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期

作者: 时间:2017-10-31 点击数:【

国外信息•

德国模式怎样培养工程师

上海理工大学与德国汉堡应用科技大学1998年联合成立上海-汉堡国际工程学院,目标是培养既懂德语又懂技术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德国模式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实施严格淘汰制,重视企业的意见,给我们本土工程师教育带来启发。”院长钱燕云说。在上海-汉堡国际工程学院的架构中,中德联合委员会、企业咨询委员会、中德考试委员会是核心的三大机构。联合委员会定期开会,对合作办学中的人事、财务、教学等重要事务决策,学院院长完全根据委员会的决议来管理学院。“大到培养计划设计,小到实验室搬迁,都要听联合委员会的决议。”中德学院每个学生都需要完成18周的实习,由此每个专业都有一个实践教学负责人,专门负责跑企业,至今已经和40多家公司签订了合伙协议。按照中德学院的教学计划,会有10%至15%的学生到德国本土的企业进行实习。在上海-汉堡国际工程学院,每门课都按照德国的评估体系,让学生打分,请同行评议,每学期,学院负责人也要跟教师谈话。德国权威的理工学科专业认证机构ASIIN在2010年10月无条件通过对中德学院三个合作办学专业的评估认证。在德国,经过ASIIN认证的专业点的毕业生,可以获得“欧洲工程师”的头衔。

【摘自《文汇报》2011年5月17日】

美日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制度比较分析

李祖超杨淞月

一、美日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管理制度比较分析

通过训练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美日两国研究型大学行之有效的做法。两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科研管理制度的主要特征如下。

(一)美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管理制度的主要特征

1.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在研究型大学早已制度化。2.不断完善奖励机制以调动教师自身创新及培养创新人才的积极性。3.美国的资助立项主要是联邦政府科研经费资助研究型大学。4.以竞赛的方式发现拔尖创新人才和推动大学生参与科研。

(二)日本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管理制度的主要特征

1.本科生参与科研在研究型大学已经制度化。2.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使大学生科研训练成效更显著。3.采用产学研合作方式让学生真刀真枪从事科研。4.以竞赛的方式调动大学生科研的积极性。

(三)美日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管理制度共性分析

1.科研训练制度日臻完善。两国研究型大学都十分重视学生的科研训练,并制定相关制度。2.建立科研保障制度。美国高校一直强调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并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日本强调产学研合作,要求共同努力保障学生参与科研训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美日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管理制度差异分析

1.科研训练的目的不同。美国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帮助学生掌握研究方法。日本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科研训练方式不同。美国高校训练拔尖创新人才科研方法比较全面和多样化,社会也提供专门的科研机构和场所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日本主要通过校企结合方式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

二、对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创新的启示

1.设计多样化的招生制度,允许高水平大学灵活选拔创新人才。2.创新自主招生制度,广泛选拔拔尖创新人才。3.以学生为本,以改革学分制为龙头带动教学管理制度创新。4.加大学生参与科研力度,加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创新步伐。

【摘自《中国高教研究》2011.8】

美国工程拔尖人才培养新战略——“大挑战学者计划实施评述

吴伟

一、NAE大挑战报告和大挑战者计划的“五体架构”(1)大挑战项目;(2)“工程+X”的跨学科课程;(3)创业精神;(4)全球视野;(5)服务性学习。

二、“大挑战学者计划”的“大工程”特色愿景各院校GCSP愿景描述主要体现出两个中心,即对解决大挑战问题的针对性和人才培养过程的综合性。

三、“大挑战学者计划”校际层面的实施1、联盟协调网络平台。GCSP通过校际和校院两个层面来组织实施。GCSP全国网络设立了GCSP官方网站。2、对话与合作。3、实施进展与初步成果。2009年是实施GCSP的第一年,取得的基础性成果有:第一,在杜克大学、欧林工学院、南加州大学三个发起学校中设立GCSP。第二,开发GCSPs的全国性成员。第三,建立了国家GCSP资助基地。第四,召开GCSP研讨会。

四、“大挑战学者计划”院校层面的操作1、学生遴选。选拔遵从“自由报名,择优录取”的原则。2、课程设置及非课程内容。3、院校组织。4、资格审查。

五、“大挑战学者计划”及其实施的主要特点第一,宏观组织与院校自主性相结合。第二,实施综合性的跨学科课程。第三、整合课堂内外。第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人才。

