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期

作者: 时间:2017-10-31 点击数:【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弃与存-----------时伟

 

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争论

从人们有关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争论中能够发现,目前毕业论文在学生中间或者曾经有过大本科经历的人群中产生了冲突,有支持、有反对,也有区别对待的。在反对声音之中,多数把毕业论文同就业联系在一起,认为两者在时间上有冲突之处,并没有看到毕业论文对就业工作的促进作用,不去从深层次上分析与理解毕业论文,而是从外在形式上判断毕业论文,将毕业论文作为专业研究者所从事的学术活动。其实,有相当一部分反对者主要认为教师毕业论文指导投入不足,学生过于依赖网络文本,论文撰写失范现象严重,学术问题失察现象较多,出现毕业论文非学术性倾向,并以此为借口批驳毕业论文的“注水”现象,要求取消或改革本科毕业论文。这就需要进一步研究毕业论的功能何在,如何改革等一系列问题,以便澄清观念,彰显毕业论文的真实价值。

二、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改革

1.注重常规教学

毕业论文是大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实践教学的核心环节。毕业论文在实践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同观念错位有很大关系,有的仅仅把毕业论文看作学生自主写作的小论文,从选题、开题、写作与答辩交由学生自由支配,教师缺乏毕业论文的教学观念,没有给予有效的指导与监督。这就需要重新确立毕业论文的课程观念,把毕业论文同其他环节的教学一样,作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教学过程。

作为常规课程,毕业论文教学应分三步走。其一是基本规范学习。即掌握学术探究的基本规范,学习如何提出问题、确定主题、实施研究、选择方法以及撰写学术论文等。其二是课程论文锻炼。特别是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基于专业教学的需要,以作业形式布置课程小论文或实验设计,有意识地将这些论文或设计作为毕业论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严格把关,为毕业论文写作奠定坚实基础。其三是毕业论文创作。这是毕业论文的实战阶段,根据教学的规范要求,设计好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质量反馈,不断改进毕业论文质量,提高毕业论文的学术层次。

2.促进主体参与

与普通的课程教学不同,大学毕业论文只是实践环节的一个类项,没有明确的主题与内容。从课程的目标来看,它要求通过毕业论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学术规范,考察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使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活中能够通过解决复杂的疑难问题。从课程内容来看,它不规定具体的内容,学生选择的自由度较大,能够覆盖许多不同的主题与范围。从课程的学习方式来看,除了基本学术规范由教师平时教学中传递,以及在相对集中的阶段进行学习外,毕业论文的教学需要学生有更强的主体意识与更高的主动性。从课题的来源看,学生在选择论文题目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基础,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学术兴趣。

3.严格过程管理

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毕业论文需要明确提出毕业论文所要达到的阶段目标、最终目标及其学习任务。从调查来看,在教育部教学评估的影响下,各高校毕业论文规章制度较为健全,而现实中出现的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多数同教师的要求不严有关。如果没有严格的过程管理以及相应的监管制度,学生就可能在任何一个环节中过于“自由”,出现应付毕业论文的现象。部分学生在毕业论文创作中过于依赖网络资源,出现毕业论文“注水”现象,同教师没有相应的技术手段有关,也同教师没有在学习过程上加强监督有关。

过程管理的主要方面在于写作指导与答辩环节。论文题目选定后,学生是否按要求及时调查及查找文献,是否按要求撰写初稿,是否规范地引用参考文献以及是否按时提交修改稿等,都需要在教学管理中由教师提出明确要求。同时,在答辩过程中,对于不能够合理地解释文本内容,以及不能应对教师提问的学生,要按照毕业论文成绩评定办法,对答辩环节的成绩进行客观评定。

4.完善评价标准

作为实践环节,毕业论文不同于理论课程教学的评价方式与评价标准。毕业论文只是一个课型,没有相应的专业委员会界定毕业论文的质量标准。教育部根据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时代要求,适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实践教学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指导教师的工作任务,以及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但这些意见并没有关于评价毕业论文的统一标准,各高校对毕业论文管理只是规范其工作流程。

