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期

作者: 时间:2017-10-31 点击数:【

专题讨论•


农民工用工“荒”,大学生就业“慌”


求职心态迥异:大学毕业生比农民工更着急

所谓的用工荒,主要体现在签订协议较难,农民工讨价还价的多,倒是大学毕业生愿意俯身屈就。大学生刚毕业,都想赶紧找个工作,等不起,而农民工等一等的心态比较普遍。

身份和就业质量倒挂:论身份是大学生,讲薪酬是农民工

大学生对未来的期望值更高,不仅为了生存,更为了发展;他们知识水平更高,发展空间更广阔,维权意识更强,精神需求更高。两者都是劳动者,劳动者工资高抵,不能片面以学历高低为依据。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教授王大认为,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而言,大学生在就业机会、收人等方面理应有一定的优势,但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尚不合理,低层次、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对较多,对人力的要求还不高,例如一般服务业,只要低学历的从业人员就可以了,不需要大学生。在此情况下,社会出现大学生供给量增加、就业难度加大、收入相对有所下降的情况。而反之,目前农民工供给量有所减少,在很多地方还出现了民工荒,因此,企业势必为这部分群体增加工资。由此,出现了大学生起薪与农民工收人趋同这一问题。越是来自农村、毕业学校层次不高的学生,薪酬倒挂现象表现越明显。最近有学者将“出生农村、考上大学、进入城市,毕业后与进城打工的父兄交流,又重新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他们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混同,工资相差无几,生活境遇同样是在城乡之间漂浮”的年轻人群体称为“大学生农民工”。

那么,与新生代农民工相比,这些大学生有什么不同呢?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叶显发认为:“由于学历不同,大学生对城市的期望值更高,不仅为了生存,更为了发展;他们知识水平更高,发展空间更广阔,维权意识更强,精神需求更高。但现实是,由于体力劳动者稀缺,不少大学生就业初期整体工资水平偏低,甚至低于新生代农民工。”

南京市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孙晓军也认为,如今农民工工资高过刚毕业的大学生,在人力资源市场比较普遍。因为农民工长时间从事重体力活,加之近年来出现用工荒,所以农民工的收人和付出逐年成正比,工资不断提高。而刚步入社会没有工作经历的大学生,因技能缺乏、竞争者多,薪水自然偏低,但要相信,随着职务、技能的提升,待遇自然有很大提升,“不能单纯拿刚毕业大学生的工资与农民工相比,两者都是劳动者,劳动者工资高低,不能片面以学历高低为依据,关键要看市场供求关系和自己给单位能带来的价值。

三招引领大学生发展:心理解困环境解困产业解困

对毕业后到农村工作的大学生,地方政府应通过提供多元化的出路,拓展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围绕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对这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产业培训。大学生不是高薪的代表,农民工也不是低薪的代名词,两者都是一种身份而非职业。取得收人的前提,最终还是由从事的工作岗位、性质、个人能力等所决定的。当然,这也需要社会为大学生顺利就业提供更多的帮助。

心理解困——帮助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很多就业不佳的大学生内心彷徨而有苦闷,这是不争的事实。其中原因颇为复杂,但对就业市场了解不充分、心理准备不足,造成梦想与现实差距过大,显然是重要的一方面。浙江省统计局曾围绕大学生就业状况,对杭州、宁波5000余家企业、机关事业单位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期望值偏高”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武汉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处负责人表示,教育部门应在大学生择业时帮助他们进行适当的心理调适,确保他们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就业。同时,在学生受教育过程中,应该帮助每个学生进行职业定位。

环境解困——预就业、增保障、拓空间。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在通过强化职业规划等手段、强化就业主体意识的同时,政府还应让更多来自农村的困难大学生享有稳定、公平的待遇,可以享受廉租房、就业培训、医疗卫生保障等公共服务。对于毕业返乡或到农村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地方政府应通过提供多元化的出路,拓展大学生的就业空间。

产业解困—再造新的社会生产力。重庆市一所技校“回炉”了百余名大学生,原因就是这些人的大学教育缺乏实用性,毕业后难找工作。通过半年到一年的职业技术学校再“探造”,“回炉”的大学生全部找到工作。围绕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对这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产业培训,有助于提高当前产业工人队伍的水平,同时也为这些大学生就业甚至创业带来了可能。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1年3月9日

