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期

作者: 时间:2017-10-31 点击数:【

偏微分方程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推广 朱长江、阮立志


在我们前期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就“偏微分方程”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巩固与推广工作谈谈几点思考:思考我们前期建设的经验和不足,思考如何让我们的精品课程为全国同类课程起到更大的示范作用,思考能否把我们的课程打造成精品视频公开课。

一、前期建设经验的回顾

在借鉴诸多精品课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我校也取得了一些经验,概括如下四方面:第一,在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全面围绕精品课程的整体目标落实好每一个环节,但又要凸显课程自身的特色。第二,对相关课程形成的课程群进行全面的建设,相互推动。第三,科研成果的积累对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第四,通过硕士、博士学位点的建设,形成本硕博一体化的教学,进而推动精品课程的建设。

二、巩固与推广的探索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内容涉及之多,时间跨越之长。建设只是手段,全面推广才是目的。为此,需要持续性地加强巩固。以我们的“偏微分方程”国家精品课程的巩固和推广工作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扩大交流—丰富交流形式、扩大交流范围

(l)走出去—积极开辟多渠道的交流。走出去,使我们放开眼界,扩大视野,多方面地学习。首先,学习不同学科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其次,我们课程组成员积极主动参加各种教学会议。学习只是“走出去”的目的之一。另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交流传播,让别人了解我们,更好地为我们的课程建设提出宝贵建议。走出去,不仅仅局限于走出校门,而且要大踏步地走出国门。

(2)请进来—主动邀请专家同行指导。请进来,便意味着我们要敞着大门搞教育,真情实意邀请同行专家往临学校指导工作。除了个别邀请之外,为了争取到更多的专家同行来学校传经送宝,我们还积极筹备各种研讨会或教学会议,这方面的工作使我校数学与统计学学院实现了零的突破。

2.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好各级资源和平台

我们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开拓进取,在大胆探索中继承发展,观念、行动和时代一起进步。关注学校、省教育厅和教育部的方针政策,适时适度作出调整。

(l)教育部启动的精品视频公开课于2012年将范围扩大至“211工程”高校。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决定在“985工程”高校试点建设的基础上,2012年将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学校范围扩大至“211工程”高校及少量具有鲜明学科特色优势的高校,建设35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对已经建设的国家精品课程进行升级改造”是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内容之一。

(2)华中师范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国际化信息化战略。除了用好教育部以及湖北省的有限资源。我们更要充分运用好学校的各级平台和政策。就国际化战略而言,学校加大了选派教师出国学习交流的力度。

事实上,“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涵盖内容之广泛,如国家级教学团队、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万种新教材建设等。

(摘自《中国大学教学》2012年第8期)

构建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追求与实践---以长沙理工大学为例 杨伟军、欧阳文、刘绍勤


长沙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具有鲜明的交通、电力、水利特色等行业特色与学科优势的多科性大学。近年来,面对来自各方的新问题与新挑战,学校致力于探究构建教学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构建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追求

长期以来,教学研究型大学如果没有合理定位,难免存在这样的人才培养理念偏差:一是目标理念的盲目趋同;二是人才理念的单一取向;三是师生关系理念单边倾斜;四是课程理念的内涵窄化;五是评估理念的误导,关注显性、量化与短期的评估质量观,却忽略隐性的、难以评估的、长期后效的人才潜质。正因为这样,长沙理工大学构建适合自身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就要“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TQM)的核心理念,强调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坚持追求以下人才培养质量理念。

1.在重视共性基础上追求个性化质量。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不能只重视学生共性素质的发展,而忽视丰富多彩的个性发展。

2.在强调显性质量基础上追求隐性质量。从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与结果来看,构建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既要强调人才培养的显性质量,更应追求人才培养的隐性质量。

3.在保障短效质量基础上追求长效质量。从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实践来看,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既要重视人才培养的短期当下质量,更要追求长期后效质量。

4.在满足外在需要基础上追求个体发展质量从对人才培养质量满意度角度来看,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要满足不同利益需求主体的质量观,一是大学人才培养质量要满足社会主体(政府、市场、学生与家长),促进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二是遵循大学自身的运行逻辑,大学在科研投入、学术声誉、教师资格与学术成果、生源质量、教学管理等方面符合大学办学要求;三是符合“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管理理论。

二、构建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

1.确立个性化人才培养理念是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前提

首先要确立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理念。一要明确大学自身的战略定位。二要制订人才培养目标。三要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理念。

2.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是构建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重心

长沙理工大学致力于创新教育模式,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本科人才培养总体要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构建了按大类培养、方向灵活的“基础平台‘专业(方向)模块’的人才培养体系”。

