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期

作者: 时间:2017-10-31 点击数:【

~聚焦高校~

清华大学尝试课程创新

商业竞标式的课程设计,80多个小时连轴转的极限要求,清华大学的一项课程改革走出了截然不同的创新印迹。这是一堂创新型课程,名叫“跨学科系统集成设计挑战”,参加学生以清华大学本科一年级新生为主,来自工业工程系、精密仪器系、新闻传播学院和美术学院等20个不同院系,并被打乱分在8个小组。据了解,该课程的目的是让在校本科生广泛接触不同的学科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跨学科团队协作、项目控制与时间管理的能力。在整体方案展示中,经历了80多个小时不间断极限挑战的学生完成了许多作品,但解决技术难题并非课程的关键,课程负责人、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副教授顾学雍称,“我们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许多专家学者也认为,我国高校现有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必须改革,要从灌输式教学法转向启发式、开放式教学;要从学生个人学习,转向提倡团队合作学习;要从某一学科单打独斗,转到跨学科合作解决问题。不过这些颇具革命性的创新教学方法,一直只是小范围试点或实验,还没能大规模地在北大或清华的全校本科生中得到应用,更谈不上全国推广。创新课程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参与人观念的转变,更需要高校评价系统的转变。

【摘自《人民日报》2013.1.18】

复旦大学推出暑期国际课程

复旦大学2013暑期国际课程昨天正式推出。作为中外学生交流沟通的新平台,复旦大学2013年6至7月间举行的暑期国际课程项目,将推出包括14门学术课程及4个级别的汉语语言课程。该课程共计6个学分,参与学生可以选择两门学术课程和一门语言课程,结业后可以获得复旦大学正式的成绩单和证书。目前,包括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等众多国际名校承认复旦大学暑期国际课程项目中的课程学分。据悉,复旦本校学生也可以选修该项目中的课程。

【摘自《文汇报》2012.11.20】

大学语文课重实用还是重素养

事实上,理工科学生的语文素养问题在科研界已被讨论过一段时间。2009年,上海交大教授杨汝清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原院长饶毅就分别发表过相关文章。饶毅直言,“我的语文差,词不达意的时候不少”,杨汝清则认为,“‘语文’不单是属于文科的,也是理工科的必需”。

南开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文学院院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指导委员会主任陈洪教授指出,目前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两个层面,其中,第一个层面是:该不该开?开了开什么?饶毅认为,当代的理工科大学生不用增加语文教学,中学的就够用了。陈洪不同意这类说法,他觉得大学语文不可替代。他指出,大学语文并不是中小学语文的延伸。此前,苏步青曾表示:“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而语文不仅是社会科学的基础,而且是一切科学文化的基础。”第二个层面,主要是针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具体定位。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主还是培养学生使用语言工具的能力为主,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权重在高校语文教育中一直难以厘清。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说,“引导多读书,是大学语文的定位,也是这门课的基本功能”。温儒敏同意“语文基础论”,他认为语文素养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包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以及其所体现的学识、文风、情趣等人格涵养。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3.2.1】

深化高校课堂教学改革重在突破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苏志武

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从“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二元要素架构中来审视,要在观念和思路上有创新突破,要在习惯、定势和制度上有改革突破,在“质”和“量”两个层面推进“三转移”、促进“三精简”。

1.在“质”的层面,着力推进“三转移”

推进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首先就要努力实现主次结构变革,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使课堂真正成为教师和学生共有的课堂;推进教学从“课堂内”向“课堂内外结合”转移。课堂内外的“结合”突出了学生的“主角”地位,进而使课堂内和课堂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提高课堂教学的含金量,有效强化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推进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移。一方面要切实推进教学中心的转移、实现课堂内外的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改“被动学”为“主动学”,使学生进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乐学”境界。

2.在“量”的层面,努力促进“三精简”

相比欧美名校的课堂教学,目前我们普遍存在着课堂讲授时间多、学时多、学分多的三多现象,但“三多”与学生知识、能力的增长并未成正比。精简学时和学分既可以减少学生的经费负担,又可以把有限的、宝贵的教学资源集中运用到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进而实现质量提升和办学机制“对接”上的实质性突破。

【摘自《高教领导参考》2013.8】

大连理工大学

首批通识课程受大学生青睐

2013年春季学期,大连理工大学2011、2012级本科生可以自主选修24门通识课程。开课以来,共计5500余名学生参加52门次课程学习。首批课程包括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心智启迪和人文经典等5大类,含6门核心课程。

