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期

作者: 时间:2017-10-31 点击数:【

理论探讨之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历史必然性——国家教育行政学院2011年秋季教育论坛综述()

胡锐军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所明确的核心思想,有着历史的必然性。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一,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大学的功能定位,大学的管理理念需要调整。第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大学的治理结构和资源配置方式需要调整。第三,从官僚组织机构到知识型组织,大学的管理体系和组织方式需要调整。第四,从知识传播到大学新功能的履行,育人模式和教育流程需要调整。第五,从书斋式的教育到实用主义倾向,大学的人文精神和创新文化需要调整。这些变化都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出了要求。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经济社会发展变革的现实所需。首先,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我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第二,创新经济呼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第三,教育自身变革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人才既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变革的共同话题,这个问题既是中国的问题,其实也是世界性的问题。

首先,从国际上看,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围绕教育质量展开的改革,实际上涉及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80年代以来,很多发达国家都面临着一个如何提高教育质量这个问题,特别是在国际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大家都反思到一个问题,就是国际竞争背后实际上是一个教育的竞争。

其次,从中国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经验的总结和现实发展的需要。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实施素质教育,差不多和美国提出高质量教育是同时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实施素质教育这个路子和美国很多方面正好是反的。美国强调学生要增加学习时间,强调考试,中国强调减轻学生负担,不要搞过多的考试,更不要搞统一考试。所以素质教育推行中有很多方面是解决中国自己面临的问题。到了21世纪以后,现实的变化是,大家都面临着全球化、知识化、网络化这样的背景,带来的问题是,即使在发达国家也面临着培养新型人才的问题,因为当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的时候,人对素质的要求是发生很大变化的。世界银行曾经专门做过这方面的研究,在工业经济工作背景下,在流水线生产对人才的要求是比较固定的工作,员工是按照规范的要求处理问题,而在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的背景下,是在一个网络化扁平状的组织架构下,员工的工作很多是个性化的而且是经常发生变化的,因此,他不仅要处理常规问题,也要处理非常规问题,创新应变能力就成了知识社会的人必须具备的能力,人才培养也就不能延续工业经济时代那套传统教育的模式。世界银行还把传统工业经济社会的人才培养和知识社会的人才培养做了一个分析,工业社会的人才培养是在一个固定的计划下,由教师为学生传授知识,学生是非常被动的,而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教育正在变为学习,学习是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个就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

【摘自《高教领导参考》2011年第23期】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曹明

一、国内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

从我国创业教育实践看,有三种创业教育模式:一是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强调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将第一堂课与第二堂课结合起来开展创业教育。二是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以提高学生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重点。其特点是商业化运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并为学生提供资金资助和咨询服务。三是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以创新为核心的创业教育,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同时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1、争取地方政府支持,构建校政企合理分工、良性互动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政府应加大力度建设创新创业培训和支持系统,弥补高校教育力量和资金的不足。2、利用产业优势,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大课堂”。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创造性意识、精神、人格、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合理安排课程教学。3、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打造多种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让学生了解企业、行业和地区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提升学生调查分析、归纳推理、知识创新等方面的能力。4、开阔视野,有效开展国际创新创业教育合作。在学术研究、课程开发和教材出版等方面进行国际合作,提高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参与国际创新创业计划竞赛,通过竞赛,让学生、老师与国外高校多交流沟通,感受不同国家的创新创业文化,取长补短;与跨国公司合作,就企业关心的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市场和品牌拓展等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摘自《中国大学教学》2011.11】

激活创新能力关键在培育模式——专访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薛光

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薛光表示,2007年,我们正式成立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实验学院。作为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示范区和先导区,我校以创新实验学院为中心,努力打造人才培育模式的创新范例。亮点一: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全开放的综合创新实验基地。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重视文理综合、理工融合,开设综合性很强的实验研究项目,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亮点二:学校面向高考优秀学生招收创新实验班,探索理工科创新性人才培养新机制。两个实验班依托创新实验学院,按照机械及土建大类、电气信息大类招生与培养,使创新教育由过去单纯的课外活动进入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亮点三:学校依托创新实践基地开设创新实验班,目前设有数学建模、机电、软件、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等15个创新实践班。创新实践班以强化创新实践能力为目的设置系列课程。

