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期

作者: 时间:2017-10-31 点击数:【

(二)院校动态

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积极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南京大学校长陈骏

一流大学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国家科技、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已成为关系国家发展的根本性战略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国家综合实力显著提高。一方面,我国已经跃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也为学习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经验创造了条件、提供了窗口、打造了平台。另一方面,复兴中华文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我国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对高校在文化传承和知识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大学发展带来了新的重要契机。

今后若干年,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时期。面对时代要求与历史机遇,需要在充分总结以往成功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坚定发展信念,坚持基本方向,积极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一是坚持遵循教育规律。当前对于世界一流大学并没有公认的严格定义和统一的评价标准,但所有的世界一流大学都必然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独立的大学精神,能够为各行各业培养领军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能够取得划时代意义的科学研究成果并对本国乃至世界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坚持遵循教育规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是要回归按大学规律办大学的大学之道,坚守教书育人的大学之本,重塑返璞归真、宁静致远的大学之魂,允许大学按照自身特点、具体条件和实际情况建设发展自身特色,充分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知识技术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避免各种急功近利的恶性竞争给大学持续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真正形成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生动局面。

二是坚持扎根中国大地。考察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路径,根源都在于体现了国家特色、民族特点和文化自信,在于引领了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是要坚定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发展道路,自觉肩负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战略的责任和使命,努力服务于提高中国“软实力”、促进中国和平崛起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为建设科技强国与国家战略需求提供强大的创新服务,为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和引领国际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为促进和繁荣国家文化事业发挥引领作用,在世界一流大学的“万花园”中充分展现中国的风采。

三是坚持创新驱动。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一流大学。英国大学在18世纪的崛起,德国大学在19世纪的超越,美国大学在20世纪的引领,根本原因都在于办学思想、理念与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坚持创新驱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是要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化综合改革,推进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进一步破除制约大学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加快创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为开放、有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实现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之路,努力成为世界高教改革发展的推动者和引领者。

以改革为动力以服务为导向加快推进中国地方高校一流大学建设步伐

苏州大学朱秀林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位居世界首位,特别是通过“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实施,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形成了一批具有良好学术积累和发展前景、国际声誉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的院校,其中一些院校和学科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高等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好教育的要求,同国际先进水平还有明显差距。在此背景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建设方案》),提出:“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吹响了中国高校进军世界一流大学的号角。

《建设方案》的出台,肩负了引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使命,体现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为中国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指明了发展方向。

第一,明确“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建设目标。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地方特色汇聚成了中国特色。创建一流大学,不是简单复制西方大学模式,而是建设有中国特色和地方文化特质的现代大学。中国有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和灿烂文化,这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土壤、水分、空气和阳光。地方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紧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线,深深扎根中华大地,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大学文化,同时充分借鉴吸收世界一流大学先进发展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新发展模式,探索发展规律,构建别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教育体系,创建出凝聚着“中国元素”的一流大学。

第二,打破身份壁垒,实行适度开放。《建设方案》体现了现代高等教育管理理念,最大限度的释放了“改革红利”,鼓励竞争,为全国不同类型的高校营造了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引导不同类型的高校结合自身和区域特色,探索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同时,突出绩效导向,建立了动态调整机制,为地方高校全方位参与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提升人才、学科和社会服务水平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充分激发出全国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的办学活力,为我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增加了动力。

第三,实行分类推进,鼓励特色发展。大学的特色体现在学科的特色。《建设方案》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明确了高校差别化发展导向,既适度发展综合性大学,也支持鼓励发展小而精、有专业特色的学校,实行分类推进。提出“拥有多个高水平学科的大学,要在多领域建设一流学科,加快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或前列;拥有若干高水平学科的大学,要强化办学特色,加快进入世界同类高校行列;拥有某一高水平学科的大学,要突出学科优势,加快进入该学科领域世界一流学科行列或前列。”我们坚信,随着《建设方案》的颁布与实施,我国高等教育必将走向一个全新的多样化发展阶段,地方高校将与部属院校交相辉映,呈现出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中国气派。

苏州大学作为国家“211工程”与“2011计划”首批入选高校,面对新一轮国家层面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战略布局,理应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中探索地方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之路。

第一,建设一流大学,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首要功能。我们将继续坚守大学之道,以培养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卓越之能力”的模范公民为宗旨,通过国家试点学院改革、书院制改革、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等项目,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在各学科领域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领军人才。在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同时,我们还将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塑造,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他们在言行举止中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和“底色”。当学生拥有了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理念,才能成为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才能在国际上赢得尊重。

