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期

作者: 时间:2017-10-31 点击数:【

一、“双一流”建设的背景及各地进展情况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多年来,通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以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等重点建设,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重点建设也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

自国务院“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发布以来,受到了各方尤其是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关于“双一流”建设的各种解读、讨论也在各个层面广泛展开,吸引了与高校相关的各种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参与,社会各界对“双一流”建设破解原有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面向未来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等方面都有许多期待。

2015年以来,上海、北京、广东、安徽、河南、河北、湖南、福建、内蒙古、山东、四川等省市,都以不同的方式启动了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计划,有的是为了对接国家的“双一流”建设,有的则是以本地区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做出的战略抉择。例如,广东投入了超过百亿建设本省的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理工大学,包括若干所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和若干个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河北计划投入25亿元,力争到2020年,3所左右大学达到或接近国家一流大学水平,一批学科进入国家一流学科行列,个别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四川和省属的四川农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签署了共建一流大学战略合作协议;吉林将投入15亿重点支持吉林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河南计划投入31亿打造一批一流学科。此外,北京投入了数十亿建设高校高精尖中心,上海启动了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重庆市发布了“双一流”建设计划,力争2-3所高校跻身国内一流、行业一流大学行列,建成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一流学科。

二、上海地区的基本做法和可借鉴的思路

作为高等院校云集的教育发达地区,上海一贯重视学科建设和高水平大学建设。1985年,上海就开始探索围绕重点学科建设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最近几年,尤其是《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出台后,不断加强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加大建设力度,推进建设进程。

(一)上海市层面的相关政策与举措

1.启动高原高峰学科建设计划,率先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

2014年,上海市颁布《上海高等学校学科发展与优化布局规划(2014-2020年)》及其实施方案,启动高原高峰学科建设计划,目的是通过科学规划、重点建设、动态调整,形成布局合理、高峰凸显、高原崛起的学科布局,形成与上海地位相匹配的高等学校学科体系,打造上海高等教育的标志性品牌。

2016年,又颁布《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管理办法》。明确高原高峰学科建设计划的建设目标是按照国际一流、国内顶尖、国家和区域急需的标准,分类建设、优化布局、凸显优势,重点建设一批高峰学科和若干高峰领域(方向),围绕国家需求优化学科布局结构,凝炼学科方向,重点形成一批特色鲜明、贡献突出、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高原学科群。建设思路是强优补缺,在高原上建高峰。即通过建设“高原”学科群,提升全市学科建设水平,达到“强枝干、厚基础”的目的。在此基础上,着眼统筹学术发展与社会服务两方面,面向国际学术前沿,瞄准国家和上海市重大战略需求,推动“高原”上崛起“高峰”。具体做法是由高校对照国际标杆,根据学科现状和建设目标,提出建设路径、投入总量和结构需求。教育、财政部门邀请国内外同行专家逐一进行合理性论证。以三年为一个投入周期,期间只监测不评价,只调增不调减支持对象。2015-17年计划投入36亿元专项经费。突破点是体制机制改革。重点关注人才队伍建设,将50%左右的经费用于高端人才和团队的引进和培养,在第三方科学评估的基础上鼓励高校全职引进高水平人才和整体引进高水平研究团队。同时,引导和支持高校抓紧形成促进学科建设的校内协同模式,以综合改革的思路破除学校体制机制的“天花板”(科研评价、人才引进保障政策等)。