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标准应立足于两个方面,一是毕业论文的目标。毕业论文的近期目标是掌握学术研究基本规范,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远期目标是根据业已形成科研能力,使其能够根据工作需要研究与解决实践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般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毕业论文创作过程。主要包括选题、撰写和答辩,使毕业论文质量评价贯穿于整个过程。据此,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涉及到四个一级指标,即选题质量、撰写质量、答辩质量和质量保障。选题质量包括选题时间、学生参与度、选题覆盖面、选题适应性、选题前沿性五个二级指标;撰写质量包括文本结构、参考文献、学术表达、学术前沿、创新性五个二级指标;答辩质量包括答辩准备、观点陈述、语言表达、问题回应四个二级指标;质量保障包括学术态度、资料来源、研究方法、修改过程四个二级指标。根据上述4个一级指标18年个二级指标,进一步确定所要考察二级指标的主要观测点,如参考文献涉及到引用的规范性、文献来源的丰富性以及对文献的掌握程度几个方面进行观测,每一项按照A、B、C、D四个等级进行评定赋值,以平均达到15B以上,没有D项为优秀;以平均达到13B以上,不超过1D为良好;以平均达到16C以上,不超过2D为合格;其余为不合格。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7期

我国大学生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大学生成长的实际特点和实际需要

我们的教育和对学生的评价过分关注社会而忽视人的发展的目标定位。大学教育相比基础教育,好像更关注社会发展。关注社会发展本身并没有错,它错就错在过分地关注社会发展却忽视了人的发展。对大学教育中片面强调科学教育,相对忽视人文教育的现象的纠正至今令人不容乐观。并且,教育中普遍存在重视教育而忽视科学精神和方法论、人文精神和感悟教育现象。而这些被忽视的部分,恰是最能促进学生潜能发展、个性张扬和本质丰富的关键所在。高分低能、高才低德现象可以从大学教育的偏狭中找到根源。我们的教育和对学生的评价对人的发展的忽视,还在于大学教育对模式化的追求与人的发展的非连续性的矛盾。大学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有意识设计出来的,依据之一就是人的发展的连续性,这可以从在许多人热衷于教育模式研究那里得到证明。传统的教育只关注人的发展的连续性却忽视了人的发展非连续的一面。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善的人,这个教育目的是适用于一切教育体系的。教育要更好地发展,就必须尽一切可能向这一目的靠拢,作为介于社会和人之间关键位置的大学教育也不例外。当前,我们的教育和评价对人的发展的忽视,就是忽视大学生成长的实际特点和实际需要,就是忽视大学生对评价标准的认可程度,而不仅仅把他们放在一个被动接受的消极的评价地位,不利于学生不断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修正。这严重背离了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

当下对学生的评价是一种“终结性评价”,它违背了现代教育评价“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信念。这种评价没有把“尊重学生的智力类型和个性特点,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在评价标准上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性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同时,学生作为被评价者没有任何权利,只有被动接受评价的义务。学生根据评价者发出的指令被动地行动,对评价结果也只能是全盘接受,缺乏自主权。

二、重专业素质轻其他素质,重知识轻能力,忽视大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这一点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以学习成绩为核心,重专业素质轻人文等其他素质,重知识轻能力,其二,重智力因素,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非智力因素。

目前对学生创造性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忽视是学生评价中存在的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创造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人的本质力量的增长,关系到社会发展。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大学比较习惯于传递现成的知识,考试也都是采用标准化的试题和规范化的答案,很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见解,这种教育指导思想极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和发挥。高分低能的现象不仅说明了学校培养人才的标准与社会所需的人才标准相脱离,更重要的是说明了学校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忽视创造力的导向性错误

