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期

作者: 时间:2017-10-31 点击数:【

求解“十二五”高质量与好就业的改革难题


“两难”求解

●如何既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又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如何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让更多有志于此的学生摆脱不能升学的尴尬?

●如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让他们有序共生、和谐发展,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记者:长久以来,更有“含金量”的家长、学生往往抱定这样的信念:能上高中,不上中职;能上本科,不上大专、高职;能上一本,最好不上二、三本。无论所选的学校、专业是否有前途、有市场,也无论这样抉择是否适合个人的发展。而学校又大多胸怀这样的“大志”:专科学校使劲儿升本科,本科院校最好都改成“大学”,已经是“大学”的呢?理科院校加文科,文科院校填理科,总之,“综合性、门类齐全、规模宏大”才是努力的方向……“十二五”规划提出,将统筹各类教育,我想上述长久存在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顽疾必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从发展的角度,您认为,这样的状况能否改变?

张力:如果是体制机制障碍问题,就必须改变;如果问题长期累积而成,要解决还需付出更多努力。“十二五”规划有关教育举措的依据,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央对克服高校同质化倾向已有明确政策导向:

一是提出2020年分类目标,在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的同时,我国高教结构将更加合理,特色将更加鲜明。

二是建立高校分类体系,政府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三是建立科学规范的分类评估制度,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包括探索与国际高水平教育评价机构合作,促使不同高校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

今年两会期间,袁贵仁部长表示“985”和“211”工程高校不再扩容,这一信息将促使高校按照国家政策导向,从追逐升格转向各安其位,从外延式发展为主转向内涵式发展。“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建设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向地方及行业背景高校倾斜,因此,每一所本科、高职院校都可以争创国内国际一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既能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能满足学生谋生发展的需求。

记者:学校和学生、家长的上述执着,也缘自于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人才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中职、高职的就业率持续高涨,但是却面临着学生不来报到的尴尬。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下,持续上涨的高就业率尽管令职业院校欣喜,但是招生难却一直困扰着这些学校的发展。我们一直强调,要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涉农专业免费等来改变这一现状。您认为,“十二五”期间,在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方面,我们该怎么办?

张力:国内外经验表明,职业教育吸引力与行业产业吸纳力密切相关。“十二五”期间,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将有更大发展,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将有新的进展,文化事业产业和社会建设将开拓新的局面,都对职业教育培养培训数以亿计高素质的技能型、高技能人才提出更多要求,国家将继续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营造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

同时,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需要在政府主导下、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共同努力。国家将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除涉农专业外,对农村学生和城镇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实行中职教育免费,职业学校面向应届生和从业人员不同需求,提高教学培训质量,强化实习实践环节,增强针对性实用性,鼓励在职继续学习,完善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搭建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沟通衔接的“立交桥”,形成人人成才、多样化成才的有效途径。

记者:上大学当然不只是为了一纸文凭。但是在一些高校,很多专业仅能满足学生的一纸文凭。不与市场接轨、关门办学是这些高校的通病。您认为,“十二五”期间,我们应采取哪些措施予以规避?

张力: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建设等重大任务,若学科专业完全与市场接轨,不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多重使命;若完全关门办学,就会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活力。所以,“十二五”期间乃至2020年,高校的根本任务,始终是提高质量特别是人才培养质量,在打牢学科专业基础与适应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之间,寻求适当的结合点。

预计今后五年国家的具体措施,将继续鼓励和支持高校面向现代化建设需要,动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强紧缺人才特别是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人才培养,重点加强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涉外人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根据不同学校特点,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整体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就业能力。同时,还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卓越工程师、医生和法律人才等教育培养计划,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综合试验。

记者:很多专家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解决之道在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这个就业能力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创新能力。这是各级各类高校都应该认真思索的问题。您认为,在“十二五”期间,我们会采取哪些措施解决这个问题?

张力:“十二五”期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将为4500万人,按今年高校毕业生660万人及后几年数据匡算,也许占到全部新增就业人数的70%,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是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大的方向是人力资源基本上由市场机制配置,政府会采取购买公共服务岗位、签订定向培养协议等方式促进就业,但绝不可能回到包揽的老路上去,所以,根本解决之道在于多管齐下、因地制宜、积极推进。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高校在深化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要加强就业创业教育,优化就业指导服务,特别是要探索建立理事会(或董事会)制度,尝试建立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吸收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过程。这样做,不仅可以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而且有利于提升毕业生质量,寻求行业企业对毕业生就业的有效指导与支持。

摘自《光明日报》2011年4月10日

政策速递:2年选用3万名到基层服务农技特设岗位主招大学生


农业部、教育部日前出台了《关于实施基层农技推广特设岗位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特岗计划),鼓励引导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