【摘自《中国学科报》2013.4.11】

哈工大为本科生开6门创新实验课

“MP3播放系统设计”、“高性能催化剂的设计合成”……这些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生正在开展的众多创新实验的项目。本学期,该校面向大二以上拔尖学生开设的6门创新实验课受到青睐,激发了本科生的创新热情。

据悉,该校的创新实验课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设的“高级电子学综合实验”为代表的模式。该课程与本科生培养方案相结合,是基于培养方案中已有实验课的扩展和提高,实验内容由部分原实验课内容和新开设的创新实验组成,学生成绩合格可抵相应课程学分和创新学分。二是独立开设的全校选修课模式。该模式的创新实验课完全独立于原有的课程实验,专门为学生单独开设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实验,学生成绩合格可获得创新学分或选修课学分。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2.10.24】

南开大学请学生督导教学质量,义务评审老师教学

张国

不久前,南开大学哲学院本科生胡小玲多了一个头衔——“教学质量信息员”。任课教师教课是否认真,同学日常学习状态如何,身为“教学质量信息员”的她会定期反馈给学校教务管理部门。按照规定,她将以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态度参与学生评教、期中听课与教学质量检查、期末考试巡考等教学改革和管理工作。

上任后,胡小玲接到的第一项任务是参与全校19门新开公共选修课的评审会。她与另一名理科学院的本科生作为学生代表,与评审老师一同审阅了课程的教学大纲和申报表,并针对课程的中英文名称、课程内容和授课对象范围等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学校认真听取了他们的看法,经过评审最终确定“生物技术导论”等11门新开课程。

“太有压力了!”胡小玲告诉记者,做梦也想不到可以给老师当评审。她说,希望今后能多参与这样的活动,加强与老师的沟通,努力使南开的本科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该校教务处工作人员表示,让学生评审公共选修课,正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作用,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鼓励他们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实践。

据了解,设立学生信息员制度是南开大学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举措,旨在充分掌握学校日常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运行情况,及时了解并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学生反映的有关教学和管理方面的问题,教务处将组织人员进行核查。

目前,南开大学共有学生信息员83名,覆盖全部专业学院各个年级。学生信息员每学年初选聘一次,覆盖每个学院的本科一、二、三年级学生。学校鼓励他们自行组织有针对性的调研等活动,提出建议和意见。为了扩大信息来源,教学质量信息员的联系方式将在院系公布,全院学生都可以通过他们向学校反映情况。

这份工作无任何经济“报酬”,不过胡小玲同学很有成就感。她说:“我的意见得到学校充分的重视,让我深切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3.4.26】

神课老师的神奇考试方式

刘爱华

考试不划定范围;考题可能无标准解、唯一解,甚至无解;考试时要对题目有所筛选,因为不可能全部做完;学生还可以自荐考题获得加分……您见过这样新颖的考试方式吗?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物理”课教师丁泽军的考试说明幻灯片被学生传上网络,一时间引来无数网友的赞叹,这门课也被称作“神课”。丁泽军鼓励学生自荐考题,要求是必须原创,难度要恰当,另外还要注意考题的体裁形式。“我想借助这种方式,锻炼学生的原创能力”,丁泽军说。除此之外,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也有加分的机会,有些课题是丁泽军布置的,学生也可以自主设计课题,课题的构思需要原创,并且要有相当的编程难度才行。“我希望学生能够应用这门课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个有挑战性的未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摘自《科技日报》2013.1.22】

北京交通大学积极推进形势与政策的课程改革

北京交通大学高度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实效性,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不断改革,根据学生的需要,把握学生特点,丰富课程的形式和内容、改革考核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了解学生需要,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形教课实效性

学校学生工作处、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定期召开座谈会征集学生的意见,在每学期末的考试中都会以试题形式征求学生的课程意见;还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网上征求意见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需求,并据此在授课内容、组织形式、授课方式、教师配备方面进行了深度改革。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实际情况,分类确定教学方案。为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北京交通大学采取各种措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是校领导坚持为学生上“形势与政策”课,校党委书记曹国永、校长宁滨、校党委副书记颜吾佴、高艳都先后多次为学生讲授“形势与政策”课,学生反响热烈。二是有效将“交大大讲堂”与学生“形势与政策”课对接。“交大大讲堂”是由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在我校举办的系列学术活动之一,汇聚名师名家、探索理论前沿。自2009年举办以来,达40余场,涉及金融、房地产、物流、农业等热点问题。三是结合“形势与政策”课涉及学科多的情况,充分利用校内专业教师资源。根据课程内容聘请不同专业的资深专家、教授授课。四是增加了“形势与政策”课的导论教育;以服务大学生成人成才为目的,将行业教育纳入到“形势与政策”课中。