3.创新人才培养制度是构建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关键

当下大学制度需要健全与创新,更需要开发隐性制度的推动力。大学制度是显性制度和隐性制度的结合体。隐性制度在现代大学制度中更具根本性和长远性,缺乏隐性制度的现代大学制度极有可能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导致僵硬、夹生,缺乏感染力和适应性。

总之,构建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无疑是一个复杂系统。长沙理工大学作为教学研究型大学,抱以开放的态度,尊重教育实践中的情境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探究构建适合自身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旨在坚守大学的品格与教育理念激发大学作为人才培养主体的内在动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制度,最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摘自《中国大学教学》2012年第8期)

以名师工程为主导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朱长江、刘敏思、何穗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简称“高教30条”)再次强调了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本科教学是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等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针对当前我国高校中教授给本科生授课难、教学方法陈旧、课程结构不合理、基层教学组织功能缺乏、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经过多年改革探索,形成以名师工程为主导,以课程建设为载体,以教学团队为保障,以教学资源为平台的教学模式,对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较好的保障作用。

一、以“名师工程”为主导,发挥优秀教师的引领作用

以课程、教师、教学团队、教学资源要素组成的教学系统,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中发挥核心作用。如何将以上四要素整合在一起,既能充分发挥每个因素的各自功能,又能在整体上促进教学育人的功能发挥和完善,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主题。在“名师、课程、团队和优秀教学资源”四要素的整合过程中,如何发挥人的作用至关重要,人员的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体教学系统工程的层次和未来走向。为了构建高层次、研究型、可持续性强的系列课程体系,在整体教学系统工程的人员配置上,坚持营造务实的“名师”氛围,形成基于“名师”的课程建设思路,构建“名师”引领的教学团队,发挥“名师”的主导和引领作用。

二、以课程群建设为载体,探索课程体系改革新思路

名师核心作用的发挥需要借助载体,其中,以课程群建设为载体,统领构建精品课程、优质课程等课程体系,有助于更好地集合资源,发挥在人才培养中的整体效应。基于以上课程建设思路,围绕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主干课程,按精品课程群的建设思想,依托“名师”团队,将课程建设系列化。在课程建设中以“课程组制”为基础,以“名师”为龙头,以责任心强、教学科研突出的骨干教师为具体实施者,落实“名师”在课程建设中的责任,切实发挥“名师”在课程建设中的主导、引领、辐射和传帮带作用。总结发现,课程群的作用主要凸显在:与人才培养目标高度相关;专业特色得到彰显;团队建设有依托;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四个要素整合为一体的教学系统之中,课程群作为平台其实发挥着一种能量输出的功能,一旦规范化、体系化,那么,整个系统功能的增进或减少都与此平台的需求状况与供给能力有关,其它要素的功能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也将取决于这一平台。

三、以教学团队为保障,激活基层教学组织的功能

构建一支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创新和谐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对于教学系统工程的构建意义重大。在课程群组的基础上,以名师为核心,以教学科研突出的教师为骨干,构建以课程群为单位的基础教学团队,明确“名师”作为团队带头人的责任和目标,制订方案,落实步骤,定期考核,并实行激励和淘汰机制。另外,在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既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也处理好“引进与孵化、结构与现状、传承与创新、师德与专长、拔尖与和谐”的关系,进而形成整体结构合理、内部相处融洽、学术氛围浓厚、个人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通过这项工作,来形成服务于专业主干系列课程的基础系列课程团队群体。

以教学项目和科研项目为驱动,加强各团队间的合作与定期交流,注重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实现团队教学整体上水平、学术整体上台阶,进而形成特色鲜明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主干课程优秀教学团队。

四、以教学资源为平台,拓展师生成长的教学空间

资源平台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充分发挥优质教学资源功能,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重点是要打造品牌专业,开展系列课程资源的建设,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12年第18期)

教师资格终身制将打破北京教师将定期认证注册


2012年教师节前夕,上海市教委传来消息从今年开始,上海中小学教师资格在首次注册后将不再是终身制。另据了解,今后北京教师资格也将不再享有“终身制”,取而代之的或是5年时限。甘肃、广西等地也将有类似的动作。昨天,北京市教委表示,已经接到教育部的有关文件,北京今后也将进行教师资格定期认证注册制度,逐步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北京市教委人事处处长吴武表示,由于刚刚接到教育部的文件,北京还未正式研究具体实施方案,他表示由于各地情况不太一样,具体操作细节还有待研究。

国务院要求教师定期注册

依照此前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要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并要修订《教师资格条例》,提高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品行和教育教学能力要求,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所谓的定期注册制度就是解决打破终身制的“方式方法”。2011年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有关负责人也曾表示,对于所有在岗教师都要接受每五年一次的定期注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师德、业务考核以及教学工作量考核,师德将作为首要条件,实行一票否决。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和定期注册、绩效考核、职务聘任、评优奖励的首要内容,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如果无法通过注册考核,相关教师将不再继续获得教师资格。

制止“滥竽充数”还是增额外负担?