5—10年,每个乡镇有5名左右特岗农技人员

特岗计划提出,利用2年时间试点,选用3万名特岗农技人员到基层服务;力争通过5—10年时间努力,实现每个乡镇区域内拥有5名左右特岗农技人员。特岗农技人员主要来源于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或近年内往届毕业生、高校毕业后到农村从事“三支一扶”工作人员、高校毕业后到村组织任职人员等。要求具有全日制普通高校涉农专业专科以上学历,具有学农、爱农、干农的优良作风,具有到农村和基层一线服务的人生追求。

特岗计划采取政府引导、个人自愿、单位聘用、部门认定的管理机制。一方面毕业生根据自身的专业和特长,自愿与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农业专业服务组织等基层单位进行双向选择,确定劳动工作关系,实现就业和创业;另一方面聘用单位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立足增强科技和人才支撑,积极引进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本单位就业,保障其工资待遇,为他们就业和创业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各级农业部门要落实对特岗农技人员的扶持政策,安排工作、试验示范和学习培训经费,提供岗前和在岗培训,支持他们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活动,并组织专人进行长期跟踪联系,随时掌握特岗农技人员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协调解决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特岗农技人员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优先录取

为鼓励大学生加入特岗农技队伍,在薪资待遇方面,特岗计划要求各聘用单位按照相关规定予以落实,要求有关部门加大资金投入,给予项目扶持,要求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岗位空缺时优先录用特岗农技人员。符合相关政策规定条件的特岗农技人员,可以享受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和学费补偿政策。鼓励特岗农技人员继续学习深造,符合相关条件需要继续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鼓励支持特岗农技人员申报有关科研成果、荣誉称号和专业技术职称,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评定。在农牧渔业丰收奖的评审中确定一定的比例用于奖励特岗农技人员。通过多方面政策扶持,引导特岗农技人员发挥专业特长,全身心地投入农业技术推广事业,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青春和才智。

摘自《人民日报》2011年4月8日

2011年高校毕业生660万就业形势严峻


眼下,也正是高校毕业生求职的关键时期。就在本月,北京将举办50场招聘会。“不在投简历的路上,就在去面试的路上。”北京一位高校毕业生急盼就业的心情可见一斑。

然而,在近年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膨胀的形势下,就业的难题似乎变得更加严峻和突出——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传来消息,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

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副巡视员尹建堃说,2010年,人社部和教育部组织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调研。调研显示,近两年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是在中小企业就业,去中西部就业的毕业生比重逐步提高。从学历上看,研究生初次就业率最高,本科初次就业率略低,高职高专初次就业率最低。从专业看,工科毕业生就业率较高,理科和文史哲类毕业生就业率较低。从毕业院校看,重点大学就业率较高,普通本科和独立学院就业率较低。

谈到“十二五”的就业形势,尹蔚民依然用了“严峻”二字。

“一方面,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尹蔚民分析说,“今后五年,城镇劳动力的供求缺口每年将达到1300多万,比‘十一五’期间压力更大。另一方面,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其现实表现是部分企业‘招工难’与部分劳动者‘就业难’问题并存,且有常态化趋势,而随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推进,就业结构性矛盾将会更加复杂。不论是产业转型升级,还是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都将对就业结构产生深刻影响,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势必更加凸显,结构性失业问题也会进一步加剧。与此同时,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也使就业形势增加了更多变数。”

尹蔚民透露,今后一个时期,一是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畅通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的渠道。采取鼓励性政策,引导更多的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就业创业。二是强化服务培训,挖掘更多适合毕业生特点的就业岗位。要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更多适合大学生知识结构和就业意愿的岗位。同时要加强就业需求预测,引导高校优化专业设置,改革培养模式。此外要将公共就业服务延伸到校园,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就业见习,帮助大学生更好适应社会需要。三是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努力解决好家庭困难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等群体的就业问题。要实施基层就业项目,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实施就业援助,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托底安置;要认真落实取消就业体检中乙肝检测项目的规定,维护公平就业权利。

摘自《中新网》2011年2月25日

北京免费师范生违约退赔教育费


北京市教委下发《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实施办法》,对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规范。根据规定,毕业后未按协议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将受到退还教育费和缴纳违约金的双重处罚,该办法将从2011年4月3日起施行。

按照规定,毕业后未按协议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免费师范生,应在违约处理决定公布1个月内,一次性向市教委退还所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并缴纳该费用50%的违约金。免费教育费用为4年修读期间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补助费三项之和,按国家实际实行的免费教育费用标准计算。

此外,北京市教委还将负责免费师范生的履约管理,建立免费师范生诚信档案。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1年4月4日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版权所有 北方工业大学 丨 发展规划处 丨 电话:010-88802996 丨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