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信息•
当代法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发展特征与趋势探析
一、法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历史演进
自法国大革命到20世纪末,法国的外语教育政策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早期,独尊法语,排挤外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末,致力于学习邻邦和欧洲其他国家语言;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极力提倡语言的多元性,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一)保守封闭的外语教育政策
(二)被动转型的外语教育政策
(三)主动捍卫多元语言的外语教育政策
二、从保守到开放的法国外语教育政策发展特征
(一)从外排挤英语到重视外语的政策态度转变
(二)从排挤英语到倡导语言多元的政策内容变革
(三)从选修到必修的外语课程政策调整
三、21世纪法国外语教育政策发展走向
(一)推动语言多元化,力保法语的国际地位和影响
(二)倡导学习“国际交流的英语”
(三)鼓励学习汉语
从法国不同时期外语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我们可以看出,法国的外语教育政策始终是为确立和维护法语的国际地位服务的。根据法国政府制定的政策和策略,只有在多元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得到尊重时,法语才有前途。因此,法国政府极力倡导多语制。然而,由于法国长期以来以法语独尊,其法语的优越感使得政府制定的外语教育政策和实际的实施效果之间仍有很大的差距。
摘自《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第9期
东南亚国家语言教育政策的发展特征及趋势
语言是民族性的基本表现,语言教育政策是国家为实现语言教育目的而颁布的相关法令、法规及政策等指导性文件,对国家稳定、民族融合、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都有着重大作用。本文致力于探讨以多元语言著称的东南亚各国制定语言教育政策的丰富实践,分析其历程,概括其成就,揭示其独特经验。
一、东南亚国家语言教育政策发展历程
东南亚国家语言教育政策发展先后经历了殖民地时期、独立建国时期和20世纪后期以来,全力促进多元语言教育政策的三个重要阶段。
1,殖民统治下的宗主国语言教育政策
由于殖民者千方百计强化殖民语言,使殖民地时期东南亚各国的语言教育政策逐渐成为殖民国体语言政策,呈现出独尊宗主国语言的重要特征。一是强化宗主国语言的法定地位。二是大力倡导英文价值,形成严重偏倚英文教育的倾向。三是对本地语放任不管。
2.独立建国时期的民族语言政策
“二战”后,先后获得独立的东南亚各国全力推进国语优先的语言教育政策。一是将语言作为民族国家象征。二是实施排斥宗主国语言的政策。三是排斥其他民族语言,以此作为巩固新生政权的有力工具。
3.全球开放下的多元语言政策
20世纪后期以来,东南亚各国经济迅速发展,单一的民族语言政策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各国纷纷倡导多元语言政策,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一是,重视英语。二是实施双语教育政策。东南亚许多国家都实行“母语+英语”的双语教育政策。其中,新加坡被誉为典范。三是重视其他亚洲国家语言。
二、东南亚国家语言教育政策的特征及问题
语言问题的复杂性使东南亚各国均以谨慎的态度对待语言政策。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国的语言教育政策因国情不同而各有侧重,但总体上体现出去殖民化、去单一性、去政治性等新的发展特征。
1.从独尊宗主国语言到重视民族语言
2.从强化单一语言到倡导多元语言
3.从突出语言政治性到强调语言发展性
三、东南亚国家语言教育政策的未来发展趋势
1.增强民族认同感,强调一种官方语言或国语的作用
一是东南亚国家继续推行以本土语为主的同化语言政策。二是强化一种非本土语言的通用语或官方语。从多方面因素考量,强化某种通用语的语言政策在未来难以改变。
2.继续重视英语,倡导多元文化共存
与殖民时期独尊英语的政策明显不同的是,英语在许多东南亚国家重新或继续享有重要地位主要是因为其中立性,它具有其他民族语言所不具有的“工具性依附”功能和价值杠杆作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加深,各国都希望通过英语融人世界主流文化。一是英语教育低龄化。二是从双语教学拓展到用英语教其他科目。三是同时尊重民族语言。
3.有限提升华语地位
一是学习华语需求的提高。二是华语运动的发展。新加坡自1979年李光耀发起讲华语运动后,几乎每年都从语言能力和态度等方面检验华语运动的效果,显示新加坡华人华语能力的不断提高。共是政府的谨慎态度,导致华人母语教育的困境。由于受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东南亚各国对华语普遍持谨慎态度。新加坡尽管把华语列为官方语之一,但学者吴元华指出:“即使华文在国际享有更高的地位,它在新加坡将依然无法跟英文并驾齐驱。它的使用面也不大可能更加广泛。
