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期

作者: 时间:2017-10-31 点击数:【

国际经济法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

石慧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着重强调的内容。就国际经济法领域内的创新人才而言,应当是知识具有先进性、思维具有创新性、能力具有实用性、语言具有复合性的人才。

一、课程内容的选择:中学为体

中西方对国际经济法的认识不同,课程设置也不同,使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课程内容的安排陷入矛盾中,这样的矛盾虽非一己之力所能破解,然而讲授者个人的目标取向却能巧妙地回避它。第一,立足于中国观点,保持对西方观点兼知的清醒。第二,重点选择实用性知识,其他内容给予一种研究式关怀。第三,密切跟踪国际最新动态,保证知识的开放性和先进性。

二、教学模式的采用:洋为中用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要法系,英美法系的法学教育一直为人称道,其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践行了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两大要旨,主要做法是采用案例教学法和法律诊所教育。通过教学模式的洋为中用,可以更有效率地促进国际经济法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但是,在教学模式洋为中用的过程中,也要充分认识到我国与英美法系国家法制背景的差异,有必要结合实际情况加以本土化。

第一,应用IRAC公式,改良我国的案例教学法。第二,采取对话式,改变单向讲授局面。第三,灵活安排实训环节,改进实践性教学。

三、教学语言的选择:西学为体

就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而言,应该尽可能多使用英语教学。首先,国际经济法教学要培养复合型人才,较高的外语水平是复合型的必备要素之一,涉外环境本身就有可能是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环境。其次,国际经济法的内容具有国际性,这些内容直接使用第一手英语材料,比起经过汉语转化后二次使用会更准确也更方便。

教学语言应当以西学为体,具体可以这样实践:第一,课堂上,在不影响专业术语准确表达的前提下,多使用简单英语。第二,适当采用英文音频或视频资料,作为课堂英语的补充。第三,课后营造书面英语资料的阅读氛围,作为语言环境的延伸。

总之,双语教学之于国际经济法绝不是可有可无或流于概念化形式化,鉴于国际经济法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涉外法律服务人才,只有知识具有先进性、思维具有创新性、能力具有实用性、语言具有复合性的创新人才才能胜任全球性的人才竞争,而双语教学正好以其视野的全球化、对中西方教学模式的融通以及语言的国际化的优势能够充分服务于这一创新人才的培养。

【摘自《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1.6】

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浅探

赵永平

一、高校英语专业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学观念陈旧。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果只能是强制记忆,英语的综合运用技能、以及对英语相关知识的自我构建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培养,使学生在英语实践方面仍然比较弱。

二是发展滞后。在综合实践教学模式中,教师把实践当成了学生英语技能的训练,只是单一地对学生的口语、会话、写作等能力进行训练,而且是重复性训练,没有针对性。

二、高校英语专业综合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

高校英语专业的综合实践教学模式,是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一种新型的英语教学手段,它立足于“一个中心、两个阶段、三种技能、多种形式”模式,即一切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通过分散实践教学和集中实践教学两个阶段,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应用技能,采取个人自主实践与教师组织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训练和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形式多样。

网络自主学习。使用多媒体网络自主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在教室的组织、指导下,参与到英语课堂教学中。

第二课堂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组织的活动中来,充当指导者、评价者的角色,指导学生进行一些有效地英语实践活动。

英语竞赛等。英语竞赛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适当的竞赛,鼓励学生勇敢地去参赛。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12.5】

四级过后的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现状与建议

王军平张敏

如何进行四级以后的课程设置,使得学生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实、提高语言能力,拓宽知识面,将所学真正转化成能为其专业发展服务的能力便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对目前状况的分析人手,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探究其根源所在,以期能使该问题引起大家的重视。

一.目前现状

1.关注四级通过率,打着提高综合能力的幌子,实施的是应试理念。就目前现状而言,四级考试成绩的好坏,小则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升学深造,大则影响到一个大学的声誉。大学英语的教学也被迫向四级倾斜。通过四级成为英语教学的一个明确并且硬性的指标。

2.教学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学校一般都没有在四级后继续进行后续的提高性教学安排,将近两年的英语教学空档让学生几乎近十年的英语学习功亏一篑。

3.学生还是被动的应试者,不具备自主学习提高的能力。由于四级前的学习是为了应试的学习,四级后的学习根本没有老师的指导,几乎完全靠学生的应试经验来学习。学生不可能、也没有机会全面提高自己的英语听、说、读、写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造成该现状的原因

1.四级过关率的社会影响误导了大学英语的教学。学校作为一个人才培养的社会单位,其必须面对社会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往往是只顾及近期效应,而忽视长期的目标。2.对四级后教学的误解。对于四级以后的教学应该有什么样的课程设置或者教学安排,如何真正地让学生在摆脱了四级压力的环境下真正地为了提高语言能力而进行学习,这完全不是简单地沿袭四级考试以前的教学模式所能达到的。

三.建议

1.完善课程安排,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和编排。对于大部分将来并不从事外语职业的人来讲,完全可以进行专门用途英语的学习,比如科技英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具体的专业英语等。

