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动态•
大学公开课另一个百家讲坛?
新闻背景
11月9日,由教育部推出的首批20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上网。几天内,就获得数千名网友的点击和热议:多数网友表示欢迎,即使是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也得到不少网友的肯定,一些名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更是受到网友热捧。
5年内将开课1000门
20门公开课,教授们风格各异,课堂活跃的类型最受欢迎。“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听起来很高深的一门课程,被北京师范大学赵峥教授用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电子课件,讲解得生动活泼。辽宁丹东市网友称赞:“把量子力学和相对论这些高深的学问讲出刘宝瑞、郭德纲的效果,真是大师本色。”
从2001年起,耶鲁、剑桥、麻省理工等一批世界顶尖高校纷纷将自己的课程公布到网上。从去年年底开始,国内出现专业团队对这些课程视频进行翻译,引来大批“中国粉丝”。目前,在国内已经可以看到数千段世界名校的课堂录播视频,哈佛大学的“幸福课”、“公正”排在公开课最热课程排行榜的前两位。
几乎与此同时,国内高校也纷纷加快了“上网”的步伐。如今年4月,复旦大学联合网易推出国内高校首场“网络公开课”;同月,西安交通大学的网络公开课程也正式对外发布;北大、清华等9所国内顶尖大学更是组成了“C9联盟”,投入网络公开课的开发……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由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组成,以高校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视频公开课的主讲教师不乏国内名家。
不能以点击率评高下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露面仅几天,却是“捧”“踩”互现。那么,网络公开课的好坏标准究竟是什么?
有专家指出,从受众的角度来说,网络公开课虽然很容易获取,但真正能够安安静静坐在电脑前上课的,恐怕也不多。中国的网络公开课,不应过分追求轰动效应,永远不能和娱乐节目比收视率。事实上,国外名校公开课中,最受欢迎的也是“公平”、“死亡”这些通俗易懂的社会学、伦理学话题。像“航空航天概论”、“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这样的题目,也只有行业内或感兴趣的人,才会去特别关注。
“更多的人能看到公开课,这是件好事,但国内高校在这样的变化中,似乎还没有找准新的定位,”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郭英剑表示,讲解专业的学术问题,要做到科学性和通俗化的完美结合,并非易事。像于丹、余秋雨、易中天这样“特能讲”的专家教授,各高校应该着力培养。
倒逼高校教学改革
不少第一时间收看公开课的网友表示,相比哈佛、耶鲁等国外名校的公开课,国内公开课在硬件制作、包装,以及教师讲课方式、理念上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在课程内容上感觉有些中规中矩,“没国外公开课的那种很有激情的气氛,如果讲师能像《百家讲坛》中的那样就好了!”
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刘进军表示,以往公开课在本校范围内使用时,授课质量仅有本校同行和学生了解。而在网络公开课中,其授课质量和教学水平将直接置于全国甚至全世界同行的评价和比较之中。但国内高校往往只注意课程公布可能带来的对学校影响力的提高,而忽视了其对学校授课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挑战。“目前,国内很多高校还处在一个‘上规模’的阶段,距离‘提质量’还有一段路要走。”刘进军说。
西安交大的吴宏春老师因为网络公开课“核反应堆物理分析”而成名。他表示,“从数量到质量,这是一个正常的发展过程,但如何令这一过程变得更短,则需要学校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谁来保护知识产权?
一次成功的教学,既凝聚着教师的辛劳,也体现着教师独特的思想。于是,当它可以被网络上的任何人看到时,便不可避免地涉及一个问题:谁来保护教师的知识产权?
