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期

作者: 时间:2017-10-31 点击数:【

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特色探究

赵敬辛

一、培养方案

(一)学位制度

一直以来,高校建筑系都是五年制。从2010级新生开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率先改革学制,推广“4 + m”学制,即本科阶段4年,研究生阶段2年到3年。

在这次改革中,硕士研究生期间强化了在设计企业(设计院)的实习时间和要求,全面加强实践课程,并强调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学生,要求企业按教学要求指导学生实习,同时对教师的企业背景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课程设置

本科生的培养方案设定了建筑学派的68个知识点,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这68个知识点才能离开学校。所有课程也都围绕这68个知识点设置,以保证教学的延续性。

1.基础入门课

基础入门课程主要有设计概论、设计基础、建筑概论、建筑设计基础、中外建筑史、建筑理论与历史、计算机应用、美术等。

2.设计主干课

设计是建筑学本科学习的核心课程,占总学时数的比例较大,作为主要的教学科目贯穿于本科学习全过程。包括公共建筑设计与原理、住宅建筑设计与社区发展、建筑群体设计、高层建筑设计、大跨度建筑设计、建筑改扩建、城市设计与更新、室内设计、细部设计与建筑构造、建筑环境控制技术、环境艺术设计等。

3.课程实例研究和实习课程

同济大学以上海及周边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建筑评论、传统建筑与历史地段保护、上海近代建筑研究、建筑经济与建筑法规等实例研究课程的教学。其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

4.校企培养新理念

结合教育部倡导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同济大学自2010年起开始实施学生就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一体化的校企培养新理念——“预备建筑师计划”,以解决在校学生实习与学业安排的冲突,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竞争需要。

二、教学特色

(一)建造与建构

同济大学建筑教育延续德国“包豪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并在其基础上发展为自主创造、博采众长的学术风格和教学特色,特别强调学生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

(二)设计课程教学

同济大学建筑教学中,设计题目的选定,以专题性、连续性为主要特征,教学重视对空间的认知体验和对材料结构的真实建构,循序渐进地使学生认识到建构在空间设计中的主动作用,从而使空间设计问题明晰化。

一年级的设计课程,结合设计概论和建筑概论教学,向学生介绍一些建筑学的基本知识和工作方法。二年级的设计课程,则注重建筑形态哲学的形象表达方面,强调在建筑形态的理解和把握基础上进行视觉表现。三年级设计课程的一系列题目设置,体现了对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学习与应用,建筑类型不同,教学目的也不同。四年级的设计课程集中在第7学期,是一项复杂性、协调性、实践性、社会性都很强的专业设计工作,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能力,了解和掌握高层建筑设计的特殊问题和一般规律。

专题设计是建筑设计教学的分化阶段。通过多题目的设置,学生选择喜欢的题目或需要加强学习的方向,为发展学生各自志向潜力与选择专业方向及日后的研究方向创造条件。在注重设计概念与设计方法的同时,更强调建筑的特性与共性设计、训练方法及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专题讲座

同济建筑城规学院在各个学科方向都有完整的学术梯队,校内及校际的学术交流非常活跃。学生在这么频繁的“学术声音”里,拓展视野,增长见识。

(四)教材选用

在教材的选用上,教师大部分都不用固定的教课书,也不指定教材。他们课堂上会发给学生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推荐大量的参考书籍,还有大量的笔记,这些便是学生最终的考试依据。

(五)考核方式

在同济建筑教学中,考试不是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唯一形式,而调研报告、课程论文、课程设计和课堂讨论才是考核重头戏。与传统的考试相比,新型的考核方式不仅可以考察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还可以从个性化发展的角度考察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对问题的理解能力。

【摘自《高等建筑教育》2013.1】

关于我国高校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建设的思考

俞红斌

一、复合型人才的定义和社会需求

所谓复合型人才,顾名思义,就是具有多种能力的人才!能够在多种领域有一定的研究的人才。对于学生而言,更多指在学好本门专业的同时,同时学习并熟练掌握另一门学科的专业知识的人才。

二、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建设

要想做好日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建设,高校应做到以下几点:

