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期

作者: 时间:2017-10-31 点击数:【

中国教育报评论员:抓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

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应该是多样化的教育。一方面,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我国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和结构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众多地方高校同质化发展,不利于办出特色,提高质量。因而,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推动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促进人才培养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已成为当务之急。教育部2014年度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如何转型?本报今日刊发的合肥学院十年转型突围的经验,给我们三点启示。

启示之一,坚守应用型大学的定位。很多地方本科院校都是由专科层次高校和中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本身带有十分明显的应用型印记。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很多地方高校总是觉得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束缚了自身的发展,一心以“综合性、研究型”为目标,以硕士点、博士点建设为龙头,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千校一面办学趋同化的困境,学生就业也成了难题。合肥学院的成功,恰恰是在于其对应用型办学定位的坚守。在十年前提出“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已属不易,更为难得的是,即便引起校内外争议,面临种种困难,也坚持不改初衷。十年探索,十年砥砺,才成就了学校今天的转型与突围。

启示之二,围绕能力培养改进教学。许多地方高校都意识到,只有培养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才能求得自身的发展。但是在具体办学过程中,“培养什么样的应用人才”、“怎样培养应用人才”,还是一个有待探索的空间。合肥学院抓住“能力培养”这个核心,在对学生就业岗位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岗位能力要素,确定能力培养目标,设计能力培养方案,最终把学生需要的每一项能力具体化为一个个教学模块。这种专业课程的模块化教学改革,突出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打破了各学科自成体系、各自为政的格局,变“教师要讲什么”为“学生能干什么”,最终实现了学生能力与产业需求的“零适应期”。这是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

启示之三,紧紧围绕专业配置资源。办学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高校发展过程中的共同难题。特别是对地方高校而言,如何用好有限的资源,关系到学校发展的全局。围绕专业配置资源,是应用型大学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因为应用技术类学生是否符合社会需要,主要是由其专业决定的。教育部明确提出,应用技术类高校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合肥学院抓住学生培养这个核心,抓住专业建设这个龙头,集中了政府、企业、社会乃至国际等各种资源,为专业的建设服务,为学生的能力培养服务。这是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坚强保证。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4年4月16日】

强化工科教育做大社会财富“蛋糕”

不断强化工科教育,有效扩大“工科人口基数”,从而产生更多“工科人口红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抗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负面冲击与影响。反过来说,学生疏离工科则可能对国家未来发展造成重创。

日前,中国青年报报道,据2013年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研究报告估算,2020年我国将面临2200万人的工程技术人才缺口。与此相对应的,还有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胡瑞文2013年在“中国工学人才培养与招生规模研讨会”上给出的一组数据:2010年我国整个本科阶段的招生人数比1998年增加近6倍,而工学门类本科招生人数同比仅增加了4.4倍。

市场喊缺乏、身价也看涨,学生却因认为工科太苦、太难、太寂寞而逐渐疏离……种种现象反映,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正遭遇“反市场”尴尬。大学校园流传的“一流学生学财经,二流学生学高科技,三流学生学工科”,一语道出了工科教育的尴尬境地。

别以为这种情况是我国独有。事实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工科教育也同样面临窘境。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美国工科毕业生人数在1986年达到一个高峰,为9.7万人,而到了2011年则下降到8.3万人,降幅达14%。大学工科生的“逃离”,令美国政府在重振工程教育的路上遭遇重重挑战。

大环境的相似并不等于解决路径一致。美国是世界上拥有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国家,在美国高校读工科的学生1/3左右是外国留学生。美国学生可以“尽情”逃离,让外国留学生替他们去读艰深的工科。美国还可以高薪揽才,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替美国人搞技术开发。而我国,并没有这个条件。相反,我国的经济、科技发展正不断受益于曾经的超大规模工科教育带来的庞大“工科人口基数”。

