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走向•
刘延东:坚持走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开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出席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时指出,要深人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和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化改革,科学发展,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体系。
刘延东指出,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国家强大学必须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要作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大计、改革创新的第一要求,凝聚各方面力量,全力以赴把这一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实施好、完成好。
刘延东强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理念思路的更新、体制模式的创新、评价机制的引导、基础能力的保障、社会环境的营造等,必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科学研究为基础,社会服务为方向,文化传承创新为引领,形成大学各项功能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办学质量整体提升的新格局。按照符合国家和区域发展需要、符合学校实际、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原则,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培养类型结构和区域结构,突出特色、分类管理、防止同质化,促进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要以科学的质量观指导人才培养,弘扬成功经验,改革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强化实践育人,建立多种主体联合培养的方式。依托优势学科群,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建立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探索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新平台、服务国家创新发展的新路径、体制机制创新的新载体。完善符合高校特点的内部治理结构,积极稳妥地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健全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机制,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建立完善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科学规范的质量标准体系和教育教学评估监督制度。大力加强教师师德和教学能力建设,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刘延东要求,高校领导班子要自觉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解放思想、奋发进取,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提高办学治校水平,不断开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摘自《高教领导参考》2011年第18期
袁贵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8月3日,教育部党组织书记、部长袁贵仁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第三期高校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和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清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要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
袁贵仁指出,在建党90周年之际,在革命圣地延安举办这次以“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保持优良作风、提高治校水平”为主题的研讨班,是新形势下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弘扬延安精神,深化创先争优,切实加强中国高校党委书一记、校长的思想政治建设和能力建设,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袁贵仁强调,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从以规模扩张为基本特征的外延性发展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这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占领未来发展至高点的根本大计,是服务国家创新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需要,是破解高等教育发展难题、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由大到强的必由之路。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必须在思考方式上转变,要把出名师、育英才作为办学的第一理念,把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办学的第一目标,把高水平、有特色作为教学、科研、服务评价的第一标准,把调动全体教师学生的积极性作为高校工作的第一要求。必须在工作方式上转变,建立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办学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袁贵仁强调,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高等教育,要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内涵和根本要求。一是遵循教育基本规律。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高等教育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二是反映中国特色。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普及和提高的关系,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弘扬优良传统和借鉴国外成功做法的关系。三是体现社会主义根本要求。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袁贵仁要求,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首要的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一是坚定不移地坚持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要坚持和完善普通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战一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大力建设先进校园文化。三是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要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四是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要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上取得新突破。五是坚定不移地坚持走人才强校之路:要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加强高校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推进高校人才制度建设。
摘自《高教领导参考》2011年第17期
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努力创建高水平特色大学
随着我国大学办学规模的持续扩张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等深层次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大学办学过程中的结构失衡、教学质量下滑和办学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给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针对目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存在的问题,我国大学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大力提升软实力,切实走出一条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促进我国大学可持续发展。
一、大学内涵式发展的基本特征
发展是每一所大学谋求的永恒主题。不同类型高校、不同发展时期,其发展的重点、机制和动力并不相同,构成不同的发展模式,通常划分为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两种模式。
无论外延式发展还是内涵式发展,其本质为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调整问题。外延式发展是以办学规模拓展和办学结构层次延伸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而内涵式发展是以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可以说,内涵式发展是一种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观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一直在围绕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上做文章,这是由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式所决定的。
二、大学内涵式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是准确定位,形成特色。准确定位、形成特色已成为大学办学的重大课题,也是不同类型大学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等教育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目标个性化、规格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已成为各层次大学追逐的焦点。在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中,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明确提出“坚定不移地走具有中南林特色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将学校特色概括提炼为三个方面:一是面向生态文明和现代林业建设的林业教育的根本特色;二是以林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定位特色;三是立足湖南,面向中南,辐射全国的服务定位特色。
二是长期积累,持续建设。内涵建设,不是光靠现代化实验室和先进的仪器设备堆砌出来的,还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建设,不断夯实发展的基础,积蓄发展的实力。
三是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内涵建设,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握好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的关系。所以,我们在进行内涵建设时,必须瞄准社会需求和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选择基础厚实、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领域进行重点建设,促使部分领域形成优势,跨入省部乃至国家级重点建设行列,并带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全面提升学校整体办学实力。
四是创新机制,激发活力。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求发展,是内涵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面对内涵式发展和创建高水平大学的新要求,学校对原有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又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启动实施了“管理创新工程”,特别是对教学单位实行分类管理和在全校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理顺了办学机制,激发了办学活力,促进了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步伐。
摘自《高教领导参考》2011年第18期
新建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路径和机制
1998年以来,我国新建本科院校有260多所,其中大部分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有别于高等职业教育以岗位来设计专业,而是以学科来设计专业,但它并不是学科本位的,相反必须是对接现实、以需求为导向的。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发展路径,完善评价机制。
一、学习纲要,更新教育观念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以学生为本”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出发点。“以学生为本”,首先要把学生看成大学的生存之本。要从大学生成长规律出发,从尊重人的个性特点出发,因材施教,为各种类型学生成长的需要提供服务和帮助,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的愿望和要求。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提出:要使每位学生得到“最适教育、最佳发展”!
