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期

作者: 时间:2017-10-31 点击数:【

就业形势•


创业的“螃蟹”我该怎么吃?


除了激情,隐性资本不可少

没有客户,房租、水电费、日常花销又步步紧逼,公司入不敷出。除了激情和理论,创业还需要大量实战经验、社会关系、资金等各方面的资本。

2008年,王文基决定自己成立公司。他在济南市高新区创业孵化中心注册成立了一家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单枪匹马跑起了业务。但王文基发现,企业管理和业务开展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公司刚成立时,他很幸运地拿下了第一笔较大的培训业务,为一家企业培训基层员工。但此后一年多,虽然他四处奔波拉业务,但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在此期间,王文基开始彷徨,质疑创业的冲动。

直到去年5月,王文基的母校——山东大学的创业实践中心同意免费提供办公室,王文基才感到绝处逢生。在山东大学创业实践中心的支持和指导下,王文基收缩了业务范围,主要针对大学低年级学生和企业基层员工开展室内体验式培训。低年级学生的培训业务,主要来自山东大学等高校针对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培训项目。

王文基把原因归结为“个人实际工作能力不足”,他说:“大学生不要轻言创业,要踏踏实实地工作。很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并没有真正作好创业准备,对创业本身一知半解,空有一腔激情,这非常危险。”

生死抉择,准确定位是关键

仅凭自己研发的产品,科技含量和成熟产品差距并不大。转换定位,把公司打造成转化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的技术交流平台,成为实际选择。

张水2009年10月份组建团队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之前,还没有创业的想法。去年6月,张水的团队获得“挑战杯”山东赛区特等奖。在老师的鼓励下,张水决定成立公司,进军安保科技产品市场,并和另外3名团队成员凑了3万多元,注册成立了公司。

但真正开拓业务之后,张水才发现,他们公司既缺乏资金支持,又没有客户资源。在老师的指导下,张水重新思考公司的市场定位,改变了原来研发和销售安保产品的定位,开始主打技术转化,希望能把公司打造成转化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的技术交流平台,通过公司的运作,把高校教师等专家的科研成果和发明专利推向市场,转化成生产力。这一定位既解决了自身难以解决的技术壁垒,也得到了山东大学创业实践中心的认可和支持。

张水说:“我们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只是想通过自己踏踏实实的努力来做点事情,而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和资金的支持,对我们至关重要。”

自我驱动,体现大学生优势

不能以提高就业率为目的推动大学生盲目创业。大学生创业应该由生存型向机会型和自我驱动型创业转变,体现大学生创业的优势。

山东大学创业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济南市青年创业导师王兴元教授说,学校的创业教育和真正的创业实践是两回事。一方面,创业教育具有普适性,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基本素养,提高大学生学习、创新、团队合作、沟通协调等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从山东大学在国内有影响的校友企业家来看,大多数都是毕业后经过多年的积累创业成功的。

王兴元认为,对于不同层次的高校和不同的学科专业,应该分类区别对待,不能笼统地鼓励所有大学生毕业后直接创业,更不能以提高就业率为目的推动大学生盲目创业。

王兴元说,目前很多大学生的创业属于生存型创业。虽然选择大众化的创业项目比较容易上手,成本也不高,但知识含量不高,科技含量不足,专业性不强,很难发挥大学生创业的优势。此外,创业者个人的素质、阅历以及是否真正具有创业精神等,往往都会成为能否创业成功的制约因素。因此,大学生创业应该由生存型向机会型和自我驱动型创业转变,体现大学生创业的优势。

王兴元表示,在创业氛围和创业环境方面,政府还需大力推动,积极改进和落实相关支持优惠政策。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1年3月23日

关于引导大学生诚信就业的思考


一、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诚信缺失的表现

1.向用人单位提交虚假的自荐材抖。2.笔试面试时弄虚作假。3.违约解约随心所欲。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1.大学生自身价值取向的偏差。2.社会虚假不良风气的影响。3.道德教育缺失。4.招聘条件虚高的诱导。

三、引导大学生诚信就业的几点思考

1.着力构建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2.营造浓厚的校园诚信教育环境,使校园成为培养诚信品格的沃土。3.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4.充分发挥高校在大学毕业生求职择业中的监督作用。5.用人单位要制定合理的用人标准。

摘自《北京教育》2011年第3期

避开求职竞争热点检验鉴定等职业机会多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月光族”、“日光族”,甚至“蚁族”、“啃老族”的“毕业失业族”逐年增多,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米虫”势力,影响着国家的教育和就业现状及发展。同时,职业选择的“扎堆”现象也日渐左右着大学生及在职人员的职业规划。

据教育部最近公布数据显示,2010应届毕业生人数达630余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加上2009届300多万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在2010年就业年度,涌入就业市场的毕业生人数将达史无前例的千万人。而加上失去工作、现闲置家中的在职人员等,全年需就业的人员达2400万人左右,根据中国人保部门定下“力争使2010届高校毕业生年底总体就业率达到80%以上”的目标。即便目标,也只能安排1200万人就业,这意味着单高校毕业生即有100多万人不能就业。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今年就业形势的严峻除与毕业生人数剧增的客观情况有关外,相关人员在职业选择的“扎堆”现象也不失为其中主因之一。据了解,现在在公务员、教师、金融领域等热门行业的求职人数占到整个就业市场的80%左右,尤其大学毕业生的比例更高,使这些行业的就业竞争可谓残酷。就此,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发展灵活多样就业形势问题”列入重要的工作议程。

