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期

作者: 时间:2017-10-31 点击数:【

基础课建设•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教学方法探索/张晓群


一、结合学生思想实际,采取问题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讲授这门课时,根据学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组织课堂教学达到释疑解惑目的的教学方法。实施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善于对学生思想认识上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进行搜集、分析、归纳、整理和深入研究,从中精选出最重要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一些问题,积累大量的、丰富的问题教学案例,为问题教学方法的实施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问题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思想认识上存在的重大问题,必须下功夫力求深入浅出地讲解清楚。

二、结合学生专业特点,采取课堂讨论方法

课堂讨论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来说显得尤其重要。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实际精选出的若干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来解决问题和提高认识的教学方法。根据新课程方案的课程设置,“概论”课内容更多地是与当前社会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为使本课程的理论更好地被学生理解、掌握,笔者在实践中适当运用了讨论法教学。

三、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录像教学方法

“概论”课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在当前仍然是十分必要的,它体现着教学的规范性、系统性和稳定性。但是,单一的课堂讲授也具有明显的缺点,如灵活性差、信息容量小、缺乏吸引力等。在坚持课堂讲授为主的同时,利用教学录像组织课堂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录像教学方法,是指在部分教学内容上以选播教学录像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实施,要求选播的教学录像内容与教学大纲一致,选播时间要与课程进度一致,教师讲授要与播放录像密切配合。

录像教学方法生动直观、信息容量大、感染力强,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所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增强了对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感。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好评,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观看之后深受教育,大大深化了对理论的认识,其中不少学生在观看教学录像之后还从不同角度撰写了小论文或观后感,同时大多数学生在期末的教学评价中对于这种教学方法予以充分肯定,希望教师能够长期坚持。

四、结合学生兴趣,采取撰写课程小论文的方法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写作能力,鼓励和指导学生撰写课程小论文,对于提高“概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是十分必要的。撰写课程小论文的方法,是指根据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撰写课程小论文或心得体会以达到教学目的的方法。撰写课程小论文的方法,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一是选题要紧扣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贴近社会现实生活,使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和理一论创新意识,使小论文的写作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二是写作要紧扣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写作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三是要求学生端正态度,既要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术道德。

摘自《北京教育》2010年第7-8期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高等数学的重要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等数学在科学研究、工程技术、人文社科以及经济生活等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一位德国科学家说过“数学是关键技术的关键”。李大潜院士在2005年的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上提出“数学是一种科学的语言,是一个有力工具,是一门技术。2003年高等学校非数学类专业数学基础课程教指委在《数学基本要求》中指出“数学不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思维模式;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素养;不仅是一种科学,而且是一种文化”。

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为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及常用的数学方法。通过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熟练的运算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必备的数学素质。

二、高等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l)教学内容方面。为了数学知识的严谨性,不加区别的传授,对教学内容追求完整,教学内容一成不变。为了教学的实用性,把教学内容浓缩、合并,删去一些理论的描述,凡是数学理论都不给出证明,只增加一些具体的应用问题。

(2)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满堂灌”的现象依然突出,教学过程呆板,讲解枯燥乏味,缺乏探究和学生的主动参与,缺乏相互的合作与交流,而采用的教学手段依然是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模式,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3)教学队伍建设方面。师资力量不足,部分教师精力投人不够,教学积极性不高;教学团队组建不合理,梯队出现断层现象;教师缺乏相应教学方面的知识背景。

(4)教材建设方面。高等数学教材数量多、版本多,对专业选用缺乏针对性,教材内容陈旧,缺乏现代数学的理论与应用。

(5)教学效果方面。教学本质上还是应试教育。平时作业一般仍遵循着传统的模式,即教师布置相应题目、批改、评讲,教学效果不佳。

三、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与实践的主要措施

(一)教学内容上经典内容与现代数学融合

教学内容应在精讲经典内容的同时,渗透现代数学观念、概念、方法、术语和符号,为现代数学适当提供内容展示和延伸发展的接口,培养学生获取现代数学知识的能力;其次要淡化运算技巧训练,增加专业中常用的数学思维和方法,将数学建模引人教学中,加强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结合

传统的粉笔和黑板教学模式,能充分展示出教师在讲课中的艺术感染力和魅力,用粉笔在黑板上解释会更清楚、简洁,更能体现数学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也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模式,能充分创设直观、形象、生动的数学场景,可以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实际教学中,应合理地将现代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队伍上老中青组合