许多老师都曾接到过商业网站希望为其录制公开课的邀请,并承诺将给予一定报酬,但他们均拒绝了。究其原因,正如吴宏春所说:“我并不知道,将来也无法控制我的课程录像会用在哪里。”而这样的说法,也代表了很多老师共同的忧虑。
据了解,国外大学在网络课程的推进中,有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习惯。国外教师在校内上的课程,都属于大学课程体系,产权归学校。校方在征求教授同意后,可以对课程版权进行支配。而国内仍然缺少明确的法律界定。
对于这一问题,有高校教师表示,应该将公开课程有关资源的知识产权比照出版物的知识产权来对待,即其他人可以直接阅读、观看,甚至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采用公开课中的某些内容,但如果是在自己署名开发、制作的作品中,使用这些资源或相关成果时,就应该标注。
无论如何,要想真正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的依然还是国家在制度层面制定一套更加详尽且切实可行的措施。只有解除了这一后顾之忧,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才可能凭借网络的平台,将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更多人一同分享。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1年11月20日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培养能教学懂工程师资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授吴训成近几天心情很激动,他带领师生团队为企业设计的汽车变速器将进行最后的试验,定型生产即将实现。“这项课题得益于我到企业挂职锻炼的经历,不仅让自己和其他年轻教师提高了工程能力素养,也让参与其中的研究生获益匪浅。”吴训成说。
多年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坚持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办学模式,注重加强师资建设,让教师具备工程实践的背景和经历。学校“外推内拉”强师资,一方面推动本校教师走出去,让年轻教师和资深教师都深入企业接地气;另一方面采取灵活措施,把企业工程师请进来。一支能教学、懂工程的师资队伍活跃在校园内外,为培育应用型创新人才提供了坚强支撑。
“社会在不断进步,企业里的工程技术、管理手段每年都在更新,如果教师局限于己有的知识经验,就无法跟上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的进步,难以培养出真正适合企业需求的学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汪泓说。
学校要求,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新进教师须具有在企业顶岗挂职一年以上的工程实践经历,有过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也要不定期“回炉”接受再锻炼,企业工程实践经历列入教师晋升的必备条件。为了提高教师下企业的积极性,学校规定,在企业挂职锻炼计入工作量,工资奖金照发。对于不能完全从教学任务中脱离的教师,学校在排课时给予优先考虑,尽量集中上课,以便腾出更多时间。2011年,该校有42名教师到企业进行培训或挂职锻炼。
2009年,吴训成去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挂职锻炼,兼任技术中心主任助理。他不仅到项目管理部、变速箱部、底盘部、试制实验部等关键部门轮岗,还参与公司会议,讨论解决技术难题,并有机会到上下游企业去考察交流。挂职半年后,吴训成得到了汽车制造管理技术的大量一手资料,直接应用于汽车底盘构造教学。
得益于这次挂职锻炼,吴训成与上海汽车变速器有限公司建立联系,自2010年6月开始,他受公司委托研制新的变速器。他带领由7名教师、5名研究生组成的团队开展这个项日,几乎每周都要赴企业与技术部讨论。这个团队里的教师和学生都受到了贴近企业需求的工程训练。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上汽集团、申通地铁、上海航空等知名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打通了校园教师进企业、企业教师进校园的渠道。多年来,学校在引进师资时,优先聘用有工程实践经历的优秀教师,积极引进企业高级工程师及具有高学历的技术骨干。此外,学校还出台相关政策,既给名分又给待遇,激发企业教师进入学校兼职,参与课程教学、教材建设、实验指导等教学改革工作。
经过遴选,学校为企业教师颁发兼职教授等聘书,并向他们发放专项课时津贴,额度比本校教师一般水平还要高。通过柔性引进,企业兼职教师成为一支重要的教学力量,工科学生的专业课有60%为企业教师完成。在刚刚毕业的2011届学生中,来自15家企业的49名高管或高工与本校教师联合指导毕业设计。
“学校将进一步改革探索,让更多教师走出去接受锻炼,吸引更多的企业人才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保障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汪泓说。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1年9月6日
课程群建设断想
一、大课程观与课程群理解课程群首先要确立大课程观。在大课程观视野内,课程不仅仅是教材、枯燥的教学计划、单纯的讲授学科知识,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课程是师生共同创造的,是师生共同研讨、共同研究问题、讲授与学习互动中不断生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程群实际上是一个包含学科知识、互动中的师生以及文化环境在内的课程组织、课程团队。
二、课程群建设提出的背景的现实意义(一)知识的专业与综合化的双重趋势,造成知识的交叠。(二)当前社会问题日趋复杂,而单一的知识、单一的方法难以解决复杂的问题。