再论大学生“身价”不如农民工


大学毕业生的“身价”不如农民工,这种现象让很多大学毕业生感到委屈。不过笔者认为,对于大学毕业生的“身价”不如农民工,还需辩证看待。

首先,大学毕业生的“身价”不如农民工,并不是大学毕业生的工资在降低,而是农民工的工资在增长。这与近年来各地持续出现的“民工荒”有着密切联系。农民工的身价越来越高,其实是农民工的身价逐步回归正常,回归到与其付出、贡献相匹配的水平。这是一种可喜现象。

其次,我们不能只比较大学毕业生与农民工的工资,还要比较一下他们从事工作的辛苦程度。农民工中的很多人一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吃饭、上厕所都得掐时间,很少有休息日。而大学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相对来说要轻松一些、体面一些。若将两者的工作辛苦程度考虑进去,比如将农民工工资换算成八小时工作制的薪水,或者直接比较两者的小时工资,那么,农民工的工资恐怕就低于大学毕业生了。

大学毕业生虽然受过高等教育,但刚走出校门时,还需通过工作锻炼提高自己。这个时候,至少在一些用人单位眼里,大学毕业生未必比经验丰富的农民工更顶用。

再次,大学毕业生的事业发展后劲、薪水提升空间是农民工无法比拟的。拿收入来说,一个农民工今年的月薪是2000元,明年的月薪可能还是2000元,而一个大学毕业生今年的月薪是1800元,明年可能升至2200元。收入之外,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前途也是农民工不能比较的。

一些大学毕业生的工资较低是事实,但唯一途径是通过工作锻炼自己,成为真正的人才,而不是怨天尤人,甚至认为大学生的“身价”天然高于农民工。

摘自《西安晚报》2011年2与22日

大学生与农民工工资不是这么个比法


大学生工资不如农民工,简单地看,也许有人会推论知识贬值、脑体倒挂,甚至引发“读书无用论”。但实际上,两者不具有绝对可比性。

判断求职者的身价和收入,不能单纯看他的身份,而应该看他创造的劳动价值与工资待遇是否成正比。大学生虽然学历层次较高,但由于目前不少大学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失衡,再加上就业形势严峻,一些大学生没有从事与其学历相适应的工作,所从事的工作技术含量并不高,拿不到高薪水、起薪暂时低于经验丰富的农民工也是正常的事。何况,农民工从事的苦脏累、高强度的工作,大学生也未必愿意干。

正如华南师范大学谌新民教授所言,“不是大学生太多了,而是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存在严重的失衡。由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梯级转移的滞后,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从这个角度讲,大学生工资趋同农民工,实质上是人才结构、产业结构的问题,并非人才贬值、大学生身价不如农民工。

事实上,除了高劳动强度行业与少数技术熟练的农民工外,与大学生相比,农民工处于更劣势的就业地位,大部分农民工的工资比大学生低,甚至有不少农民工工资在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上下徘徊。很多农民工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作不稳定也是不争的事实。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没有办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工作条件、劳动条件、居住条件恶劣,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更不在少数。

在这方面,大学生的情况要好得多。他们凭借学历优势,与用人单位的谈判余地要大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因为没有工作经验,工资可能不如有技术的农民工高,但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后,不仅利于跳槽换工作,而且工资上升空间较大,但农民工涨工资就要困难得多。

如果撇开就业大环境,简单地说大学生工资不如农民工,对大学生与农民工都不厚道。

摘自《工人日报》2011年2月20日

钱江晚报:大学生与农民工比工资,模糊了什么焦点?

拿没有什么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的起薪与农民工工资相比,首先是模糊了职业成长、职业前景、福利保障等等方面因素在就业中的重要地位,就平均水平而言,大学生就业几年后工资可能涨到二三倍,像黄鹂鸟一跃飞升,而农民工涨工资堪比门前萄葡树上的蜗牛往上爬,两者哪有什么可比性可言?