2.探索实施“二维分类”,引导在沪高校分类发展、争创一流

2015年,上海市发布《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确定了高校的二维分类体系。首先,按照人才培养主体功能和承担科学研究类型等差异性,将高校划分为“学术研究、应用研究、应用技术和应用技能”四种类型;按照主干学科门类(本科与研究生)或主干专业大类(专科)建设情况,将高校划分为“综合性、多科性、特色性”三个类别。由此,将全市高校纳入十二宫格体系。其次,按照“政府政策引导、高校自主选择、社会参与评估”的基本原则,引导高校自主、科学确定在“二维”分类体系中的目标定位。鼓励高校找准服务面向的领域和行业,基于自身基础能力建立特色专业群,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人才,避免高校过度追求“大而全”。其中,重点引导并鼓励一批市属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在招生考试、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社会科技服务、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方面全面推进改革。第三,确立不同类型高校的分类评价指标导向。明确每一类别高校的发展要求和评价指标,并以此建立和逐步完善高校办学科学评价体系,引导和激励各类高校立足不同的办学定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第四,建立分类评估、绩效拨款的政府投入机制。即与高校分类发展紧密对接,明确差异化拨款投入机制,制定分级分类拨款标准。通过上述“组合拳”,引导高校凝练办学特色,聚焦发展重点,避免过度分散资源、过多设置缺乏相互联系和支撑的学科专业,立足学校定位在各自领域追求一流,实现上海高校从“一列纵队”向“多列纵队”发展。

3.开展部市共建部属高校计划与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计划,双管齐下推进“双一流”建设

首先,部市共建,率先支持在沪部属高校争创“双一流”。总的来说,上海市非常重视在沪部属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在资源及政策支持方面力度较大。1995年,上海市政府与教育部签署共建合作协议,支持在沪8所部属高校建设与发展。国家实施“211”和“985工程”后,上海第一个明确落实地方财政1:1配套支持部属院校改革发展。“985工程”结束后,上海又及时将在沪部属院校纳入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并给予相应投入。据统计,1996年以来,上海地方财政对在沪部属高校累计投入资金273亿元。除资金支持外,市区两级政府在土地、人才等方面对部属高校也给予重大支持。目前,上海市正积极争取与教育部签署部属高校“双一流”共建协议。地方财政将按照教育部相应口径,继续以1:1的比例给予在沪部属高校“双一流”建设经费支持。上述举措,盖因在沪部属高校作为上海高等教育的城市品牌和发展标杆、上海学科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制高点的地位所致,也表明上海市在支持部属高校创建“双一流”过程中的不懈努力。

其次,实施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计划,推进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进程。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计划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打包”下放、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2016年,上海市制定了《上海市深化高校改革建设高水平地方高校试点方案》,从人事薪酬、财务资产、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基本建设等五个方面提出14条放权措施。如人事薪酬管理方面,参照同类在沪部属高校的职称比例,相应提高地方高校正高级职称比例。财务方面,除人员经费和学生自主经费按照现有政策和标准安排外,其余经费全部由试点高校自主统筹安排。招生和人才培养方面,在教育部支持下,改革应用型本科专业设置和管理模式,启动应用型本科专业设置改革试点工作。国际化方面,在教育部支持下,启动理工农医类学科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备案制试点;针对高校出国(境)实行分类管理,为高校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提供便利等。此外,围绕科创中心战略,上海市还制定了12条鼓励高校科研创新的政策措施。如设立自由探索重大科研专项支持开展重大基础性、原创性、长周期科研攻关,允许高校科研人员最长至10年内自主提出验收申请,允许教师提出失败申请,允许科研支出由高校科研人员按需申请使用,不做科目限制,按实际支出结算。当然,在放权的同时,上海市也把学校领导班子建设、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部治理保障机制和风险防控机制的建立与健全,作为纳入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的前提。二是以“一校一策”的思路支持高水平地方高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2016年上海市启动了首批1所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上海大学),由试点学校按需提出建设资金和资源需求。上海大学根据学校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总体规划(2016-2020年),提出了5年70余亿元的预算需求,上海财政部门经组织专家评审后,2016年首批建设资金已拨付到位。目前,第二批试点高校正在遴选中。本着“成熟一所,启动一所”的原则,上海市将分批投入支持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版权所有 北方工业大学 丨 发展规划处 丨 电话:010-88802996 丨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