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期

作者: 时间:2017-10-31 点击数:【

政策研究•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各地区、各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意见》明确,要重点抓好9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制修订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高职高专专业教学标准和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三是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选修课。四是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是强化创新创业实践。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建好一批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举办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六是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实施弹性学制,允许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七是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聘请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形成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八是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建立健全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健全持续化信息服务制度。九是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整合发展财政和社会资金,支持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和服务措施,重点支持大学生到新兴产业创业。鼓励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

《意见》强调,各地区、各高校要制定深化本地本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强化督导,加强宣传,抓好改革措施落地。

(摘自新华网2015.5.13)

刘延东: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推动艺术教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艺术院校调研和座谈时强调,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提供各类艺术人才和智力支撑,为提升国家软实力作出新贡献。

刘延东先后到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北京电影学院调研并召开座谈会。她充分肯定近年来全国艺术院校建设和艺术教育的成绩,指出艺术教育是引领社会风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培养艺术人才的基础工程。要切实推进艺术教育改革发展,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弘扬中国精神、中华美德、中华优秀文化。

刘延东强调,立业先立德、为艺先为人。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方向,扎根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遵循艺术人才成长规律,促进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专业艺术教育与普通艺术教育相辅相成,引导学生在实现中国梦伟大实践中创造出彩人生。

刘延东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将艺术教育贯穿各级各类教育,开齐上好艺术课,坚持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三位一体,让每个学生都享有接受艺术教育的机会。要多渠道解决师资短缺特别是农村“缺师少教”问题,不拘一格聘请名家大师进课堂。要利用信息化手段,使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刘延东要求,要发挥专业艺术教育的高端引领作用,培养更多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名家大师,创作更多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伟大作品。要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艺术前沿有机对接,大力发展文化创意设计,打好“特色牌”。要改革艺术类考试招生制度,加大违法违纪行为查处力度,推进阳光招生,把好“入口关”。要强化实践育人,提高人文素养,选好人才培养“切入点”。要服务党和国家战略决策,出思想献良策,建好“思想库”。

(摘自新华网2015.4.19)

理论探讨•

高校特色教育专业下双向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韩春晖

一、师范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研究,双向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加强英语教育专业培养力度,增强毕业生市场竞争力,首先需要扎实英语基础,在学习教育理论的同时加强教育实践环节,利用实习环境,提高个人实践、应变素质,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教育专业首要是教育,但同时也需要与社会发展接轨,在加强师范类学生专业技能和理论的同时,加强商务英语理论和实践培养,使学生成为基础教育的内行、商务英语的精英,为学生拓宽就业面,增大毕业出口及就业途径。

在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动力不足,意愿不强,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引领,但在讲授模式下,教师往往课堂上讲授大量的理论知识,学生并不能进行实践应用,导致学生学习起来为了成绩,也过于注重理论学习,而忽略实际应用,虽然学生学了大量理论,但到了工作岗位却不知道怎样运用,致使岗位适应能力差。为了改善这种学习模式,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热情,需要开发新的讲授模式,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学术交流,能够让学生知道理论知识如何运用,并在实践中熟练掌握。学生可以通过新的教学模式,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尤其是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技能,最终实现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的目标。

实践教学是非常一种有效教学手段,能够更好地使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也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由于现行专业教学模式还是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不但机会少,而且也多为“走马观花”式,达不到教学目标,就拿教育实习来说,不但实习时间短,而且不系统,没有深入地进行教学技能训练;由于扩招等原因,教学实践资源不够分配,无法满足学生实践要求,所以应扩展实习实践资源,不能仅在中小学,可以深入各种形式的培训学校、培训机构以及企业培训等,使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实习锻炼。在指导实习方面也应着力加强,配有专业技能的双师型指导教师,可以使学生受益匪浅。

二、人才培养目标

综合基础素养目标。该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政治、道德、法律和计算机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计算机方面技能,在当今互联网发达的时代,计算机办公基本知识必须掌握,这将成为入职后的一大助力,为做一名合格的毕业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师范技能素养目标。师范类英语专业主要以听、说、读、写、译等五大技能为基础,也是英语类专业学生的就业之本,所以教学重点也在于让学生就此五点进行扎实的学习。其课程主要有基础英语、阅读、听力、口语、写作、翻译等。基于专业性质,其高等教育师范专业本质不仅不能变,而且还要加强,从多角度培养学生拥有职业教师素质能力、教学能力。

实践能力素养目标。实践能力素养目标主要培养能够直接胜任岗位的外语交流熟练、沟通顺畅的毕业生。在校时学生口笔译能力成绩虽然很好,但是在现实的工作岗位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要通过提高学生组织协调、合作、交流、沟通的能力,单一的实践课已经达不到现行的教学要求和企业要求,所以实训实践课多元化势在必行。因此,学生需要在竞赛、岗位实训、企业实践以及课外活动中得到锻炼提高。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有助于学生增加就业竞争力,在传统英语考级上也应继续增加力度,现在对于英语专业毕业生来说,结合之前的用人单位主要注重技能总结归类来看,要求英语专业八级证书、应届生专业六级证书以上,成为企业选人的一大标准。在学科竞赛和专业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方面,在对就业学生调查结果中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专业活动和学科竞赛对于提升个人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学科竞赛可以包括说课比赛、教案设计比赛、演示课件制作比赛、商务实践演练大赛等。既可以通过深入中小学职业学校进行听课、代课、指导课实习,增强学生教师体验感、职业感,也可以通过外贸交流活动,让学生以志愿者、服务者身份参与到活动之中,以提升其实践能力。