揣测媒体报道的意图,可能是想说明两点,一是农民工待遇大大提升,这不都赶上甚至超过大学毕业生的报酬了;二是大学生就业心态日趋理性化,这不都有接近五成的大学生愿意接受低薪工作了。

农民工被“幸福”与大学生被“懂事”,掩盖了农民工薪酬普遍偏低与大学生就业难的事实。而纠结于两者之间的一个词叫“知识”。农民工并非没有知识,就某一岗位而言,他们的实际知识可能丰富得很,专业技能也炉火纯青,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中,他们的勤劳与坚韧更是弥足珍贵,但他们得到的回报与艰辛的付出明显不匹配,打工者往往十年如一日地和机器站在一起忙碌着,但是最后留给他们的可支配收入并不多。而大学毕业生,不管他们在大学里学到了多少知识,或学到的知识是否有利于就业,对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说,家庭为购买这“知识”付出的成本是极大的,教育高投入却不能实现高产出,甚至还要与不曾付出高教育成本的民工争一日之短长,显然也是于心不甘的。

“大学无用论”和“大学致贫论”的泛滥,是与高校产业化后的扩招政策和我们的产业结构有紧密联系的。房地产火了,实业遭冷落了,资本酷爱房产而把实业打入冷宫。另一方面,大量吸纳劳动力的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利润微薄,低成本才是它的竞争优势,难以提供高工资。高校产业化孵化出的大批大学生,就难免会发出适合自己的工作难找的感叹。

农民工也好,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也好,他们其实都在低薪体系压制下,都受社会经济政策与分配制度的制约,拿他们比工资高低,就好似拿“棚户”PK“蚁族”,毫无意义,比来比去,各有各的苦啊。

摘自《钱江晚报》2011年2月28日

大学生挣不过农民工”呼唤“读有用书论”


由成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中国成都人才市场承办的“2011成都春季特大型人才招聘会暨中高端人才洽谈会”在新会展举行。与往年相比,今年招聘岗位比去年同期增加82.4%,而其中有34809个岗位是专门为没有任何经验的大学应届毕业生提供的。面对“用工荒”时不少单位给农民工开出待遇高于大学生的现象,成都人才市场专门开展了现场调查。调查结果显示,45%的大学生求职者认为这很正常,是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

本科生挣不农民工,乍一听很像调侃之语。但据2010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载,有关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平均起薪保持在每月1500元左右,农民工的月工资近年来由700元左右跃升至约1200元。大学生就业底薪一降再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有资料显示,2009年毕业生的起薪下降超过10%,超过70%的本科生薪酬主要集中在1000元至3000元。和本科生相比,硕士毕业生下降更为明显,起薪下滑近12%。而今年开春各地传来的信息还要高许多,在成都不少工厂给农民工开出的待遇都在2000元/月以上,还特别注明了休假、加班工资等福利待遇。“学历薪酬”正在被颠覆,这是件好事。

近半数大学生认同“挣不过农民工”,折射出他们的自知之明。诚如他们所言,市场需求决定就业趋势。“负脑体差”的原因很简单,许多单位招聘时看重工作经验,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这方面优势。加之用工短缺,有技术的农民很难找,只有通过提高薪水来吸引技术工种,而大学生工资并非一个参照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再眼高手底,困惑纠结,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薪酬主要取决于实际能力而非一纸文凭,并努力调整自我去适应这种现状。这是他们成熟的标志,同时,也给当下的高等教育出了一道现实考题。

“挣不过农民工”,呼唤“读有用书论”。所谓“读有用书论”,不仅要在教育理念和专业设置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更需做好大学生实习的功课。此前有一组数据表明:90%以上的美国学生四年里会实习2—3次;80%的德国大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实习时间才能毕业;法国学生要拿证书必须实习,毕业前至少实习2次以上;而中国仅11.7%的学生拥有实习经历。这不仅仅因为大学生本身的浮躁,更多的是社会转型期教育者的急功近利,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式微。大学的精力不在每个学生的发展上,盯上了就业率、科研经费、学术成果和级别荣誉等,实习这样费钱费力、短期内很难见效的事自然被边缘化了。

