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期

作者: 时间:2017-10-31 点击数:【

•理论探讨•


大学教育不能被实用主义裹挟-----------王石川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比2011年增加20万。为应对大学生就业难,昨天,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教育部表示,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毋庸讳言,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教育走向了大众化教育,由此带来的现实难题就是大学生就业难。如果毕业即失业,这是高等教育的耻辱。但是,大学毕竟不是职业培训所。1918年,在北京大学的开学典礼上,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表示:“大学为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亦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

而现如今,对不少大学而言,谈论学问有些奢侈,连贩卖知识也难以做到,不少高校俨然成了职业技术学校或职业技术学院。著名学者钱理群感叹,今天大学教育已经被实用主义所裹挟:知识的实用化——拒绝一切和实用无关的知识,精神的无操守——拒绝一切精神的追求与坚守。这是一种大学本性的丧失,大学教育的堕落。

可以说,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就是被实用主义裹挟的产物。连续两年就业低于60%的专业将停办,其粗糙与危险,一目了然,可想而知。

放眼当下,就业率极高的专业,在十年前也许并不紧俏,有时甚至是冷专业,风水轮流转,现如今就业形势好的专业,过了几年也许形势急转直下,一个可以预料的结局是,相关专业停招的结果就是过了几年变成稀缺热门专业。这种目光短浅的做法,是对专业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大学教育不能过于市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需要一批仰望星空的人,如果只设置就业率高的专业,那些冷门专业怎么办?比如哲学。有的人愿意走出书斋,投身社会,经邦济世,有的人则选择青灯黄卷,皓首穷经,一些专业尽管就业率不高,但是,我们的灵魂需要,我们的国家也需要,因此不能随便摈弃。

当然,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高校,不是不能为大学生就业出谋划策,但不能病急乱投医,高校要反思的是,大学生就业难,究竟是专业设置问题还是教育出了问题?香港科技大学校长陈繁昌认为,大学教育不是职业培训,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维持生存,而是为了生活。诚然,专业再热门再吃香,如果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也会失业。大学教育不能被实用主义裹挟,如果高校一个个蜕化为职业学校,该有多么可怕?

摘自《北京青年报》2011年11月23日

高校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革对策


一、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强,被动实验。被动实验即实验的对象、方法、程序等关键要素都是由教师制定,学生在教师规定的框架中,沿着教师制定的路线去完成实验任务。

(二)实验每组人数偏多,学生动手机会少。受人事分配制度和评价考核体系的影响,实验人员的积极性不高,使本应分组多次完成的实验工作任务合并进行,这样既省时又省力。

(三)实验报告形式化,重实验结果轻分析过程。学生到实验室做实验时,实验成功不是教学要求的全部,而只是教学要求的一部分,撰写合格的实验报告是学生应当具备的科学实验能力之一,也是实验课所应承担的具体培养训练任务之一。目前,高校普遍缺乏对学生如何撰写实验报告这一教学环节的具体指导。

(四)实验考核不合理,重知识轻能力。在许多课程的成绩考核中,实验成绩仅仅作为理论考试成绩的参考,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加上部分领导对实验考核不如对理论考核那么重视,一些实验教师责任心不强等原因,导致部分学生既不重视做实验,也不重视实验成绩。

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推进实验室开放,变被动实验为主动实验。

开放式实验是为了使课内实验教学与课外创新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实验室在时间、空间、内容、仪器设备等方面实现开放,能使学生逐渐克服过于依赖教师的心理,养成课前预习,实验中碰到问题独立思考,遇到故障学会自主分析、排除,实验后认真完成实验报告等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严格执行实验教学的质量标准,确保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实验教学首先要立足于让学生掌握常用仪器设备的基本使用方法、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以及相关学科的实验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科学实验研究问题的基本意识和思维习惯。这是高校教学过程的基本立足点。因此,首要的是组织好基础实验或基本实验的教学,这其中包括基本仪器的操作实验、基本数据的测量实验、基本现象的观察实验、基本原理的演示与验证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实验等。

(三)重视实验报告的撰写,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

实验报告一般应写清楚以下主要内容:数据测量的过程、数据处理的过程、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实验过程中是否出现问题,如果出现问题,应写正确处理出现问题的经验和体会、实验的改进意见。对于不同类型的实验,其报告应有所区别。

(四)改革实验考核方法,实行累加式、重能力、求创新的考试制度。

实验考核方法的改革就是要将实验结束时一张笔试考卷定“命运”、单纯考核记忆能力的考核方法,改为累加式、重能力、求创新的考核方法,其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累加式,即一门实验课程的成绩由多个环节的成绩累加而成,例如,平时成绩、操作成绩、口试或笔试成绩等环节各占一定比例;二是重能力求创新,重点是考什么的问题,是考死记硬背了多少知识,还是考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然,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是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累加式、重能力求创新的实验考核方法不仅能促使学生每个环节都能认真学习,而且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实践,提高创新能力。

