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期

作者: 时间:2017-10-31 点击数:【

(六)基于微型项目式的电气类专业实践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

成果形式:包括5部教材、9篇教改论文、1套实践实训装置、1份教学实践案例、1份应用与推广证明。

主要内容:1.建立了模块化、积木式电力电子技术实训平台;2.开设了多个微型项目式、以目标为导向的创新型实训项目;3.校企结合、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4.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成绩斐然;5.提高了青年教师专业技能与教学能力;6.教材建设与教改论文成果显著。

创新点:1.建成了能充分激发学生内在驱动力与创造力的实训实践平台,形成了立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2.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OBE实践教学模式。3.提出一种创新的实践教学模式。4.微型项目式的实训实践教学有效消除专业课程之间存在的断层,将电气类专业课程体系串联起来,消除课程“孤岛效应”,实现了多种教学目标的有机统一。

实践应用与成效:电气类专业实践系列课程教学改革自开展以来成效斐然,适应了现在国家提倡的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理念,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每届服务电气专业、新能源专业共6个本科班180人,学生受益面广,解决了学生综合能力不足的问题,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电子竞赛成绩。目前,我校电气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训平台及实践教材《电力电子技术与运动控制系统综合实验教程》已经推广应用于多个高校电气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主要包括: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广西大学、东北大学、青岛大学等。

(七)聚焦特色、多维拓展、立体建构、主体联动——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建设(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

成果形式:学生科技活动获奖、教师教学工作获奖、教改论文、教材等。

主要内容:面对国内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开办时间短、专业标准涉及道路交通少、其他高校可借鉴经验不足等问题,我校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集教学团队集体力量,从本专业交通控制特色出发,通过教学环节的多维拓展,充实专业教学渠道;通过教学内容的立体构建,深化专业教学内涵;通过教学团队与教学形式的主体联动,提升专业教学品质,通过四年多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创新点:1.扩展专业教学形式、深化分层教学模式的顶层设计创新理念。2.挖掘教学形式内涵,打造立体化教学新模式。3.建设多主体联动闭环教学结构,两层次提升专业教学品质。

实践应用与成效:1.专业特色优势逐渐显现。我校成为全国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联盟牵头单位,承办了第二届全国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建设研讨会。2.升学就业态势良好。第一届毕业生考研升学率平均30.7%,部分毕业生与海信、首发、中建等知名企业签订就业合同。3.实验室建设效果显著。已建成交通控制实验室、交通仿真实验室、交通检测实验室、交通机电工程实验室、车联网实验室等,20余所高校到我校就实验室建设交流。4.实践动手和专业应用能力显著提高。每年有30%的学生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和实验设备研发活动,平均95%以上的学生参加每年8次的交通设计与交通仿真项目培训,自行开发设备均已装备本校实验室,并推广到多所其他高校。5.大学生科技活动成绩斐然。每年有82%的学生参加校、北京市、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累计获得了包括国家级奖、省部级奖在内的30余项学生科技竞赛奖励。

(八)“教、学、做、用、研、创”六位一体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机械与材料学院)

本成果共发表教改论文:中文核心3篇、国际会议1篇、国内会议3篇;出版教材2部;获国家级、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75项;成功申报北京市高校校内示范创新基地1个。

主要内容:1.面向创新实践教学供给侧改革,经过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提出了“教、学、做、用、研、创”六位一体、无缝融合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通过该教学模式先后研制出了系列化的3D打印机、羽毛球机器人、室内智能导航平台等具有代表性的创新作品,申请国家专利12项。2.以“面向工程、机电融合、强化应用、激发创新”为导向,推进“教、学、做、用、研、创”六位一体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建成了3D打印技术创新研究平台、工业4.0创新应用平台、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平台、传感与工程测试技术研究平台等8个方向的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建成了特色鲜明的北京市校内示范创新基地。3.基于工程文化和创客文化融合,推进“教、学、做、用、研、创”六位一体创新团队建设,建成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实践团队。

