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绩点学分制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一、实施绩点学分制管理的情况
延边大学于1994年制定了《延边大学绩点学分制学籍管理条例》,原延边大学从九四级新生开始实行绩点学分制管理。
二、实施绩点学分制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是没有按着绩点学分制管理及时探讨绩点学分制管理所需的体制、制度和机制等问题。(二)主要原因分析。1.实行绩点学分制后未形成校、院、系(专业)共管的新管理体制。2.绩点学分制管理职能淡化,管理职责不清,信息交流渠道不畅通。3.实施绩点学分制后,原来的教学资源配置未调整,未形成有利于绩点学分前实施的优化资源配置的新机制。4.实施绩点学分制后,未能及时建立与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相适应的有效信息交互管理平台。
三、绩点学分制管理的整改建议及措施
总的指导思想是重新修订教学管理制度,构建适应学分制管理的制度环境。1.学校应组成专门的调研组,共同探讨管理体制和管理规则,进一步强化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的职能。2.修订教学计划以适应学分制管理的需要。3.改革现行的教学制度和管理模式。(1)建立适应学分制的教学安排制度;(2)改革现行集中时段的选课管理模式;(3)建立学生自由选择授课教师的机制;(4)改革现行的考核管理模式;(5)完善学分制管理系统平台,保证学分制的有效实施。4.加强教师岗位管理,理顺人事管理体制和机制,推进人事改革进程。5.加强教学资源优化配置。
摘自《黑龙江教育》2011年第1期
论学分制下的新型本科院校教务管理理念
一、 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是学分制教务管理的根本
学分制的实施要求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要体现以学生为本,树立以人为本、以服务为宗旨的教学管理理念。
二、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是学分制教务管理的前提
新型本科院校应按照“育人为本”的原则和“宽基础知识、宽专业口径、高素质、高水平、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自学能力强、交流能力强”的培养目标,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协调发展来构筑人才培养模式。
三、完善的学籍管理体制是学分制教务管理的核心
1.选课制;2.弹性学制;3.导师制;4.免修免听制、重修制、再修制、辅修制;5.学分绩点制;6.选教(师)制;7.学分收费制;8.学分互换制;9.学籍预警、淘汰制。
四、现代化的教务网络管理系统是学分制教务管理的保障
学分制教务管理模式的综合教务网络管理系统包括课程管理系统、教学计划管理系统、成绩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考试管理系统、网络课程管理系统等。
五、高素质的教务管理队伍是学分制教务管理的关键
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整体教学工作的水平和质量,教务管理人员必须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踏实工作,形成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六、健全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系统是学分制教务管理的基础
学分制强调目标管理,过程管理相对不足,为此,新型本科院校应根据自身实际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系统,形成一个有计划、有执行、有检查、有反馈、有总结的循环往复的闭合回路,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在高校推行学分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将带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全方位改革和深化。
摘自《教育与职业》2010年
谈学分制下高校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
一、加强二级学院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管理的科学性要求学院的管理首先应该是依据教育规律、学院特殊情况,依据系统论、信息论等科学的管理方法。管理的艺术性体现在管理本身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管理者在实践中探索,灵活应变。(一)转变教学管理观念。(二)正确认识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三)优化教学管理队伍的基本结构。(四)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应包括学院领导、教学管理人员、普通教师、辅导员等的职责、成绩考评方式,奖惩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
三、构建师生参与学院管理的平台
学院是师生共同的家,只有师生的共同参与才能将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师生参与学院管理的梁道和方式可以是多种方式,要鼓励大家献计献策,及时传达信息、资源共享,群策群力、共同促进学院的发展。
四、转变对学生的管理模式
1.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培养学生的责任感。2.加强选课指导、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3.完善学生管理制度、紧抓思想教育。
摘自《广西师大(教学研究)》2010年3月
探索学分制下的高校教学管理
一、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在学分制背景下的涵义及特点
(一)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涵义。(二)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在学分制背景下的特点。首先,高校的管理制度在学分制背景下体现出其灵活性。其次,高校的管理制度还具有复杂性。最后,现代性也是高校的管理制度的一种特有的性质。