从宏观政策上看,定期更新资格认证而非一劳永逸,似乎更有利于检验教师的职业素质,敦促其改进和提高。但是站在教师职业本身的特性,以及当前教育体制现实的角度,定期注册制的实行能否达到提高教师职业素质的目的?记者就此采访了部分上海的一线教师。上海交大附中嘉定校区副校长谭裘麟:教师的工作归根到底还是课堂教学,我们比较担心的是,定期考核注册教师资格的改革,在实行过程中会流于形式,或考核“论文化”“成果化”,那就会助长教师队伍中的功利主义倾向,也会让教师的工作重心出现偏离。上海市民办文来中学的邱雯等青年教师:定期的注册对于年轻教师来说是乐于接受的,但是对于老教师可能会加重他们的负担,比如考核中有些项目可能涉及电脑操作或新媒体运用手段,老教师并不擅长,为了考核从头学起,反而影响到原本的工作节奏。网民“道阻且长”:教师能力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孩子的成长。诸如教师取消终身制、如何五年一审这类讨论,应该让学生和家长也获得充分的发言权。上海交大附中教师潘晓雯:能否依据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年限、业绩等区别对待?定期认证是否可以侧重体现出对青年教师的关注?在政策中是否可以有附属条款?如女教师45岁以上,男教师50岁以上不需要重新进行注册等。

(摘自《新京报》2012年09月10日)

试论高校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掌握----孙霞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学者对教师实践性知识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重要性的认知,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已成为教师教育研究的一个重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理论已经影响到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各个方面,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开拓了的新远景。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简述

从根本上来说,教学活动是一项复杂、动态的实践性活动。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直接决定者。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必须具备独特的知识基础,它不仅包含学科性知识,还包含大量的实践性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其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提出。最早对教师实践性知识进行系统研究的当推加拿大学者艾尔贝兹(F.Elbaz)。

2.高校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特征分析。我国有关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一般集中在对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的描述和归纳,而对高校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却几乎为零,这就导致:一方面有关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的论述存在不全面性;另一方面有关高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很难探讨出清晰的路径。高校教师实践性知识除了具有与中小学教师实践性知识相同的个人性与默会性之外,还具有行动性、情境性和整合性三个显著特点。

二、高校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构建途径

当前,有关高校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构建主要有三大途径:理论知识获得、自我反思和知识共享。

1.通过教育理论学习,在自我感悟中催化实践性知识。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表明,教师拥有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一方面可能因为自身对教育的一种敏感能很快转化出一些实践性知识,另一方面,这些理论知识有助于教师在自我成长中,少走弯路。

2.通过知识管理,在自我反思中提升实践性知识。从知识管理角度来讲,教师不仅是学科性知识的实施者,更是教育活动反思性的实践者。作为教师每上完一节课都应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较深入的思考和总结,使教学经验理性化,这对指导和改进后继教学,提升实践性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通过知识共享,在合作交流中获得实践性知识。知识共享强调教师主体之间的互动、互构与反思。值得说明的是,教师实现实践性知识共享的形式很多,除了传统的师徒帮教、集体备课等形式以外,新近开发的团队学习、专业对话和基于网络的知识共享等也值得借鉴。

(摘自《江苏高教》2012年9月5日)

高校青年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对策研究-----张加华


2012年1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第二十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加强青年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作为高校党的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来抓。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确实需要进一步加强。

一、构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领导体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各高校之间生存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了在竞争中能够占据有利地位,大多数高校把主要的人力、物力、精力放在校园环境的美化、教学设施的完善、人才引进等方面,而比较忽视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建设,普遍存在“重业务、轻政治”的现象。高校各级党政领导必须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完善高校青年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领导体制。

二、明确高校青年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建设的内容应该是党的工作和高校工作的高度统一,既体现党性,又体现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主要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用先进的理论武装青年教师,提高政治鉴别力。二是用高尚的道德观念规范青年教师,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三是在政治上关心、爱护、培养青年教师,高度重视青年教师入党工作。针对这种情况,要发挥学校各级党组织的作用,做好联系、团结、引导和教育青年教师的工作。要做青年教师的知心朋友,改变其等待观望态度,把具备入党条件的优秀青年教师及时地吸收到党组织中来,并推荐他们到更重要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岗位上担当重任。

