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期

作者: 时间:2017-10-31 点击数:【

临沂大学教学质量工程多个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果


日前,2012年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项目评选结果相继公示,临沂大学在多个项目评选中取得可喜成绩,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物流管理专业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大学英语教学团队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于兴修教授被评为“第七届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特色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名师培育工程都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建设项目,是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临沂大学高度重视各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充分发挥现有项目的示范、辐射作用,推进了临沂大学内涵建设的大幅提升,为全省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摘自:琅琊网2012年09月05日)

国外信息


欧洲高等教育机构内部质量保障:标准、进展与前景----高飞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既是高校的基本任务,也是博洛尼亚进程的关注重点。质量保障成为欧洲国家普遍关注的议题,质量建设也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一、欧洲高等教育机构内部质量保障的标准原则

2005年出台的欧洲高等教育机构内部质量保障标准原则,致力于提升教育水平惠及欧洲高等教育区内的所有学生,帮助高校改善管理从而更好地面对问责维护自治,增强高教系统的透明性和公开化以推动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该标准原则共涉及七方面的内容。①质量保障的政策和程序②审批、监督和定期检查计划奖励,高校应建立起正式监管机制。③评估学生,院校应坚持运用公开的标准、规则和程序来评价学生。④教师质量保障,高校应通过专门途径了解教师是否具有任教资格和能力。⑤学习资源和学生支持,高校要确保学习资源是充足而适当的。⑥信息系统。⑦公共信息。

二、欧洲高等教育机构内部质量保障的进展特点

(一)高校已初步制定了内部质量保障政策,但质量文化建设仍需加强

高等教育机构制度化的政策程序,为院校监控质量保障活动奠定了重要基础。院校不应只关注质量保障过程,还应发展起适应自身特征的内部质量文化。

(二)教育计划的内部监督机制已经形成,但利益相关者参与性仍显不足

教育计划的监督体系是大学内部质量保障活动的核心所在,高校应由始至终高度关注包括课程、教学及奖励在内的教育计划实施的各个环节。目前学生通常并不参与到后续措施的制定中。

(三)学业成绩评估体系走向透明化,但较少关注对评估工作自身的检查

学业成绩评估是构建内部质量保障框架的关键一环,它是联系欧洲高等教育区质量标准和欧洲资格框架的重要纽带。

(四)高校重视考察教师任教水平,但师资表现数据多处于不公开状态

高校应建立严格的教师招聘和任命程序,以确保受聘者至少达到了最低能力要求;同时要为教师提供发展机会,以鼓励他们重视自我提高并帮助他们拓展教学能力;特别针对一直表现不佳的教师,应建立起相应的处罚和免职机制。

(五)高校普遍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但缺少相应的服务监管程序

学生需要丰富的资源来帮助自己完成学业,既包括图书和计算机等物质资源也需要导师、顾问和咨询人员等人力资源。几乎所有高校都准备了必备的教育资源,普及化程度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六)高校大多拥有比较健全的信息系统,但并不善于利用各类数据资源

尽管高校十分注重搜集关于自身形象和活动的数据,但往往并不善于利用现有信息。一方面,在制定、修改和完善质量保障政策程序的过程中,各类信息并未受到应有重视也没有构成决策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信息的反馈环节尚未建立起来。

(七)高校已认识到数据公开的重要性,但涉及范围依然相对狭窄

保持信息的公开性是院校进行自我反思、接受外部问责和获取公众信任的重要途径。

三、欧洲高等教育机构内部质量保障的前景展望

(一)质量保障目标:坚持欧洲维度与高校标准的有机结合

欧洲各校的视野仍然局限于地区或国家范围,而且也未将内部质量保障活动视为一种自我反思和提高的途径。

(二)质量保障方式:实现校内外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

高校一方面要重视不同群体的地位和意见,创造机会使各类利益相关能够真正参与决策过程、监督环节和反思活动。另一方面要注意协调参与者之间的利益矛盾,打破彼此间交流的阻隔障碍,促使多方能基于共同的信念投入质量建设之中。

