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期

作者: 时间:2017-10-31 点击数:【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实验课程建设的发展现状


1我国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实验课程的发展现状

我国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实验课程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专业课程设置普遍偏软件;(2)硬件教学人员缺乏;(3)实验教学涉及的实验设备较多,投资大且设备利用率低、见效慢,有些辅助设备(如路由器等)的价格相对昂贵,实验设备的维护工作量较大,对实验室辅导和维护人员的要求也比较高,导致计算机硬件实验条件不足;(4)实验室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2国外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实验课程发展现状

在国外的高等学校中存在着这样两个趋势:(1)硬件课程整体在减少,与之相对应的硬件实验课程也会减少;(2)程序设计课程日益重视。同时强调提高程序设计技巧与软件工程环境和工具相结合,提倡团队合作,高级程序设计课程与数据结构、算法课融合的趋势。

3计算机专业实验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计算机专业实验课程建设研究的内容应该包含以下几点内容:

(1)转变思想,构建完善的实验课程新体系;(2)发掘新观念,开设先进的实验课程;(3)组织编写与实验课程相统一的实验教材;(4)开设先进实验课程的系列讲座;(5)提高广大教师对实验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6)注重实验课程的一致性、连贯性和前沿性。

4结语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能否立于世界之林的关键,而对于高等学校的计算机专业而言,实验课程的建设将会成为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重视理论教育,轻视能力培养的现象,因此,要发掘新思想,构建新观念,改变目前教育体制中出现的这种现状,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课程质量,从而提高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摘自《电化教育研究》2011.10/李晖等

浅谈材料力学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一、转变教师的观念

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的接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需要的不再是计划经济时代窄口径的专业对口人才,而是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能紧靠学科前沿;既熟悉我国国情,又颇具国际视野,有实力参与国际竞争;既胸怀大志,充满朝气,又百折不挠,脚踏实地攻克难关,能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以稳步走向未来的复合型人才。要培养这样的人才,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从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注重素质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转变;从单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向重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工作能力、生存能力的主动学习方式转变;从应试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从注重学科系统性向重视工程综合性转变;从注重共性教育向全面因材施教、照顾个性发展转变。有了全新的教育观念,才能具有较宽阔的视野,才能把握教学改革的方向。

二、调整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材料力学实验是材料力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搞好实验教学,必须加强实验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主要场所。当前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尽快建立一个合理的、分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这个体系在保证必要数量的基础实验的前提下,在操作能力培养的不同阶段都应有一定数量的综合实验和专题实验,而综合实验、专题实验都十分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横向训练,在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过程中,将越来越发挥出其重大作用。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在材料力学实验授课中,教师应力求启发式教学,真正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授课中要时时考虑学生的反应,有针对性地按课程的重点难点分层次设问、引导,让学生通过思维得出结论。结合所讲内容把周围事物乃至有关的工程实际问题穿插进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和掌握新知识、新内容。

综上所述,在材料力学实验教学改革中,应注重内容的精练系统性与专业实用性相结合、经典理论与本学科新成就相结合。在教学中,应注重教法研究互补,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粗浅体会。在深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将会有更多的新内容、新方法、新实验出现。通过逐步深入的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材料力学实验这门古老而生机勃勃的课程必能在培养面向21世纪的新型人才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自《黑龙江教育》2011.4/吴国辉等

地方院校面向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未来十年高等教育要全面提高质量,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高校要合理定位,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因此,地方构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地方产业发展相衔接、结构合理、类型多样、充满活力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突显学校办学特色,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迫切要求。

一、应用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理念(一)实践教学的内涵。(二)应用本科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理念的创新要求。1.更加突出实践教学在应用本科人才培养中的地位。2.更加突出实践教学在应用本科人才培养中的针对性。3.更加突出实践教学在应用本科人才培养中的时代性。4.更加突出实践教学在应用本科人才培养中的创新性。5.更加突出实践教学在应用本科人才培养中的社会性。

二、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一)以实践能力提高为核心,建立三层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层层推进,逐步深化。(二)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以学校董事会为重要依托,组建“校系(院)两级”和“校内校外互补”的实践教学条件体系。(三)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创建学生创新实验室,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支持学生参加各级学科竞赛。(四)打造“双师型”教师人员队伍体系,提高教师的理论与工程素质。(五)实施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行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活动,提高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率。2.通过挂职实习,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3.精心挑选校外实践教学机构,保证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与社会技术进步同步。