六、结论与启示第一,组织实施的范围不同。第二,出发点不同。第三、计划培养手段不同。

【摘自《教育发展研究》2010.23】

英国多科技术学院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人才培养部分

杜才平

一、英国多科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

英国多科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特征可以用“灵活多样”、“服务社会”八个字来概括,其中,“服务”的内涵是指与工商企业合作,双方共同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并通过应用研究和咨询活动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直接服务。学院的人才培养紧扣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准确,培养措施得当,从而保证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1、根据地方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

多科技术学院的学科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主要是根据地方工业、商业、服务业的发展而确定,最热门专业都是集中在市场需求旺盛的行业领域。课程设置、招生计划等也建立在充分的调查、咨询和评估基础上,充分考虑工商界人才需求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状况,许多学科专业是传统大学未曾设置的。多科技术学院招生数量从不盲目求大,它是根据地方工商企业的实际需要和人才市场供求现状来确定的,热门专业每年招生,其它专业隔一两年招生,如果发现劳动力市场某类人员过剩,立即报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停止招生。

2、采用“三明治”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

采用“三明治”模式培养人才是多科技术学院专业技术教育的一大特色和亮点。“三明治”模式强调“校企合作”、“产学联盟”,十分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它的精髓在于教、学、做合一,遵循“学习-实践-学习”的路线,“学什么干什么”与“干什么学什么”目标明确,针对性强,真正体现职业岗位的知识、素质、能力要求的一体化教育过程,符合应用型人才成长规律。“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起初主要用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后来扩展到其它应用型普通高校。

3、课程设置呈应用性特征

从总体上看,多科技术学院开设的课程学术水平低于传统大学的学位课程,先期的课程设置大多是机械、电子、建筑、工程、技术、设计及经济管理、商业贸易等纯应用性的,功利性比较突出。后来,学院从人的全面发展视角来考虑,也开设了哲学、历史、社科等人文类课程。

多科技术学院以承担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为己任,学校向学生提供的主要是“应用型”课程,课程设置有一下两个特点:一是课程设置呈现多元化、层级化特点,学生毕业因修读不同层级课程而获得不同的资格。二是各种课程根据职业需要分组,课堂与社会界限不明。

4、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应用型人才培养离不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技能糟糕的老师是敎不出应用能力出众的学生。多科技术学院高度重视教师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力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育计划,努力探索“双师型”教师培养新模式,增强教师的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

二、英国多科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的启示

1、地方本科院校要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

地方本科高校处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中低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必须从实际出发,从人才培养规格定位、教学体系、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多方面进行改革,按照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办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2、地方本科院校不能弱化通识课程教学

毫无疑问,地方本科院校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须切实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堂教学体系,提高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然而,地方本科院校在加强实践教学的同时,不能弱化通识课程教学。英国多科技术学院最后向传统大学“妥协”,向传统大学“飘移”,这一“诱致性变迁”证明了传统大学“闲暇知识”教育的魅力,从中也折射出大学固有的内在逻辑。多科技术学院刚开始设置机械、工程、技术等功利性很强的应用课程,这是在功利主义大行其道之时教育者对人性的敬畏,也是对传统大学博雅教育的尊重。

3、地方本科院校要紧密结合地方需求培养人才

多科技术学院冲破英国传统教育理念,走出学术象牙塔,密切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在与地方工商企业紧密合作中寻找并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契合点。“灵活多样”、“服务社会”被赞誉为多科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值得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学习和借鉴。

【摘自《高等教育研究》2011.12】

德国大学模式在中国的理念分野与实践生成——基于北蔡南马的研究

全守杰等在《现代大学教育》2011年第3期上撰文指出,蔡元培和马君武同为留学德国学者,但由于移植了不同的大学模式,因而办学理念和教育实践却大不相同。由于近代中国大学在不同程度上借鉴了西方国家的大学模式,因此在当今推进大学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加强对包括德国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模式及西方各国内多种大学模式的研究,并根植于中国传统与文化中寻求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将具有重要意义。

【摘自《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2012.1、2】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集群聘任模式剖析

刘凡丰等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上撰文指出,为促进跨学科研究和教育的发展,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采用“集群聘任”构建校级跨学科合作网络:把教师聘任到“集群”,在相关院系为其安置行政归属,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为保证集群教师的良好合作,学校创建集群专属网站,建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管理机制,实行诸如“双管齐下,合二为一”的评估方法等。

【摘自《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2012.1、2】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版权所有 北方工业大学 丨 发展规划处 丨 电话:010-88802996 丨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