三、加强课程建设的建议(一)加强组织协调,促进优化。课程群建设过程中,教师需要自愿结成课程群共同体、学术共同体,这种情况下,多位教师对多位学生,形成多对多的网状矩阵结构,结构变得复杂。尽管课程群使师生结构复杂了,但是如果组织协调有力,教授与学习效果、效率和效益都能得到优化。(二)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增强活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团队共同指导学生,采取问题式教学,多视角研究问题,促进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三)加强平等对话,促进理解。课程群建设要注重平等对话,在商谈、交流过程中,达成视界的融合、价值观念的分享、发自内心的相互理解,在冲突化解的过程中,针对现实问题提出更加全面的解决方案。(四)创立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共同发展。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师生形成伙伴关系、依存关系、共生关系。课程群建设注重师生共同的发展,通过共同进行科研活动、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交流研讨,师生在课程进行当中,“消除目标鸿沟,产生目标共鸣效应”,实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摘自《黑龙江教育》2011年5月
就业为导向的大学课程修正:差异性的应对
一、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大学课程的单一化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统计,“2008年有100多万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2009年又将有近611万大学生面临就业”,这意味着将有700多万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2010年的蓝皮书指出,“201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超过630万,比2009年还多,高校毕业生就业仍非常困难”。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事关大学和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大局和社会稳定。
目前,人才培养中重知识教育、轻能力提高,重学科体系、轻实践锻炼。在大学课程上,刚性、单一化的课程体系、学科本位的课程标准导致许多大学生知识面窄、实践能力差、社会适应性弱、工作经验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困难。
二、基于学生差异性的大学课程修正框架
课程修正这一术语最初来自特殊教育领域,泛指根据特殊需要学生的差异来调整课程。这里的差异性已经不局限于人与人的差异性,还包括来自社会需求、就业环境和人才培养等各方面过去和现在的差异。
有关课程修正的含义并没有比较统一的说法,很多学者都基于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和学科背景给予界定。笔者认为,课程修正并不局限于对教学或课程内容的调整,应包括对所有教育元素的宽泛调整。因此我们可以从课程目标、课程方法、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基于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就业导向的课程修正。就业导向的大学课程修正期望通过对课程目标、课程方法、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进行持续的调整与提高,使每个大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策略和学习内容,监控自己的学习进程,从内部构建对于知识的理解,以更加有效地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并根据自己的强项和弱项设置学习目标,有效调整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从而容纳新知识、新经验。
三、大学课程目标的修正
课程目标的设置涉及多种因素,既要考虑统一制订的课程大纲和课程计划,也要考虑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课程内容的基本属性;更重要的是以就业为导向,立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就业相关性的考量。
首先,强化目标设置的导向性和现实性。其次,平衡课程目标的元素组成。再次,引导学生参与课程目标的制订。最后,提高课程目标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四、大学课程内容的修正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课程修正中,课程内容的修正是核心。
近年来,一些著名的研究型大学亦在改革本科课程设置、培养学生可雇佣性方面进行了不少有益尝试。如为加强对学生的可雇佣性教育,约克大学采取了多管齐下的方法。其一是课程的模块化,提供模块式的本科学位课程,帮助学生获得一系列解决问题和有效沟通的通用能力,以使学生更容易获得广泛的研究生学习和就业机会。其二,除了通过课程的模块化加强专业教育和就业教育的融合,约克大学还实施“个人发展档案袋”计划,在此过程中,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表现及成就,帮助学生建立自身经验的联结。其三,设立专门的学习技能课程,培养学生可迁移的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的经验以及与就业相关的能力。其四,将可雇佣技能的学习融入全部课程。可雇佣技能包括基本学习能力、批判性分析、书面沟通能力、口头沟通能力、信息技术技能,将这五部分技能贯穿于大学整个的学习之中。
五、大学课程教学方式的修正
一是实施直接具体的课程教学:课程教学应与现实的工作情景紧密地联系起来。根据尼斯特和霍尔休尔的观点,直接具体的课程教学包括以下五个紧密相关的步骤:(l)详细解释一个新的概念或技能;(2)清楚地描述和示范完成知识学习或技能运用的步骤;(3)提供丰富的案例;(4)提供教师指导下的实践活动;(5)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反馈。
二是实施支架式的课程教学。
