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在争创世界一流学科中的战略选择
创建世界一流学科是回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和期待的必然选择,是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应承担的时代责任和自身矢志不渝的追求。为此,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需要有宏观的审视和长远的战略谋划,周全部署,优化资源配置,注重过程管理和绩效考核,早日实现一流学科建设目标。下面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提出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三个坚持”:
1.坚持“中国特色”,以增强推动我国行业发展能力为重点,制定和实施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规划与行动。一流学科建设本质上是高校服务社会与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能否为我国行业和区域解决发展的障碍提供一流的技术、一流的咨询和创新型人才等,是衡量一所高水平特色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以谋求人类与地球的和谐发展为使命,以追求“学术卓越”为导向,积极面对我国国土资源行业实施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和发展转型,通过成立地球科学战略规划领导小组、特色工科战略规划领导小组,进行总体规划,明确科学研究的突破领域、领先领域和培育领域,联合开展地质调查、找矿突破等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切实解决国土资源地矿行业的重大技术创新难题和产业发展瓶颈。与武汉市共建武汉地质资源环境工业技术研究院,强化学校工科的科技成果转化,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2.坚持“世界一流”,以国际一流标准、大力开展国际化,推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概念的比较范畴,只有把行业特色大学目前的优势学科发展放在国际视野中,坚持用国际学术标准来衡量、引领和推动其发展,持续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之成为真正的“世界一流”。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认为坚持国际标准、实施国际化是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建设一流学科的有效途径。目前,一是在着力系统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建设标准、人才培养标准、学术研究标准和管理标准等,建立起适应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的标准体系。二是地球科学要选取国际上顶尖的同行作标杆,找准差距,借鉴国际同行的发展经验,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学科。三是地球科学以及其他学科要瞄准国际学术前沿、新趋势,通过建设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加强以我校创建的“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为基础的国际协同创新,积极参与或牵头组织国际和区域性重大科学计划,大力增强学术创新能力。四是通过成立“丝绸之路学院”、“约旦研究中心”等机构,参加“中约大学”建设,加快开展“一带一路”的区域国别研究和地质矿产环境研究,合作培养人才,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需求。
3.强化绩效评价,坚持推进以学术卓越为核心的综合改革,为世界一流学科保驾护航。《总体方案》所明确的5点建设任务是对推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系统要求,要求在建设方案中体现系统性、全面性和协调性。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注重建设的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价,针对学院、学科、教师进行建设任务和目标的科学分解,和压力有效传导,学校正以积极推进地球科学学院试点学院改革为契机,着力构建开放竞争的教师管理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科研团队建设模式,整体联动,最终形成激发每一位教师的学术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创新文化氛围。二是加大人才队伍引进与培养力度。近两年来,我校成功引进了“矿床学”、“先进控制与智能自动化”等领域的研究团队;面向海内外成功招聘多位优秀中青年学者担任相关学院院长。三是强化研究生导师遴选与审核管理、教师的聘期管理。坚持按考核标准,对没有达到考核要求的少数教师给予低聘、转岗等分流通道,同时启用新进教师的“Tenure-track”制,逐步形成师资队伍的动态管理。这些举措都有力营造出“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氛围。瞄准世界一流全面改革创新努力创建独具中国科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万立骏
建校至今,特别是“211工程”“985工程”实施的20年中,中国科大办学条件和科教水平早已不可同日而语。然而,与加州理工、麻省理工等世界一流大学相比,中国科大仍有较大差距;与国家和人民对学校的殷切期望相比,中国科大仍有较大差距;与学校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与时代重任相比,中国科大仍有较大差距。故此,在“统筹推进两个一流”中,学校将同力协契,奋勉直前,突出“学科建设”“制度构建”和“协同育人”三大主题,开展综合改革,实施立体创新,推进多元协同,奋力实现学科体系一流、体制机制一流和科教水平一流。
1.“三位一体”,围绕学科建设基本任务,实施学科体系整体跨越计划
一流大学建设的基本任务和核心工作是学科建设,拥有若干一流学科是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基本标志。在“统筹推进两个一流”新的征程中,中国科大将充分整合学科资源,构建并实施“基础学科群、工程与高技术学科、新兴交叉学科”三位一体的学科体系整体跨越计划,建设具有中国科大风格与特色的世界一流学科。
