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期

作者: 时间:2017-10-31 点击数:【

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一、高校体育教学对人才培养的独特作用决定了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一)根据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二)着眼于长远学生的“终身教育”意识。(三)适应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要求从业者一方面要不断学习新的科学技术,另一方面也要有积极进取的竞争意识、百折不挠的意识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四)加强适应性身体训练,培养大学生对未来工作的身体适应能力。

二、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与实施

(一)加强师资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在此过程重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队伍建设;二是课程教学队伍结构与整体素质建设;三是课程队伍的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建设。(二)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精品课程之所以“精”,首先体现在课程内容上,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有先进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导相结合的新型关系。(三)加强体育场馆建设和高水平教材建设。(四)按照一流的教学管理目标、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

摘自《中国成人教育》彭坤/文

思政课课堂教学新探


一、在教学内容上构建“三典式”教学模式

即以“典型教育素材”引领思政课教学,以“典型教学案例”充实思政课教学,以“典型乡土资源”丰富思政课教学。

二、在教学方法上构建“四法式”教学方式

几年来,我们注重使用互动法、探究法、再现法、调研法,逐步构建起“四法式”教学方式。互动法又称过程互动教学法,是指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把主、客体充分调动起来,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之方法。探究法又称问题探究教学法,教师可随时抓住教学中学生关心的热点、疑点问题,组织学生探究。再现法又称情景再现教学法,是指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与手段再现内容情境,烘托课堂气氛,引起学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调研法又称调研式实践教学法。调查研究法可以通过访谈、问卷发放等方式了解调查现象,可以采用二手资料分析法研究问题。

三、在空间上实现网络媒体拓展

网络媒体可以加强各高校思政课教师间的交流,共享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备课案例等,汲取同行经验,不断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改进教学方法,使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现整体上的飞跃。

摘自《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2/陈慧芝

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的经济动机及合理实现


一、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的经济动机简述

(一)一些热门的、办学成本低的专业大幅度扩张,而一些就业范围小、收入低的专业则发展缓慢。(2)高校在选择进入某一专业时依赖于原有的办学基础和办学资源以及现成的办学经验和办学模式,使得许多高校的专业因人而设,专业“复制”、“雷同”现象严重。(3)在专业的退出上,退出的沉没成本直接影响着推出的难度与速度,导致劳动力市场上过多的“高等教育无效供给”和大学生的结构性失业问题。

二、高校专业经济动机合理实现的宏观考察:政府对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的调控

(一)搭建人才供需信息平台,促进信息的通畅与对称。1.定期公布全国各区域的专业布点情况。2.准确收集、反馈和公布各专业的就业信息。3.做好各专业人才的需求预测和预警工作。(二)转变角色,充当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的战略投资者和布局者。

三、高校专业设置经济动机合理实现的微观考察: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的自我调整

1.高校应做好信息的提供与收集,增强专业设置的科学性。2.推迟专业选择的时间,降低专业选择的盲目性。3.发展高校战略联盟,走校企合作、校际合作办学之路。首先,校企合作是解决高校资源短缺和专业退出沉没成本过大问题的有效途径。其次,校际合作则可以有效实现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4.构建专业群,走专业集体化发展道路。

摘自《中国高教研究》2011.2/刘剑虹

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建设的几点设想


古代文学士汉语言文学专业最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它主要是由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以及相关的专题类选修课程构成,三者相互补充,大体上能够体现出中国古代的文学面貌和古代文学课程的体系性。古代文学作品选这门课程,在多数院系是和古代文学是分开开设的。

一、古代文学作品课程的任务

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般被认为是古代文学史的准备性课程,在目前课时较为紧张的情况下,文学史一般只能做到对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和发展概括做简单的描述,对一些著名作家作品做简单的评价,相当一部分古代文学应有的教学内容都被忽略了。

1.培养学生的作品感受能力

文学史是一门理论性课程,没有对作品的深切感受,文学史就成了空中楼阁,所以,在文学是学习之前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能力至关重要,这也是作品选课程的最重要而教学目的之一。总之,作品选课要将作品欣赏能力放在教学目的的首位。