(摘自《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陈骏

一、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趋势,确定教育教学改革新方向

高等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农业社会时期,人们根据以往的经验播种和收获。在工业社会,人们重视现在,根据当今社会需要进行产品设计和生产,高等教育重视和再现当代。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要重视未来,要根据当前的情况,科学预测社会前沿发展趋势,用创造逐步取代重复和再现。诚如英国高等教育专家阿什比所言,大学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外经济、科技、社会形势发生巨变,社会发展日趋开放、多样和多变,经济发展愈加依靠智力、知识和信息等无形资源,知识的生命周期变得越来越短。在过去,学生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基本等同于其终身职业,而现在学生的职业发展充满着各种可能和诸多不确定因素。大学必须为具有不同禀赋和志趣的学生谋求个性化发展的道路提供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储备。

二、针对传统教育不足,创建人才培养新目标、新思路和新模式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将是大学本科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大学近年来在教育教学方面加快了改革步伐,但人才模式单一、课程体系过度集中、教学内容和方法强调知识传授、学生自主选择空间有限和学习积极性不高等弊端依然存在。南京大学根据培养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前瞻性需求,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突破口,提出本科教育要造就“未来社会各行各业领军人物和拔尖创新人才”的新目标,制定出“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融通,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通”的人才培养新思路,构建并实施了“三三制”人才培养新模式,力图使学生不仅具备广阔的多学科知识基础,而且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深入推进“三三制”模式的过程中,学校又先后提出了“创建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和建立“一个享有国际声誉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宏伟目标,这样就把全校工作的重心聚焦到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这项工程上来。而所谓“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将本科培养过程划分为“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多元培养”三个阶段和“专业学术”、“交叉复合”、“就业创业”三条发展路径,给予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培养。“大类培养”阶段的目标是通过对新生实施通识教育促进他们科学基础、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为今后进入任何领域学习打下广博的知识基础,学生在满足自选专业“准入”标准后即可进入下一个阶段。“专业培养”阶段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学术追求和职业发展打下精深的知识储备,学生达到专业“准出”标准后即进入下一个阶段。“多元培养”阶段的目标是通过制度设计,保障学生在“专业学术”、“交叉复合”和“就业创业”三条发展路径上做出自主选择,使因材施教“接地气”,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三三制”模式的最终目的,就是赋予学生充分选择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自我规划意识,使他们成为教学改革的“负责任参与者”,从而完成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摘自《中国大学教育》2015.1)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加大综合改革力度

曹国永

一、改革招录选拔机制,奠定创新人才培养基础

不拘一格选拔优秀学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前提。探索科学有效的学生选拔机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试点学院在改革和完善学生招录选拔方式方面,按照“分类考核、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原则,着力构建多元化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选拔培养具有创新潜质、学科特长和学业优秀的学生。 试点学院对新的学生选拔体制的探索,就现阶段而言,重点是探索一套能够弥补高考制度在选拔经济管理类学生方面不足的选拔办法;就长期而言,目标是全面探索适合于各类不同专业学生选拔的多元化综合评价体系,以弥补现行高考制度单纯以高考分数高低选拔学生的不足和弊端。另一方面,还有利于促进中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使大学与高中间的关系从单纯的选拔转变为共生,建立起大学和中学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学习潜力

书院制最初的培养理念是通过学业导师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高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我们将构建“新书院式”培养模式作为试点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目标。其特点是以相对集中的宿舍、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硬件环境和信息网络环境的建设为载体,以团队式学习(教学、科研和实践)和管理为组织构架,以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为基础,将德育教育和专业教育融为一体,实施全程双导师制(德育导师和学业导师)的新型培养模式。

组建学生和教师团队,实行全程双导师制。组建学生学业团队,打通年级和专业界线,按照每个团队包含6-8名本科生的规模组建,以导师为核心,逐步形成本、硕、博相互融合的新型学生学业团队。促使本科生较早地进入以导师为中心的学生团队中,对本科生学习规划、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组建德育导师团队,加强对学生的精细化、个性化指导,推进学生深度辅导工作。同时注重调动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学生会、学生公寓自律会和学生社团开展各类学生活动。德育导师团队着重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德育水平普遍得以提升。

三、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因此,必须改革人事聘任、薪酬和考核制度,进一步强化激励机制。在认真调研论证、形成广泛改革共识的基础上,学校以新一轮教师聘任为契机,实施试点学院以“AB轨”为核心的教师聘任、薪酬与考核制度改革。试点学院教师聘任、薪酬和考核体系改革方案经过认真研究和广泛讨论,已于今年1月正式实施。在新聘期签约过程中,全院190名教师全部顺利完成签约,有15%的教师积极申报了B轨岗位,经过学院聘任与考核委员会综合筛选,19名教师签订了B轨,有两个教师团队签订了团队考核任务。学校已投入500万元用于试点学院薪酬改革。教师管理体系改革得到教师的广泛认同,改革初见成效。

四、改革内部治理结构,增强学院办学活力

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是试点学院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要建立现代学院制度,激发学院的办学活力。我们把改革重点放在理顺校院关系、学院内行政与学术的关系、学院内各学科之间的关系“三个关系”上。理顺学校和学院的关系。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这一制度改革过程中,突出了“放权”和“规范”。“放权”是在明确校院两级管理和监督职责基础上,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人事管理、学生招录、综合预算、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学院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并为试点学院设立政策特区。“规范”就是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基础上,实现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形成职责明确、管理规范、运转协调、执行有力的工作体系。规范学院党委、院务会、教授会、教代会的职责与相互关系,健全院务公开制度和教职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探索符合学院和学科特点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考核体系。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13.19)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版权所有 北方工业大学 丨 发展规划处 丨 电话:010-88802996 丨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