(三)质量保障内容:重视输入信息和结果数据的相互补充

要寻求高等教育质量根本改善的路径,对于教育活动全过程的审视和教育活动结果的测评就愈发显得必不可少。未来欧洲大学应在清晰战略目标的指导下,从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切身需要出发,同时关注输入信息、加工数据和输出结果,并且尤其需要重视信息的公开化和利用性问题。

(摘自《江苏高教》2012年9月5日)

美国:高教扩张降低社会流动性


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扩张期,大学招生数大幅增加。但高校招生总量增加的背后,是否有利于社会各阶层的流动?英国一项研究指向相反的结论——

根据财政研究会(InstituteofFiscalStudies的)的一项研究,过去40年里,英国高等教育的扩张并未促动社会流动性(socialmobility),反而起到相反作用。研究显示,在额外增加的高等教育学位中,富裕家庭的儿童们获得的份额不成比例地多于贫困家庭的孩子。因为拥有大学学位能显著改善收入水平,所以高等教育扩张最终导致社会流动性减弱。谈及富裕出身的人获得更多教育机会并获得更高收入的发现,研究者表示:“综合这两件事可以得出结论,通过加强上一代人之间已经存在的不平等,下一代人之间不平等扩大,社会流动性降低。”

另外一项独立论文声称,出身贫寒而天资聪颖的孩子跟同班的富家子弟相比,学业上至少落后两年。该研究基于英国12000多名参加了“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15岁学生的阅读成绩。

论文的作者、英国教育学院教授约翰•杰瑞姆表示:“在过去十年里,教育政策对提升贫困家庭出身的能力较弱孩子给予相当关注,也取得一定成绩。现在,政策制定者必须转移注意力,降低高智商儿童之间的社会经济不平等,以确保那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不被落在后面。”

(摘自《现代教育报》7.4)

博洛尼亚政策论坛创建世界的高等教育区


2012年欧洲高等教育区部长会议暨第三届博洛尼亚政策论坛日前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举行。来自欧洲高等教育区47个成员国和世界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政府、学历认证机构等近70位代表参加了论坛。本次论坛发布了《第三届博洛尼亚政策论坛声明》(简称《声明》)。《声明》指出,应努力建设更加开放和透明的教育体制,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学术流动的平衡性,有效减少学术流动的阻碍,如学历资格缺乏透明度、学生缺少资金、学历认可困难以及行政手续繁琐等;应建设更加强而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并促进其相互合作,这种合作会促进国际学术流动与学历互认;以学习成果为基础的观念应成为提倡终身学习、实施学历认可、认可前置学历和增强学历可读性的基础,不同国家应在认可学历和促进就业方面多交流经验。

(摘自《中国教育报》7.6)

创新思维是个习惯问题——日本埼玉工业大学副校长谈教育改革


针对升学率提高后,高等教育格局的改变,日本政府和大学自身都进行了一定的改革。近日,太原理工大学召开的一次国内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日本埼玉工业大学副校长巨东英介绍了此次改革的一些情况。巨东英表示,近年来,日本在本国经济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依然提高了一定的教育经费。在此基础上,日本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1998年,日本放宽了大学建制,很多专科学校由此升格为本科院校,大学数量由此急剧增加。“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很成功的改革。”巨东英说。但除此之外的一些改革措施却值得借鉴。与此同时,在高等教育评价方面,日本政府近些年也加强了大学评价考核机制,并通过督促监督,调动大学教师进行科研的积极性。“应该说,考核制度的改革比较成功,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巨东英说。在学校主导的改革方面,日本高校近年来所采取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校际间的强强合作,联手办学,以提高学校竞争能力。比如,不久前埼玉县教育学部便和群马县医学部进行了强强联合。其次,学校根据自身情况,优化经营管理。尤其是工科院校更加注重了对产学研的强化,鼓励教师和研究人员申报专利,推动创新研究。第三,重视市场需求,重视国际化教育。随着市场的发展,一些企业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也产生了一些变化,比如日本著名企业东芝集团在录用新员工时,不仅要求其会讲英文,还必须会讲中文。这对大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第四,突出大学的办学特点,各所大学虽然不能做到面面俱到,但要找到自身特点,从而获得社会认可。