加强教学队伍建设,校院系均要制订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建立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教学科研结合的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教学团队合作机制,注意选拔培养团队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充分发挥学术造诣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重点抓好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提高,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四)教材建设上立体化整合

为适应不同大类专业和不同层次教学需要,选取和建设立体化教材,确保教学质量。同时,注重辅助教材配套选用。加强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包括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实现高等数学系列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数学实验、教学文件、参考一资料等教学资源网上开放,供广大师生免费共享。

(五)教学效果上考评联合

教学效果评价应考虑综合评价,分析学生学习效果涉及的多方面因素,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可以考虑将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作业练习评价相结合,最终给出综合评价。为保证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效果,一方面期末考试实行教考分离,按大类分层次教学要求,统一命题,统一阅卷的机制;另一方面,平时在课后练习的基础上,加强数学建模的教学及相关练习,给出平时评价。

摘自《高等建筑教育》2011年第2期

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大学数学基础课的探索性思考及实践


结合课程特点,抓住课程共性,融入数学建模课程的创新思维方法

各门大学数学基础课程各有自身特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属应用数学范畴,是研究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的数学学科,理论严谨,应用广泛,是我校理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其特点之一是工程和实际背景很强,与数学建模课程类似程度较高,学生需具备很强的分析实际问题和提取数学模型的能力才能掌握。“微积分”和“线性代数”课程对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能力要求没有这样高,特别是人们认为“线性代数”是“干净”的自成体系的学科,似乎与实际自然界离得很远,讲授时可以不涉及到应用背景。

各门基础数学课程又有着很大程度的共性,其中培养工科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是各门课程都应承担的重任。数学建模既是工程技术、管理科学、经济学等多种自然、社会学科与数学的交叉,又是各个数学分支的交汇。从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可能涉及到数学的各个分支。微积分在各领域的应用广泛而深入。线性代数中矩阵的合同或相似对角化也不仅仅是纯粹的数学运算,在生物、经济、电子工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数学建模的过程有鲜明的特点:极富创造性、综合性与实践性。我校开设的“数学建模”课程非常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将实践放在重要的地位,以提高学生从事现代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的能力为目标。多年来的课程建设己经形成一套培养训练学生的培养创新意识、启迪创新思维、锻炼创新能力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手段。在基础数学课程中更新教学指导思想,将数学建模课程中形成教学方法手段融入其中,是一条值得探索和实践的路子。我们充分注意结合各门基础数学课程的特点,抓住各课程的共性,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将数学建模思想与方法融入了各门课程中,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数学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目前较多的学生习惯的学习方式是“老师讲,自己记,努力背”,对老师的讲授、对教材都不会提出任何疑问,不会“自己想”,实质上就是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数学建模的过程是一个创造和发现的过程,一个实际问题,可以从各种角度去观察、分析和探讨它,可以采取不同的数学方法和思路,建立起完全不同的数学模型。我们在介绍基础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竭力改变学生被动学习方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式、启发式和模仿式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拓展思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掌握知识,并能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应用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中遵循认识规律,竭力将应用数学的思路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多分析多思考多提问,鼓励学生通过模仿不断的深入学习,鼓励学生将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周围的现实世界联系起来,与实际应用问题联系起来,逐渐形成自己的建模能力。通过设计小课题,让学生课外动手动脑,发挥各种能力,应用各类数学和非数学知识,充分发掘和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潜能。

科学思维方式中最重要然而也是学生最缺乏训练的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与灵魂。学生要进行创新活动,首先需要掌握一些创新思维方法,我们尝试将数学建模课程中训练学生类比思维、归纳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猜测思维等数学创新思维方法的教学手段融入基础数学各学科的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群体创新思维能力,课堂上常采用一种称之为小组群体思维的集体思考法,即将学生分为小组围绕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原则是当一个人发言时,其余人仔细倾听,不得中途打断别人的发言,使大家都能不受约束、自由思考、畅所欲言。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争辩、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起到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作用。

摘自《中国大学教学》2010年第3期

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研究


一、大学语文课堂上出现的新问题

有的教师处理不好个人讲解与视频应用的关系,出现视频放映过长现象;有的教师不能很好地调节课内与课外知识讲解的比例,还有的教师采用通堂练习的方式就想当然地认为是把学习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等等。

