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期

作者: 时间:2017-10-31 点击数:【

理论探讨之学分制改革•

学分制收费改革是高教发展大势所趋——专访武汉大学教学督导团副团长娄延常教授

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如果还按以往的单一收费标准收费,就违背了高等教育中的成本分担原则。学分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而只有按学分收费才能充分展现学分制的优越性。

但是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成本到底应该怎样计算?师范类、医学类和其他一些国家重点扶持的学科专业,是不是应该有单独的管理制度和收费标准?学分制要求学生尽早制定自己的学习和发展规划,同时也迫切需要学校和学院加强本科生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切合个人实际情况的帮助。

从今年9月起,武汉大学对本科新生实行按学分收费制度。按学分收费改变了过去按学年收费的传统做法,对武汉大学已实行多年的学分制度作出了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武汉大学学分制的探索和实践。

娄延常:1992年到1993年期间,我担任教育部学分制调查组组长,在全国范围内多所高校调研,制订了《学分制教学管理规定》,并多次修改讨论。1992年底,我校在总结过去14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颁布了新的学分制方案,实行完全、彻底的学分制。新的学分制方案除坚持原有的选修免修课程、提前毕业就业、跨专业学习等措施之外,还在弹性学制和学籍管理方面作出了新的规定,比如允许学生参加工作一段时间再回校修满学分毕业等。

记者:您认为学分制的优越性在哪里?

娄延常:第一,学分制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摆脱学年制的限制,尽快脱颖而出,在实行之初就适应了国家“多快好省培养人才”的需要。第二,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改压抑个性为弘扬个性,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课程,自主构建适应个人发展的知识构架。第三,实施通识教育,培养一专多能人才,使学生开拓视野,提高综合素质。第四,开设大量选修课程,促使教师把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1986年为例,当年开设的300多门选修课,大都是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先进成果,内容充实新颖,富有专业特色。

记者:现在按学分收费的改革,与当年的学分制改革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娄延常:学校的这项新举措早在一两年前就已经开始酝酿,现在到了破茧而出的时候。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如果还按以往的单一收费标准收费,就违背了高等教育中的成本分担原则。实践已经证明,学分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只有按学分收费才能充分展现学分制的优越性。

记者:每项制度都有它的利弊,学分制以及学分制学费改革中是不是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娄延常:是的。学分制收费并不是最完善的,也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成本到底应该怎样计算?这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虽然已经有不少专家学者做了研究和论述,但目前还没有一个得到普遍认可的答案。随着学费改革,这一问题又将凸显。现在学分这一概念有泛化的趋势,这是需要防止的。学分就是学生学习量的单位,应该回到这个本质上来,不能脱离轨道,不能随意用学分衡量与学生相关的一切活动和成绩。另外,学分制虽然好,也不能搞一刀切,比如师范类、医学类和其他一些国家重点扶持的学科专业,是不是应该有单独的管理制度和收费标准?再有,学分制将学科知识系统切分成若干课程,其完整性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这就要求学生尽快确定自己的中心兴趣,尽早制定自己的学习和发展规划,并做到持之以恒。同时也迫切需要学校和学院加强本科生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切合个人实际情况的帮助。

记者:您对学分制收费改革有什么期许?

娄延常:问题固然存在,但我对我们的这项改革仍然是充满信心的。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发展,人的个性和追求也在不断发展。要适应这三大发展,高等教育质量必须不断提高,而我们的学分制收费改革就是顺应这种发展需要的。患得患失做不好任何工作。武汉大学要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先把工作做起来,在进行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一步步向最理想的状况靠近。

【摘自中国新闻网2011年9月21日】

制约普通高校学分制改革发展的因素分析

李凤娟

一、学分制的影响因素

1、课程因素。目前,我国高校在课程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源紧张,总量不足,内容陈旧,结构不合理,课程门类和必要课程过多且选择余地小,选修课程太少且所占学分低,适应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需要的跨学科综合课程和微型课程很少。因此,深化课程改革,增加课程数量,提高课程质量,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既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也是推行学分制改革的必经之路。

2、导师因素。在各高校中,合格的学生导师人员匮乏,素质参差不齐;学校、学院沿袭学年制下对学生管理人员的管理模式,对学分制下的学生导师制度尚未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考核依据不科学、不客观,激励手段过于简单,严重影响了导师工作的积极性。此外,经费严重不足,学校无力聘任更多有能力的导师,也无法为导师制提供充足的活动经费,严重制约了导师制潜在功效的发挥。