2.培养学生的文献能力

古代文学作品的突出特点是它在某个或某些作品系列或时代背景中的关联性,对于这些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往往特别以来对相关作品和资料的掌握程度。所以,作品选课程应该将基本的文献知识和文献方法教给学生,以便于学生能够独立地阅读更多的文学作品。

3.直观地展示古代文学的面貌

作品选作为文学史课程的准备和补充,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尽可能地通过作品多种形式的选择战士古代文学的基本状况,让学生在学习文学史之前或同时,能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状况有个直观而较为全面的把握。二是作品选课程也必须参照文学史课程,并在一定程度上以文学史课程内容安排为线索。

二、古代文学作品选教材的编写

1.教材的选篇应该是多元类型化的

2.教材的编写应该是多层次的

3.教材编写的主要理论依据

目前的古代文学作品选教材的结构模式大体有两种:(1)按时代排列作家作品,(2)按大类文本分裂,在每个大类文本内部按时代排列作家作品。这两种模式在本质上都是文学史模式,体现了某种文学发展的观念。文体知识和欣赏理论,是作品选教材编写中最重要的两种修养。

三、“能感之”和“能言之”的教学方法

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用林嘉莹先生的“能感之”和“能言之”两点来概括。古代文学作品的感性特点非常明显,十分细腻、丰富。但光有体悟是不够的,感性的体验需要理性的净化和升华,这样才能穿透历史,直抵我们这个时代。

“能言之”和“能感之”是作品选教学最重要的两项素质,也是古代文学课堂上最缺乏的两种素质。只要我们能认真对待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而不是将其看作是一门附属的课程,就一定能改善古代文学教学的现状,促使更多的年轻学生喜爱古代文学,让那些沉睡在历史中的优美作品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摘自《中国大学教学》2011(8)

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研究


一、大学语文课堂上出现的新问题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大学语文的关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如火如荼,课程教师将学科前沿理论、多元化解读文本的方法、网络资源和信息都大胆的引用到课堂上来,多媒体课件声情景并茂,加上老师生动的讲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同时,在建设与改革中又遇到了新的问题,有的教师处理不好个人讲解与视频应用的关系,出现视频放映过长现象;有的教师不能很好地调节课内与课外知识讲解的比例,还有的教师采用通堂练习的方式就想当然地认为是把学习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等等。

二、大学语文课堂评价标准应体现大学语文课程本身的特点

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中比较特殊的学科,大学语文课程又是这一学科比较特殊的一个阶段。大学语文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的多重特性,注定“大学语文是一门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从目标的构建上,要体现出多层面的特点。

大学语文课堂一要体现其工具层面,二要体现其人文素养层面,三要体现其文化层面。

大学语文文化素质课的定位与多层次的目标特点。使得一堂大学语文课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第一,从教给学生的知识上讲,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涉及了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文章学、修辞学、逻辑学、文学、美学等各个学科领域。第二,大学语文是面向大学生的语文,相对中小学语文要显示出其“大”的特点,课堂所教知识应该更多更广,所培养能力应该更高更强,更要关注学生情感的、心理的、人格的等各方面的成长。第三,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本身就是一个综合体,相互交叉交融,要素繁杂。大学语文课堂评价标准需要很好地考虑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与互动。

三、建立分化与整体、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并注重动态质性的评价标准

1.评价标准的分化与量化(1)原有的一级指标体系。所谓一级指标,就是整个课堂评价的总体框架内容。(2)增加二级指标体系。二级指标是在一级指标范围的内容的具体细化,此评价内容的确定是决定量化评价的关键所在。(3)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表(百分制)。

2.评价标准的整体性与动态质性

第一,大学语文课堂是否以陶冶学生情操,努力培养健全人格,塑造有高雅情趣和完美性情的人作为主要目标。第二,大学语文课堂是否承担起传播人类文化精髓的任务。第三,大学语文课堂是否担负起学生精神成长指引者的重任,使得学生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实现了其精神成长的飞跃。第四,教师是否注重向学生传达一种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态度:广涉博览,注重实证。

课堂永远是教师发挥心智的主战场,保持她的活力,焕发她的光彩,还需要继续探索、挖掘,永无止境。

摘自《中国大学教学》2011.3/王新慧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版权所有 北方工业大学 丨 发展规划处 丨 电话:010-88802996 丨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