1、完善课程设置

高校在对自身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授课内容等方面应有突破性的调整,对于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传统的语言专业学习重在听、说、读、写、译。在此传统基础上,扩展专业课程范围,增添经贸、经营管理、金融、旅游、计算机等市场经济迫切需要的领域知识,对此设置选修课程系统,学生对于自身爱好及未来发展选择适合自己的扩展课程。同时,学校对于选课系统要逐步完善,保证课程教学质量,教育学生不要对于主修与选修区别对待。此外,第二外语也不容忽视,经济全球化首先涉及到的通用语言就是英语,对此“日语+英语”的双语人才也具有相当优势。

2、强调实践与教学相结合

实践作为检验教学成果的标准,不应脱离教学。复合型人才的核心意义在于能力的多元化,故而培养学生的兴趣多元化有利于他们更加主动的去学习和研究其他专业的知识。

3、推动高校双学位改革进程

单一的语言课程无论如何丰富,也依然存在其局限性。建设复合型人才,推进双学位改革势在必行。在学习日语专业的同时,允许学生学习第二专业,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竞争力。

三、总结

当今社会,建设“日语+X ”型的复合型人才已是时代的要求,为此我国高校应立足当下,系统、科学地进行改革。复合型日语人才的培养作为一个系统的工程,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革新课程体系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的结合,关注学生兴趣培养,为学生,更是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培养出适应于时代潮流、社会需要的高质量日语人才。

【摘自《中国校外教育》2013.9】

建筑学特色专业建设探讨

李建军龚兆先彭长歆

一、建筑学专业特点

建筑学专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涉及的课程系列繁杂且相互牵制关联,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且互为支撑。因此,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结合地域特点,课程教学安排、课外科技活动组织以及相关规则要根据学生特点和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灵活把握。

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近10年中,广州大学建筑学院三度调整了人才培养方案,尤其是2008年以建设特色专业为契机,依照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对人才培养方案做了全面梳理。

(一)围绕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

在5年的课程安排中,依据课程类别,按照设计类、理论知识类、实践实训类、工具表达类分别设置纵向课程体系;按照阶段培养目标组织相应的横向课程群。通过课程内容的安排,优化设计类主干课程体系与辅助课程体系的关联性,保证设计类主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阶段性教学目标的完成。

(二)构建地域性课程群

广州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对外开放通商口岸的地区之一。中西建筑文化在此交融,留下大量的极具特色的建筑遗存。结合地域特色,设置相应的地域性课程群,培养具备传统地域建筑知识并能从事修复设计的人才。

(三)加强实践环节

以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为总体目标,在五学年的课程安排中结合该目标进行相应的“实验、实训和实践”的“三实”教学环节。

(四)构建特色课程

由校外专家以讲座形式开展教学; 为了迎合生态建筑和绿色低碳设计的时代发展需要,增设绿色建筑设计与评价课程。

(五)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为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对全部课程大纲进行了修订。在修订中明确了课程的地位、作用、任务,以及教学目的和要求。部分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重大调整,教学内容的设置则兼顾设计方法和专业基础技能训练。

三、人才培养方案实施

(一)实施导师制度

建筑学专业每个班级从一年级开始直至毕业均配备一名专业导师,由专业教师担任。此外,有意识地按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现的不同兴趣、特长,建议做长远职业规划。

(二)加强与外界联系,了解行业与社会对人才的最新要求

为拓宽学生对专业和与专业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的了解,每年除邀请各界人士作专题讲座,使学生一方面对国内外建筑以及相关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人员需求有较清楚的认识,开阔视野并拓宽知识面。

(三)多途径营造学术氛围,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院组织了广州地区高校建构大赛、三校建筑学专业学生快题设计大赛、建筑论坛等富有专业特色的大型系列活动。邀请已毕业的学生回校举办沙龙,让学生在没有距离感的情况下了解社会的多种需要。此外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举办各类概念或方案设计竞赛,全面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四)差异化、适度灵活的课程安排机制

建立灵活的课程安排或实践平台既能为设计能力突出的学生提供学习与表现的机会,又能鼓励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1.国际“工作坊”

近年来,利用学院对外合作交流的机会,邀请国外高校的教授到学院举办国际“工作坊”的教学活动。

2.跨年级设计小组

根据每年举办的全国性的建筑设计竞赛,组织高年级的优秀学生混合组成设计小组,选取有经验的教师指导设计。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方案探讨中发挥各自优势,在院系中产生正面影响。