三、以改革为导向完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一)更新教学质量观,优化调整评价考核指标。

树立教学质量形成于教学工作的全过程、教学质量管理必须坚持教学质量改进的教学质量观,注重创新,讲求实效,科学评价教学质量和学校质量。实验教学评价要以教学改革为导向,综合检查实验教学全过程,对实验前的准备、实验教学的实施、实验考核、实验室开放等环节进行全面评价。

(二)加强实验教学督导,促进实验教学规范化运行。

相对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随意性较大。因此,必须加强实验教学的督导与检查,全面落实实验课课表安排,保证实验教学的计划性。

(三)以实验课程为对象,全方位开展学生评价。

对于实验教学质量的评价,不能仅以指导教师为对象,将质量简单地归结到教师的讲解与指导上,而应以实验课程为对象,对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各个方面因素进行全方位评价。

摘自《黑龙江教育》2011年第6期

实验室育人体系的构建


实验室作为高等学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其育人功能的发挥对人才培养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一、科学的管理模式,是实验室发挥育人作用的保障

1、理顺实验室管理体制,为全方位育人奠定基础。

实验室是否高效有序运行,能否充分发挥育人作用,实验室的管理体制是关键。只有改革原有不利于发挥实验室育人功效的管理机制,实验室的优质资源才能活化与共享,才能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

2、制订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为全方位育人提供保证。

实验室制订各项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保障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保障各种资源真正为育人服务。制度本身是严肃的,但如果运用制度进行的管理活动是围绕育人的中心思想进行的,那么,实验室制定也可以人性化。

二、以人为本的环境氛围,是实验室育人的有效途径

1、营造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的人文环境。

研究人的心理需求,为人的发展服务,在此前提下进行环境建设,就会附加上人的思想与情感,就有了教育的功能。

2、提供学生自我管理的锻炼机会。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创新、创业和管理高层次人才的重任,管理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实验室可以通过各项管理制度、管理方法来影响学生,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来提高管理意识、管理水平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提高教师育人的本领,是实验室育人功能发挥的关键

1、加强教师的职业教育,提升育人的综合素质。

这就要求教师:一要言行一致,身体力行。二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三要严于利己,勇于自责。四要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

2、细微处入手,提高管理育人的艺术与水平。

首先要善于寓实验室管理育人于传授知识之中。其次要善于寓实验室管理育人于实验教学各环节中。再次要善于寓实验室管理育人于师生的交往之中。

实验室作为教学和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成长和成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作用发挥的程度,取决于实验室的管理层次与水平。因此,加强实验室的科学管理,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对于充分活化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发挥全方位育人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摘自《中国大学教学》2011.8/孟庆繁

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设--------------耿洪英


对经济与管理学科来说,建立一套适应我国国情和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实验教学体系,是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一项紧迫的任务。教育部提出“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这表明信息技术与学科结合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新方向,要求高校的经管类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更面向地方、面向工商企业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

一、经济管理实验教学课程的特点

经济管理专业属于综合应用型学科,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总结实践经验和调查研究。从实践中总结归纳经济发展的规律,并将有关理论用于实践,分析、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是该学科的突出特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相应地对实践教学要求也较高。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必须遵从这些特点和规律。首先,在实验课程设置上要求实验课程与理论教学相协调。其次,经济管理学科教学体系非常完整,各学科从基础理论体系、知识架构到最新发展趋势构成了完整的理论教学学科体系。实验教学也应有完整的体系以支撑理论教学。最后,在日渐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对高校学生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

二、经济管理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构建经济管理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实验课程体系建设

实验课程体系是实验教学体系的核心要素,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应构建以公共基础实验、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综合实验四大模块为主体的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并设定实验进度计划。要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从属于理论课,实验教学内容各自独立、零散、重复的现状,建立系统优化的、相对独立的实验课程体系。

(二)实验计划体系建设

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计划是实验的先导,它使实验教学任务明确,是实验教学过程控制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考核与评价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为保证实验课程的顺利进行,实验计划应在开课前制定,教师根据计划制定实验教学日历,实施教学任务;实验室按照计划安排课程实验,制定课程表,准备实验仪器,记录试验运行情况。

(三)实验考核与评价体系建设

实验考核与评价体系是实验教学体系的诊断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建立科学的实验课程成绩评定标准及办法,把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主要考核内容。

2.建立并完善独立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对实验教学的体制、实验项目、实验队伍、教风与学风、实验管理、实验教学、实验条件、实验教学效果等内容进行综合评估。可以借鉴课堂教学评价方法,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聘请教学督导、同行教师、学生对实验课程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价。

