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期

作者: 时间:2017-10-31 点击数:【

大学需要教的创造性和学的主动权----叶志明


教师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学生希望获得最新的知识,希望可以现学现用、立竿见影。由于师生之间价值观上的差异,有38%的学生对学校的核心课程不满意。从本质上讲,我们在课程中传授的知识应该是动态的、非完整的、不系统的,甚至是多样化的、相对的、开放的。这样的课程内容要求教师搭建一个开放的体系,让学生觉得学这门课程不仅仅是掌握书本上这点简单的内容就够了,还要从课外去了解其他更多的东西。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可能比直接告诉学生知识的结果更加有效。我认为,一门好的课程教学设计理念是:“把教的创造性留给教师,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只有激活课程内容涉及的知识,才能将其变成学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力量。也只有掌握方法、创新方法,才能创造知识,真正达到课程设置所要求的目的,学生踏上社会后才会有能力到未知领域去工作。

(摘自《中国教育报》8.13)

用好的评价衡量真的创新


原创,是学术的生命力所在。华东师范大学创造性地构思并推出面向全国人文社:科学界的“思勉原创奖”,力图以学术评价机制的创新推进学术创新,引起学界关注和讨论。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表示,在学术评价中,与评价标准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是评价程序。奖倡“原创”,说到底还是鼓励形成一个不断创新的学术共同体。一项成果是否真正属于创新,只有通过一个学术评价过程才能得到确认。文史哲学科要慎言创新。创新和传承不可分割,只有建立在大量的学术积累的基础上,有反思,有质疑,才可能有所创新,有所突破。童世骏表示,学术评价,靠行政、靠公众都难于实现,必须依靠学术共同体的力量。推进学术原创,也必须依靠学术共同体的力量。合格的学术共同体由合格的学者组成,合格的学者在合格的学术共同体中培养。大学理当做两者良性循环的激发者,吸引优秀的人才进来,为学术创新提供土壤、空气和养料。

(摘自《光明时报》6.4)

聚焦高校


上海交大探索校外实践新机制


上海交大探索建立与行业、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政法机关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一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日前揭牌成立。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七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揭牌,来自这些大企业的首批“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兼职导师也于当日受聘。

上海交大副校长黄震表示,实践教育基地是上海交大与行业龙头单位紧密合作所搭建的培养拔尖人才的大平台。同时,上海交大还把业界的著名专家、研究人员、高级管理人员等聘请到学校担任兼职研究生导师、为本科生授课。

(摘自《人民日报》2012.5)

武汉大学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


今年,武汉大学将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建设方案》,全面改善研究生的学习环境和科研环境,并出资2000万元对研究生创新成果进行奖励。“研究生教育是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必须有一流的研究生教育。”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周叶中表示,“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不仅是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为社会培养一大批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客观需要,对于形成重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文化氛围和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长效机制,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为保证生源质量,武汉大学将进一步推进招生选拔方式改革,建立健全“优质生源互推平台”,完善与重点院校优质生源的交流、合作与互推机制,对优质生源增幅显著的培养单位给予资源倾斜;同时,武汉大学将积极开展“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活动,对在活动中考核合格且具有本校推免生资格的学生,可直接授予推免生。

“研究生是学校重要的科研力量,提高教育质量必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周叶中说,“针对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特点,我们将大力压缩公共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使其朝着‘精、新’方向调整,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去思考去探索,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科研能力。”

武汉大学以创新潜质为导向,率先在全国推出“研究生学术创新奖”,对科研能力突出、科研成果出众的研究生进行重奖。“专项资助总金额2000万元,奖励额度最高达每人5万元,最低每人6000元,可惠及1900余名全日制研究生。据估算,一名优秀博士研究生一年最高可获得7、8万元。这样,在武大学习的研究生将会体验到‘快乐并幸福’地求索。”周叶中自豪地告诉记者。