一是实施“基础学科群争创一流计划”。基础学科是中国科大的立校之本和发展之基。学校将强化基础学科创新传统和集群优势,发挥其先锋引领作用,率先进入国际一流行列,以此带动学校整体学科水平的提升。在“统筹推进两个一流”期间,学校将全力加强在基础学科和前沿领域的布局,通过“鼓励自由学术探索”和“参与重大基础研究”的双元支持模式增强学校在原始创新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能力;瞄准科学前沿问题、技术前沿问题和人类前沿问题,形成基础学科和前沿研究课题项目群、科研平台群、创新团队群和学术领袖群,构建基础前沿学科活力保持与提升机制,全力产出世界一流的科研创新成果;重点加强数学物理学科群、化学材料学科群、生命科学学科群、地球空间学科群、医学学科建设,重视基础研究应用化和产业化辐射作用,以基础学科的系统性原始创新为牵引,带动和促进学校工程技术等学科整体实力的提升。
二是实施“工程与高技术学科高峰计划”。在中国科大创办之初,就形成了“理工结合、科学与技术结合”的学科融合发展模式,依托强大理学基础发展高水平的工程与高技术学科是中国科大长期葆有的鲜明特色。在“统筹推进两个一流”期间,中国科大将继续秉承传统,发挥优势,坚持“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区域创新发展、依托重大科技专项”的“顶天、立地、聚焦”原则,全力推动工程与高技术学科由“学科高地”向“学科高峰”的转变。未来一段时期,学校将紧紧围绕信息技术、纳米材料、先进制造、智能装备、能源环保、公共安全等工程科技前沿的重大问题,凝聚工程学科群力量,在重点领域取得重大工程技术研发突破;依托大科研平台、大科学工程和大科技装置等创新平台的构建和重大科技专项的组织申请,推进高技术学科的集群式、协同化、板块型快速发展,在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系统平台开发应用等层面上开展高技术学科群协同创新研究和高端人才联合培养工作。
三是实施“新兴交叉学科率先突破计划”。在急需、空白、尖端、前沿领域奋力探索,发展新兴交叉学科,服务国家战略部署,既是中国科大的立校初衷,也是中国科大的办学担当。在“统筹推进两个一流”期间,学校将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部署,结合本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瞄准理工学科前沿,优化基础与应用学科结构,构建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机制体制和组织模式,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建立健全有利交叉学科融合的评价体系,制定更加灵活的人才聘用与职务晋升政策、建立更加科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团队工作绩效考评标准;设立交叉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专项基金,在资源配置上对新兴战略交叉学科建设与发展给予倾斜。
2.“三制并举”,围绕综合改革重要部署,构建现代大学先进制度体系
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来看,世界一流大学是由先进的科研体制、完善的制度体系和有效的运行机制构成的具有良好治理生态的学术体。《统筹推进方案》也将现代大学先进制度生态构建作为国内高校冲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突破口。据此,学校将围绕一流大学综合改革重要部署,实施“三制并举”:推进以建设卓越科技创新体系为目标的科研体制改革、推进以深入实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章程》为抓手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推进以人才队伍优化为重点的内部治理机制优化。
一是推进以建设卓越科技创新体系为目标的科研体制改革。构建卓越的科技创新体系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在“统筹推进两个一流”期间,学校将建立适合大学的卓越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催生变革性技术,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完善科技战略规划与学术决策机制,成立学校科技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加强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并积极组织杰出学者参与国家科技计划的组织酝酿,为国家承担更多的重大科研任务;建立适应不同类型科研活动特点、跨学科层面的科研组织模式,构建以重大平台为依托、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目标导向的集体攻关模式和以学院为支撑、以重点实验室为节点的卓越科技创新体系;改革适合大学科研活动的特色管理模式,建立项目(人才)、平台、成果一体化的科研管理体系;探索建立政、产、学、研、资结合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制机制,构建高效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推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市场应用和资本运营的有机结合。
二是推进以实施《中国科大章程》为抓手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保障民主管理、推进科学发展的制度基础。在“统筹推进两个一流”期间,学校将以《中国科大章程》为蓝本,加强顶层设计,理顺内外关系,为各项改革任务的深入推进提供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保证校长依法行使职权,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进一步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探索建立政校分开、管办分离、依法办学、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探索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协调互动的治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大学治理架构;探索新形势下校、院两级的权力结构形态和管理职能定位,在增强学校层面的宏观调控能力的同时,适当扩大学院的资源支配权和办学自主权,充分发挥学院的办学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推进以人才队伍优化为重点的内部治理机制优化。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人事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是先导,人才队伍的引进与培养是核心。