进入新世纪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科技力量悄无声息地从世界第二集团赶超到第一集团,这是我国人口红利所带来的丰厚回报。这种人口红利属于广义人口红利,其中既有中国庞大的青少年人口基数,如多达1.6亿的青年农民工所带来的数量人口红利,更有被人忽视的庞大的青年工程师及青年技工群体带来的“工科人口红利”。工科人口红利与数量人口红利的根本区别在于,后者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有限,而前者通过创新与运用技术做大财富“蛋糕”,因而潜力无限。

尤其要注意的是,日趋老龄化的中国未来所能产生的数量人口红利只会越来越少。不断强化工科教育,有效扩大“工科人口基数”,从而产生更多“工科人口红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抗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冲击与影响。反过来说,学生“逃离工科”则可能对国家未来发展造成重创。

2014年,我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产业结构的历史性变化,对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工科教育的未来发展也由此面临十字路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工科专业一律按宽口径通才教育模式设置。原有的以细分为特色的众多工科专业,不断被合并为宽口径工科专业。综合性的宽口径教育模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但在工作中成长和成熟的时间明显延长,企业要花更多的精力对毕业生进行培养,因此相当多企业并不欢迎这类宽口径工科专业毕业生。

在笔者看来,要转变这种局面,必须培养更多的专才型青年工程师。这可从出口与入口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转变用人观念,借鉴美国“一专一能”的用人模式,从现有的工科毕业生中培养专才型青年工程师。另一方面,高校工科生培养不能一边倒地完全照搬美国宽口径培养模式,应从高校本科阶段就按细分的特色工科专业模式来培养。

要实现从工业大国到强国的转变,一方面要强化工科教育,另一方面也要充分挖掘现有的每年近百万工科毕业生的巨大潜力,力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他们培养成称职的普通工程师。对工科生来说,技术工作经验积累非常重要。“十年磨一剑”是工程师技术经验积累起码的时间跨度要求,即使普通工程师的培养也无法速成。但是,只要我们转变用人观念,是可以把多数工科生培养成中等水平普通工程师,让他们成为某个细分领域的行家里手或称职的技术工作者的。由于其工作专业性强,涉及面窄,工作难度降低,技术经验积累时间可缩短一半左右。这样,他们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很快适应并胜任工作,短时间内就能成为技术骨干和行家里手。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4年4月10日】

数学思维使人获益终身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宗本表示开始学习数学之后,我的确是被数学的精髓吸引了。从开始的基础数学学习,再到数学研究探索阶段,我都抱着比较大的热情投入了进去。我认为,学数学到底给我们一生带来什么益处,才是应该去思考的。数学的精神应当是把外面任何事物都能用数学联系在一起,这个数量关系又建立在一套严密的逻辑体系上。从精神层面上来讲,你会发现在任何科技领域,都会有一样与众不同的东西,就是数学分析。比如要研制一种超越原子弹的武器,我们只能去模拟,要知道开始的温度、填充物,等等,甚至是用到偏微分方程的爆炸规律,有了数学模型就可以省掉其中很多实验环节。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大街上琳琅满目的广告,本质上都需要数学模型支撑。那么数学对科学事业、对生活的贡献自然而然就体现出来了。我们应该有“自信”,一种专业自信,我能在数学上干别人干不了的事。即使上述所有的事业你都不去从事也没关系,你能拥有获益终生的数学思维习惯从而超越别人。比如,做事更有逻辑,考虑原因结果影响等。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3年12月9日】

·国外信息·

美国通识教育课程模式的比较及启示

蒋盛楠

一、三种通识教育课程模式的案例研究

(一)斯沃斯莫尔学院的知识分布模式

斯沃斯莫尔学院将课程分为三大类:一是人文科学类;二是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类;三是社会科学类。

斯沃斯莫尔学院对学生选课提出“分布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学生毕业前在专业课程之外应至少修完20学分。第二,学生在人文科学类、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类、社会科学类三大类课程中应至少选修完3学分。第三,选修的课程至少分布在两个不同院系。第四,至少修完3门写作课程,且这3门写作课程必须至少分布在两大类课程。第五,修完1门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的实验课。另外,学校建议所有新生选修一门新生研讨课。

