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期

作者: 时间:2017-10-31 点击数:【

第9期

来源:发展规划办公室 日期:2014-01-07 09:17:37

《北方工业大学高教研究信息》2013年第9期(总第76期)      20131231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与国外发达国家的高校教育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如管理理念较为传统保守,管理方法仍遵循传统,循规蹈矩。在教育管理与改革上,不大胆地迈出创新的步伐,就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而全面发展的经济社会,更是对创新型人才有着迫切的、大量的需求,落后的管理理念与新形势可谓背道而驰。

   本期通过分析当前高校教育的发展现状,提出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以期促进我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本期高教研究信息是从《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高等教育》、《世界教育信息》、《现代教育报》、《中国校外教育》、《高等建筑教育》、《科教导刊》等报刊杂志,全国高教网、教育部网站以及各省教育网站选摘了与主题相关的内容和报道,供大家学习参考。

发展规划办公室
20131231

   

政策走向

   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
    教育部坚决改变科研评价唯论著论英雄
    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
    教育部将编制发布高校质量年度报告

理论探讨

   浅谈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问题探析
    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普通高校转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普通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管理:内部环境视角
    高校教学自我评估的价值、特征及实施策略

聚焦高校

   西北政法大学将实施四项措施推进本科教学管理工作
    治理论文造假须改革高校教学管理
    清华大学:因材施教提升实效性
    “要分数异化大学师生关系
    华中师范大学:办学自主权下放到各个学院
    高校管理不妨告别冷酷到底

高校呼声

   教育专家批评高校教学方法陈旧
    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让高校学生多些自主管理
    “留学赤字呼唤教育改革
    五位教育管理者畅谈如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按学分收费是重要进步

国外信息

   关于英国大学教育管理方式的思考——以英国哈珀亚当斯大学为例
    中美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比较及启示
    英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英国国家创新战略中的高校科研评估制度改革
    美国密西根大学教学评估工作的启示


政策走向

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
教高[2013]1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切实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要求,决定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现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见附件)印发给你们。
    审核评估是在我国高等教育新形势下,总结已有评估经验,借鉴国外先进评估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新型评估模式,核心是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实现状况进行评价,旨在推进人才培养多样化,强调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体现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主体地位。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高等学校要深入研究,充分认识审核评估的意义。通过审核评估加强政府对高等学校的宏观管理和分类指导,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全面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审核评估实行中央和省级政府分级负责,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应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的规定和要求,结合本地区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制定本地区所属高等学校审核评估具体方案和评估计划。中央部委所属高等学校的审核评估由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负责实施。要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估的作用,先行试点,逐步推开,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高等学校的审核评估工作。
    在审核评估过程中要实行信息公开制度,严肃评估纪律,开展阳光评估,确保评估工作有序、规范、公平、公正。教育部设立举报电话和信箱(010-66096713,北京市西城区大木仓胡同37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评估处,100816)接受社会各方监督。

教育部
2013125

教育部坚决改变科研评价唯论著论英雄

   在近日举行的全国高校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研究会2013年度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表示,要坚决改变单纯以论文、著作为主的科研成果评价方式,要把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实际贡献作为核心标准,完善高校绩效评估办法。针对应用研究成果,建立以政府、企业、社会等用户为主的评价机制。同时,积极开展科研评价综合改革试点,着力推进人事分配制度配套改革,协调推进科研评价和学科评审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加大绩效评价权重。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2013.11.28

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
教技[2013]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化高校科技评价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改革导向
    1.高等学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评价不仅是高校科技管理的主要手段,而且是高等教育宏观管理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对高等学校办学行为具有突出的导向作用。深化高校科技评价改革,对于大力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高校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统一、量化为特征的科技评价机制,对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全面提高质量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要求,科技评价中的问题日益显现: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期轻长远的现象依然存在;评价指标单一化、评价标准定量化、评价方法简单化、评价结果功利化等倾向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分类评价实施不到位,对科技成果转化、科学普及等工作激励不足;科技支撑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导向不够;开放评价、长效评价机制不够健全,这些问题将严重影响高校科技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高校科技评价改革的任务十分紧迫。