在“统筹推进两个一流”期间,学校将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重视海外人才引进与后备师资培养,构建以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的持续、协调、有效的人才队伍建设体系。探索与学科特点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建设模式,以保持优势学科、加强重点发展学科、支持新兴交叉学科为出发点,优化各学科教师的比例和结构;建立完善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加大海外高端人才引进力度,推进人才队伍的国际化,并推行柔性考核制度,完善引进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推进、深化学校、学院和青年教师“三位一体”的青年教师培养体系;实行三元结构薪酬制度,构建以岗位绩效薪酬为主体、兼顾公平的薪酬分配体系,同时建立健全构建于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之上的动态调整机制。
3.“三元融合”,围绕人才培养根本目标,创新产学研及中外协同育人模式
培养一流人才是一流大学的基本使命和核心职责。《统筹推进方案》要求高水平大学实现关键环节突破,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产教融合、科教协同育人,完善高水平科研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在“统筹推进两个一流”中,学校将立足“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高端人才培养特色与传统,进一步适应国家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联合政产学研用等多元组织,立足学术型、应用型和国际化人才培养,推进科教、研用、中外“三元融合”,协同构建“科教融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研用结合培养复合应用人才、中外联合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立体化、全方位、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模式。一是科教融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所系结合、科教结合、理实结合”是中国科大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法宝。在“统筹推进两个一流”期间,学校将依托重大科研平台,培养优质学术人才。完善“两段式、三结合、长周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本研一体化长周期培养,探索培养国际一流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和技术类高端人才的有效途径;全力依托学校微尺度、同步辐射、沈阳材料科学三大国家实验室和稳态强磁场、托卡马克等重大装置以及2011协同创新中心、中科院合肥大科学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实现理工一级学科大跨度整合发展,产出重大成果,培育一流团队,培养一流人才;联合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南京分院、沈阳金属所等科研院所,以共建大科学中心、推进双方研究生教育深度融合等举措为抓手,探索形成研究型大学与科研机构深度融合、协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创新型办学模式。
二是研用结合培养复合应用人才。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是高水平大学在新形势下履行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双重职能的有效途径。在“统筹推进两个一流”期间,学校将重点结合区域发展需求,进一步推进复合应用人才培养工作。探索校地合作新模式,积极争取国家、地方政策支持,把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统一;充分利用苏州研究院、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常州联合培养基地等实践平台,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快相关领域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进程,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为抓手,探索与各类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联合建设应用型科技平台、中试基地和产业化基地的模式,提升学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和影响力,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实训机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打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与国内知名企业签署联合建设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合作协议,帮助大学生和研究生掌握创业技能,提高创业管理能力,为国家孕育一批高素质的创业者。
三是中外联合培养国际化人才。国际化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基本特征。在“统筹推进两个一流”期间,学校将继续坚持以科研国际化带动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战略,通过加强与国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实质性合作,积极引进海外优质资源,以全球视野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学校科研国际化优势,加大对国际一流人才的吸引力度,面向全球招聘师资,同时引进国际著名大学的教授利用学术休假到我校开设长期课程;建设具有特色的国际学院,逐步提高学校专业英文课程的覆盖面,力争形成若干个以一级学科(覆盖本、硕、博)为基础的全英文学位课程体系;加强与中科院相关研究所的留学生教育培养合作,发挥研究所在导师队伍、科研实践训练及国际科研合作等方面的优势,在留学生培养中提高质量、扩大规模、增大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