薛光介绍说,我校是全国首批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60所高校之一,学校每年都组织学有余力、具备初步科研和动手能力的大学本科三年级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学校每年投入150万元专项经费对每个项目给予不同额度的支持。每年都有2000多名大学生参与,4年来已获批220个国家级项目。自参加“挑战杯”以来,我校共获得特等奖两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26项。3次获得“优胜杯”,5次获得高校优秀组织工作奖。学校现已形成以创新实验学院为中心、学校和学部(院系)两级创新教育和创新实践平台,构建起完整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1年10月18日】

关于一流大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王树国

探索和实践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面临的艰巨而又不可回避的重要任务。

一、我国建设一流大学中拔尖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制约我国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因素固然很多,既有大学内在因素,也有社会用人单位的因素,就大学内部因素而言,我认为最关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一个问题,是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第二个问题,是文化传承与知识传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失衡。第三个问题,是师资队伍建设的误区。第四个问题,是大学内部人才培养工作的组织体系。

二、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针对上述问题,近年来哈尔滨工业大学做了一些改革尝试和探索。1.“英才班”培养计划的探索。2.学生主动学习模式的探索。3.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4.借鉴国外经验,提高拔尖人才培养能力。5.行业领军人才培养的实践。6.强化组织体系“教研”功能的探索。综上,随着我国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进程的加决,如何正确审视高等学校科研、教学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之间的关系,把一流人才的培养与一流大学的内涵建设统合起来,理清拔尖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探索和实践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敢于、善于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风采,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11.2】

高水平特色大学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为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一项重要任务,旨在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优秀工程师,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满足科学技术和工程应用国际化要求。无疑,这是对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工程教育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面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作为服务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行业特色院校,理应肩负起责任和任务,发挥其支撑和引领作用,培养满足国民经济发展中行业急需的创新型工程人才。

一、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及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针对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探索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要抓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性要素作为切入点,推进改革和建设。其中,发挥学校办学特色,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顶层设计好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关键,着力推进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等重要环节的改革与建设是核心。另一方面,要从机制与政策入手,构建和企业密切合作的平台,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支撑。

二、高水平特色大学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模式探索 1.科学设定人才培养目标。2.系统构建人才培养方案。3.着力创建体系开放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三、高水平特色大学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 1.构建校企双导师指导队伍。2.打造校企互补的高水平实践教学平台。3.开创开放共享的科技创新平台。4.构筑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管理平台。

【摘自《中国高等教学》2011.6】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策略探究

张兄武

为提高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我们应从人才培养观念、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来重新审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人才培养观念更新是关键。首先,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观。其次,确立“责任共担”的思想观念。因此,无论是新升格的本科院校还是原来的普通本科院校,都应积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大众化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变人才培养模式。

本科应用型人才,是指较好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能够顺利完成理论的应用转化的人才,既具有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生产的能力,更具有应用专业理论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政府充分发挥统筹协调功能。首先,制定和完善政策法律。其次,增加经费收入。再次,维护公平和正义。此外,参与学校办学过程。高校充分发挥培养主体功能。首先,要科学定位。其次,要开放办学。同时,加强内部体制改革,进行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为社会各界参与人才培养积极创造条件。社会充分发挥支持参与功能。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既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需要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不同类型的人才应该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只能适应“学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构建“开放性”的人才培养方式。首先,建立社会需求主导型专业设置机制。其次,构建开放性人才培养方案。再次,鼓励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构建“应用性”的教育教学模式。

我们认为,只有全社会在更新人才培养观念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高校的主体作用和社会的参与作用,建立“优势互补、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人才培养机制,改变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有效解决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实现人才培养与学生全面发展、社会需求的协调发展。

【摘自《教育评论》2011.2】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

刘智运

一、人才培养模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首先要坚决冲破传统教育观念,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理念;其次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二、明确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大学教育的质量首先取决于大学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的质量。

三、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1、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近年来,人们在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提出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主要有四个,即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教学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质量评价体系。2、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新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三个突出”:(1)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2)突出研究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3)突出知识、能力、素质三维度的教学目标。

四、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六个要点一是教师既从事教学,又从事科研;二是科研资源要向大学生全面开放;三是开设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四是增设研究性实验;五是将研究引入课堂,要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造,变“知识课堂”为“研究课堂”;六是课内与课外密切结合,将原先以“教师、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变为以“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摘自《中国大学教学》2011.1】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版权所有 北方工业大学 丨 发展规划处 丨 电话:010-88802996 丨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