二、实行学分制的优越性
首先,学分制对于高等院校教学质量有着提升作用。其次,对于整合教育资源,学分制功不可没。最后,这种制度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具有弹性。
三、学分制实施过程中高校教学管理所反映出的问题
高校对于自由选择课程的幅度放得不够宽,也就是教学计划缺乏弹性。另外,由于高校扩招导致了生源多资源少的现象,加之由于扩招而使得各大院校加紧进行新校区建设从而导致实验设备、实验器材的不足,课程没置受客观状况的限制,从而使得学生们选课范围变得狭窄了。师资的数量和素质,是影响学分制制度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在学分制背景下的相应解决方法
首先,要将学分制制度以人为本的理念牢记心中,以更有效地实行学分制为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达到本质上的改革。其次,要为各年级学生建立导师制度,使得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理性选择课程。再次,就是要加强对于教学的调控,制定与之对应的学籍管理制度。最后。建立全面完善的网上综合教学管理系统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到,现今实行学分制制度不仅有益于高校发展,而且有益于高校培养国家所需优质人才。因而实行学分制制度是高等院校的必然的发展趋势。
摘自《当代教育论坛》2010年8月
学分制管理方法与学生选课的几点思考
一、培养计划设置情况分析
培养计划是学生四年学习过程中课程设置、组织、安排教学的重要依据,学生根据培养计划完成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所规定的最低学分的要求。在培养计划的实际运行中,也经常出现下列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一是各年级培养计划与课程安排的课程设置属性不一致,致使有的重修学生在下一个年级的培养计划中难以找到应选的课程。二是各年级培养计划与课程名称、学时不一致;使重修的学生在下一个年级的培养计划中无从下手。三是培养计划所列选修课程门数与学生上课人数的比例较悬殊,以致增大了学生所选课程因人数不足30人而不能开课的可能性。
二、在实行选课制中,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
1.选课的盲目性。2.选课凑学分现象。3.班导师选课指导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4.选课人数与课程门数比例不合理。
三、建议与设想
1.培养计划的制定可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结合本校的实际,经过认真的研讨与审议方能完成。2.为了制定科学、规范的专业培养计划,可考虑引入ISO9000国际标准和认证制。3.改善教学管理制度,为学生提供宽泛的以人为本的氛围。4.开发以选课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5.充分发挥导师制的作用。
摘自《中国轻工教育》2010年1月
学分制管理模式下高校排课平台的设计与研究
一、系统结构选择与功能划分
目前投入使用的计算机网络结构主要有两种:客户机/服务器结构(简称C/S)和浏览器/服务器结构(简称B/S)。根据高校教务管理系统涉及面广、数据量大、功能复杂的特点,设计人员在系统平台结构的选择上一般都会考虑C/S结构和B/S结构,这两种结构都是采用数据集中、管理分散的运行方式。
二、学分制模式下排课管理需求分析
(一)院部终端设计。(二)教务处功能设计。具体内容如下。1.可人为地设置教学任务期望。2.可自功排课和手动排课。3.具有综合查询功能。4.可以指定各种方式打印报表。5.具有自动校验的功能。6.自动排课的时间不能过长,要具有自功优化的性能,实现通过Web网查询和打印课表的功能。
三、排课的过程设计实现
(一)约束条件。一般的约束条件可以分为硬约束和软约束两类,我们常见到的约束条件如下。1.一个班级在同一天同一个时段不能安排两门课程。2.一个教室在同一天同一个时段不能安排两门课程。3.一个教师在同一天同一个时段不能安排两门课程。4.教室的容量必须大于等于上课班级的人数。5.一个班级不能在同一天重复上一门课程。6.一个教师在一天内不能超过4节课程。(二)关键性求解。1.人数优先策略。2.课程优先策略。排课算法描述如下:1.检测系统资源是否允足。2.根据优先性规则,查找教学任务对教学班的优先级排序,对优先教学班进行排课。3.寻找教学班和任课教师的共有空闲区,即对教学班和任课教师取时间属性的交集。4.分配教室,5.校验井生成排课结果,并将排课结果写入数据库中。
摘自《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年8月
论建立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校考核制度
一、考核制度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科学合理的考试考核管理制度不仅能对教学起反馈、调节、评价、促进作用,而且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高校考核制度存在原弊端
(一)对“考试”的理解过于陈旧;(二)过分依赖“教考分离”试卷库。(三)缺乏对考核效果的有效评价和反馈。
三、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校考核制度改革方向
(一)考核理念的更新。高等学校要在教师和管理机构树立面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考核观,通过其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运用知识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与此同时,考核学生的目标也需要多元化。(二)考核内容与方式的改革。考核内容的改革必须以认知能力目标的六个等级(按智力活动的复杂程度)为观测点:第一是知识;第二是理解;第三是归纳基础上的简单运用;第四是分析能力;第五是综合能力,第六是评价。(三)建立科学规范的反馈机制。具体来讲就是改革一方面要有利于发挥考核的教育评价作用,达到确保教学质量以及鼓励学生自觉学习的目的;另一方面要有利于正确发挥考核的教育导向作用,达到服务于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目的。
摘自《黑龙江教育》201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