    3.
深化科技评价改革的指导原则是:鼓励创新,服务需求,科教结合,特色发展。注重科技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重点突出围绕科学前沿和现实需求催生重大成果产出的导向,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导向,推进科教结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导向,鼓励科技人员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做出特色,追求卓越。
    4.深化科技评价改革的目标是,根据不同类型科技活动特点,建立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分类评价标准和开放评价方法,营造潜心治学、追求真理的创新文化氛围。着力提升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关键共性技术的有效供给能力,支撑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的能力。
    二、实行分类评价
    5.实施科学的分类评价。针对科技活动人员、创新团队、平台基地、科研项目等不同对象,按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不同工作的特点,分别建立涵盖科研诚信和学风、创新质量与贡献、科教结合支撑人才培养、科学传播与普及、机制创新与开放共享等内容,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评价标准。
    6.对主要从事创新性研究的科技活动人员实行代表性成果为重点的评价。对基础研究人员的评价以有利于潜心研究、长期积累,催生重大原创性成果为重点。对应用研究人员的评价以聚焦需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技术突破为重点。对软科学研究人员的评价以服务决策需求,形成战略研究报告,支撑思想库智囊团建设为重点。
    7.对主要从事技术转移、科技服务和科学普及的科技活动人员实行经济社会效益和实际贡献为重点的评价。鼓励高校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完善职务聘任和岗位聘用机制,面向市场和产业需求,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强协同创新,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开展科学普及活动,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8.对从事技术支撑和服务的科技活动人员实行以服务质量与实际效果为重点的评价。鼓励高校加强职务聘任和岗位聘用的引导,提高技术支撑人员服务技能,加强自主开发仪器设备。
    9.对高校创新团队实行以解决重大科技问题能力与合作机制为重点的整体性评价。围绕团队自身建设、代表性成果、科教结合、机制文化等方面开展评价。要认可团队科技成果所有参与者的实际贡献,同时反对无实质贡献的虚假挂名。
    10.对高校创新平台(机构、基地)实行以综合绩效和开放共享为重点的评价。围绕创新质量、服务贡献、科教结合、人才队伍、机制文化等方面开展评价。鼓励创新平台深化科教结合,注重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和科学普及。鼓励接受国内外访问学者。科研基础设施依照规定应该开放的一律对社会开放。
    11.对不同类别科技项目,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注重创新的独特价值。基础研究项目要以原始创新性成果和创新性人才培养为评价重点,着重评价科学价值。应用研究项目要以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突破、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经济社会效益等为评价重点,着重评价目标完成情况、成果转化情况以及技术成果的突破性和带动性。产业化开发项目要以技术、产品的成熟度和市场反应为评价重点,着重评价对产业发展的实质贡献,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三、坚持开放评价
    12.建立开放评价机制。基础研究以同行评价为主,大力加强国际同行评价。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开发应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由用户、市场和专家等相关第三方参与评价。加强开放、多元的国内外专家数据库建设和共享。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科技评价工作效率和开放程度。
    13.完善公平、公正、透明的开放评价规则。完善评价答辩、公示、反馈、申诉、举报和回溯评价制度,健全随机、回避的评价专家遴选机制,健全评价专家责任和信誉制度,增强评价专家的社会责任感,保证评价工作的独立性、公正性和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
    14.建立长效评价机制,避免频繁评价。根据科技活动类型、学科特征,结合人事聘用合同、项目过程的要求,适当延长评价周期,注重评价实效。科技活动人员的评价周期原则上不少于3年,对青年科技人员实施聘期评价,创新团队和平台基地的评价周期原则上不少于5年,根据绩效情况可减少、减免评价。加强评价结果共享,避免重复评价。
    四、切实组织落实
    15.全面改革教育系统各类科技项目、人才项目和科技奖励的评审办法。按照改革导向,教育部将修改完善各类科研基地和人才项目评价体系及评价机制;提高科技奖励质量,减少数量,适当延长报奖成果的应用年限。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对本部门各类科技项目、人才项目和科技奖励做相应改革。
    16.高校承担科技评价改革的主体责任。加强以科研诚信与学风、创新质量、服务贡献和科教结合为重点的分类评价,更加强调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技术转移推广、科学普及等科技产出在评价中的作用。要改变考核评价中将科技项目与经费数量过分指标化、目标化的作法。要改变在教师评聘、收入分配中过分依赖和不合理使用论文、专利、项目和经费数量等科技指标的做法,减少科技评价结果与利益分配过度关联。
  17.在教育管理中科学合理使用科技评价结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优化科技指标在高校设置、资源配置、学科评估、研究生教育等管理环节中的使用方式。按照此次科技评价改革的导向,修订相应的指标和标准,更加强调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更加注重科教结合支撑人才培养。
    18.科技人员要弘扬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健康向上的评价文化。要加强科学道德建设,践行诚信文化,抵制不良风气的侵蚀。要开展学术批评与学术争论,保障不同学术观点的公开表达和充分讨论,共同营造求真求实、平等争鸣、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氛围和环境。
    19.引导社会力量科学合理地使用科技指标评价高校。要增强指标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补充和完善科教结合支撑人才培养、服务与贡献、科学普及等指标。要正确处理数量、质量和投入产出比的关系,强化对特色、质量和社会贡献的考察。应避免对不同类型高校采取同一标准、依据少数定量科技指标进行简单排名与短期评价。