“一枝独秀”和“一时兴起”不足以解决大学生的“能力欠账”。大学生实习应基于战略考量,从革除体制弊端入手,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持久制度,使实习成为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确保社会实践贯穿教育全程,确保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焊接”,成为破解“负脑体差”的金钥匙。

摘自《华西都市报》2011年2月28日

大学生挣不过农民工”带来何种警示


提醒一:“高等教育回报率”将逐渐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现在大学生平均工资水平仍然高于农民工,但近年来二者之间的差异正逐渐缩小,工资收入差异并不十分显著。从人保部提供的数据来看,两个群体的工资差别只有300元左右。这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回报率”正逐渐降低。

对此可以有两方面的解释。一方面,“高等教育回报率”逐年降低与大学扩招关系密切。从个别“精英”享受的高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大众化,随着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增加,高等教育回报率降低是必然趋势。但是这种回报率的下降,并不能说明高等教育不值得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本进行投资,接受高等教育依然是个体提高素质、增强能力的重要途径。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育和成熟,我们曾经赖于获得快速发展的廉价劳动力,正在变得不再廉价,农民工的报酬逐步增加,这是社会的进步。去年底今年初出现的劳动力市场用工荒,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廉价劳动力的报酬增加。

提醒二:职业技能对薪酬的影响将更加明显

实地考察一些企业之后,不难发现,大学生工资不如农民工,虽然不带有普遍意义,但是在个别群体、在某些领域确实存在。有技术、有专长的农民工,获得比较高的报酬,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大学生并不因为其受教育程度高,必然享受高工资,有技术、有专长的农民工,一样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获得高报酬,这是任何一个承认按劳分配、按贡献大小分配的社会的铁律。

越来越多受过一定程度教育的新一代农民工进入劳动力市场,他们逐渐掌握一定技能、有的还通过接受职业教训、接受在职学历教育等继续教育,不断提升自己的受教育程度,这批人获得的报酬和待遇,肯定会不断增加。

在为农民工收入增加而欣喜的同时,我们应当看到,在高报酬的背后,依然是技术、专长等有知识含量的因素在起作用,知识的价值同样在体现。在发达国家。高级技工的收入往往比一般的大学毕业生要高很多。我国不少地方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待遇也早已超过一半大学生。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不必人人都走高考独木桥,年轻人也可能获得成功。不一定接受高等教育,而是通过技术来提高自身人力资本,这正是一个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生命力之所在。

提醒三:大学生择业观念仍需改变

大学生就业问题直接受到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目前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人数多,从事技术创新型的和服务型的人数少的现状将逐步改变。目前,我国从事第一、第二产业的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5.9%,尽管这两个产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比较多,但是大学生往往不愿意去。

而吸引大学生的第三产业,目前的从业人数仅占劳动总人口数的34.1%,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约70%的数值相距甚远。一方面,容量相对有限的第三产业无法完全容纳每年数量庞大的高校毕业生,致使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另一方面,由于低端产业对就业人数的大量需求,出现了民工荒现象。

如何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协调,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必须面对的一个实际问题。产业结构转型需要一个过程,二者的适应也同样需要一个过程。在目前的产业格局下,大学毕业生还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到第一、第二产业中去创业就业。

提醒四:知识仍是永不贬值的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理论依然成立,读书依然有价值。反倒是农民工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今天在校的大学生,如果死读书、不读书,教育的人力资本投入可能打水漂。这从另一个角度提醒在校大学生,必须努力提高自己,不仅仅学习书本知识,还要锻炼适应社会、做人做事的实际能力。

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大学毕业生凭借自身的知识与能力优势可能获得向上晋升的机会,或找到更好的工作,而农民工相对而言却往往只能从事某一固定工种,缺乏大学生所具有的发展潜力。从长远和整体来看,大学生随着自身发展,获得的总收益要远高于农民工。

走出天之骄子的盲目自大,走出“不如农民工”的自卑,走出荒废时光的青春颓唐,是相互联系的,这正是大学生工资不如农民工争论背后给大学生醍醐灌顶的警示。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1年4月6日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版权所有 北方工业大学 丨 发展规划处 丨 电话:010-88802996 丨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