本成果实践以来,人才培养效果显著,学生参与创新实践获得的积极性大幅提升;创新作品数量上快速增长,质量上快速提高,制作周期大幅缩短;实验室规模化开放、深度开放变为现实,示范辐射效果日益显现,直接受益学生2000余人,累计面向北京市中小学、兄弟学校开放500多人次,累计接待国内外参访客人160多批次,扩大了人才培养模式的示范辐射效应。

(九)基于全方位开放实验室的机械类专业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机械与材料学院)

1.创建了全方位开放实验室的全新运作模式,为专业教学提供了实践保证

本项目创造性地提出全方位开放实验室的全新运作模式——结合国家贫困生资助制度,实验室以贫困学生助教自主管理为主,每周开放时间可高达70小时。以此模式为基础,几年来成功开设了多个大型普惠性开放实验项目,受益学生达1700人次。该模式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和推广性,来自全国各地、澳洲、非洲、美洲的参观者络绎不绝,刘瑛老师还多次受邀在校内外进行经验推广。

2.积极引进和开发新媒体教学手段,建立立体教学资源库

因材施教的原则对课堂和开放实验室的实践提出如何帮助学生在不同时段以不同速度学习的问题,本项目积极引入和开发新媒体手段,为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实践建立了丰富的立体教学资源库。

3.创建了学生自主实践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

全方位开放实验室的运行模式和立体教学资源库的建立,为学生自主实践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奠定了基础。这种模式打破了教学与实践的时空限制,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实践不足问题。

4.学生在各类专业竞赛中频频获奖,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

上述三项创新和实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热情,学生在各种专业赛事中频频获奖,涌现出大量优秀学生作品,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全面提升。

5.辐射基础教育,被评定为北京市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基地

2015秋季和2016春季,机械系的电子机械创新开放实验室已接待620余名中学生参加科学实践活动,为不拘泥于学校阶段的“大教育”事业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十)基于CDIO理念的4C式模式在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中的探索(建筑与艺术学院)

成果形式:学生作业获奖、教师主持和参与纵向科研和横向科研、发表论文专著

主要内容:课题组导入“CDIO”理念,并以此为原则,针对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背景,提出了联系(connect)、建构(construct)、反思(contemplate)、延续(continue)“4C”式教学模式,构建开放的教学体系,强调互动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制约建筑及城市设计的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因素,重视社会调查,以此为依据确定具体的设计目标,并解决相应的设计问题。

创新点:思路创新——“CDIO”理念的导入;模式创新——“4C”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实践应用与成效:课题组坚持上述教学模式与方法,取得丰硕的教学成果,指导学生获得全国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评选的大学生优秀设计作业等各级奖项共计24项;结合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课题组主要成员在各类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及教学研究的论文30余篇,及时总结教学成果与思路;积极组织高年级学生参与设计实践,完成30余项代表性工程,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十一)基于认知规律的力学教学体系构建实践(土木工程学院)

成果形式:教研教改报告,力学教学体系。

主要内容:1.教研。制订力学课程及体系,研究报告1份,教改论文4篇。2.精品课。理论力学等2门课。3.开放实验项目4项,97人参加,10篇论文。4.学科竞赛。3个竞赛,100余人参加,2个项目成果参展。5.获奖。区科学技术1等奖,全国力学专业和力学课程优秀学生1人,全国基础力学讲课比赛3等奖。6.实习。10余人结合道桥设计及路面测试、施工等。7.产学研基地。在北京、天津、绍兴建立3个产学研基地。8.大创项目。太和殿结构,论文2篇,《建筑结构》录用1篇,研究报告1篇。9.实培项目。结构及抗震性能研究,论文2篇。10.交培项目。创业类支持计划项目,2名学生参加。11.双培项目。教师队伍建设,虚拟教学团队建设。12.仿真实验。工程力学与道路与铁道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0个。13.公选课。2门科普类课程,选课人数2016年春季2143人。14.力学小组。力学类提高课3门,每届120人。15.服务社会。与中关村石景山园区合作智慧城市发展对策研究及规划建设。16.力学建模。建立分析研究模型30余个。17.力学考研。三大力学考研成绩逐年提高。