有效的支架式课程教学的重点在于:(l)将学生引人一定的问题情境,即以问题为抓手,充分运用不同层次、角度、深度的问题为学生搭建起学习的支架,创设具有复杂性和真实性的学习环境,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学生的学习亦不断深人,在此过程中,伴随知识的学习,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也得到培养和提高。(2)指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索和研究性学习。(3)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
三是实施具有多样化实践的课程教学。
借鉴乔伊斯和威尔的研究,开展具有多样化实践的课程教学,其基本策略有三:(l)提供不同水平的协助机制。(2)根据大学生身心特点,短期高强度实践往往要比长期低强度实践有更好的教学效果。(3)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合理搭配。
六、大学课程评价的修正
课程评价是为课程决策和判断描述、获取和提供有用信息的过程。大学课程评价是学生知识、技能和心理特征的测量,也是衡量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强化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是目前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指向,为达此目标,需要着力构建就业导向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大学课程评价体系和考核模式。首先,注重以过程为导向的评价。其次,注重差异性评价。最后,发展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能力。
摘自《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第17期
工程训练该怎样走出“低洼地”
拓展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实践教育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通往工程技术与社会企业不可或缺的桥梁。要培养复合型和创新型的工程技术人才,必须从改革工程实践教育开始。
但问题在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评价体系过于重视学术与论文,忽视工程技术本身的创新与发展,使部分导师工程能力欠缺。实践教育出现的问题,集中反映在师资条件、社会环境、教学资源利用、实践教学时间和创新实践活动普及等方面。
实践教育改革应从何处入手?从拓展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来说,有三条途径:一是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在高校建立工程训练中心,以工程项目为牵引,为青年教师实施半年左右的培训计划;三是鼓励青年教师参与企业的工程项目,在完成项目中提升工程实践能力。
充分利用训练中心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适当延长工程实践教学时间。目前,我国高校的各类创新赛事很多,但有的学校以培养代表队的方式参加,使参与创新赛事的学生总数不多。这种倾向有可能偏离开展创新赛事的初衷。要大幅度提高本科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除了强化工程训练外,需要采取措施,筛选优秀的比赛项目,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创新实践活动中。
实践教学还没有开发利用好
工程实践教育的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密切相关。但是随着众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拔高,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以及教育与企业利益的冲突,使我国工程教育及工程实践教育在有些环节已步入误区,实践类课程的设置与时长也屡受冲击。
随着高校质量工程的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发布,尤其是对实践能力的重视,我国工程实践教育已开始回归工程教育本源。在此,我就工程实践类课程的设置、教学方式、师资配置和内涵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足够时长的工程实践教育和工程经历是工程教育质量保证的前提,是区别理科教育与工科教育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是由于总学时的限制,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增加,原有实践类课程或环节受到冲击在所难免,恢复原有实践环节与实践类课程时长是不现实的,因此实践类课程的设置必须有所创新。
应赋予实践教学新的内涵和观念。首先实践教学不是一个课程环节,应该是一个目前没有被完全开发利用好的极具价值的综合性教学方式。通过设置新的多种形式的实践类课程,既可以保证足够时长的工程实践时间,也可以很好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如能实施,上述新的观念可以破解很多难题。
我国规模巨大的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在国际上具有独创性,集中了校内多学科的实践创新资源,尤其适合基础类、通识类实践课程的设置,新的实践类课程及其教学方式应该率先在工程训练中心进行实践。山东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学校在实践类通识课的设立上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值得关注。
将工程训练纳入本科必修课
播音员常把“铣工”读成“先工”,行政干部常说出有悖于技术常识的外行话,做设备贸易的人不知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有何差别,不明白差不多的产品为什么价格却差一个数量级,这些都是工程素养缺失的严重后果。如何杜绝这些现象发生,通过全面开设工程训练课程可有效避免这些问题。
工程训练课程与早期针对机械专业开设的金工实习有本质提高。工程训练是在金工实习基础上的全面创新,赋予了丰富的教学内涵,创造准工业化生产环境,通过示范、示教、设计、实训、实验和综合创新制作,使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一系列的工程训练项目,直接获得对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和生产工艺过程的基本知识,接受生产工艺技术组织管理能力的基本训练。