摘自《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9月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从灌输到对话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培养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两课教学的任务,一是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知识,二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其中教学生学会做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最根本的任务。笔者认为,要真正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任务,必须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从灌输到对话。
一、关于灌输原则和灌输方式
灌输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关于灌输的思想,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说得很明白:“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而“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在我国现阶段,社会历史条件虽然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是,先进的思想意识仍然不是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能够自发产生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灌输的原则,在当前依然适用。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理论灌输,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正面的教育、启发和引导,使大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接受、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坚持灌输原则既十分必要,也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并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和先进思想,对这一博大精深的理论内容。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灌输原则,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的灌输原则经常被误解为简单生硬、单向传输的灌输教学方式,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
灌输作为一种理论教育的原则是必要的,但作为一种具体的教学方式并不可取。而很多时候我们恰恰只关注了灌输的形式,甚至过于强化或泛化了灌输的形式,把灌输原则等同于简单生硬的填鸭式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任务是教学生学会做人。这决不是靠简单的灌输可以完成的。
怎样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走进学生的心灵,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关键在于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在于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方式的变革。实践证明,对话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对话教学
1.对话与对话教学
何为对话?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对话是指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的谈话。当今世界,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政治领域到学术领域,对话已成为人们沟通、交流、解决问题的必然选择。
对话教学是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是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建构的教学,是师生双方在民主平等的前提下,通过语言交融、心灵交流,达到学生自主发展的动态过程。
对话教学带有相当程度的生成性特征,它不是上演精心准备的教案剧,而更多的是师生共同的即兴创作,是学生的自主建构。这种对话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尤为重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正使命在于使学生具备健全的思想和心态,使学生学会做人。
2.对话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对话教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这种教学观念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对话教学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做到:一是学会爱,爱学生多于爱知识。爱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几乎所有的教师都知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很多时候,教师其实更爱的是知识,更关注的是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而不是学生的成长。要学会爱,教师必须明确教育是为了学生,而不是为了知识,人是目的,知识只是手段。