专家建议,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以及出入境商品检验鉴定业务量的增加,中国对于外贸相关的报关员、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等人才需求巨大。数据统计显示,目前全国有200余家经国家质检总局许可的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还有上万家目前还没有取得资质的检验鉴定机构在向国家质检总局提出申请,这也意味着市场对检验鉴定人才的需求存在着巨大缺口。

面对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人才的短缺局面,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自2009年起将“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人员资格考试”增加到每年两次。从近两年报考数据看,“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人员资格考试”的报考人数,年增长率超过200%。检验鉴定职业的日趋升温,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上风光独好,这也吸引不少目光敏锐的大学毕业生和相关行业求职者的关注,纷纷报名参加全国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人员资格考试。随着我国检验鉴定行业的快速发展,检验鉴定人才也将成为就业市场上的新宠。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也不妨通过参加“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人员资格考试”来获得从事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工作的机会,从而避开当前的求职竞争热点,赢得未来更为广阔的职业发展。

摘自《环球时报》2011年3月30日

殡葬行业渐受大学生青睐


日前从贵阳市景云山殡仪馆了解到,在如今择业自由、人才流动频繁的时代,有很多年轻人,其中不乏大学生,涌进了殡葬这个最特殊的行业。据该殡仪馆数据显示,目前该馆159名职工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有76人,占总人数的48%;本科以上学历的有28人,占总人数的18%。

殡仪馆一些接受采访的大学生认为,殡仪馆的工作和收入都稳定,是他们选择该职业的主要原因。一些年轻人告诉记者,在殡仪馆工作比在别处受到更多的重视,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他们认为,只要能够体现自己的价值,什么样的行业都可以干得很精彩。

摘自《贵阳日报》2011年4月10日

外企更愿雇本科生


应聘外企并非学历越高越好。北京大学发布的《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白皮书2010》显示,去年外企用人更愿雇本科生。

白皮书中公布的2010年大学生外企就业调查报告显示,近八成半外企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生,超六成外企招聘应届生人数超过2009年,这表明被金融危机压抑的外企用人需求在去年得到释放。

在学历方面,外企更倾向于招聘本科生,其次是大专生。在参与调查的外企中,有163家表示愿意招收本科生,43家愿意招收大专生,而希望招收研究生的企业只有32家,只雇博士生的有16家。

在各行业的招聘统计中,人才需求占主体的仍为本科生,特别是在贸易、制造业、娱乐、广告、服务等行业,本科生的需求远远高于硕士、博士。只在金融、咨询、会计师、IT、制药等对专业要求较高的行业中,对研究生的需求量才相对较高。

人力专家认为,外企更注重实际技能,如果应聘者背景相近,则拥有社会服务实践经历的学生更被看重。调查显示,同等条件下,73.08%的外企更愿意招聘有社会服务实践经历的应届毕业生。此外,专业对口也是外企格外看中的条件之一。超过六成的企业一定要找专业对口的毕业生。

去年,超过六成的外企为应届生设定的月薪普遍集中在2000元至4000元,超一半的企业会在一年间内就为应届生提升薪酬。

摘自《北京日报》2011年3月2日

应届毕业生学历越高男女收入差距越大


麦可思公司今日对23419名2011届大学毕业生进行的在线调查发现,女性平均签约月收入低于男性,而且学历层次越高,男女平均签约月收入差距越大。其中女性高职毕业生的平均签约月收入为1917元,比男性低169元;女性本科毕业生的平均签约月收入为2243元,比男性低330元;2011届女性硕士毕业生的平均签约月收入为3623元,比男性低815元。

调查还发现,国企在用人方面更倾向于男性,被调查的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女性高职、本科和硕士毕业生与国企签约的比例分别比男性低9%、9%和10%。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女性本科和高职毕业生与国企签约比例最高,分别为45%和65%,而女性硕士毕业生去政府机构和科研事业单位的比例(32%)最高,远高于男性硕士毕业生与该类型单位的签约比例(18%)。麦可思高校咨询顾问马妍认为,这可能与女硕士毕业时接近婚育年龄,追求工作稳定性有关。

摘自中新网2011年3月4日

3成女硕士就业政府机构、事业单位

2011届大学毕业生男女签约差别分析显示,2011届女性硕士毕业生去政府机构、科研事业单位的比例最高(32%),且远高于被调查2011届男性硕士毕业生与该类型单位签约比例(18%)。分析认为,这可能与女硕士生毕业时接近婚育年龄,追求工作稳定性有关。

