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期

作者: 时间:2017-10-31 点击数:【

计划五年建百门本科全英语课程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建设2—3个本科全英语专业、100门本科全英语课程。根据《西南大学本科全英语教学课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本科全英语教学”是指使用英语进行全程授课,包括课程设计、课堂讲授、实验、上机指导等。全英语教学课程将选用优秀英文原版教材为主教材,教师制作并使用英文课件、用英语讲授课程内容、布置并批阅英文作业,考试也将采用英文命题并要求学生用英文答题。本科非外语类的学科基础课程以及信息科学、心理学、金融学、生命科学、法学等学科的专业领域课程,将优先纳入“全英语课程”的建设计划之中。

摘自《光明日报》2010年10月24日

南开大学推出公选课改革


近日,南开大学针对学生如何选修公选类课程,出台新规定。该校将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程划分为自然科学与技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艺术体育与实践4个模块,学生须修满每个模块所要求的学分才能顺利拿到学位。

按照新规定,学生一般应当在学校不同模块的公选课中各修一门课程,4年修满14个公选课学分方可毕业。这项即将在全校范围内实施的新举措,是针对2010级开始的所有本科生设定的。

摘自《科学时报》2010年10月19日

国外信息•


奥巴马强调科学和数学教育对美国未来的重要性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会见美国部分科技竞赛的获奖学生后表示,从很多方面而言,美国的未来取决于科学和数学教育的水平。,“在很多方面,我们的未来取决于那些竞赛的成果,取决于一个年轻人致力于科学实验、开发软件、解决数学难题或设计小机械时的成果”。

此次在白宫展出的获奖学生发明作品包括为残疾儿童设计的治疗椅、太阳能汽车、水净化系统以及智能方向盘等,这也是白宫首次举办科学展。奥巴马上任以来,多次强调科技、工程以及数学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提高科技、工程以及数学教育水平是美国未来繁荣的重要基础。奥巴马称,他领导的美国政府今后每年将把国内生产总值的约3%投入到科技创新领域。

摘自《天津教育》2010年第11期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将改革本科教育


为应付未来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将在今年改革本科教育,给学生选修更多非主修科目。改革后,主修科目最多占七成,其他非主修科目至少占三成。例如,工程系学生原本修读75%主修科目,另外25%是非主修科目,在新课程要求下,前者将只占七成,后者占三成。而人文系学生的新课程的要求将是主修科目占55%(原本占60%),非主修科目占45%(原本占40%)。有的学系将减少毕业所需的科目总数,例如其中一个工程课程将减少约4成科目。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表示,这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多小组学习和反思的时间,学生也将能更灵活地根据兴趣和强项选择课程。

除了课程上的改革,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主张改变教学方式,推行小班教学,给学生有更多小组、互动学习机会,成为主动的学习者。为此,南大将在新学年来临前增设42个“未来教室”,这些课室有智慧板和液晶屏幕等。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副校长余明华教授说,在2013年完成翻修现有教室和增添新设施后,所有本科生将能在“未来教室”进行辅导课。

有的教学人员担心小班教学是否意味着他们要花更多时间上课,减少做研究的时间。对此,南洋理工大学将效仿外国大学生的做法,让研究生、客座教员和研究人员上辅导课。

摘自《东方教育时报》2011年4月20日

美国大学本科课程设置的模式、特点与发展趋势/张凤娟


一、美国大学本科课程设置的主要模式

(一)自由选修型课程设置模式

自由选修型,顾名思义,院校本身没有特别规定的教学计划,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行确定一个属于自己的教育计划。从课程论的角度来看,自由选修型是倾向于“学生中心论”的课程设置模式。“学生中心论”的观点主张,学生的需要、兴趣、能力和已有的经验应该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点,以此确定课程目标。

(二)分布必修型课程设置模式

分布必修型课程设置模式是指“对学生必须修习的学利领域(一般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以及在各领域内至少应修习的课程门数(或最低学分数)做出规定的教育课程计划。”该课程设置模式的目标是培养“专才”和“通才”相结合的人,即让学生在掌握主修专业知识之外,还能够对其它主要学科领域的知识都有所了解,希望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建立在见闻广博的基础之上,包括分布必修课程、主修课程和辅修课程三个部分。

(三)名著课程型课程设置模式

名著课程,也称“巨著课程”,是“美国若干高等学校为实施通识教育计划制定的一种本科阶段的教学计划。”名著课程在某种意义上讲更接近于古希腊时期的贵族教育,所以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没有广泛设置该课程模式的基础,但它作为一种崇尚精神追求的课程设置模式,也赢得了一些大学的青睐,除了圣约翰学院的名著课程设置模式之外,美国许多大学课程体系中也包含此类课程。

(四)核心课程型课程设置模式

核心课程是“一种综合传统独立学科中的基本内容,以向所有学生提供共同知识背景为目的的课程设置”。核心课程型课程设置模式包括一组独立于院系的专为全校学生接受通识教育而设置的核心课程、一组主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二、美国大学本科课程设置模式的特点分析

(一)重视通识教育

在高等教育领域,美国是通识教育的发源地,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A.S.Parkard)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20世纪上半期科南特(JamesB.Contant)在哈佛大学的课程改革使“通识教育”在美国名声鹊起,如今,通识教育在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已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教育理念。

(二)注重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课程无论是课程的类型、选课的方式,还是教师授课的形式,都给学生留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同一类别课程为学生提供多种课程,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需要或爱好的课程。

(三)强调课程设置的国际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指出:“高等教育结构拥有利用国际化来填补‘知识空白’和丰富各国人民及各种文化之间对话的很大优势”,报告还将“国际合作”首次列为大学基本职能之一:面对当今世界的国际化潮流,美国大学在构建各自的课程设置模式时都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如布朗大学课程设置中有“美国文化”、“非洲研究”、“中东研究”,杜克大学的课程设置中有“拉丁美洲研究”、“意大利人”、“罗马尼亚人”,而哈佛大学则设有“当代视角的文化中国”、“法国革命:原因、过程和结果”、“非洲资本主义的危机”。

三、美国大学本科课程设置模式的发展趋势

(一)课程目标的发展趋势

学校教育由单纯知识型人才的培养向综合能力型和全面素质型人才的转变,这无疑是当前和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在教育与课程上的反映。美国课程目标的发展趋势体现了这样一种思想:未来的教育不应仅限于给学习者扎实的知识和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还应该培养人的行为和能力并深人到精神生活之中,包括明智、责任感、宽容或敏锐、自主精神在内的行为态度以及洞察实质、确切概况、区分目的与手段和确定原因与结果等的智能。

(二)课程内容的发展趋势

1.更具开放性。如何把新科学技术内容和方法引人课堂教学,使教育内容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是当今世界大学课程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美国高等教育界思考的问题,使大学课程内容更加具有开放性,能够及时接纳科技发展的前沿知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2.更注重人文性。科学技术的双重性使得大学课程不可避免地也具有了双重性:一方面大学课程要立足科学前沿,注重激发和维持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因为这对当今社会的人类的生存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大学课程又要注重课程的人文性,赋予青年们必要的价值标准和人生态度,培养学生一种对科学成果及正确使用这些成果的能力,这是对当代技术超常和无节制的扩张所隐含的危险所做出的必要反应。

3.更强调现实性。这主要是指大学课程越来越关注社会中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4.日趋国际化与文化多元化。

(三)课程体系的发展趋势

1.课程体系更加注重平衡性。2.课程结构更具灵活性。

摘自《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3月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版权所有 北方工业大学 丨 发展规划处 丨 电话:010-88802996 丨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