3、教学资源因素。目前,各个高校在实施学分制中遇到的最为普遍的情况就是教学资源紧张,无法满足学生选课的需求。可以说,教学资源成了制约学分制实施的瓶颈所在。

4、观念因素和就业因素。学分制改革是在学年制的基础上进行的,随着学分制改革的推进,形式的改变,原有的教育观念变得陈旧而且不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与变化了的客观实际有了相当大的差距,结果导致学分制改革步履艰难,难脱学年制的烙印。与此同时,毕业生就业机制与学分制改革模式不够配套也是阻碍学分制实施的因素之一。

二、完善学分制的对策

1、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是顺利实施学分制的前提。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是实行学分制改革的核心。学分制的课程结构应由必修的“宽基础”课程板块和选修的“活模块”课程所构成。既要考虑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层楼”模式,还要考虑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所占的比例。

2、在选修课管理方面应采取的积极措施。一方面,克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另一方面,严把质量关,加强选修课管理。

3、推进和完善学分制下的导师制。首先,应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奠定导师制实施的基础。其次,要明确导师职责,加强导师的管理和考核。最后,选好导师、壮大导师队伍、提高导师素质是顺利推行导师制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4、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目前,各个高校在实施学分制中遇到的最为普遍的问题就是教学资源紧张,无法满足学生选课的需求。要扭转这一局面,第一,必须有充足的教室、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等硬件;第二,必须要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精良、素质较高的专任教师队伍,不仅要能够满足当前的教学之需,而且必须有相当的后续储备,以供学生学习期间选修相关专业知识和拓展课程学习的需要;第三,确切落实“目标管理”思想,将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5、转变并确立现代教育理念、完善就业政策。这就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适应学分制的要求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尽管学分制的实施对高校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学分制改革适应了社会的发展,是科学的教育管理制度,其全面推广势在必行。

【摘自《教育与职业》2011.14】

地方特色型高效学分制改革的困境及出路探索

潘和平

一、地方特色型高校进行学分制改革的意义

(一)学分制改革是现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

地方特色型高校由于办学历史相对较短,办学条件相对薄弱,学分制改革在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的同时,也有利于学校充分挖掘办学潜力,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提高办学效益,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学分制改革是地方特色型高校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目前,各地方特色型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主要以培养地方行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体,特别注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生产、管理、技术第一线人才。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学习潜质自主安排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学分制改革为地方特色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重要途径。

(三)学分制改革是地方特色型高校加快缩短与综合性大学或老牌大学之间差距的重要手段

地方特色型高校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学分制的优势,全面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管理水平,主动适应学分制实施所带来的新形势、新特点,必然会大大缩短其与综合性大学或老牌大学之间的差距。

二、地方特色型高校进行学分制改革的障碍因素分析

1、对学分制改革的认识和准备不够,观念上形而上学,有“为学分制而学分制”之嫌。2、受教学经费所限,地方特色型高校教学资源与设备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其进行学分制改革的瓶颈。3、受生源、教师业务水平及管理水平自身的影响,地方特色型高校进行学分制改革必然受到来自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等方面的抵制。

三、地方特色型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出路探索

(一)对推行学分制在思想观念上要高度统一,领导机构要高规格,为学分制改革提供组织保障。(二)日常工作要以内涵建设为主,逐步提高管理效能,为学分制改革打下扎实基础。1.要将硬件投入转化成管理人员管理水平和教学人员教学水平提高上来。2.充分挖掘教师潜力,尽可能多地开设足够数量的选修课。3.加大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力度,优化教学计划。(三)开发先进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效能,为学分制改革提供良好的人员保证。

【摘自《高等建筑教育》2009.18.6】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探析

崔玉波

一、创新学分的含义和种类“创新学分”是指全日制本科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从事超出本专业教学计划要求的科研和实践活动而取得的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智力劳动成果或其他优秀成果,经学校创新学分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认定后被授予的学分。创新学分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创新活动学分,一类是创新实践课程学分。

二、创新学分的起源在国外,很多世界一流大学早在20世纪就开始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尝试。在国内,1919年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时开始仿照美国一些大学的办法,实行“选科制”。

三、设立创新学分的意义(一)设立创新学分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二)设立创新学分是推进学分制改革的需要。(三)创新学分的设立有利于广大师生形成新型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提高教师自身科研能力。

四、对创新学分实践的探索大庆师范学院在《2009级本科人才培养》培养中设立的创新学分。各院(系)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学生应获得创新学分2-5分,学生达到所学专业创新学分标准的方可毕业。

五、实施创新学分制度需要采取的措施(一)确定创新学分的认定范围和统一标准。(二)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创新意识、能力和素质。(三)努力营造开放的主体性学习环境和学术环境。(四)大力推进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五)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

【摘自《黑龙江教育》2010.11】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版权所有 北方工业大学 丨 发展规划处 丨 电话:010-88802996 丨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