二、丰富教学形式,改革考核方式,提高课堂吸引力

为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北京交通大学多措并举,丰富教学形式,改革考试方式。一是以“科学设计+自我教育+激发兴趣”为方法,找准教育的切入点。课前教师提前通知学生上课内容,要求学生做好前期准备,在课程开始时通过或是通过网络热贴、学生提出疑问的方式引出课程内容并展开讲述。二是以“基础知识+时事发展+热点关注”的形式体现知识点的系统性。授课时,注意加强对问题内容、背景、国家政策措施、解决方法等相关方面的诠释,使学生通过课程对该领域的基础知识系统的了解。三是以“多媒体形式+实践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组织形势政策课的教学形式。在总课时中专门规定2个课时作为调研实践部分,将调研内容和教学主题统一起来。学生在相关课程组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自己选定的调研报告或相关论文。授课环节通过理论分析、历史认知、现实感受的安排让学生体验科学方法的正确,在学习过程中学会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的立场、方法。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多媒体方式改进现行教育方法。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日常教学体会,总结发表了《时尚元素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应用》。四是以“调研论文+出勤率考核+开卷考试”的组合方式进行考核。开卷考试能督促学生对本学习内容和形势政策的全面了解,调研论文则能考察学生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能力。

自改革以来,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91.6%的同学认为目前“形势与政策”课在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的改革,提高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增强了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

【摘自《高教领导参考》2013.8】

西南大学精心打造含弘大讲堂

营造浓厚的研究生治学氛围

西南大学积极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创办“含弘大讲堂”,搭建面向研究生的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推动研究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一)凝聚一个理念,深化“含弘大讲堂”的本质和意义,把握研究生育人精髓。

“含弘大讲堂”以活跃研究生学术思维、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和浓厚校园学术氛围为己任,凝聚成“弘扬优秀文化、传承西大精神、展现名师风采、打造育人平台”的研究生育人理念。根据学校的发展和育人需要确立各不相同、特色鲜明的主题,邀请知名学者、各界精英、优秀学子等与广大研究生面对面地进行思维碰撞,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引导作用和优秀学子的示范作用。

(二)依托两大平台,保证“含弘大讲堂”的覆盖和参与,全面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

一是开设“含弘名师讲堂”,讲堂聚焦于国际前沿的学科领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做客讲堂。在不断的传道、授业、解惑与相互交流中充分发挥贴近学科、满足学生学术研究所需的重要作用。二是开设“含弘学子讲堂”,从二级培养单位设立的分论坛中遴选出优秀学子在全校公开宣讲,结集出版优秀作品,为优秀学子提供展示才华和交流思想的舞台。

(三)突出三大特色,体现“含弘大讲堂”的性质和理念,创建研究生组织品牌活动。

一是导向性。学校以“含弘大讲堂”为阵地,培养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独立自强的人格品质和发奋上进的精神风貌,对提高研究生学术道德修养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二是丰富性。“含弘大讲堂”积极扩展学术讲座涉及的学科领域,深化学术讲座的内容深度,几年来共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政要达120余人,涉及人文社科、理工科、农学等诸多领域,以“博”、“雅”之风陶冶研究生艺术情操,开阔学术视野、丰富学识积淀、提升综合素养。三是自主性。“含弘大讲堂”由学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管,研究生组织负责实施。联系名师、设计主题以及讲堂宣传等都是由研究生干部们自主进行,充分显示了青年学子的学术自觉性。

“含弘大讲堂”创办六年来,共举办“含弘名师讲堂”和“含弘学子讲堂”260余场次,其理论成果已汇编成《含弘论丛》书系,目前已出版发行两辑在研究生中广为传阅。

【摘自教育部网站2012.12.20】

宁波大学探究式课程激发学生潜能

教师怎样把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到各门课程中,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出大量“会学”的人才?宁波大学较早开展了探究式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善于学习,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提供师生共享成长快乐的舞台。其基本模式是:探究对象—提出问题—方案设计—解决问题—检验结论,主要特点是“问题导向、多维互动、自主参与”。让学生在提问中求识,在解疑中学习,用问题激发教与学、学与学之间的有效对话。宁大教务处副处长李学兰认为,探究式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是提升学生问的意识和问的能力。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2.10.26】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版权所有 北方工业大学 丨 发展规划处 丨 电话:010-88802996 丨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