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期

作者: 时间:2017-10-31 点击数:【

理论探讨

关于法学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以上海海关学院为例

王丽英

专业建设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专业教学团队、实践教学条件等方面切实加强建设,也是当前每个高校教学建设和改革的首要任务。具体到上海海关学院法学专业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优化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校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本科教育应是个性化的、多模式的,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不应整齐划一,而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潜质和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进行培养。基于这一认识,拟将本科阶段的法学教育立足于职业教育,即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法律人才,将培养目标定位于输送硕士研究生、执业律师、司法干部、政府公务员、企业法律人才、商务法律人才等。入学专业教育中就指导学生根据自己情况为参加研究生考试、司法考试、公务员考试等做准备。

(二)法学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建设

1.建构法学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根据学院办学定位和专业建设目标,我们吸收用人部门参与研究,合理确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2.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改革的重点。

3.课程教材创新,建立侧重实践能力训练课程教材。按照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强化教辅教材建设。

(三)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1.探索课程体系的实践化改造。首先修订教学计划,增加课内实践教学学时 (实践学时达专业课总学时23.5%),规范实践教学文件。其次,用3到5年时间内,拟创 “2+2+1+2+1”法学专业课程体系。

2.加强实验室建设,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和环境,提高实验室整体建设水平。

3.积极开展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活动,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法学专业特色建设中重视课堂教学和学生实践能力的结合和培养,通过大学生科研课题、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下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探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多种方法和路径。

4.拓宽实践教学渠道,积极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实训教学基地。

5.按照培养海关应用型人才目标,拟强化教辅教材建设。

6.“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有较高理论素养与司法实务经验的实践教师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条件,必须要解决实践教师特别是有经验诊所教师缺乏的问题。

7.观摩审判。观摩审判是一种直观教学法,是指将学生置于现实审判场景之中,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际的审判活动,既能观察到法官如何审判,又能观察到当事人、律师、证人以及检察官等的诉讼行为,使枯燥的法律知识更具有立体性。

8.法律服务进社区。

(四)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特色建设的主力军和基础,专业特色建设必须拥有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骨干,教学和科研综合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摘自《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3.3】

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袁丽虹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活动为主体,为实现培养目标所设计的组织原则及运作方式,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式等三个方面。

二、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

当前国际贸易人才供需矛盾突出: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外贸企业招聘不到满意的人才,究其原因,是高等学校国际贸易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某些偏差。

1、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不够明确。“应用型”是相对理论型而言的,而在实际工作中偏重于理论,对实践能力培养不到位,导致了毕业生对国际贸易具体业务技能的缺陷,“职业技能”没有达标。

2、课程设置缺乏统一的布局。重视理论课程的设置,对实践课程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课程之间的衔接和协调,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够明显。

3、实践教学环节不足。与理论课程相比,实践环节课时比重小,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实习基地建设基础薄弱,学生实践机会少,业务能力提高慢。

4、指导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教师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但是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国际贸易业务环节缺乏深入的了解,由于学生参与的机会少,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应对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想

1、培养决策型人才——具备敏锐的市场分析能力。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必须具备敏锐的市场分析能力,分析和预测各种可能的贸易机会和潜在的风险;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够开拓创新,从而制定出正确的国际贸易发展战略。

2、培养经营型人才——具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首先要具有一定的风险意识,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在向外拓展市场时,能够把握相关的国家政策,减少政策风险;在商务洽谈中,考虑汇率变化因素,掌握主动权,规避汇率带来的风险;在选用支付方式时,要采用对我方有利的贸易术语,尽量减少贸易争端等。

3、培养合格的外销业务员——具有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金融危机后,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一个合格的外销员,不仅要具有流利的外语会话能力,必须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法律,遵守职业道德,当贸易摩擦发生时,能够积极做出反应,坚持原则,按规则办事,不出纰漏,减少损失,最大限度地减少外国对华发动的贸易争端的可能性;能够运用WTO规则,维护国家利益。

四、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1、培养目标需要再定位。应进一步明确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与运用国际贸易规则和国家对外贸易政策法规,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支持地方经济发展,重点为外企、外贸及国际交流等涉外领域提供人才支持。

2、教学方法需要创新。(1)开展以专题为主线的教学改革。(2)加强案例教学。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它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启示和体会。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一是利用国际贸易实务模拟系统,上好实验课。学院实验中心的建立,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模拟仿真的教学应用平台。二是建立实习基地,搭建校企平台,学生在实习中可以利用企业的人才、技术、管理等资源,开阔眼界,养成职业技能。

4、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要加强师资培养的力度,增强教师对学生职业引导的能力。解决目前教师队伍实践能力的缺乏对策:一是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外贸企业人才兼职讲课;二是选送优秀的青年教师到外贸企业学习锻炼。

【摘自《继续教育研究》2013.6】

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朱长江徐章韬

一、“搭接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生参加企业实践,那么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就至关重要了,为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出“搭接式”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企业在第3学年末规定的时间内来学校招聘学生,被招聘的学生在第4学年进入招聘的企业进行实践环节的学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在完成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的培养计划后,学校还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开设一些选修课程,企业提前一年进入学校,解决了学校安排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难的难题。学校在学生完成4年学业就业后学校再向企业延伸1年,学校安排专业教师继续对毕业生跟踪服务与指导,对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的技术、管理和生活等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把学生扶上马再送一程,这样就形成的学校和企业的“2年搭接”。

二、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

注册工程师就是我们要培养的目标,所以为了缩短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距离,学生毕业后很快能够考取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为企业做出贡献,我们构建了一个与注册工程师接轨的课程体系。由于我们的毕业生主要以施工企业就业为主,我们按照建造师德要求构建理论课程体系。