(摘自《中国科学报》7.4)

2012~2013QS世界大学排行榜(前100位)

排名

院校名称

国家

总得分

1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美国

100

2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英国

99.8

3

Harvard University

美国

99.2

4

UCL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英国

98.7

5

University of Oxford

英国

98.6

6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英国

98.3

7

Yale University

美国

97.5

8

University of Chicago

美国

96.3

9

Princeton University

美国

95.4

10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ltech)

美国

95.1

11

Columbia University

美国

94.7

12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美国

94.5

13

ETH Zurich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瑞士

92.8

14

Cornell University

美国

92.1

15

Stanford University

美国

91.7

16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美国

91.2

17

University of Michigan

美国

91.2

18

McGill University

加拿大

90.4

19

University of Toronto

加拿大

89.6

20

Duke University

美国

89.5

21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英国

89.2

22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UCB)

美国

88.1

23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中国香港

87.9

24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澳大利亚

87.6

25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US)

新加坡

87.2

26

Kings College London (University of London)

英国

87.1

27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美国

85.4

28

University of Bristol

英国

85.4

29

Ecole Polytechnique Fédérale de Lausanne

瑞士

85.1

30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日本

85

31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

美国

84.6

32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英国

84.2

33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中国香港

83.5

34

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Paris

法国

83.3

35

Kyoto University

日本

83.3

36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澳大利亚

83.2

37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韩国

82.2

38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美国

81.4

39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澳大利亚

81.3

40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中国香港

80.1

41

Ecole Polytechnique

法国

79.6

42

Brown University

美国

79.5

43

New York University (NYU)

美国

78.9

44

Peking University

中国

78.8

45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加拿大

78.6

46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澳大利亚

78.2

47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NTU)

新加坡

77.7

48

Tsinghua University

中国

77.5

49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美国

77.4

50

Osaka University

日本

76.8

51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丹麦

76.7

52

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澳大利亚

76.6

53

Technische Universit?t München

德国

76.4

54

University of Glasgow

英国

76.3

55

Ruprecht-Karls-Universit?t Heidelberg

德国

75.5

56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美国

75.5

57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Chapel Hill

美国

75.4

58

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

英国

73.9

59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美国

73.7

60

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t München

德国

72.9

61

Monash University

澳大利亚

72.2

62

University of Amsterdam

荷兰

72.1

63

KAIST - 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 Technology

韩国

71.8

64

Boston University

美国

71.7

65

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日本

71.4

66

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英国

71.3

67

Trinity College Dublin

爱尔兰

71.3

68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美国

71.2

69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LSE)

英国

71.1

70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UCSD)

美国

70.9

71

Lund University

瑞典

70.9

72

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英国

70.7

73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英国

70.7

74

University of Geneva

瑞士

70.6

75

Leiden University

荷兰

70.5

76

Tohoku University

日本

70.5

77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英国

70.3

78

University of Helsinki

芬兰

70.1

79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澳大利亚

70

80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NTU)

台湾

69.9

81

Uppsala University

瑞典

69.8

82

KU Leuven

比利时

69.7

83

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

新西兰

69.3

84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美国

69.1

85

Utrecht University

荷兰

68.7

86

Nagoya University

日本

68.6

87

Freie Universitt Berlin

德国

68.6

88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美国

68.4

89

Aarhus University

丹麦

68.4

90

Fudan University

中国

68.3

91

University of Zurich

瑞士

68.3

92

Durham University

英国

67.9

93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英国

67.6

94

University of Leeds

英国

67.3

95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中国香港

66.9

96

Purdue University

美国

66.9

97

Poh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STECH)

韩国

66.8

98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美国

66.1

99

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

荷兰

65.9

100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美国

65.9

上一页 [1] [2] [3] [4] [5]

版权所有 北方工业大学 丨 发展规划处 丨 电话:010-88802996 丨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