高校课程分为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学科基础和专业课程必修课、专业课程选修课。目前多数高校的工程训练教学基地已成为校内最大的实践教学平台,工程训练课程只在机械类和近机械类学生中开设,课程性质为选修课,时间被压缩且无开课保障,未将工程训练课程纳入所有专业的教学计划,优质教学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使不少专业的学生失去提升工程素养、锻炼实践能力的机会。为此,建议将工程训练课程像政治课和体育课那样确定为通识必修课,覆盖到本科所有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就像工科生要加强人文素养一样,文科生也要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如何实施这一设想?可从课程模块化、分层次教学、强化硬件平台建设着手。
从课程模块分类来说,工程训练课程通常是通过训练项目模块来达到教学目的。从教学内容选择来说,遵循教学认知规律,将课程教学内容分成四个层次。一是工程认知层次:工程认知参观、基本实训项目体验,注重趣味性、系统性,使学生认识了解工业系统、掌握基本工程常识。二是基础实践知识培养层次:开设通识基础实训项目,掌握基本实训的方法与技能,使学生具备认识工业系统、参与实训实验的能力。三是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层次:在掌握基本工程知识,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以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完成给定的工程项目,使学生体验到成就感。四是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层次:项目形式进行组织和管理,学生组成若干团队,自拟题目、自行设计方案、自主完成制作过程。
从硬件平台建设来说,应以工程训练中心为依托建立课程实施平台。在“大工程”意识的指导下,构建以认识工业系统和了解工程常识为主要目标的工程认知教学平台,配置冷热加工平衡的机械制造基础平台、现代制造技术平台、电工电子训练平台和综合创新活动平台,进一步可考虑设立土木水利类训练平台,给予学生充分的训练活动空间。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1年10月31日
培养大学生“会思考能实战”——西藏高等教育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的理念
根据中央对西藏今后发展的要求;西藏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学将进行深度改革,提出培养大学生“会思考能实战”的专业教学理念,积极推进高素质、高能力人才的培养,服务于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培养大学生“会思考能实战”是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的根本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思维是专业教学的根本要求之一,更是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的根本要求。在专业教学上,高等学校要建设大量直接管理的实践实战教学基地,例如,医学院校有附属医院,农林学院有附属农场林场,工学院有附属工厂,其他学科类院校也应建设自己相应的附属实践实战教学基地。同时,要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各行各业为专业教学积极提供教学实战基她。培养大学生“会思考能实战”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贯穿专业教学全过程,体现在各个教学环节和学校的各个方面。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为学生规划未来“战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培养学生的“战略”;要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实施培养学生的“战术”;要改进评价考核方式与标准,科学考核学生的“战绩”;要建设配套校园文化,营造氛围激励学生“实战”。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1年8月22日
西安理工大学教授新学期起将全员为本科生上课
新学期伊始,西安理工大学网站上公布的新学期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一览表引人关注。根据安排,学校全体教授新学期都承担了本科生教学任务。
在教授授课情况一览表上,详细列出了160多名教授的200多门课程的具体上课时间、地点、章节和学时。有的教授一学期最多主讲5门课程,超过200个课时。
早在2005年底,西安理工大学就要求教授、副教授每年必须为本科生讲授一门以上课程,讲课学时不少于24小时。但几年实践下来,学校发现一些教授不仅承担着繁重的科研工作,还担任行政职务,教学时间被大量压缩。
今年7月,西安理工大学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并出台文件规定,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学校的一项基本制度,教授每学年至少要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程,教授与其他教师合上的课程要注明各自讲授的学时、章节并备案,学校组织督导专家进行专项检查。
西安理工大学不仅公示了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情况,还公示了省级、校级教学名师上课情况,并鼓励年轻教师观摩学习。“希望通过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带动全校教风、学风的整体改善,并进一步推动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再上一个台阶。”副校长刘军表示。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1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