不仅如此,为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型人才,武汉大学还在创新培养模式、搭建创新平台、建设优质课程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一方面,开设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学术型研究生贯通式的培养模式,形成层次分明、结构清晰、创新导向、各具特色的直博生、“1+4”、“2+3”硕博连读等多元化培养模式。此外,武汉大学还坚持举办多种形式的学术创新活动:实现导师论坛常态化,在优势学科定期举办全国博士生论坛与研究生暑期学校,搭建国内外优秀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办好“弘毅讲堂”、“研究生学术科技节”等研究生学术科技品牌。2011年,武汉大学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博士研究生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项目,将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的研发融入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在导师配备、奖助体系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珞珈跨学科学术论坛”,以构建多学科集成与交叉的培养环境,目前已有7名优秀博士研究生进入试验区进行培养。

(摘自《光明日报》2012.4)

苏州大学与法国知名企业联合共建实验室


如何辨别监控食品中的添加剂也是食品监管行业正努力解决的问题。日前,苏州大学与法国爱迪特公司联合共建的实验室,将针对此类问题展开研究。国爱迪特集团是国际知名的在线检测及控制系统的全球生产供应商,在激光、微波和红外技术领域占据欧洲70%的市场份额,是欧洲高新技术的领军企业。此次,该企业与苏州大学共建的联合实验室将建在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内,一期投入建设资金约300万人民币,租赁场地面积约400平方米。预建立一套气固流量检测试验平台及红外在线检测调节系统。实验室将首先围绕节能减排和食品安全进行研发,将在热电行业建成喷煤在线监测控制专家系统,这个系统可使一台30万千瓦的机组一年减少排放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15%左右,节省原煤1万5千吨。同时,实验室还将重点研发红外在线检测技术,对食品添加剂(如三聚氰胺等)实现实时在线监控,让非法添加和超标添加无处藏身。

苏州大学始终以服务社会发展为己任,牢固树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建立“一人一院一市,一基地一产业一平台”的工作模式,突出创新人才及团队的集聚效应。通过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和苏州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两大国家级平台,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特别随着苏州大学从海内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越来越多,海外人才集聚效应越发明显,目前,苏州大学正在积极筹建国际联合实验室集聚区。

(摘自《中国科学报》2012.6)

山西大学多举措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山西大学在2010年开展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本科教学现状大调研”。

调查显示:仅有12%的学生认为山大学风“很好”,82%认为“一般”,6%认为“很差”——具体表现为学术气氛不够浓厚,旷课、迟到早退严重等等,并认为“学风差的重要原因与教风问题有关,教风问题与学校重科研轻教学有关”。对这一点,校内教师的看法大体一致。山大音乐学院副院长王建宝说:“过去总强调学校评职称是评教授,不是评演奏家。所以有的老师为评职称便放松教学去写论文,致使教学质量下降。大调研后,新的考评机制规定,在职称评定和考核中,教研课题和科研课题同等对待,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及团队成员,与国家科研课题负责人及团队成员同等对待;对经过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认定的教学特别优秀的教师,适当放宽对科研业绩的要求,而达不到教学要求的教师不得评聘职称……‘新政’明显提高了教师教学和教研的积极性。”

为了强化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制度,12位校领导中10位有专业职称的都带头按规定的课时量为本科生上课。与此同时,学校和各学院分别制定了校院领导、各级教学指导委员会、辅导员的日常听课查课制度。王建宝说:“以前我几乎每天早上都要接到几个教师的短信,说是因堵车,不能按时到校上课。这学期我到现在还没接到一个这样的短信。”

由于经常深入一线听课查课,领导层和管理层对教学中的问题比以往把握得更加准确。一年一度的全校本科教学工作大讲评以及平时的教研活动,针对性更强了,对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更显著了。

