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期

作者: 时间:2017-10-31 点击数:【

高校人文类选修课教学方法优化的研究与实验

董丁戈成城

一、高校人文类选修课程教学方法研究的现状与分析

在教学方法研究的问题上,我们注意到目前的研究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注重对某种教学方法的研究,但个性化色彩较浓。二是重视具体的教学方法的研究而忽略了整体性的研究。三是研究思路过于狭窄,缺少对人文类选修课程整体的把握。四是研究成果缺少系统性、理论性和科学性的总结。

二、教学方法优化组合的构想与原则

对处在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大学生们来说,人文类选修课不仅是弥补了应试教育造成的知识缺憾,更重要的是满足了他们现在与未来不断发展的需求。我们在选修课程的建设中,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科研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多、更专业、更高层次的知识,改变由一个教师讲授一门课的方式,按照课程的要求选出一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一门课由几位教师以专题的方式进行授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每个教师不仅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研究深度不同,而且教学的理念和方式也有很大的区别,很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都会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由此引发了我们对教学方法的关注,进而提出以课程为单位组成教学研究团队,在授课的同时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

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要遵循以下的原则:

一是规范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原则。这个原则主要是指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教学方法的选择不能违背教学规律。二是操作性与适度性相结合的原则。三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在研究中我们抓了两个点,一个是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课堂教学实际需要出发,设计基本教学方法与辅助教学方法两个模块。二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三、基本教学方法与辅助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我们组成了一个教学团队,选择了几门不同学科的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程进行了教学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是正确认识基本方法与若干个辅助方法的内在关系。在教学上,系统讲授法要求教师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要有认真的构思和设计,在讲授知识或阐述问题时要层次分明、准确清晰。对学生不易掌握的难点和疑点问题要进行充分论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辅助教学方法比较多,但是运用哪一种方法必须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而且不能以其他方法取代理论与知识的系统讲授。

二是正确科学地运用辅助教学方法。辅助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一定要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宗旨,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为目标。从教学结果来看,通过积极参与和亲身体验调动了学生学习和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所获得的教学效果更持久,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运用某种教学方法前,都要有精心的准备。特别是有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对学生选择的题目要把好关。学生在进行讨论或开展活动时,允许有不同思路、观点的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深化对理论知识、重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不论运用哪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结束后都要围绕中心问题进行系统清晰观点明确的总结。

【摘自《中国大学教学》2012.3】

论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定位

张艳萍

学科和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的重大问题,一所大学应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学科和专业结构、怎样建设这些学科和专业,是学校改革发展中的战略性核心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科、专业建设,促进高校的健康快速发展,研究学科、专业的定位问题就显得迫切而重要。

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定位的依据

1.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高校的学科、专业的定位必须以高校的办学目标定位为依据。学校应根据国内外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良好机遇和广阔前景,以及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和科技与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学校的发展历史、现有条件及自身的传统优势和潜在优势明确学校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

2.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中的根本性问题,直接关系着一个学科和专业的立身之本和科学定位。因此,要对一个学科和专业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必须紧紧围绕其人才培养目标来界定。

3.学科的发展规律。现代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横断学科。而学科的交叉融合、层级分化必然对高校的学科和专业建设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由此决定高校的学科和专业定位必须遵循学科的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科专业定位的科学、合理和准确性。

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定位

1.有特色

第一,形成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建设有特色的学科和专业,就要注重有特色研究方向的理性选择。研究方向如何确定对于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任何学科在考虑自己的发展规划时,都需要首先考虑研究方向的选择问题。

第二,产生有特色的科研成果。科研在学科建设中处于龙头地位,也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成果是衡量一所学校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第三,培养有特色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与时俱进,能够针对中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提出政策性建议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

2.多科性

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不仅需要同一门类的学科之间打破障碍,进行交流与结合,而且需要不同门类的学科进行跨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派生出新的学科分支,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

3.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学科建设不断向国际化迈进,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学科建设日益注重与世界学科发展趋势接轨,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地推动学科的国际化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学科和专业。

4.应用性

重视应用课题的研究,积极寻求学校学科优势与特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强调对社会经济的带动作用,是高校学科建设立足实践,承担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社会责任的基本要求。

【摘自《北京教育》2012.2】

问题意识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设计

赵义良杨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是大学阶段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学术性和逻辑性最强的一门课程,它是从基本理论的角度帮助大学生弄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教学上的问题意识

从问题意识入手进行教学设计,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大学生群体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二是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问题意识进行教学设计,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问题的系统分析,帮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通过问题意识设计教学环节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问题意识设计教学环节,主要需做到3个方面:

一是选准切入点。切入点找到了,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可以找到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始终的主线。