(二)波莫纳学院的能力导向模式

波莫纳学院(Pomona College)是一所根植于博雅教育传统理念的文理学院。波莫纳学院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1.培养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课程

波莫纳学院要求学生选修两门以上培养写作能力的课程和一门以上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课程。

2.培养感知、分析和交流能力的课程

波莫纳学院将感知、分析和交流能力细分为10类具体的能力,要求学生从训练这10种具体能力的课程中各选修一门,并且规定学生选择这10类课程时,在同一个院系不能选修超过 3 门。各院系的课程列表会对符合这10类要求的课程进行标注。

3.批判性质询讨论课

批判性质询讨论课是为一年级学生开设的核心课程,它打破了传统学科间的界限,以某一跨学科的主题为中心,每学期至少有 25 个主题供学生选择。这些讨论课旨在训练学生的思考、阅读、推理、总结、表达等能力。开设某个主题讨论课的教师通常是固定的。

(三)路德学院的综合要求模式

1.知识的广度

路德学院要求学生选修的课程必须涵盖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科学类:必须选修两门自然科学类的课程,其中一门必须是实验课。二是社会科学类:必须选修两门社会科学类的课程。三是文学艺术类:必须选修两门文学艺术类的课程,其中一门可以是以参与演出的形式。

2.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路德学院要求学生选修的课程涉及七个方面的能力,包括跨文化的视野、历史分析能力、定量推理能力、道德判断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和演讲能力、研究能力。这些课程与满足其他要求的课程或者专业课程可以是交叉的,也就是说,学生选修的满足知识和价值观方面要求的课程或者专业课程可以同时满足能力方面的要求,但是必须涵盖培养以上七个方面能力的课程。

3.价值观的养成

路德学院要求所有新生必须选修派迪亚(Paideia)课程。路德学院还规定学生必须选修两门宗教课程,其中一门是圣经研读课。圣经研读课是选修其他宗教课程的先修课程。宗教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拓宽学生知识的广度,加深对基督教及其他宗教信仰和传统的理解。

二、对我国通识教育课程模式的启示

目前,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由公共必修课程和文化素质选修课程组成,因此更接近于综合要求模式,但是存在许多问题。对于我国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作者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借鉴综合要求模式,将公共必修课程和文化素质选修课程相融合,统一设计通识教育课程,不同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知识分布或能力导向上有所侧重;二是加强对学生能力方面的考量,尤其对于较高水平的学校,应该从学生能力建构上统一设计通识教育课程或者在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中加入能力方面的要求;三是加强跨学科的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比如新生研讨课等。

【摘自《世界教育信息》2014年第8期】

科威特提出国家课程新框架

据全球阿拉伯网(english.globalarabnetwork.com)2014年4月8日报道,科威特教育部长近日宣布,教育部正在设计新的国家课程框架,该框架将确定国家教育标准,包括学科目标和所需的教学时间,并确保教育部和国家教育发展中心能够监测教育改革的进展和成效。

科威特教育部长表示,新的国家课程框架将涵盖私立教育机构。根据当地媒体报道,新的框架要求私立教育机构遵守公立学校系统的规定,包括考试、课程、招生规定等。有关私立学校审批的新法律也即将出台。据悉,私立学校在科威特越来越流行,大约40%的学生会进入私立学校就读。

教育部表示,教育改革的目标在于营造一个为经济多样化提供支持的学习环境。对于政府来说,研制并确定国家发展规划非常重要,而构建一个先进的教育系统是其核心。专家建议,开展职业培训,并与私立机构合作建立技能提升项目,以此作为促进经济多样化的手段;在线学习有助于提升工作技能,教育部也应该对在学校中使用信息通信技术持开放的态度。

【摘自《世界教育信息》2014年第10期】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版权所有 北方工业大学 丨 发展规划处 丨 电话:010-88802996 丨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