教风的改进促进了学风的变化。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的王亚坤同学说,以前他们班117个学生,最多一次50多人缺课。“不少同学不是去图书馆,而是在睡懒觉或打网游!高中太累了,到了大学就想歇歇。大调研后,查课成为常态。严格的管理,让我们逐渐自觉养成了好的习惯。最近几个月,我们班几乎无一人无故缺课。”王亚坤认为:“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习惯于遵守纪律,对我们将来融入社会太重要了!”学院明确表示,如果学生有自学能力,也可以向学院申请自己学习某些课程。

创新能力培养纳入本科教学

董有尔教授主持的近代物理实验,在全国高校中最早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他认为,过去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学生先学理论再用实验去验证理论,是被动学习。董教授经过10年的探索改革,将实验课变为独立体系,按本科的不同年级,分为物理基本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让学生带着实验中的问题去到理论课上找答案,把学习变成了主动的,创造性的。

经过如此系统的实验训练,学生无论是申请学校的“大学生科研计划”项目,还是参加省级、国家级各种创新竞赛,取得卓越成绩的几率都较高。

董有尔教授说:“由于我校无论文科理科都很重视实验教学,本科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整体水平较高,不仅为学生读研、读博打下了基础,就业也非常受用人单位欢迎。”

跨学科拓展本科生视野

为了拓展本科生的学术视野,营造更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山西大学从2011年开始,为本科生在“小学期”中开设跨学科学术讲座,聘请各学院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选择自己最擅长又最受学生欢迎的题目开讲。这一举措在学生中反响非常强烈。

文科实验班大三学生冯晓玉,去年选的是历史类的“诸葛亮与隆中对”、外国文学类的“索尔仁尼琴:敢讲真话的一生”、体育类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术之本质特征与功能”,今年选择了音乐系列讲座。她说:“历史和外国文学讲座,直接拓展了我的专业视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中的‘天人合一’、‘吐纳’思想,让我从这个特殊的角度学习了哲学中的辩证法;中国古代诗、舞、乐融会贯通,音乐讲座让我对所学的专业有了更深的理解。”

李哲是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软件工程班大二的学生。他在跨学科讲座中听过数学建模、交谊舞、KAB大学生创业基础、国学与传统价值观。而他认为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个。“过去满脑子就是函数、编程语言,国学让我从中受益良多。”

高瑞是辩论队的辩手,评委对她的评价是“犀利、严谨、逻辑性强,具有理工科学生的特点”。而现在,大家对她的评价多了一个“优雅”。高瑞说,这是跨学科讲座中,国学和文学给我的气质带来的变化,使我有了文理结合的优势。而这,应该感谢我的母校——山西大学为我奠定的基础。

(摘自《光明日报》2012.5)

安徽工业大学召开质量工程项目检查验收专题会


9月21日下午,安徽工业大学组织召开了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检查和验收工作会议,对学校2008年以来立项的特色专业、教学团队、精品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示范实验中心、开放实训基地、应用型教师能力发展中心、教学研究项目、教学成果奖等省级质量工程项目进行检查与验收。副校长葛芦生、督导员董武清、校教学委员会委员、省级质量工程项目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本次检查分三个会场同时进行,教学研究项目和教学成果奖通过审阅材料进行自查。其它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的负责人根据项目任务书,围绕建设目标,就项目建设进展、存在问题、经费使用和后续建设措施等作了简要汇报,并回答专家们的现场提问。在汇报结束后,专家们根据各项目汇报情况,结合审阅材料,给每个项目评定了检查等级。

葛芦生在总结讲话中指出,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检查和验收工作是目前一项非常紧迫而重要的工作,学校要在本月底完成校内自查工作,并汇总材料上报省教育厅。各学院各项目负责人要根据专家们的意见,进一步总结项目建设成效,挖掘建设过程中的亮点,力争把最好的建设成果展示出来,做好迎接省教育厅检查和验收的准备工作。督导员董武清就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和总结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摘自:中安教育网2012年09月25日)

