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期

作者: 时间:2017-10-31 点击数:【

·政策走向·

教育部党组关于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

等中央领导同志教师节期间讲话精神的通知要求

一、提高认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要求和部署上来

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贺信和讲话以及国务院印发的几个重要文件,站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战略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战略思路和重点举措,是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的进军令,开启了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历史新篇章,标志着教师队伍建设进入了历史新阶段,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落实责任,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要适应人民群众接受更好教育的新期盼,充分认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意义,全面落实责任,切实加大投入,完善政策措施,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一)均衡配置办学资源。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提高保障水平,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以及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关心扶助孤儿、流浪儿童等需要特别照顾的学生。

(二)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改善教师的初次配置,继续实施并逐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发挥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的示范引领作用,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

(三)规范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科学制定学校规划布局,努力满足农村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义务教育需求。

(四)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能力为重,积极开展教学改革试验,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判断,鼓励创新思维、激励个人兴趣。合理设置课程和课程标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

三、全面推进,努力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充分保护、调动和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更好教育的迫切需要。

(一)把师德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学术规范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和管理全过程。

(二)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启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三)建立健全教师管理制度。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健全新进教师公开招聘制度。

(四)切实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和待遇。健全教师社会保障制度,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

四、深入宣传,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

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广泛学习宣传中央领导同志贺信和讲话、国务院政策文件精神、先进教师感人事迹、“两基”重大成就和各地各校经验成果,努力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一)深入宣传新政策新举措。要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

(二)深入宣传模范教师感人事迹。要深入挖掘教师队伍中的先进典型,推出一批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学名师。

(三)深入宣传“两基”重大成就。要深入宣传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深入宣传“两基”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义。

五、周密部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努力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形成责权明确、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制订落实方案。要围绕国务院文件确定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等,从实际出发,尽快提出本地区本单位的具体落实方案,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出台配套政策。要坚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着力解决广大教师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三)强化督导检查。要认真落实即将颁发的《教育督导条例》以及教育部印发的《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办法(试行)》《关于加强督学责任区建设意见》等文件,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形成督政、督学、质量监测等健全的教育督导工作制度。

【教育部网站 2012.9】[page]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对全面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发出了新的动员令。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懈拼搏,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奋力攻坚,今日的中国,已从人口大国转变成为人力资源大国,正在向人力资源强国昂首迈进。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我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日益巩固的十年,是我国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十年,是我国教育普及水平持续提升的十年,是我国教育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十年,是我国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的十年,是我国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十年。总之,党的十六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教育事业更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也必将是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世纪。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站在了新的起点,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基本解决“入园难”问题;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巩固率达到95%;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扫除青壮年文盲。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2.4年提高到13.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1.2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

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将是我国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的十年,将是我国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的十年,将是我国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的十年,将是我国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的十年。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要着眼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和突出矛盾。要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系统推进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入保障机制改革,力争取得新突破。要以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为突破口,以制度建设为导向,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经验和做法加以制度化,着力完善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学校制度、民办教育制度、教育督导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持续增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制度保障。

【《光明日报》2012年09月21日】

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

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也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一项重要任务,破解创新人才培养不足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当前培养创新人才重点要从三个方面入手—转观念、改模式、强师资。第一,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第二,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是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第三,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在教师。

在过去一年多来,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228个高等教育项目中,有60多项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目前重点在推进上有四项工作:一是在19所高校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二是在193所高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卓越医生。三是在17所高校推进“试点学院”改革。四是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当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结构调整是重要的基础和前提。结构调整的任务,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导向、两个重点”。一个导向,就是要使高等教育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来支持现代产业体系和国家创新型体系建设,服务加强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和文化繁荣发展的需要,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中国特色城镇体系的建设。两个战略重点,一个重点是在人才培养的结构上。要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第二个重点是在区域结构上,要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

应该讲,实践能力培养是目前人才培养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我们今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从国内的实践和国外的经验看,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考虑。第一,高校要把实践育人摆在重要位置。第二,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学生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第三,完善激励政策,调动各方积极性。第四,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摘自《教育与职业》2012.3)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版权所有 北方工业大学 丨 发展规划处 丨 电话:010-88802996 丨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