教育部
20131129

教育部将编制发布高校质量年度报告

   1030日,教育部下发通知,将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普通高校编制发布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教育部称,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分别组织完成本地区公办高校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编制发布工作,鼓励民办高校积极参与。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有关高校完成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编写工作,并在本地区高校质量报告基础上,经过分析、总结,形成省级本科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教育部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于年底前将省级本科教学质量分析报告、高校2012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纸质文本一份及电子文档报至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同时组织向社会发布。

【摘自《京华时报》2013.11.1

理论探讨

浅谈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
于江波  

   1 现阶段高校教育管理遇到的新问题
    1.1 高校管理工作理念落后
    长久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比较僵化的管理体制,其不合理性就在于它所主张的以服从、整齐划一为特征的管理价值取向与教育本质相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矛盾。二是高校管理目标与学生个人目标相矛盾。
    1.2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团结合作意识欠缺
    目前高校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有很大比例,造成现阶段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自我意识不仅催生出较强的自我主见,也产生了自我为中心、自负、冷漠等现象,为融入大学生活,与同学和睦相处、共同成长带来不确定因素。
    1.3 教学管理模式滞后
    大多数院校仍沿袭全程班主任或辅导员制+三年级专业导师制模式,或者全程专职辅导员制度。其中,专职辅导员制或班主任主要侧重于对班级日常事务管理,且存在一人管众人的局面。我们的教育一直秉承的原则,是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毕业生,其中的德育和智育是紧密相连的。很明显这一切仅仅依靠一名辅导员是很难做到的。


    1.4
学生干部能力欠缺及工作量分配承担不均
    学生干部突出存在下列问题:①知识面狭窄,专业理论知识不够扎实。②榜样意识较弱,个人修养和魅力不足。③创新能力较低,执行能力有限。学生干部的创新能力比较低,拘于常规,执行能力有限,不能有效的组织同学进行各项活动,管理能力不强,缺乏对班级事务的整体控制力。④素质能力有差异,队伍发展不平衡。
    1.5 班级观念淡化、集体意识,民主意识不强 ;
    1.6 挫折经历少,抗打击能力弱。
    2 创新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措施
    面对现阶段大学生自身的特点,高校教师亟需提高自身素质、改变原有观念创新学生管理方式。
    2.1 进一步规范高校教育管理制度
    高校引进现代的科学管理制度,研究和学习国外高校的成功管理经验,建立合理规范同时层次分明、岗位职责明晰的管理体制,明确教师的管理职能范围,强化学生管理法制观念,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贯彻平等原则,创建更利于学生成长的管理制度。
    2.2 转变管理方式,重视学生的自主管理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自主学习、生活能力,充分利用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做到学生的自我管理,遇到问题自我解决,逐步减少学生对家庭、学校的依赖心理,挖掘大学生自我潜能,在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锻炼和提高各方面能力,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大学生。

    2.3
加强高校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
    高校学生管理队伍主要包括:院系专职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两头活的一边正常教学活动,一边日常学生管理的教师,作为教师,不仅需要掌握管理工作中的专业知识,还需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教师在学生中的表率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2.4 采取开放的态度对待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
    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旺盛、凡事跃跃欲试具有冒险精神,是萌发新观点、创造新事物、开创新局面的最好年龄。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观点、尊重他们的行为才是正确引导其成长的前提。
    2.5 培养大学生的民主意识
    急需创建一个平等对话平台,通过民主的方式重建教师的权威性,利用平台学生更乐于展现自我,为教师提供了发现问题、逐步引导的机会,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2.6 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和抗打击能力
    要通过社会上的一些英雄模范,先进个人等,邀请他们来校园进行演讲,让大学生通过对他们的经历的感悟,从而让大学生在面对社会的时候,拥有足够的自信和抗打击能力,这对于大学生的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摘自《价值工程》2013.1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问题探析
 