大学教师的首要责任与使命是“教书育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更加重视引导学生追求真理、追求学术。大学教师不应该只是教书匠,他应该以研究的精神从事教学,注重学理,亲近业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高能力。以人格魅力的引领、以追求真理的执着、以研究成果的展示使学生从中得到感悟,这才是大学教师的风范。因此,一个好的大学教师应该是“品行高尚、造诣精深、潜心教学、关爱学生”的楷模。
因此,我们必须确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成才为主线”的现代教育理念。
二、拓展视野,明确发展路径
我们必须拓展视野,在特色构建上下功夫,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地方本科院校这个层次上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特色就是质量,就是水平,就是一流。作为一所地方性教学型本科院校,特色构建必须体现在学生身上,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其路径应该是:
一是举地方旗,彰显地方性。办学定位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对学校发展具有统领和引导作用,是一所学校发展的方向标。首先,在专业设置上要体现地方性。其次,人才培养特色要利用地缘优势。紧密结合本地区经济、科技、产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地方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再次,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地方元素。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办学以教师为本,人才培养工作离不开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努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师资队伍,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做好顶层设计,积极开展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总结经验,逐步辐射到相关专业。首先,要强化能力为先,引导学生由知识性学习向自主研究性学习转变,积极引入业界资源,拓展实践教学空间,增强学生创业就业能力。其次,要推进校地共育。校地共育是学校的优良传统,作为地方性的本科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天然的联系,这是我们的优势。第三,要加强开放办学和国际交流,拓展视野,有效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国内外合作、校地合作等办学新模式,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学校设立8个左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积极探索适应社会经济文化需求,利于专业优化发展和适宜学生成长成才的分层次、多样化培养体系。经过5年左右的建设,形成在同类高校中具有示范效应的“校地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这样的路径选择,我们将努力达成:校地共育,协同培养“明体达用”应用型人才的特色构建。
摘自《高教领导参考》2011年第17期
以地方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结合学校办学基础培育特色学科
改革开放30年来,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并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但是,应当看到,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地方高校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这种情况,严重影响到地方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健康持续发展。
针对这种日趋严峻的情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010-2020年)》要求克服地方高校实际存在的同质化倾向,提出要促进高校办出特色。这就将地方高校实施特色发展战略、走特色办学之路提上了日程。
地方高校特色办学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展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需要在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培育和凝练特色。
以地方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结合学校办学基础培育特色学科。学科的特色决定了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根据这样的思路,广西大学立足于学科发展基础,统筹考虑国家、广西经济社会的重大需求,重点建设亚热带生物技术、结构工程与红水河流域水利电力资源开发、动植物遗传与繁育、电气工程与“西电东送”关键技术开发、泛北部湾特色资源加工新技术、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与发展6个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特色学科群。
在“顶天立地”的科研格局中增强科学研究的特色和优势。所谓“顶天”,就是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依托学校自身的科研基础和优势,面向国家、地方战略需求和学科前沿,积极开展高层次尖端研究,力争承担更多的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和行业重大需求项目,努力向“高、精、尖”方面发展,努力形成一批具有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研究成果。地方高校以科研推动办学特色的关键点更在于科研的“立地”。所谓“立地”,就是要加强应用性研究,注重科研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促进学校科研积极切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在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形成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既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自身定位的内在要求,也是地方高校履行服务地方和区域发展等社会服务职能的必然选择。为此,广西大学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通过增设新专业、改造旧专业、培育特色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形成若干具有区域特色的本科优势专业,提高专业规模效益与社会适应性。
在服务地方对外开放战略中形成教育国际化的特色和优势。在服务地方对外开放战略中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是地方高校培育特色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广西大学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为契机,积极开展与东盟国家高等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科研合作,努力扩大留学生特别是东盟留学生教育规模,推动学校的教育国际化进程。
促进高校办出特色,需要国家制定相关政策给予支持。为此建议:
制定有利于地方高校特色办学的评估指标体系。高等教育评估是促进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事实上起着办学导向“指挥棒”的作用。
建立地方高校特色办学项目支持体系。建议进一步加强国家层面的统筹协调力度,加大专项支持地方高校特色办学项目立项力度,在学科建设、科研立项、重点实验室建设、教学实验基地等特色立项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地方高校特色办学项目支持体系,整合各种力量更好地引导和支持地方高校特色办学。
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和鼓励地方高校特色办学。随着国家关于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政策的落实,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和鼓励地方高校特色办学的条件已经具备,建议教育部设立支持和鼓励地方高校特色办学专项基金,并结合地方高校特色办学实际制定基金使用规则,专项支持地方高校特色发展。
摘自《高教领导参考》2011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