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期

作者: 时间:2017-10-31 点击数:【

激发学术志趣 培养创新人才

孙若飞 马璟

一、充分利用丰富的教科研资源,SRT 计划蓬勃发展

1996年以来,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广大师生积极配合、踊跃参与,SRT 计划得到了顺利发展。SRT 计划面向所有在校本科学生,每位学生均可自愿参加。在实施过程中,经历了如下几个发展阶段:

1996—1999年:“明确目标、平稳起步”期。从师生小数量立项、学生小规模参与开始,进行了探索性的起步。每年立项100 项左右,参加学生200 多人次。

2000—2003年:“利用优势、飞跃发展”期。增加了项目的申报频度,由每年一次立项增加为两次立项;建设了网络化信息平台,并依托平台完成各执行环节,实现现代化管理。每年立项增至500 余项, 参加学生达1100 余人次。2003—2007 年:“稳定规模、提高质量”期。规模趋于平稳,重在提高质量。每年立项保持700多项,参加学生1400 多人次。

2007年至今:“形式多样、丰富内涵”期。设立了SRT 计划挑战杯专项、SRT 计划重点项目等多种创新形式,进一步提升了计划内涵。立项数量已达到每年1200 项的规模,有60%以上的本科生在读期间参加了一项或以上的SRT 计划项目。

作为一种非必修性的、兴趣性的实践环节,学校积极给予到位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政策,制定《清华大学大学生研究训练(SRT)计划管理办法》;提供大学生研究训练指南;鼓励将SRT 计划纳入教学计划;准许优秀SRT 项目替代综合论文训练;项目结题后给予学分;承认教师指导工作量等。学校在政策机制上的大力支持保障了SRT计划的顺利实施。

二、以 SRT 计划为载体,强化创新实践,激发学生学术志趣

在科研训练中培养科学素养。对于本科学生来说,养成探究式学习习惯,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尤为重要。SRT 计划为学生提供研究机会和宽松的实践环境,使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该计划不过于强调立竿见影的发明创造,而是立足长远,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树立敢于面对挑战、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信心。

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创新意识。在SRT 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学工作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体向以学生、学习为主体转变,即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学生在导师指导下“以我为主”,放手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最大程度地激发参与学生的创新和智慧,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因材施教中促进教学相长。“人各有所长,就其所长而成就之”。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持完美态度,不能用一种尽善尽美的尺度去衡量所有的学生,而应该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他们的特长、爱好,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SRT 指导教师将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与SRT 计划项目结合,积极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与合作,促使教学和科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SRT 计划项目既充分依托教学资源来开展,同时又为教学、实验室建设和科研服务,促进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

三、发展多种形式,丰富内涵,给予学生个性成长空间

设立 SRT 计划挑战杯专项。从2009 年开始,增设“清华大学大学生研究训练(SRT)计划挑战杯专项”,简称SRT 计划挑战杯专项。该项目充分考虑学生参与挑战杯等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特点,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匹配资源,旨在扩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参与面,促进项目作品的水平提升。以第四期SRT 计划挑战杯专项(2012-2013 学年)为例:共有来自全校29 个院系的255 个项目立项,申报学生789 人,指导教师191 名;在第31 届清华大学“挑战杯”竞赛中,大部分获奖项目获得了该期项目的支持,在最终5 件特等奖作品中有3 件来自该期项目。

设立 SRT 计划重点项目。自2010 年起,设立SRT 计划重点项目,对于由学生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设想给予重点和持续支持。每年从SRT 计划项目中遴选出一定数量的重点项目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从2010 年至2013 年四年间,共设立SRT 计划重点项目763 项。以2012 年为例,立项项目约40%来自SRT 计划项目。学生在SRT 计划项目的参研过程中接受了较为完整的科研训练,开展工作基础好,重点和持续支持、导师的悉心指导保证了项目顺利运行,项目优秀率高,成果丰硕。

创新型、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注重个性化发展为原则,更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具体要求,调动学生主动性,促进个性发展。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以及学习发展规划,选择参与SRT 计划普通项目、挑战杯专项项目或者重点项目,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选择机会,构建学生自由成长的氛围与环境。

四、营造校园创新文化氛围,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清华大学素有通过实践教育全面育人的优良传统,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全面成长为目标,根据时代特点及国家建设的需要,创立和发展了丰富多样的实践教育形式。当今世界,各种新技术不断涌现,知识获取模式推陈出新,学科交叉融合程度日渐深入,这些都给大学教育带来了重大挑战,也提出了教育创新的时代需求,未来社会对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将大大提高。

我校通过第一、第二课堂等各种途径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并建起了创新实验室、创客、学生兴趣团队等多个创意创新创业平台,强化学生全面素质培养。作为这一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SRT 计划在第一课堂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以激发学生的学术志趣为导向,以学生受益为检验,推动更有深度、更精细的指导和培养,吸引了一大批有志向、有潜质的同学更多的投入学术科技活动,培养更深入的学术思维,实现对不同特点学生群体的因材施教,并通过多种方式激发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培养未来的“学术大师”夯实基础。

丰富多样的创新实践教育环节、创新创业教育,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在创新致胜的时代,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如何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土壤和环境,为拔尖人才大量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环境,是需要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摘自《中国大学教学》2014.11)

人才培养奏响创新主旋律

一、探索协同育人

近年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不过,从社会反映和调研情况看,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提出的新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短板效应愈发明显。“《意见》明确提出提升培养质量、补齐培养短板、汇聚培养合力,这些都与培养有关,实际上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创新创业教育如何与社会实践对接?要开展包括校内和校外在内的协同育人计划,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把社会资源转变成育人的优质资源。“政府要有强力政策支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使大学生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毕业后走向社会,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

二、健全课程体系

“《意见》强调创新创业教育要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要面向全体,结合专业丰富课程,这充分说明了课程建设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刘贵芹说,“我们在调研时发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还较少,有的教学质量也不高;开放共享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比较少,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优质资源相对匮乏。”

针对这些问题,刘贵芹表示,教育部将采取一系列举措,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一是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二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三是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推出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

(摘自《经济日报》2015.5.15)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版权所有 北方工业大学 丨 发展规划处 丨 电话:010-88802996 丨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