   1 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几点问题及相应对策
    1.1 教育管理理念
    现代的教育理念多种多样,顾及到了方方面面,从教育到学生,到社会,多是站在学生角度,站在怎么才能让学生发展得更好的角度。而各个学校也在为了各种理念进行摸索、实践。在强调这些教育理念的同时,还要注意条例法规的作用,加强法制性理念。一方面要完善学校的学生管理条例,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另一方面,要细化学校条例法规,用条例法规来规范师生的行为,充分体现公平公正,按章办事。
    1.2 网络方面的教育与管理
    网络方面的教育与管理,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方面学生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另一方面繁杂的网络信息冲击教育管理。现在高中老师激励学生好好备战高考,通常会说高考结束进入大学就自由了。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进入大学,没有了父母、老师的督促,同学关系处理不好,学习压力大,就会很容易会迷失进网络中。在学生进校时要将整个利害关系向学生说明,消除学生的懈怠思想。这个过程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如同打破支撑一个人走过困难的信仰一样,学生会反抗,而我们教育者就需要好好将其引导。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对学生积极进行心理辅导,必要时联系家长,用学校和家庭的力量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进入社会。
    网络信息繁杂并且开放,这些信息包含了负面、垃圾信息,对学生的教育管理造成困扰。网络中所包含的许多社会信息,而这些信息通过网络的放大作用,被学生吸收,造成学生产生一些偏激的思想。
    面对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及时把握社会消息,关注学生关注的问题,对这些消息及时进行解读,实现早着手,对学生尽早引导。这要求我们要熟练运用网络技术,关注公共论坛、社区、博客等大家对事件的评价。


    1.3
学生就业指导
    在当今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一个高校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成为了高校招生的一大关注点。我们高校培养学生,不仅要看学生的就业情况,还应关注就业后的学生动向,以对我们的教育管理进行改进和完善。高校的学习环境与社会的工作环境差距很大,在学生走出校门前,他对自己未来的工作状况都是幻想,当他们真正接触到自己的工作时,因为心理落差大而造成情绪上的不稳定。这就要求我们高校在进行教育管理时,要做好与社会的对接。一方面,做好学生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假期,在学习之余,多与社会接触。另一方面,尽力掌握毕业学生的工作状况及心理动态,邀请已毕业学生与在校学生交流就业心得,不止要找发展好的毕业学生。可以建立对应的关系群,由毕业生与在校毕业班形成关系网络。可以很好运用网络,定期组织探讨交流。
    1.4 各民族学生的共同教育管理
    高校都有不同民族的学生,也有外国留学生。民族问题是一个国家问题,需要重视这个问题。我们对少数民族都要重视,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当我们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独特对待的时候,他们也会对自己有独特对待的心态,这样是不利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这样容易形成民族交流圈,而将其他学生隔离在圈外。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协调好,既要多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状态,又不能让他们感觉自己特殊,要让他们能够融入到整个学校的学生中去。外国留学生,很多学校也是特别管理,用独自的宿舍楼、独自的教室、独自的餐厅,相当于只是给了他们一个上课的空间。留学生办学要注意加强留学生与本国学生的交流,不管对留学生来说,还是对本国学生来说,这都是一种需要开发的资源。

【摘自《科教导刊》2013.10

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高校学生宿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住宿按专业分配,缺乏多元化交流
    从学生宿舍的居住安排上讲传统的学生宿舍安排习惯于按专业集中安排。尽管这种安排方式便于统一管理,专业内部的交流比较融治,但学生之间的交流仅局限于专业内部彼此之间对于其他专业的信息了解较少知识面窄综合知识的交流不够。
    ()设施条件欠缺
    学生宿舍不仅仅是学生住宿的地方,它还承载了学生课后的学习、休息、娱乐等功能。外国知名大学在学生宿舍建设方面大多配备有完善的软、硬件设施和健全的保障制度但我国现行高校在这些方面做得还不够。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教学资源呈现出较为紧张的态势,学生宿舍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仅仅停留在维持基本住宿条件的状态之下而缺乏对方便学生生活、学习、休闲、娱乐等设施的建设。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校园文化的建设。
    ()管理队伍素质偏低,难以提供辅导教育
    高校学生大多在外地求学,这是学生们踏入社会的前段很多为人处世的技巧都要在大学这个环境里学习。然而高校学生宿舍的管理人员业务素质普遍偏低缺乏相关的岗前专业知识培训,因而导致大多数管理人员难以及时为学生提供相关心理辅导。