三、把握高校青年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客体需求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建设中必须研究、认识、了解、尽量满足青年教师的需求。首先,高校青年教师学历高,人生价值追求、成才欲望更加强烈。其次,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心理、生活压力相对较大,部分青年教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所以领导要善于和青年教师沟通,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尽力提高他们的收入,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创新高校青年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方式方法

一是将继承优良传统和改革创新结合起来。二是将理论灌输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思想政治建设中,一定的思想灌输、理论引导是必要的,没有党组织在理论上的灌输,思想政治建设达不到预期目的。在实践中感受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陶冶道德情操,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三是将单向教育与双向互动结合起来。高校青年教师民主意识、主体意识强,希望有较多的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和渠道,希望学校管理透明、民主,希望他们的建议能被采纳。

五、健全高校青年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相关制度

制度化是做好新形势下青年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一些高校在制度方面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讨,建立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如建立健全有关师德师风的制度,建立和加强思想道德培训制度,青年教师生活会制度、中老年教师培养青年教师的思想教育合同制度、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奖惩制度、教书育人目标责任制等。但是在思想政治建设的制度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制度的可操作性不够;重制度制定、轻制度执行等等。今后在高校青年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中要把重点放在制度的权威性、可操作性、系统性、执行力上,提升制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同时要推陈出新,探索一些新的制度,推动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建设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

(摘自《江苏高教》2012年9月5日)

协同式授课教学模式的实践探析-----余陈乙


目前,在高等教育领域,协同授课活动正在日益广泛地展开并有望培养出能够服务于21世纪更为全面的优秀人才。

一、协同式授课的种类及其运用

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协同授课存在不同的形式,主要包括传统式、支持式、互补式以及平行式等,它们均有着不可替代的特点,以下是对于各种形式的概述:1.传统式:各成员教师同时在一个班级展开教学,他们就某一共同的主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引导。2.支持式:各成员教师共同参与课程的设计。3.互补式:由一名教师承担主要的讲授任务,其它不担当呈现内容任务的教师也在课堂中,但处于一个相对从属的位置,履行辅助教学的职责,例如组织并辅导学生后续的课堂活动。4.平行式:全班学生被划为两个小组,各组由一名教师带领并进行相同内容的教学工作。

实际上,在普通的语言类课程,尤其是将英语作为外语实施教学的课程中,协同式授课的运用是十分常见的。迄今为止,协同式授课已经在日本获得了十分普遍的认同,JET计划所招聘的外籍教师们对此可谓功不可没。另外,香港也已于1998年推出了类似JET的名为以英语为母语的英语教师计划(NET),同样通过采取协同授课的方法来强化语言培训。

二、协同式授课的优势分析

通过协同授课,学生们可以目睹有别于平时由一名教师单独主持的课堂教学,他们能够观察到如何为达成同一目标而进行的教学团队间的合作。此外,团队精神的培育还可以改善沟通技能并促使学生更快地融入现代社会。

作为一个有效的平台,协同式授课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它使得校园内的教师与校园外的专业人员建立起互动。通过一系列有序的沟通与交流,上述的脱节现象将逐步减少,而课堂也会演变成为联结校园与社会的纽带,并培育出素质更为全面的现代型人才。

三、成功施行协同式授课的要点

协同式授课的根本在于教学团队的成员之间建立起密切的合作,而成功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彼此的和睦与包容。无论内部的职责如何划分,均是朝着共同的教学目标努力。在这样一个统一的宗旨引领下,具体实施过程中的灵活调节必不可少,这样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成员的优势并使他们以最佳的状态服务于课程的需要。再者,与单人授课不同,协同式授课使得观点更加容易受到他人的审视与评判,因此,矛盾发生的几率自然会上升。

未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能力以及相互间进行对话的能力。协作,作为一种催化剂,可以促成不同观点的展现、表达与检验;如果在教学中加以恰当地应用,同样能够丰富学习内容并强化学习效果。然而,由于协同式授课所涉及的问题比较复杂,没有哪种单一的模式是万能的,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课程、教学伙伴以及学生来调整具体的方案。即便当同样的教学团队重复讲授同一门课程时,面对不同的授课对象,相应的重点、话题及互动设计依然要作灵活的修改。

(摘自《江苏高教》2012年9月5日)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版权所有 北方工业大学 丨 发展规划处 丨 电话:010-88802996 丨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