二、大学语文课堂评价标准应体现大学语文课程本身的特点

大学语文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的多重特性,注定大学语文是一门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它不仅仅是中学语文的延续,更是另一条整合语言、文学、文化,引导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兴趣,了解中国语言文学的概貌,掌握最基本的欣赏角度,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成为一个真正有‘文化根’的中国人的新路。从目标的构建上,要体现出多层面的特点。

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一要体现其工具层面,以进一步强化学生使用母语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特别要重视应用文写能力的培养。二要体现其人文素养层面,学生通过对古今中外经典作品的阅读和鉴赏,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陶冶。三要体现其文化层面,大学语文承载着传播传统和现代优秀文化的任务,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梳理出比较清晰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发现:中国灿烂文化中所具有的智慧、艺术化的人生。

大学语文文化素质课的定位与多层次的目标特点,使得一堂大学语文课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第一,从教给学生的知识上讲,涉及了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等各个学科领域。从培养学生能力上讲,读写听说,对经典文章的解与赏析能力、创作文学作品和掌握应用文写作的能力、学会倾听与交际说话、演讲辩论、谈判协商等的能力。再加上语文课程以中国文学为载体,文学即人学的宽泛,又使得语文课程承担着情感熏陶、人格塑造、健康心理培养等多重任务。第二,课堂所教知识应该更多更广,所培养能力应该更高更强,更要关注学生情感的、心理的、人格的等各方面的成长。第三,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本身就是一个综合体,相互交叉交融,要素繁杂。大学语文课堂评价标准需要很好地考虑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与互动。

三、建立分化与整体、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并注重动态质性的评价标准

1.评价标准的分化与量化

(l)原有的一级指标体系。所谓一级指标,就是整个课堂评价的总体框架内容。在这方面,大学语文课堂和其他学科是一致的。

(2)增加二级指标体系。二级指标是在一级指标范围的内容的具体细化,此评价内容的确定是决定量化评价的关键所在。举教学内容为例,此一级指标下的内容的设立应充分体现大学语文课程本身的特点,可作如下设计:工具性与人文性、审美性与科学性、针对主体的实际性、重点难点凸现性、解读文本的多元性、资料运用的前沿性。

(3)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表(百分制)。

2.评价标准的整体性与动态质性

大学语文课堂系统元素的复杂性和以文学鉴赏为主要内容的审美性,要求评价者在将课堂要素进行分化细化的基础上,还要具有课堂整体性评价性思想,即能用一个简要的标准首先从大处判断课堂的好与坏。最简便的做法就是套用文章学理论,即解读什么文本,整堂课就要具有这一文本的文体特点。讲诗歌就要有诗情画意,讲散文就要做到行散而神不散,讲小说就要讲究情节的起伏等。而针对整个课堂的元素,教学目标类似文章的中心,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类似文章的段落和层次,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过程的推进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就类似文章的段落和层次是否围绕文章的中心展开。教学方法类似文章的表现手法,教学语言类似文章的语言表达,二者的作用类似表现手法和行文语言对文章中心的作用,是否很好地表达了要表达的内容,是否引起了学生学习阅读的浓厚兴趣等。板书和多媒体的作用则类似文章的摘记和插图,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始终不能喧宾夺主。评价者若能做到这种整体类比,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从整体上把握一堂课的优劣,而不至于进入评价细化标准而走不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具备阅读经验,就可以具有语文课堂整体评价能力。

在大学语文课堂评价量化表实施过程中,除了需要具有课堂整体评价思想外,还必须关注教学流程中教与学的质性体现,在定量的同时重视定性。

大学语文厚重的人文性和明显的审美性,使得大学语文十分注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发展,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也就必须从人发展的高度去思考问题,注重能关注学生精神成长的动态质性表现。

第一,大学语文课堂是否以陶冶学生情操,努力培养健全人格,塑造有高雅情趣和完美性情的人作为主要目标。

第二,大学语文课堂是否承担起传播人类文化精髓的任务。

第三,大学语文课堂是否担负起学生精神成长指引者的重任,使得学生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实现了其精神成长的飞跃。

第四,教师是否注重向学生传达一种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态度:广涉博览,注重实证。

摘自《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第3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版权所有 北方工业大学 丨 发展规划处 丨 电话:010-88802996 丨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