本期调查收回有效答卷共23419份,其中本科毕业生11608份,高职高专6337份,硕士5474份。调查显示,从2010年12月26日到2011年2月21日,2011届大学和硕士毕业生中女性在此期间的平均签约月收入均低于男性;学历层次越高,同学历层次的男女平均签约月收入差距越大。其中,被调查2011届女性本科毕业生的平均签约月收入(2243元)比男性本科毕业生(2573元)低330元;被调查2011届女性高职毕业生的平均签约月收入(1917元)比男性高职毕业生(2086元)低169元;被调查2011届女性硕士毕业生的平均签约月收入(3623元)比男性硕士毕业生(4438元)低815元。

从签约用人单位类型来看,被调查2011届女性本科毕业生和高职毕业生与民企签约比例最高,分别为45%和65%。被调查2011届女性本科、高职、硕士毕业生与国企签约的比例分别低于男性同学历层次毕业生此项比例9%、9%、10%。

摘自《北京日报》2011年3月23日

选择二三线城市,是一种理性回归


我国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别,不仅是城市与农村之间,城市之间的差别也很大。现在出现的年轻人离开一线城市现象,从均衡区域发展战略角度讲,是一个新的发展趋向,有利于促进各个城市间的人力资源分布的均衡,进而带动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

青年人离开一线城市是城市经济结构和青年人的选择两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城市的本质就是大量产业、文化、政治结构的结节点,它所提供的有效就业需求带来了高密度的人口聚集。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的就业需求结构在年轻人的地区流动过程中具有优先选择权。当一线城市经济活动对年轻人产生就业有效需求时,将会为年轻人就业提供相应条件,如提供就业岗位、文明的生活条件。但是,就业机会和就业条件是由产业结构决定的。当一线城市无法提供适当的就业机会时,年轻人就会回归理性,离开一线城市,在二线、三线城市寻找对口的就业岗位。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1年3月30日

就业前景不明,专业硕士扩招遇冷

2011年,研究生招生政策全面向专业硕士倾斜,不仅要求各招生单位将招生计划的增量部分主要安排专业硕士招生外,还要从学术硕士名额中分出不少于5%的比例调至专业硕士。但记者在北京、河南、湖北、安徽等多个省份采访时发现,一边是考研报名持续火爆,一边则是政策大力扶持的专业学位硕士遭遇“冷表情”。调查显示,对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认可度方面,只有27.4%的网友认为专业硕士学位有明显优势,超过5成的网友认为没有明显优势。与大多数专业硕士因为招不满、分数线低而饱受质疑的情况相反,法律硕士、医学硕士等开设时间长、培养方案系统成熟的专业硕士备受追捧,已经成为入行的敲门砖。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0年11月26日

首届免费师范生仅2%愿去农村仅三成选择教学类职业


一项由华中师大近日完成的首届免费师范生就业意向调研报告出炉。调查显示,近九成免费师范生选择在中小城市和大城市就业,选择农村的仅有2%。

自2007年起,全国6所部属师范高校实施免费师范生教育。如今,首届免费师范生已进入大四,面临就业选择。按照协议,他们要投身教育事业至少10年。然而,4年前投身教育事业的选择,他们是否愿意坚守?2010年12月至2011年1月期间,调研组在全国6所部属师范高校的首届免费师范生中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2份。

调查显示,毕业后,73.4%的人选择就业,其他人选择“考研”“出国”“自由职业者”和“其他”。在就业地点意向上,选择大城市的占42.8%,选择中小城市的占46.6%,选择城镇的占8.7%,选择农村的只有2%。在就业方向意向上,高居首位的是“事业单位”,占70%;选择在“企业”和“政府部门”就业的各占15%。

调查还显示,仅31.9%的学生选择从事教育类职业。首届免费师范生不仅总体上从教意愿不强,而且愿意支援农村等贫困落后地区教育的人数所占比例亦非常低。这一现象与免费师范生政策鼓励年轻学生从事教育行业,支援农村和落后地区的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的初衷相差甚远。

调研报告提出四点意见,一是在高中学校加强免费师范生政策宣传力度,二是在高校加强对免费师范生的职业引导和信念教育,三是完善免费师范生制度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四是满足免费师范生向社会较高层流动的意愿。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1年3月12日

大学生“就业难”看各国政府如何“出招儿”


英国——用“实习生制度”解开“死结”

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本月1日公布数据显示,去年新毕业的大学生中,近一成仍未找到工作。由于经济困难,用人单位不招新员工,学生无法获得工作经验,而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又更难获得工作机会,这成了高校毕业生找工作的一大“死结”。为了从“死结”中找“活扣”,英国实施了“实习生制度”。

日本——“梦想实现”为学生和企业搭桥

日本2010年度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为91.8%。为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本政府从政策入手,多管齐下,帮助大学毕业生早日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着眼于引导更多大学毕业生到地方企业和小企业工作,日本经济产业省和日本工商会议所于今年共同推出“梦想实现”项目。

美国——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为就业当“保姆”

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是美国高校普遍设立的一个机构,主要职能是对在校生进行求职培训,为毕业生提供专业的就业服务。美国大学与雇主协会曾经对毕业生进行过调查,发现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始终是毕业生找工作最有效的工具。

摘自《教育时报》2010年7月9日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版权所有 北方工业大学 丨 发展规划处 丨 电话:010-88802996 丨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