第二,建设一流大学,要以服务地方为己任,全面推进协同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也是《建设方案》的重要导向。我们将面向区域经济社会转型,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大高端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组建“旗舰式”创新平台和团队,承接重大科研项目,培育重大科研成果。在重视基础研究的同时更加重视对经济发展中现实问题的研究,发挥国家协同创新中心的引领示范功能,促进学校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互动,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与产业化链条,实现学校创新链与区域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加快推进科研创新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全力支撑江苏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建设一流大学,要以国际标准为参照,提升整体办学实力。国际化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我们将坚持“以国际知名带动国内一流”的国际化办学思路,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以国际学术标准引领学科建设,进一步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发展重点,实现学术研究从跟踪追赶向跨越引领转变,真正推动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的前列。我们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一方面加强与海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实质性合作,积极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以全球视野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继续办好老挝苏州大学和孔子学院,积极参与对外文化交流和合作,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第四,建设一流大学,要以综合改革为抓手,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一流的大学要有一流的制度体系。当前,我们正在制定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及综合改革方案,我们将围绕学校内部治理体系、人事制度、教育教学、科研创新、资源配置等领域开展综合改革,努力破除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障碍,调动和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学校的内生动力和活力。通过综合改革,逐步建立起与一流大学相匹配的卓越的创新人才成长体系、科学技术创新体系、社会服务支撑体系、文化传承创新体系,逐步形成系统完备、富有活力、运行有效的体制机制,积极实现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苏州大学早日实现一流大学发展目标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建设方案》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又迎来一个改革发展的“春天”。苏州大学将根据《建设方案》的部署,扎根地方,深化改革,汇聚力量,积极探索我国地方高校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之路。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争创世界一流学科的思考和行动

中国地质大学王焰新

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表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发展与形成与不同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通过政治、法律、经济等手段发展高等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是分不开的。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优良传统和优势所在。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和政策支持。从“211工程”到“985工程”,国家宏观重点支持政策的稳步推进,使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学术科研、学科发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快速发展,尤其是在新的历史机遇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将驱动一批基础条件好的高校迅速向研究型大学发展,若干所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已经具备了向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冲击的实力,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

一、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具备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现实基础

众所周知,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特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前仅以与行业紧密结合的学科为基础的隶属于国务院某个部委的单科性高校、经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与发展、形成具有显著行业办学特点及学科特色突出、适度综合的高校。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在国家政策和加大投入的重点支持下,抢抓机遇,一心一意谋发展,齐心协力抓学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据统计,在39所国家“985工程”院校中,行业特色大学约占1/2;在112所国家“211工程”院校中,近50所学校为行业特色大学。相关数据显示,部分行业特色大学的一批学科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如,在第三轮(2012年)全国学科评估中,共有50所高校拥有全国排名第一的学科,其中有35所是行业特色大学,占70%;共有115个全国排名第一的学科(含并列),其中行业特色大学拥有其中62个,占53.9%。另外,有164所中国内地高校拥有进入ESI前1%的学科,其中行业特色大学有100所;有26所中国内地高校的48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其中包括7所行业特色大学的10个学科。这是我国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瞄准世界一流目标不断努力的结果,也表明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具备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坚实基础。

作为首批进入“211工程”的行业特色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始终把创建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作为自己的长期奋斗目标。一是抢抓机遇,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不断壮大面向国土资源行业的特色优势学科——地球科学。二是适度扩大学科覆盖面,着力形成学科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学科体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教育部学科专业建设政策的支持下,学校稳步增加学科点,到2011年,基本形成了涵盖理、工、文、管、经、法、教、哲、艺等9个学科门类的学科体系,拥有1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使学校由地球科学单科性高校转变成为地球科学优势突出且适度综合的大学,为学校事业的总体发展和创建世界一流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积极探索,逐步形成具有地大特色的学科建设体系。学校领导班子在认真总结过去学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明确了坚持“强特色、入主流、谋跨越,建设学科生态系统”的学科建设理念,提出了要切实遵循“立标杆、选好人、定焦点、聚资源”的学科发展路径,推广“统筹人才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五位一体”学科建设模式。同时,还构建了分层投入、分类评价、动态调整的学科建设与管理体系。2013年,根据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和学校学科自评估排名结果,学校果断停止了3个学科点的建设。我校学科建设已呈现出两个良好发展态势:一是学科发展视野已经开始从国内竞争转向国际竞争,争创世界一流学科意识、学科竞争意识已在全体教师中明显增强;其次学科发展模式已经从争取学位点数量、扩大招生规模等外延拓展转向内涵建设。四是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地质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在历次全国学科评估中均排名第一;截止2015年9月,有地球科学、工程学、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其中地球科学领域进入了前1‰,成为我国两岸四地唯一进入该领域前1‰的高校;5位教师入选汤森路透公布的全球2015年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全国高校排名第四)。这一切数据表明,中国地质大学与其他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一样,已具备冲击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发展潜力和基础条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版权所有 北方工业大学 丨 发展规划处 丨 电话:010-88802996 丨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