三、加强实训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实验教学完成效果

实训基础设施建设是实验教学的基础。其中,尤其要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学校要充分创造条件,为开辟多个实训基地提供经费支撑,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法,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办公环境、人力资源,弥补校内实践教学场地的短缺。此外,还应成立专业模拟实训室,实验教学的模拟环境是基于计算机局域网的,让学生在模拟活动、方案设计、角色扮演中,真实地感受实战。另外,也需要对实验室的网络进行统一规划,选择最优的硬件配置,合理设计网络,优化网络服务器资源,加强网络的安全性,建立良好的实验硬件平台。为保证实训效果,实训室须配备必要的管理教学软件、实训指导书以及完整、真实的管理各环节操作文件资料。可以以购买为主、硬件捆绑、自主开发等补充措施,多渠道、多形式地拓宽软件建设途径。

摘自《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14期

论建构主义课程观下法学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创新


近年来,法学门类的高等教育发展迅猛,很多高校陆续增设了法学专业。由于我国推行正规的法学教育起步较晚,很多高校在法学专业课程开设上还处于盲目随意状态,并未完全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目标的定位不准、课程设置和实践需要的联系不强等诸多问题制约着我国法学教育的发展。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欧洲的建构主义理论阐述了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的理念,成为高校教育推进和改革中的主要指导理论,各种推崇建构主义的课改文献纷纷涌现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我国高校法学课程实验教学的弊端

我国传统的法律教育模式受学界垢病由来已久。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法律课程的开设主要以部门法学科的划分或国家颁布的主要法律为依据,而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开设得很少;二是与我国当前所努力实行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需要相比较,法律课程中涉及市场经济比较法和国际商事法的课程所占的比重不够,有些课程的内容也急需改进或充实;三是课程开设上主要偏于简单的论述各门课程的体系和基本理论。也有学者将法学教育弊端概括为重书本轻现实、重记忆轻思辨、重课本教学轻课外教学、重传承轻创新、重分数轻能力、重知识教育轻职业教育。

二、建构主义课程观下法学课程实验教学的理念创新

基于建构主义课程观,我国高校法学专业在实验教学的理念上要由过去培养职业的、应用型的职业教育向注重人文和基础理论自身积累的素质教育转变。

(一)教学理念的开放性

教学理念的开放性要求一方面主张学生言论自由、思想自由,开展讨论和交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不断激起学生的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的愿望,让学生的思维、心态处于开放状态;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开放”而“有序”的学习环境,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开放式教学情境,通过教学时空的拓展变换,教学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为学生营造一种开放的学习空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

(二)重视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建构主义将学习的主动权从老师手中交还到学生,将对意义的追求建立在学习者自身的经验之上,降低甚至断绝外来的可供依赖的思维来源,学习者不得不学会独立思考方可适应新的教学环境。

(三)重视“情境”对教学的重要性

建构主义强调环境对人的学习的重要性。建构主义将意义的建构视为学习的目的,把环境作为意义建构的一部分。法学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需要学生了解诉讼程序的运作和案例的分析方法,需要学生较多地参与到实践中来。而建构主义的“情境”教学法,恰好起到了联系实际的作用。更生动更具体地将法学的抽象理论和枯燥记忆“形象扫描”进学生脑海里,通过具体形象让学生对艰涩的理论产生直观印象,久而久之,印象就会慢慢转变成一种观点或是价值判断标准。“情境”教育以其生动形象的表达、让人便于理解且记忆深刻。更为重要的,由于“情境”的客观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受到的老师的主观影响较小,更有利于学生作出独立的价值判断。

(四)重视协作学习对学习的关键作用

在建构主义者眼中,学习绝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情。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关系。建构主义认为意义建构是学习的关键。这一意义必须是学习者与所处环境充分接触后,通过已有的认知经验与环境内的所有信息相互作用,最终发生的“同化”或是“顶应”。重视协作学习,不仅仅有助于对学习内容的提高,就其本身而言,也是学习内容的一部分。

三、我国高校法学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创新的最终目标

法学专业实验教学课程的体系创新,就是在实验课程结构整体设计中,围绕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基础性训练、技能性训练和创新性训练,并按照探索自主式、合作式以及研究式相结合的师生实验教学互动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和保证体系,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新型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新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相关课程中局部的具体内容为基础进行开发,帮助学生对课程中的部分内容加深体会,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对看似深奥、枯燥的课程内容充满学习和挑战的激情。法学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创新的目的或者说最终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一个互动的环境下自主学习和构建知识意义。

摘自《武汉工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版权所有 北方工业大学 丨 发展规划处 丨 电话:010-88802996 丨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