按照建造师的基本要求,以培养工程素质和工程应用能力为主线,强化工程规范的应用,着眼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通过“纵向贯通”和“横向拓展”精心构建以设计为基础,施工为核心,突出管理和造价控制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理论课程体系由以下5个模块构成。

1.素质修养模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大学英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体育、军事。

2.自然科学基础模块。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等。

3.专业基础模块。土木工程概论、建筑力学、工程材料、工程制图、土力学、房屋建筑学等。

4.专业模块。钢筋混凝土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地基基础、建筑设备、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高层结构设计、结构设计软件应用等。

5.建造师训练模块。工程测量、施工技术、建设监理概论、高层建筑施工,施工组织、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建设法规及相关知识、建筑工程管理与实务、计算机辅助项目管理、建设工程经济、工程造价管理基础理论与相关法规、工程造价的计价与控制、工程造价案例分析。

三、工程意识的培养

通过工程环境的建设来培养工程意识,让学生身处在一个工程的环境中来学习和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工程意识。

工程环境的建设还可以为教师提供工程实际模型,使教学更加直观,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为教师提供工程技术资料的范本,使教师的教学更加接近工程实际。工程环境建设内容主要包括:

1.班级工程环境建设。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背景,在班级内布置有代表性的工程图纸,大一班级内布置世界著名建筑的外形效果图,以增强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大二班级布置建筑施工图、大三班级布置混合结构施工图,大四班级布置框架结构施工图。让学生在充满工程氛围的环境中学习。

2.土木工程技术资料样本室的建设。主要收集各种结构典型的实际工程施工图纸、施工方案、 施工过程的技术资料、验收资料、招投标文件等,收集各种现行法律法规以及各种设计和施工规范、标准等,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工程样本,为学生学习提供工程范例。

3.土木工程模型室建设。建设各种建筑工程的模型和节点构造以及施工现场,将“工程搬进课堂”,实现教师在工程环境中进行讲授工程,学生在一个工程的环境中学习工程。

4.校园工程环境建设。通过校园典型工程环境建设,让学生感受到工程无处不在,同时为现场教学提供了案例。

5.通过模拟施工现场的建设。将典型的工程搬进了校园,学生可以不受季节和时间的限制,随时都可以参观工程现场,为现场教学提供了条件。

【摘自《中国大学教学》2013.2】

中央民族大学统计学本科专业建设与改革探索

魏传华徐世英徐赐文

中央民族大学在2002年增设了统计学本科专业,200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每年面向全国招收约40名左右的学生。经过近十年的建设,统计学专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得到了学生和社会的认可。本文主要介绍统计学专业建设的一些情况和经验。

1.认真修订培养方案,做好专业人才培养顶层设计

培养方案的制定中有两个核心问题,即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和课程的设置。

中央民族大学统计学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以目前的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新的统计学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了如下的培养目标;

(1)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和概率论基础,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理论和方法并了解其他相关的专门知识,熟练应用计算机软件分析处理统计数据的具有综合应用能力的专门人才;

(2)本专业毕业生能在经济、管理、金融、医学、生物、工程、环境等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

(3)继续攻读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

为实现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科学制定培养方案,就必须要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统计学专业的学生修读课程分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学校公选课等几个部分。本科生必须修满154.5个学分且符合学分结构要求才能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各层次的课程设置如下:本专业学制2年,弹性学制3到6年。具体来讲,主要有必修课104.5个学分,专业选修课25个学分,跨专业选修课15个学分,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其他教学环节17个学分,新的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了人才知识结构。

2. 整合教学内容,加强课程建设

为了对专业内容进行更好的整合,我们对课程体系的各知识点进行合理梳理归类,对专业课程中内容交叉重复部分进行整合,进一步明确各门课程内容归属,合理确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更科学适用。此外,为了规范课程内容,我们一直强调加强课程建设,统计学主要的专业课程已经于2007年都建设成为了我校的合格课程,具备了完整的教学大纲、教案、电子课件、参考材料、试题库、课程网站等内容。

3. 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的基础建设重点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一是校内实验室建设。二是开展了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已经与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等多家单位签署协议,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

为了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等活动。

4. 改革教学方式方法,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我们鼓励教师探索不同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问题出发设置例题和案例,加强学生上机操作环节。此外,改革考核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考察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

【摘自《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

文化产业振兴背景下高校中文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孙志璞

高校中文教育为什么要改革?目前,中文专业的处境是社会急需文学创作方面的人才,而中文专业培养的人才却已不适合社会的需求。文化产业发展需要软实力支撑,而文学创意写作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学科支撑点,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发动机。传统中文教育教学强调基础理论研究,却忽视甚至歧视创作与创意写作,在日益专业化的市场下,学生难以找到工作。在新形势下,传统中文教育迫切需要改革,而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

如何培养创新人才?首先做到“三结合”,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相结合,要想做到“三结合”,中文教育必须进行“五项改革”:1、转变教育观念。2、改变培养目标。3、改革课程体系,理论建设与创作能力并重。4、健全评价体系,量化考核与效果考核并重。5、转变教师职能。

仅仅做到以上“五项改革”还不够,还要做到“三个面向”,即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只有面向社会,才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只有面向世界,才能实现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相结合,使我们的中文教育具有世界眼光,从而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只有面向未来,才能做到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相结合,使我们的中文教育具有前瞻性,从而用先进文化去引领社会。

【摘自《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5】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版权所有 北方工业大学 丨 发展规划处 丨 电话:010-88802996 丨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