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期

作者: 时间:2017-10-31 点击数:【

·政策走向·

杜玉波:坚持立德树人 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一、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

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就是看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要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以观念的转变带动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要强化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最主要标准。要强化以适应社会需要为检验标准的理念,把社会评价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要强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追求。能否坚持以生为本,把学生健康成长视为学校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所大学能否办出水平的关键所在。要强化以学生评价为先的理念,把学生评价作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二、把握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培养创新人才,仅有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路径还不够,还需要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来不断增添动力、释放活力。

要改革本科教学模式。高校领导要把本科教学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把主要精力聚焦到提高质量上,要把教授给本科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教师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鼓励实行小班教学。要多采取互动式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和交流。

要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要以分类改革的思路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应该有不同的模式。学术学位研究生,应该重在提高创新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则应重在胜任岗位的职业能力。

要建立杰出人才培养的特殊机制。高校要重点在选拔拔尖学生、开展因材施教、吸引学术大师参与以及加强国际化培养等方面探索有效机制。对具备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要实行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培养的“一制三化”模式,让他们尽早进入科学研究过程,尽早参与重大项目。

要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就是要吸引社会资源投入人才培养,探索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四、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教师。必须把青年领军人才作为重点,坚持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实现“大楼、大师、大爱”三者同步提升。

要坚持“引育并举”加强青年领军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造就青年领军人才,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一是要放开胸襟积极“引”。二是要放开视野主动“育”。三是要放开手脚大胆“用”。

要牢牢抓住师德和创新实践两个关键环节。在重点抓好青年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还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抓住师德和创新实践这两个关键环节,把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搞上去。

【摘自教育部网站 2013年11月25日】

深入推进“拔尖计划”实施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座谈会举行

12月25日,教育部在京召开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座谈会。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出席会议并讲话。

杜玉波提出,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最直接、最明确的要求。目前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特别是主动适应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的新要求,针对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选准突破口,进行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形成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良好局面。

杜玉波指出,要发挥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拔尖计划”)对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示范辐射作用。“拔尖计划”实施4年来,高校在体制机制和教育教学上先行先试,以“领跑者”的理念建立拔尖人才培养试验区,以“圈”“放”结合探索拔尖学生选拔方式,以“一制三化”探索因材施教模式,在选拔拔尖学生、开展因材施教、吸引学术大师参与以及加强国际化培养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一套有效机制,带动了本科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杜玉波强调,要进一步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坚持“少而精、高层次、国际化”的原则,完善拔尖学生选拔机制、创新人才个性化成长机制、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国内国外合作培养机制。高校要深入推进试验区综合改革,合理控制规模和学科范围,加强拔尖人才培养规律研究,将“拔尖计划”改革成果制度化,形成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长效机制。

会议由教育部部长助理林蕙青主持。19所“拔尖计划”参与高校的校长出席会议。中组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的同志应邀参加会议。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3年12月28日】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思路和重点任务

杜玉波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最直接、最明确的要求,关系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关系高等教育强国梦和中国梦实现。

为此,必须下决心向机制开刀,向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要质量,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思路应当包括:

第一,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是基本前提。第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主要手段。第三,创新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是迫切要求。第四,提升实践能力是重要突破口。

我们要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全局,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的要求,以实施“卓越计划”为抓手,着力创新高等法学、新闻传播学、农林、医学领域人才培养机制。这些改革的思路可以归纳为“必须三个坚持”:一是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二是必须坚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三是必须坚持制度建设重要保障。

2014年,要在这四个学科专业领域实实在在地干成几件事,把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工作不断引向深入。一是以推进高等学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双千计划”为重点,把高等法学领域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引向深入。二是以推进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高等学校共建新闻学院为重点,把高等新闻传播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引向深入。三是以召开全国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为契机,把高等农林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引向深入。四是以推进“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为重点,把高等医学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引向深入。

在做好以上四个学科专业领域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同时,还要围绕人才培养机制改革这个核心,继续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深耕细作已经启动实施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有关计划。二是基本建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三是优化本科专业结构。四是继续实施好“本科教学工程”。五是深入推进试点学院等改革试点项目。

总之,要按照上述改革思路和工作安排,努力实现法学、新闻传播学、农林、医学等学科专业领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新突破,同时做好五项相关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工作,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14年1月13日】

·理论探讨·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

常维亚 朱郴韦 邢鹏

一、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坚定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培养理念。坚持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规格。坚持研究型本科教育的培养机制。

二、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在于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做好顶层设计,整体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厚基础、宽口径”的理论课程体系。理论教学环节以知识传授为主,重在打牢学生的知识基础,形成宽厚的知识结构。完善“基础、应用、综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环节以实际应用为主,重在熟练学生的综合技能,实现全面发展的能力要求。创建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的创新教学环节。将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践合理地配置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纳入教学计划,并贯穿四年本科教育的全过程。

三、加强教学内涵建设,形成“厚基础、强实践、重研究”的人才培养特色

1.加强课程结构与内涵建设。开展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夯实学科基础教育。凝练专业教育特色。强化学科交叉。推进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2.加强实践教学研究性内涵建设。加强基础性和应用性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基于研究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3.加强创新教学环节建设。以创新训练为主线,将科研导论课、科研选题训练、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作为本科生必修教学环节,实现从基本训练、初步体验到实践训练的培养过程。

四、营造优质育人环境,完善个性化、开放式、研究性的人才培养机制

1.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实现个性化培养。教师和学生通过双向选择,协商建立相对固定的导师负责制下的学生研究团队。2.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实施开放式培养。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优才优育培养模式。丰富可选择性教学资源。3.全面开展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推行研究性学习。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为中心,统筹考虑科研选题训练和毕业设计(论文)。优化研究性学习考核与评价机制。4.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完善科学研究支撑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充分挖掘学科研究和行业资源的教育价值,建设高水平、优质化的教育教学资源。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13年第8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版权所有 北方工业大学 丨 发展规划处 丨 电话:010-88802996 丨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