二是学会尊重,尊重多于要求。对话是以人格平等、相互尊重为基础的,对话的空间应该是一个充满自由、民主和活力的领域。只有这样,师生双方才能敞开心扉,彼此接纳,无拘无束地交流。
三是学会倾听,倾听多于言说。对话是向对方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示自己的独特视角、独特理解和独特的人生经验,这对双方都是一个极大的促进。因此,对话的过程既要表达自己的真实认识和态度,更要倾听对方的表达。
3.对话教学的操作策略
在对话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恰当的教学内容,在最恰当的时机,与学生进行对话。具体地说,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施对话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抓住重点,确立话题。
二是精心组织,引导对话。
三是控制全局,防止偏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成败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也不在于学生背了多少,而在于学生领悟了多少,在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在于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事实上,任何学生的灵魂归根到底是他自己塑造的,优秀的教师只是在学生塑造自己的某些时候,在旁边点着蜡烛,伴着音乐,引领学生成长。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在塑造自己,在净化自己的灵魂,在实现自己的成长。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第18期
泰国多元化外语政策的发展特征及趋势
一、多元化外语教育演变的历史阶段及其背景
1.古代寺院和宫廷教育时期的多元化外语教育
从13世纪泰人立国到西方国家初次登陆泰国的200多年间,泰国的外语教育一直局限在寺院和宫廷里面,涉及高棉语、巴利语和梵语3种语言。在寺院教育中只教授高棉语和巴利语,但在宫廷教育中还增设有梵语。
2.早期西方文化传播时期的多元化外语教育
16世纪初,葡萄牙使者率先登临泰国建立了领事馆,随后荷兰、英国、丹麦和法国接踵而至。这一段时期,高棉语、巴利语和梵语这3门外语得以继续保留,在此基础上又增设了汉语、马来语、缅甸语等亚洲语种,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法语等西方语言的教育也开始在泰国萌芽。
3.世俗教育兴起时期的多元化外语教育
曼谷王朝的拉玛四世兴办了泰国第一所世俗学校,此后泰国一直醉心于同西方国家的商贸和文化交流之中,直到“二战”前才改变策略,通过与日本结盟来要挟西方,从中谋利。这一时期,泰国外语教育发生了重大变化。英语、法语、德语等西方语言教育迅速崛起,日语教育一时走红,而汉语教育则时运不济。
4.“二战”后教育普及时期的多元化外语教育
“二战”后,泰国在经济上全面实行对外开放,坚持工业化发展,从一个典型的农业国一跃而成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泰国教育也得到了普及。“二战”后泰美关系特殊,助长了英语地位的一路攀升。
二、多元化外语教育政策的特征分析
1.多因素促成多元化
泰国外语教育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多元化。但是如果我们探析选择每种外语语种背后的理由,则会发现外语语种的多元化是由包括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宗教、全球化等多种因素促成的。今天英语和汉语的学习在泰国之所以兴盛,则更多地是由于经济上的原因。正是由于上述多种原因才促成了泰国外语教育多元化的格局。
2.区域性迈向国际性
从外语语种的变更来看,泰人立国之初的外语是巴利语、梵语、高棉语,都是当时政治、经济或者宗教方面的区域性共同语,这些语言的使用虽然广泛,但是只是局限于东南亚或者南亚。“二战”后,作为国际通用语的英语更是冲刺到了最前沿,成为泰国小学中唯一一门外语必修课,紧接着泰国政府又把汉语这一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也作为国际语言在小学中开设,而法语等其他7种语言则被作为选修课在中学也开始开设。由此可见,泰国外语语种的选择经历了从东南亚、南亚,到全亚洲,再到全世界这样一个过程,走过了一条从区域性通用语言到国际通用语的发展之路。
3.皇族化带动全民化
纵观泰国近800年的历史,历朝历代皇室大多具有对外开放的胆识,在外语学习方面堪称国人的表率,他们的开明极大地推动了国民学习外语的热情。时至今日,泰国的诗琳通公主还以身作则带头学习汉语,并且用英语撰写博客,倡导国民学习外语。
三、多元化外语教育政策的发展趋势
1.增加外语语种2.凸显优势语言3.关注教学质量
泰国立国以来一直采取多元化的外语教育政策,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泰国作为弱小国家无可奈何的选择,正如拉玛五世所言:“泰国是一个小国,人力有限,不能与列强进行战争,必须八面玲珑与人无争。”学习强国的语言实非所愿,但却又使得泰国得以周旋于西方列强之间,成为东南亚唯一没有被殖民的国家,同时正是这种选择成就了泰国今天的发展。时至今日,泰国依然清醒地认识到,“在世界经济背景下,泰国必须和那些操英语、汉语、印度语以及日语等世界主要语言的外国人携手合作”,不得不继续采取多元化的外语教育政策。为此,泰国政府在泰国皇家学院成立了“全国语言政策委员会”,该委员会在《泰国国家语言政策》提案中提出,泰国在全球化的今天,除了母语教育之外,还必须加强交际范围更广的语言的教育,“充分发展国民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摘自《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