摘自《黑龙江教育》2011年3月

八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深入开发并综合利用课程资源,创设并推行“八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便是督导学生“知行统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改顺利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途径。这对于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具有现实功用和深远意义。

一、创设“八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成因

从表象上看,造成这种情形,是因为课程内容枯燥,学生没有兴趣,教师授课方式陈旧,让学生接受纯理论说教,从而导致了学生丧失学习激情,至于引起共鸣更是无从谈起。其实,若由表及里去发掘,则根源与学科性质及其教材内容并无必然关联,却是由于陈旧的教学模式导致教学方法不科学、课程资源的综合利用弱化使然。主要表现在:教学组织不力、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保障羸弱。

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八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创设,正是改变上述教育痼疾的现实所需。这是因为,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教学方式的变革则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正如陶行知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所指出的那样:“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二、“八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及效用

所谓“八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即: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坚持“读、听、看、思、摘、走、讲、写”一体化教学,在深化理论教学与强化综合培养的进程中,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借此通过鲜明的教学特质赢得优良的育人成效。

作为课程设计与实施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新世纪教学改革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即课程资源。教改实验表明:“八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恰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以其综合施教的集约化优势,做到扬长避短,实现优质高效。

应当说明的是,虽然“八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中的“八位”相对独立,但教改目标则重在追求“一体”,正如结网捕鱼,虽然每个网扣相对独立,但只有将其有机结合、实现联动,才能殊途同归、实效卓著。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

一是教法与内容同步的关系,重点是认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与功用,与时俱进地把改进教学方法与改革教学内容协调一致地推向深入,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功能,全面健康地发展学生的认知个性。

二是课内与课外兼修的关系,重点是通过知情意行整体联动,使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真情实感产生共振和共鸣,使其为学生“诚学之,笃信之,躬行之”,以此为基础,搞好搞活“第二课堂”。

三是校内与校外并举的关系,重点是搞好校内教学成效的检验评价与校外社会实践的巩固提高,尤其是必须注意校外延伸教育,使校外社会实践训练行为成为校内知识训练主线的补充和延续。

四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关系,重点是要充分发挥教师在组织教学中的创造性,并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让学生满怀激情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五是理论与实践互补的关系,重点是强化理论指导的现实性、针对性,提升实践检验的契合性、成效性,让“有用的知识”在面对“铁一般的现实”时放射出理性光彩。

三、“八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推广

应用并推广“八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要点,在于综合开发与高效利用教学资源,基于第一课堂但不拘泥于此,注重理论教学又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实际,通过师生互动,实现育人目标。为求实效,在其应用及推广的进程中,有三个方面要求,必须同时达成:第一,必须有针对性地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二,必须力促学生主体作用的极大发挥;第三,必须创设教与学双向互通的评价体系。

摘自《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韩丽君

树立实践教育理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一、创新与实践

创新三要素——知识、思想、实践,其中知识是基础,思想是关键,实践是根本。

实践是根本,这是因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应用、发展和验证;思想源于思维,而思维过程就是一个实践过程;能力(方法)在实践中形成,又由实践表现与衡量;品德在实践中养成,也由实践表现与衡量。

显然,创新人才四种基本素质——知识、思想、能力和品德(境界),都离不开实践。

二、实践教育理念

理论教学中的实践教育强调的是“主动思考”,强调的是自求、自得、自我修养。实践教学中的实践教育强调的是主动实践。

本科教学中的实践教学,大体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依附于理论教学,注重的是“学中做”;第二种是独立于理论教学,注重的是“做中学”;第三种是与理论教学相融合,注重的是“做中思”。这三种形式的有机结合,就是实践教育的体现。

三、我们的探索

大连理工大学在本科教学中坚持实践教育理念,构建了6个实践教育平台,形成了以“血丝结合,知行统一”为特征的实践教育体系,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以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牵引,构建高水平实验教学平台。

目前,实验教学改革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承担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改项目各5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省级15项;国家级教学团队(实验)2个;出版实验教材77部;正式发表实验教学方面论文331篇。

2、以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开放式创新实践平台。

本着“创新源于实践、始于问题”的认识,学校建设了“校级示范基地——院系级分基地——研究所(室)研究小组”的三层次大学生创新实验基地。参加本创新实践的学生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性成果。

3、以大规模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为载体,构建自主式项目探索研究平台。

通过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训练,增强了学生查阅科技文献、撰写科技论文、自主从事项目研究的能力,部分学生具备了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