三、重终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

长期以来,对学生的评价注重的往往是评价的区分、甄别、选拔性功能,只看结果而不问过程,过分强调凝固的、固定在一点上的终结性结论,而忽视各个时期个体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往往以一次年终考核来评定学生的优劣,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是一种单纯的结果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评价重心的偏离,使这种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不能及时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不利于及时了解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而促使教育者和学生及时修正自己的行为。

科学的评价,不能只测量学生的某些能力和特征,而应根据教育目标评价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就是说,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运用这种新的评价方式,可以具体了解学生每一个学习阶段和学习过程达到的目标、未达到的目标以及未达到目标的原因,通过具体分析,发现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客观条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实现教育者和学生一起分析查找问题,共同克服困难,使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重新走上正确的轨道。

四、重定量评价,轻定性评价

单纯的定量评价,不利于学生的改进;单纯的定性评价,往往不能使学生直观地看到自己目前的状况。只有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才能使学生不但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别人,而且明白今后应该怎样努力。

学生评价体系是教育和学生成长的“指挥棒”,是影响教育模式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改革现有的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评价,使评价体系成为创造人才培养的保证而非“瓶颈”,将成为当前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科学的评价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并与他人比较,而是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注重和关怀。因此,要改变过于注重量化和传统的纸笔测验方法,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和考试的方法,追求科学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摘自《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学习过程管理的思考-------------雷树祥,戴圣游

 

学分制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学习过程管理的途径

(一)对新生进行全面的入学教育

1.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从进大学校园开始,就必须在校、院两级的层面上,通过多种渠道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使大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具有明确学习的目标,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只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持高度的学习自觉性,才能让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管理,最终达到大学阶段学习的目标。

2.加强校纪校规的学习和学习方法指导。实行学分制的高校,各种管理制度与中学相比有着千差万别,如弹性学籍管理制度、选课制度、转专业制度等等:在新生对制度自我学习的基础上,校、院两级还应通过召开咨询会、座谈会、专题报告等形式,让新生尽快熟悉学分制的各项制度,让大学生在制度引导下进行有效的学习。另外,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益、促进人才成一长的“加速器”。帮助大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高校加强大学生学习管理的重要内容。引导大学生由中学阶段学习方法向大学阶段学习方法的转变,尽快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

(二)加强大学生专业教育及选课指导

1.加强大学生的专业教育,这是大学生学习和成才的前提。如今,很多高校打破了“一考定专业”的传统招生模式,逐步推行按大类招生,实行前期按类宽口径培养,后期多样化专业教育,拓展专业内涵。实行大类招生的高校,一般大二时进行专业的分流,而此时大学生对各专业还不是特别了解,容易徘徊在专业选择的十字路口,这就需要有人对其进行科学的引导。学生导师、辅导员或班主任,可以对相关专业的内涵、课程体系、就业方向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大学生在了解专业的总体情况下,再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就业目标、家庭条件等因素进行专业的选择。此外,为了进一步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多高校实施了优秀生、特长生和兴趣生等多种转专业方式,有些高校还开设第二专业、一体化双专业等人才培养模式。这些也都可以在学生导师、辅导员或班主任的引导下,进行转专业或第二专业的申请与学习。

2.加强大学生选课的指导,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实行学分制管理的高校,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结构一般由综合素质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等四部分组成,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其中选修课包括全校性公共选修课、学科基础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等。选修课程尤如日常生活中的超市,学生可以根据各模块学分要求,相对自主地选择课程进行学习。但是,有些学生对课程不甚了解,对自己发展方向、就业目标也还不是很明确,在课程选择时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避难就易,而不顾及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所以必须加强学生选课指导。在选课前一周,相关教师、学生导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要直接面向学生进行具体选课指导,当面可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帮助其更加合理地选好课程。