2.组织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塑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整体氛围。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在全学校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可以培养学生以英语为基础的广泛的兴趣爱好。

3.拓展教师的教学视野,提升教师的师资素养。对于四级后大学英语的教学,教师素质起着决定作用,但教学管理部门的认同,也将会对其教学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摘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科教论坛》2011.2】

论法学课程在保险学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中的作用

杨德齐

保险学专业的研究生作为高端保险人才,将成为我国未来保险业的主导力量,其专业视野、创新能力等素质将决定未来保险业发展的程度。而这与课程体系的设置密切相关。

一、从学科——宏观层面来看:法学对经济学有重要的补充作用

保险学从属于“经济学的范畴,法学对保险学的作用首先体现为法学与经济学的互补性。本文认为,为了使保险学专业的研究生了解法律的运行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应该在课程设置中适当增加“法律经济学”的内容。“法律经济学”是一门位于法学与经济学之间的边缘地带的新学科,经历了从纯粹的法学方法论到法学经济学交叉独立学科的过程。

二、从课程——中观层面来看:保险法的课程教学离不开民商法学基础

“保险法研究”是多数高校保险学专业研究生的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的教学必须以民商法的相关内容为基础。同时,保险既是一种经济关系,又是一种法律关系,其法律基础便是保险合同。此外,保险合同的纠纷也适用民事合同纠纷的法律救济程序,保险法的法律渊源还包括《公司法》。保险学专业的研究生要真正了解保险法,有必要同时学习民商法的相关内容。

三、从保险标的——微观层面来看:知识产权法的相关内容应作为财产保险学的重要补充

保险实务中缺乏“知识产权保险”这一险种,反映在保险学教育当中就是财产保险学的教学内容里缺乏知识产权法的相关知识。将财险承保标的扩展到知识产权领域已经是一种国际趋势,折射出了知识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产权保险制度的呼唤。本文认为,在我国建立知识产权保险制度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四、保险学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增加法学内容的具体建议

我国高校保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制自2006年起基本由三年改为两年,课程数量也随之缩减了很多。从目前各高校该专业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来看,绝大多数高校将课程集中在第一学年,而第二学年主要是专业实习和撰写论文,因此实际的课程学习时间一般只有一个学年。本文认为,鉴于民商法学相关内容对于保险学专业课程的重要性,保险学专业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当中可以增加一门“法学专题研究”课程作为“必修课”。考虑到该必修课具有一定的基础性质,宜将其置于第一学期开课。课程内容上至少应包括:法律经济学、民法总则、合同法、公司法和知识产权法等几个部分,任课教师应在每部分选择与保险学相关的内容、采用“专题”的形式上课。在课时安排上以54课时(即每周3课时)为宜,每部分内容可以分别由不同的老师授课。

通过增设“法学专题研究”课程的方式,培养保险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培养既懂法律又懂经济的复合型高端保险人才,既有利于“保险学”这门学科本身的发展,更有利于我国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摘自《中国大学教学》2012.3】

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李海军李钢

一、合格翻译人才的翻译能力构成

尽管不同学者对翻译能力的构成有不同的表述,但笔者认为,一名合格的译者应该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能力:双语能力、百科知识能力、翻译策略与技巧能力、翻译技术能力。双语能力指译者对翻译所涉及的两种语言在语音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语篇知识、修辞知识、文体知识等方面的熟练掌握。合格的译者必须具有宽广的知识面,也应该精通并能够灵活运用一些常用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翻译技术能力指译者对各种各样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以及网络信息资源的运用能力。

二、基于真实翻译项目的过程教学法与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培养

针对传统翻译教学的种种弊端,我们在翻译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基于真实项目的过程教学法。此教学法有如下几个优势:(l)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在其中起引导作用,因而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所有翻译教学内容都来源于真实翻译项目,与市场需求结合紧密。(3)教学过程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因此学生有时间和机会求助于现代技术和网络,锻炼了学生的翻译技术运用能力。(4)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翻译实践机会。下面,笔者将根据自己的翻译教学经历阐释一下基于真实翻译项目的过程教学法的具体操作步骤。

第一步,确定翻译项目。笔者所在的外国语学院承担了学校所在地市政府的英文网站建设以及每年的维护和更新项目。在同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每次谈判过程中,笔者会选一到两名学生参加,使他们了解客户的需求,学会如何同客户打交道并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

第二步,分配翻译任务。确定翻译项目后,笔者会从翻译项目中选出适量的、难度适中的翻译材料。然后将这些翻译材料分配给学生。

第三步,小组翻译。翻译小组领到翻译任务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翻译。

第四步,班级讨论。翻译小组派出代表,运用多媒体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译文,并讲述翻译过程中的所思所想,重点讲述翻译过程中的难点以及自己小组的解决方案。

第五步,教学评估。评估分为两个方面:教师评估和客户评估。教师根据翻译小组上交的最后译文和翻译日志,以及该小组在班级讨论环节中的表现对其作出评估。客户评估主要根据客户对翻译产品的满意度确定,可通过问卷调查进行。

【摘自《中国大学教学》2012.3】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版权所有 北方工业大学 丨 发展规划处 丨 电话:010-88802996 丨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