强实习实践促模式创新——桂林电子科大人才培养出台新举措


坚持服务行业与地方,实施多样化“协同教育”,是桂电深化教学改革的出发点。据此,桂电对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创设了“4+6+X”课程体系。据该校教务处景新幸介绍,新课程体系与传统体系的主要不同在于,除进一步完善英语、高数等4门核心公共基础课,及6门核心专业基础课外,另有若干门由各学院自行确定的可变专业课程。同时,学校还专门设置了“兴趣学分”,以激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这一系列教学改革,调动了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了学生所学知识的知行合一。据了解,桂电除通过多渠道筹集巨资,在校内建设实验教学中心,以及各类实践和竞赛基地外,还与地方、企业共建了联合实验室、工程实践教育基地,供学生实习、创新实践。

实践平台建设促进了“实验、实训、实习、学科竞赛、创业孵化”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为该校推行“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桂电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多年来,该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左右。景新幸说,现在到桂电的招聘单位许多都已经成为了“回头客”。

(摘自《中国科学报》2012.7)

华南师范大学通过朋辈教育模式培养人才


一、天上掉下免费学声乐的“馅饼”

在校外学声乐,一堂课40分钟得花五六百元,尽管再喜欢唱歌,文学院大二学生戴嘉裕也舍不得花这个钱。从去年开始,学校开始实施“朋辈教育”,戴嘉裕借此机会进入学院合唱团,“免费”学声乐和合唱。她的“老师”不是“外援”,而是音乐学院的一名大三学生。

文学院合唱团第一批40名队员,大多数跟戴嘉裕一样,对合唱一无所知。但从无到有的过程并不像想象中艰辛,反而充满了快乐。因为指导“老师”是同龄人,为学校合唱比赛培训的50天,更像是同学间互相帮忙。

虽然对象是同学,但“老师”上课的时候绝不儿戏。学指挥的涂杰属于“半路出家”,但进行一对一教导时,“老师”依然严格要求,为了抠一个动作,甚至要求涂杰对着镜子练了3天。

二、难得的“练手”机会

廖志遂一直想读音乐合唱指挥专业,但该专业只对大二年级招4个学生,竞争激烈,而此前他并没有合唱指挥的经验。正当忐忑之际,他获得了一个难得的“练手”机会——教地理科学学院合唱团唱歌,参加学校比赛。

“‘朋辈教育’让校园文化得到传承,大三教大二的,大二教大一的,通过同辈的感情传递下去。”廖志遂说。现在,他正前往北京,参加一个国际性的合唱指挥大师班。而在暑假前,他在东莞带领一支业余队伍获得了一次合唱比赛的银奖。

“‘朋辈教育’不仅在于丰富校园文化,更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刘海春向记者解释,专业学生通过实战明确了自身不足,也进一步激发他们好好学习、学精学专的动力;非艺术专业学生学会唱歌,提高了艺术素养,“以后到工作单位也多了一项长处傍身”。

三、普通学生艺术教育的“全覆盖”

如今,“朋辈教育”已不仅仅是学校团委的一个小尝试。团委、音乐学院和教务处合作共建音乐与舞蹈艺术教育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相关单位负责人、专业教师为指导委员会成员,指导委员会下设合唱、舞蹈、器乐等指导小组,满足“中心——指导小组——普通学生”的三级指导体系要求,促使艺术普及教育实现常态化。

同时,华师探索“朋辈教育”的课程化。目前学校已开设《合唱艺术实践》《舞蹈艺术实践》和《舞台艺术实践》等课程,通过学分认证鼓励同学参加艺术实践。例如,参加了合唱比赛的学生就相当于选修了《合唱艺术实践》一课,到了学期末可获得1个学分。按照校学生艺术团管理标准,每周“学生导师”将为学生开展课程训练1至2次。

近日,由华南师范大学团委联合音乐学院、教务处成立的“音乐与舞蹈艺术教育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已经获批成为“广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摘自《中国青年报》9.11)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版权所有 北方工业大学 丨 发展规划处 丨 电话:010-88802996 丨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