(三)构建有效的大学生学习过程管理机制

1.构建大学生学习信息反馈机制。过程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确保学生学习目标的顺利实现,在偏离学习目标现象出现以前就能预测并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学习信息反馈机制具体包括:一是班级情况反馈制度,班长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将本班的上课情况、就寝情况和其他特殊情况向辅导员及时准确反馈,保证辅导员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的基本状况,做到对大学生实时了解和动态管理。二是辅导员宿舍巡视制度,在学生宿舍里,学生表现出来的是其学习生活最自然的一面,学生也愿意跟辅导员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辅导员宿舍巡视制度可以缩小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心理距离,辅导员也可在第一时间解决学生最关心和最现实的问题、。通过辅导员定期到学生宿舍进行巡视,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最真实的信息。三是家长信息反馈机制,建立“家长信息、反馈查询系统”,让家长可以随时上网查询学生在校的基本表现,包括奖惩、学费上交、学习成绩、思想状况等方面的信息。从而形成一个由学生、辅导员、家长“三位一体”的学习过程信息反馈机制。

2.构建大学生学业警示机制。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和惰性双重性质。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如果不对人加以必要而有效地控制,人的惰性就可能起作用,朝着与目标相反的方向发展。因此,在适当的制度约束下,将更有利于大学生实现学习的目标。实行学分制管理模式的高校,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要求大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累计获得的学分需达到一定的数量,否则将相应地对学生进行学业警示、跟读试学、进程调整(留级)或退学处理。实行学业警示机制的高校,必须拥有一套完善的教务管理系统,系统能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进行自动预警。大学生在学习上有了压力,才会自觉地抵制惰性,做到努力学习。

3.构建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学业警示机制只是学生过程管理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受到学业警示、跟读试学、学习进程调整或延长学制的学习困难学生,往往会产生厌学和自卑的心理。对于这样的特殊群体,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学校或学院要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档案,学生导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家长要及时与学习困难学生进行谈话,帮助其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改进学习方法。根据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引导学习困难学生重新进入正常的学习轨道上来。并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即时的跟踪与监督,帮助其顺利大学毕业。

(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强化过程管理的效果

校园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土壤,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大学生学习过程管理必须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包含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教风和浓厚的学风等内容。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应注重学校整体文化以及各学院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社团文化、食堂文化、网络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同时注重结合传统节日、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活动。在一个校园环境优美、教风正、学风浓、创新性强、人文气息浓厚的校园环境中,大学生会有一种强烈的归宿感、荣誉感和自豪感,在学习上会自发产生一种向上的压力和动力。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环境,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去思考、理解和感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这有助于学生坚定信念,激发潜能,增强实现个人目标的信心,对实施学习过程管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自《高教与经济》第24卷第1期

•本期视点•

 

本科生毕业论文,形同鸡肋取消还是加强,众说纷纭

 

调查显示,对本科毕业论文所持有的态度,有31%的人认为是“非常重要”;有57%的人认为是“没感觉,只是毕业的必经程序”;仅有5%的人认为是“不需要,多余的”。“大学里,平时老师布置论文是怎样完成的?”的调查中,16%的同学表示“完全是原创的,自己思考,独立完成”;67%的同学认为“大部分自己完成,部分参考图书和网上资料”;有13%的同学认为“由几篇论文拼凑而成”。中山大学刚毕业不久的瀚仔认为,有些毕业论文学术性太强,写作难度大,同学的能力无法负荷。结果导致了毕业论文水分过多、抄袭严重,这的毕业论文流于形式,已失去原有意义。很多同学认为好毕业论文对求职没有直接的好处,只要能通过就行,此论文写作就成了“复制”十“粘贴”的事情。

对于四川大学的尝试,广东高校表示尊重和理解类似的改革,但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目前还不会取消毕业文。华工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李幸表示,目前高校改革好操作为标准,新闻系学生以在报纸上发表的作品、评论等代替毕业论文,操作性不强,评判难度较大。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郭光华建议,好一点的深度报道可作为标准之一,一般的消息则不可以。同时,也可采部分学生写论文、部分不写的形式,给学生自主权。

摘自《羊城晚报》2010年10月23日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版权所有 北方工业大学 丨 发展规划处 丨 电话:010-88802996 丨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