4、以优势学科及科研资源为依托,构建前沿性科研实践平台。

为让学生尽快了解所学学科的研究内容、方法、手段及前沿问题,亲身感受高水平教授的科学研究成果,学校依托学科实验室优质资源,为一年级大学生开设了学科体验课并设为必修课。

5、以校企合作共建为突破口,构建全天候实习实训平台。

本着“互尽所长、互补所需、共同分担、共同受益”的原则,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建全天候校内实习实训基地。

6、以推进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为重点,构建探究型课堂教学平台。

学校一直积极推进与“精英教育”相适应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旨在激励、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这样的探究式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11.21/李志义等

构建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一、我国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观念滞后。

突出表现在:“大工程”教育理念淡薄,实践教学的开放性不够,实践教学的开放性不够,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仅仅局限于注重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几个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2、实践教学比重普遍偏低,实践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比重偏低,通常不到30%,有的甚至只有20%左右,并且在实际操作中,很多高校还存在缩短实践教学学时,删减实践教学内容等现象。

3、校外实习效果亟待提高。

很多高校校外实习很大程度上是进行参观学习,学生真正动手实践的机会很少,不能起到生产实习的作用和效果。

4、教师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历。

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高校的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高校教师在选聘方面一直强调学历和学术水平,教师普遍缺乏企业工作背景,研究的课题也多偏于基础理论研究。

二、构建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探索

1、秉承开放视野,更新教育观念。

开放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地方工科院校应该树立开放的办学理念。一是要有开放的视野。二是要加强区域合作。三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2、重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课程内容按“分阶段、分层次、模块化”设置,以适应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与不同需求的人才培养的要求。

3、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的整合和搭建,不但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而且实现了学科交叉和综合背景下宽口径专业教育的需要,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企业及相关行业进行职工培训、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需要。

4、创新产学合作机制。

学校与企业、行业协会、政府职能部门共建职业技术资质认证机构,为社会提供技术培训服务,为学生搭建资质认证平台。

5、加大“双结构”型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开放式实践教学需要一支高水平、稳定的“双结构”型师资队伍,建设好“双结构”型教师队伍也是学校“卓越计划”顺利实施的关键。

6、加强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化建设。二是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化建设。

三、实施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取得的成效

1、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实习实训基地不断拓宽。

为了适应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和“黑龙江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试点”工作为契机,加大对实践教学投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2、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提高。

学校把实行开放式实践教学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企业和社会的高度赞赏。

摘自《中国大学教学》2011.8/张洪田

提高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时效性


当前,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作用在认识上有所提高,但还存在一些障碍性因素,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应认真思考。

一、充分认识社会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作用

社会实践教学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高校思想政治课具有较强的政治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适应新情况、新变化、新要求,可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社会实践教学有助于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任,有较强的意识形态性。

社会实践教学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社会实践教学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社会对知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思想,树立自信心,养成独立、坚毅、果敢等良好行为,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认真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障碍性因素

对社会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以及它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处的位置。

缺乏社会实践教学保障机制。缺少经费是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瓶颈,其次是管理不规范,再者,实践教学基地数量不足,另外,运行机制上的障碍。

思想政治课教师自身实践经验缺乏。目前很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年轻教师占较大比例,他们从学校到学校,社会阅历不深,自身实践经验缺乏,教学仍以课堂和书本为中心,教师主体地位的色彩比较浓重,没有把关注点从课本转移到实践的良性互动。

社会实践教学考核机制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没有形成完善的考核机制,缺乏相关制度及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等问题,使得思想政治课教师无章可循,失去开展社会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三、积极探究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正确认识社会实践,牢固树立“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育理念。纠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不正确认识,破除鄙视社会实践教学的陈旧观念是顺利开展社会实践教学的前提。

提供经费保障,完善规章制度,构建科学有效的社会实践教学运行机制。

提升教师整体素养,建设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团队。教师自己必须成为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社会实践加以正确理解,这就要求教师一要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二是要提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加强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各种社会思潮、热难点问题和教学规律的研究,从更高层面科学解答学生的问题,使学生理解和坚信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三是要加强师德修养。

建立多元化、多层面的评价机制,推动高校思想政治课考核模式的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改革既要考核学生的认知水平,也要考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实现知行统一的目标。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11.20/张亚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版权所有 北方工业大学 丨 发展规划处 丨 电话:010-88802996 丨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