创新点:基于认知规律构建力学系列课程的专业基础、提高、应用功能。基础以3大力学为抓手,狠抓力学概念,习题训练,打牢基础;提高以材力等3门力学提高训练课及两门科普公选课为平台,考研激励,建立力学学习研究小组,组织4个校内及国家级力学及结构拓展大赛,创新性及4个开放性实验,仿真实验,融合市大创、双培项目,锻炼力学应用及科研能力,建立力学古建道桥类模型30余个并撰写论文;应用以市交培项目、3个产学研基地、专业实习为基础,和园区合作,为项目及毕设准备。形成力学学习(课程、训练)-提高(建模、论文)-应用(毕设、考研)系列体系。涵盖大二到大四过程。将经典力学形象化、直观化、应用化,应用于毕设力学专题,力学考研人数不断增多,成绩大幅提高。

实践应用与成效: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百名以上学生得到力学素质拓展,完成力学古建、铁路框架桥研究,4个竞赛近200人参加,多人多组获奖,2项目参展。20名学生参加市大创、实培、交培项目等3项,市双培项目17名到交大学习。论文5篇,核心2篇,投稿2篇,研究报告1份。4门提高及科普课,建立力学小组。获区科学技术1等奖,20人参加假期专业实习,3个产学研基地建立,与中关村石景山园区合作。建立各类力学及结构模型30余个使力学直观化,土木类考研力学成绩及考研率大幅度提高,形成浓郁力学氛围。

(十二)工商管理实践整合项目组织模式与组织实施研究(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内容:1.确定整合实践项目目标。我校MBA的培养目标是促进学生开启管理心智、转换思维范式、更新知识结构、提升管理技能。2.研究出适合的实践整合项目组织模式。主要采取小组成员+校内指导教师+校外导师的模式。3.固化了实施流程,保障整合项目质量。实施流程是:学生成立项目小组,在校内+校外导师双重指导下,深入企业进行咨询,提交项目建议书+项目诊断报告+项目咨询报告,以团队答辩形式向企业和指导教师进行汇报。4.开拓了一批整合实践项目基地和校外导师资源。项目创新设计出以咨询成果换咨询项目的平台服务,与石景山科委、工商联密切合作,在科委和工商联平台上发布咨询项目需求,征集企业咨询业务。截止到目前,我们已为19家企业进行了19个项目的企业实践整合项目。

解决的主要问题:解决了培养方案目标实现与培养过程脱节问题;解决了咨询团队能力短缺和成果质量偏低问题;解决了分散管理、企业配合紧密度不高、进度不合拍问题;解决了实践基地、企业导师不足问题;解决了学员眼高手低或由于行业局限性导致创新创业意识差、胆量小、能力不足问题。

创新点:1.创新MBA培养模式。该成果打破教学、实践脱节的既有培养模式,通过真实企业管理咨询项目运作,整合校内外资源、整合知识体系、整合科学方法与管理经验,以此提升MBA学生培养质量。2.优化流程提高控制效果。该成果设计出合理的控制流程以保障咨询质量。

实践应用与成效:成果已成功应用到MBA培养体系中,目前我们6届学生已经对19家企业进行了19个项目的企业实践整合项目。项目得到了合作企业、学生、教师、社会各方面的良好反馈,大多数咨询方案得到企业采纳和应用,为被咨询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做出了贡献。同时,学员通过整合实践项目,有效整合了知识点、知识面形成了知识体系,并把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实践,锻炼了真实的管理能力。项目推广过程中也为我校MBA教育积累了真实的案例素材,这些案例都应用到各个课程教学之中。发表论文《工商管理实践整合项目组织模式与组织实施研究》并在深圳MBA论坛上作主题发言,受到各学校欢迎。咨询实践整合项目于2014年评选为中国商学院学子心目中最具潜力的MBA项目。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版权所有 北方工业大学 丨 发展规划处 丨 电话:010-88802996 丨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