(五)多样化的课程方向

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在高年级设置多样化的选修课程方向,供不同兴趣和不同职业发展特点的学生选择。

【摘自《高等建筑教育》2013.1】

艺术设计专业建设如何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伊卫东

一、当代高等艺术设计专业学科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

一些院校的艺术设计学科为了吸引考生的注意,开设了许多紧跟形势的专业方向,但是课程结构没有得到很好的斟酌,甚至课程的内容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这些院校在开办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过程中没有考虑所开设学科的远景规划,也没有考量专业和自身基础的关联度,只是一味追求招生数量。盲目扩招、专业方向层出不穷,最终的结果是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专业考试上,以前的艺术设计专业招考学生数量少,而且要经过素描、色彩、速写、命题设计等多项专业课的层层选拔,通过考试的学生可谓是优中选优,而现在的艺术设计专业招生数量大,而且考生大部分是高中文化课成绩不理想,为了上大学临时改学艺术,短时间内“速成”。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设计专业学生艺术素质方面不如从前了。

二、艺术设计学科建设应对时代需要所采取的措施

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建设要突出重点,保证特色,首先要深入研究当前市场需求人才的方向,掌握目前形势下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定院校专业发展规划;其次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理顺教学和实践的关系,真正做到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断改进专业教学模式。

(一)要注重院校关联度“保质量、突特色”“保质量、突特色”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发展提升的必由之路。纵观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建设“求大求全”的乱象,我们不得不警醒:学科发展万不可有功力、浮躁之心,否则的话只能加剧艺术设计专业学科发展的扭曲、异化。二)加快课堂教学改革,促进艺术设计学科建设

第一,授课形式多样化、灵活化。学科形态的转变要求院校在构建学科框架的过程中,一要适应潮流,二要根据学科的前沿发展状态,组织教学。第二,在突出特色的前提下,加强学生专业基本功训练。在艺术设计学科课程设置上,要平衡好基础课比重,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基础课程在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三)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引进人才,优化教师团队。第二,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第三,培育强烈的责任心和创新精神。

【摘自《中国成人教育》2012.12】

论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

王文秀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从知识结构看高校培养的学生应能具备经济、金融、及法律等多种知识;从岗位职责定位来看,学生应能在企事业单位、金融证券、社会保障部门从事财务管理等专业性工作;从素质能力来看,除具备以上所提的知识外,学生还应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沟通组织协调、信息获取等能力,同时也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等。

通过以上分析,应用性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应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培养出发,全面普及,重点培养,为社会培养多层次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二、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现状

(一)多数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未能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

由于很多高校尤其是财经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大多是在会计学专业基础上建立的,财务管理专业仍然从属于会计学系或会计学院,因此它们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基本上是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版,无法体现财务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二)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匮乏或流于形式

很多学校没有专门的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室。其次,很多企业和其他非企业单位并没有设置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而多数是与会计机构合并,各大学虽建立了一些实习基地,但却无法达到财务管理专业实习的目的。

(三)财务管理专业实施的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财务管理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方法使学生对大量丰富生动的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缺乏感性认识,使学生不能对所学知识充分理解运用。三、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

(一)以全新的理念培养人才

在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环境,学生是学习环境的主人,教师是辅导者。这种理念又被称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只重视教师传授的知识,没有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过度相信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使学生无法获得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因此,全新的理念应将“教”和“学”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最佳的教育目的。

(二)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第一,全面素质教育观念,全面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第二,全面能力教育观念,全面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倡导终身教育理念,大学教育应是提供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和自我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以独立自我的精神持续地学习新的知识。(三)开展案例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课堂讨论的开展,案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案例的选用上,应尽可能引入真实案例,这样有利于学生加强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的联系,增加对财务管理的感性认识,提高从事实际财务管理工作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

应该首先开辟第二课堂,如创办“模拟财务公司”等实践教学活动;二是利用假期组织、动员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三是建立财务管理教学实习基地,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四是加强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环节的管理,对学生的实习过程实施跟踪监督,提高实习质量。这些都需要学校和企业建立扎实的联系平台,而这个平台的良好建立很大程度上需要政府的引导。

【摘自《北方经贸》2013.4】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版权所有 北方工业大学 丨 发展规划处 丨 电话:010-88802996 丨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