二是教学活动环节设计本身要有逻辑性和系统性。教学活动环节的设计在找准切入点的基础上,对教材的内容要进行有逻辑性的系统设计,力求把原理讲透,讲出理论所应有的吸引力和慑服力。

三是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有针对现实案例的实际训练。重点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何从实际案例中找到切入点,发现问题;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问题进行系统分析。

以问题意识进行教学设计

以问题意识进行教学设计,需要处理好3对基本矛盾:

一是处理好案例选择与阐述原理之间的矛盾。案例是感觉经验意义上的问题,而原理的阐述是借助于概念对原理进行的系统阐释。

二是处理好体系精神与逻辑表达之间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逻辑表达方式入手,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体系精神。

三是处理好学术研究与问题教学之间的关系。学术研究和教学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只有有了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才能有高水平的教学。但是学术研究与教学活动是两类不同的活动个,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只有通过教师的创造性转化,才能用在教学过程中。

【摘自《北京教育》2012.4】

英语课程互动模式研究:理论与实践

杨新焕

外语教学课堂的交互动态对学习者语言知识的掌握起着关键作用。尽管学生的表现可能不是教师教学行为的一个简单、直接的后果,但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学习。教师在课堂上确立一种行为模式,而学生也会确立某种行为模式以配合教师所采取的行为模式。因此,研究以学生参与为特点的英语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应成为大学英语改革中必须予以重视的一个环节。

一、互动的理论依据大量研究表明互动与外语学习有着不可割舍的关系,互动是吸引注意力的一种策略,学习者对互动的参与是语言学习的第一步。

二、课堂互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质上是一个语言交际的实践过程,教师不仅是知识信息的提供者,而且还是学生语言交际实践的指导者和合作者。因此,设法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是教师的教学责任。

三、大学英语课堂互动模式的设计(一)传统课堂互动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通常包括5个步骤:引入-启动-输入-加工-输出。(二)多媒体、网络课堂互动模式,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中,主要有两类互动活动:教学性互动活动和社会性互动活动。

四、课堂互动中教师与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作为一个管理者、示范者、监控者、辅导者、信息提供者、促进者、研究者和学习者,来推进课堂教学中所有参与者之间的交流过程,以及发生在参与者、各种活动和授课内容之间的交流过程的。学生的角色是协商者和参与者。

五、实施大学英语课堂互动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利于教学环境中师生间、生生间学习、交际关系的改善;有利于教学资源共享和教学信息及时反馈;有利于积累语言经验,提高交际能力。

六、进行大学英语课堂互动活动应关注的问题1、课堂互动必须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2、课堂互动的密度和频率要适中。3、正确处理互动学习与知识传授的关系。4、课堂互动应面向全体学生,尽量做到全员参与。

【摘自《中国高教研究》2012.4】

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

屈冬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教学大纲还分别在四级、六级和八级的考试中对文学的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文学课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但现阶段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一、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

1.教学内容分配不合理。目前使用的教材基本按照编年史的体例编排,从14世纪一直延续到20世纪。虽脉络清楚,有利于学生认识文学的源流关系,却存在时间跨度过长、厚古薄今的弊病。

2.教学方法单一。绝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讲解,对学生参与度要求不高。

3.教师知识结构存在相对的不合理。英美文学课教师在相关人文知识领域的欠缺,导致英美文学课教学在深度、准确度与广度方面存在不足。

二、英美文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1.文学史应与文学作品选读并重。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学习英美文学存在着语言障碍。作家与作家之间的写作风格迥异,语言特色更是千差万别。为了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原著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文学史和文学作品有机结合起来。其一,联系历史背景来深刻理解作品。其二,导入文化语境,辅助文学史与作品教学。其三,结合作家生平,把握作品的思想精神。

2.采取互动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要求他们根据自己所查找的资料和信息进行陈述和发表意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的创造性。

3.教师完善知识结构。作为一名高校英美文学教师,首先不仅要熟悉英美两国文学,还要了解和精通中国文学及熟悉其他国别的文学,以便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满足学生学习文学专业知识的需求;其次,除文学专业知识外,教师应具有渊博的人文学科知识,要做到精通一门、熟悉几门、涉猎多门。对人文学科中的历史、哲学、心理学等与文学紧密相关的学科具有广博的知识;再次,教师须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方法,具有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并且熟悉现代多媒体等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授学生如何查阅文献,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的能力;最后,英美文学教师须掌握丰富的本国文化知识,使学生了解英美文学史和作品的同时,提高对本国文化的热爱。努力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并能进行中西对比,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认识中西文化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

三、结论

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英美文学教学需要改革,其中教学过程的改革尤为重要。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文学史与文选的互动,才能使整个教学系统顺利地运行,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2011年8月4日】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版权所有 北方工业大学 丨 发展规划处 丨 电话:010-88802996 丨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