特别是固态。其次,现行物理化学侧重化学反应,而材料专业更应该重视相变过程。

2.宏观视角首先,对先修的大学物理要高度关注,以避免有些知识(如热力学第一定律、理想气体平衡过程、卡诺循环等)的简单重复。其次,要通过材料物理化学深入认识高等数学的思想与方法。因此,将全微分理论与物理化学的状态函数概念结合,能进一步深化认识,加强对数学理论的理解。最后,应该积极借鉴数理哲学知识,使一批基础概念的引入更加自然。从哲学的高度认识与理解它们,并用来指导物理化学的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二、认知方法改造

1.改变从一般到特殊的大一统顺序根据认知理论,概念是有不同类别的,像焓、吉布斯自由能、化学势等,属于非原始概念,即它们是通过一些更为基本的概念定义而来的。对于这类概念,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先给出普遍定义再做出具体的解释与说明,是完全合理的;而前面提到的系统、环境、状态函数、内能、熵等,则是原始概念,原始概念的认识有着另外的规律,那就是借助感性,而非完全的理性与逻辑。

2.更加重视形象化与简约化应该强化教学过程的形象化,多举例子,使这些概念更多地联系已经建立的概念,特别是生活常识。必须设法简化知识,使教学进程保持一定的速度,而不是拘泥于细枝末节。

3.概念的多角度阐释概念作为学科的核心与基础,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在初学阶段,建立清晰的概念,深入理解概念,灵活应用概念,是教学的中心。但是,如何强化概念教学却是一个长期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根据认知理论,概念的建立和形成与同一事物的不同角度认识有关。

4.例题习题作用的重新定位应该从深入理解与广泛应用的角度,重新审视例题习题的作用,使它们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记忆与运算,而是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摘自《中国大学教学》2012.8】

工程教育课程开发与评价研究

易新河文益民钟艳如湛永松

中国有着世界上规模最大但不是质量最好的工程教育。在瑞士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年度报告》中,中国企业雇到合格工程师的容易程度在2009年和2008年度分别排在全球第36位和52位。这些数字折射出中国工程教育目前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我国新一轮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需加强课程改革,重视课程开发。

一、明确工程教育课程开发的定义和方向

课程开发(Curriculum Development)是指通过社会需求分析和角色(受教育者)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然后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确定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我国工程教育要重新审视自身的目标,明确其课程开发的方向。

二、工程教育课程的开发方法

1.多模式课程开发。课程开发模式指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根据某种思想和理论,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管理手段,以及制定课程评价原则而形成的一种形式系统,不同的课程开发模式有其不同的教育哲学和心理学基础。

2.多主体课程开发。程开发不能由教师一个人说了算,需要考虑企业、学生和家长的意愿,因此课程开发需要多主体化。课程开发主体包括:行业专家、教师、学生、家长、企业技术人员、心理学家。

3.基于CDIO的课程开发。标模式的首创者博比特于1924年出版了《怎样编制课程》,详细阐述了课程开发的过程。具体包括:(1)人类经验分析;(2)职业分析;(3)导出目标;(4)选择目标;(5)制定详细计划。一轮课程开发过程结束后,需要将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取得的成绩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比较,实现课程开发的反馈。基于CDIO的课程开发流程既体现了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又体现了多模式、多主体开发课程的思想。

三、工程教育课程的标准

1.体现工程师标准。工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工程师,工程师的标准就自然成为了课程的标准。2.体现学校特色。每一所学校的毕业生都有一个主要的就业区域,每一所学校都得为一定的区域经济发展服务。3.要为产学合作、做中学创造条件。在课程开发的当初,就要想到通过设置符合产学合作、做中学的教学内容,精心选择课程所涉及的知识、能力、素质和情境。4.服务于工程师培养全过程工程教育需要瞄准工程师培养的全过程来选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四、工程教育课程开发过程的标准

1.市场性。市场性要求工程教育课程开发过程中的每个阶段要密切与市场相结合。2.长期性。工程教育课程的开发是一个长期过程,不会因为某个阶段付出的艰辛努力而停止。3.系统性。工程教育课程开发过程管理要借用系统论的观点。4.标准性。为确保课程开发的顺利实施,应当研究和开发一套科学的程序和评价标准,对课程开发各环节的工作方式、方法和质量控制过程进行规范。

五、工程教育课程开发的实践

根据以上关于工程教育课程开发方法和评价标准,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展了全面的课程开发活动。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软件工程》等课程进行了再开发,还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新开发了《游戏开发》课程。

六、结语

课程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落脚点之一,根据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本文结合课程论和CDIO的思想,根据我国工程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工程教育课程开发的方法以及工程教育课程的标准和课程开发过程的标准,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落实,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2年第3期】

偏微分方程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推广

朱长江阮立志

一、前期建设经验的回顾

在借鉴诸多精品课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我校也取得了一些经验,概括如下四方面:第一,在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全面围绕精品课程的整体目标落实好每一个环节,但又要凸显课程自身的特色。第二,对相关课程形成的课程群进行全面的建设,相互推动。第三,科研成果的积累对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第四,通过硕士、博士学位点的建设,形成本硕博一体化的教学,进而推动精品课程的建设。

二、巩固与推广的探索

1.扩大交流——丰富交流形式、扩大交流范围

(1)走出去——积极开辟多渠道的交流。走出去,使我们放开眼界,扩大视野,多方面地学习。首先,学习不同学科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其次,我们课程组成员积极主动参加各种教学会议。学习只是“走出去”的目的之一。另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交流传播,让别人了解我们,更好地为我们的课程建设提出宝贵建议。(2)请进来——主动邀请专家同行指导。请进来,便意味着我们要敞着大门搞教育,真情实意邀请同行专家莅临学校指导工作。除了个别邀请之外,为了争取到更多的专家同行来学校传经送宝,我们还积极筹备各种研讨会或教学会议,这方面的工作使我校数学与统计学学院实现了零的突破。

2.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好各级资源和平台

(1)教育部启动的精品视频公开课于2012年将范围扩大至“211工程”高校。(2)华中师范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国际化信息化战略。除了用好教育部以及湖北省的有限资源。我们更要充分运用好学校的各级平台和政策。

3.群策群力——推动其他教学质量工程的建设工作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仅仅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一个方面。事实上,“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涵盖内容之广泛。每一个方面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的。在我校数学与统计学学院营造了一股浓厚的教研教改之风,带动了其他教师在质量工程建设的其他方面不断出新思路、新成绩。这些也将为进一步申报教学成果奖和铸就教学名师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课程建设后期展望

按照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对已经建设的国家精品课程进行升级改造,更新完善课程内容,建设成资源共享课程。借着学校国际化办学战略的实施,利用大部分教师都有出国出境访问讲学的经历,有些教师还在境外从事过偏微分方程课程的教学这一特色,力争把偏微分方程建设成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摘自《中国大学教学》2012.8】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版权所有 北方工业大学 丨 发展规划处 丨 电话:010-88802996 丨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