   
二、加强高校学生宿舍管理的对策
    (一)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制度
    要注重在宿舍管理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与此同时,在学生宿舍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思想文化交流的平台。对学生宿舍的管理要从育人的角度出发更新管理理念,改变以往以“安全统一”为主流思想的模管理式更多地融入个性化、多元化、人性化的理念努力打造一个高品质的、健康的文化基地。在打造宿舍文化基地的同时,必须创新相应的管理制度,从而达到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生活的目的。
    (二)创造多元化的学生宿舍环境
    学生宿舍环境多元化首先需要学校从学生自身的需求出发,在配备基础住宿条件之后,努力完善相关的软、硬件设施。结合各个高校实际情况,为不同专业和年纪的学生配备如专业网络、电视、图书角、健身娱乐等活动设施。其次,从宿舍安排上,学校应多注意将不同学科、不同年纪的学生混合安排让学生在宿舍中通过更多的交流来获得丰富的知识与信息,为其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能让低年级学生在学长的经验教训中快速成长为将来学业的顺利完成与求职的顺利开展提供参照。在服务管理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多样化,注意交往主客体之间的理解与沟通进而实现学生自主与宿舍管理的和谐统一。引入学生自我管理机制、加强学生的自我服务意识,营造学生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的生活环境,因地制宜地提供帮助,学生宿舍的生活将更加和谐美好。
    (三)吸纳高水平管理人员,配合教学辅导工作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及地位的管理服务工作。吸纳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并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能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既可以将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及学科带头人引入宿舍管理制度中来提高学生专业文化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解决难题;也可配备高年级的顾问,为学生提供各类咨询服务,让学生能够更为合理地规划自己的高校生活。

【摘自《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9

普通高校转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彭文婷

   一、普通高校的转专业类型
    目前,很多高校都制定了允许学生转专业的政策,本文按照转专业政策的松紧程度将普通高校进行分类,纵观当前国内的普通高校,其转专业政策可以分为三大类型:1.禁止型。2.苛刻型。3.开放型。
    二、转专业政策推行的必然性
    1.初选专业的盲目性。普通高校学生第一次选专业是在高考填志愿及录取时,此时学生往往会受到当时就业市场冷热的错误导向、高考成绩的制约、父母家长意愿的支配及对专业的认知不专业等因素的影响,如此,转专业政策的推行是高校对一考定终身高考体制的一种补救。
    2.专业学习上的不适应。一些学生在入学后对录取专业的适应性差,或者兴趣发生变化和偏移,还有的受生理条件或学习费用的限制等,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专长,有的甚至不能完成学业。对这类学生,给他们以调整学习内容和目标的机会。
    3.学分制的实施和逐步普及。以往的学年制,由于人才培养目标比较单一,课程高度结构化和专门化,很难实现对人才的分类培养。而实行学分制可以使人才培养模式从单一的学术精英型转向学术型、应用型以及复合型等多样化的模式。从社会分层的角度而言,这实际上是对人才的又一次分流筛选。因此转专业事实上成为贯彻学分制的衍生现象。
    4.大学教育目标的变化。高校应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情况,避免学生因专业的不可变动性而影响学习,因此,灵活的转专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成为必然,它能助推教育理念的创新发展。


   
三、推行转专业政策产生的问题
    1.高校的压力。转专业过程中,学生人数的动态变化和不确定性,将直接导致学校配套资源分配的失衡。
    2.学生的学习适应性问题。部分没有转成功的学生,他们很可能在原来的专业混日子;而一些转成功了的学生,随着学业难度增加、融入新班级困难会造成心理压力的加剧。
    四、解决转专业问题的途径
    1.加强学生填报志愿时的专业指导。学校应发挥关键性的作用,须加强学生入校后的专业教育和政策引导,学校在完善转专业制度的同时,应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客观地分析自己了解自己,从而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另外,学校加强对新兴学科或潜力行业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分析自身具体情况,科学地做出抉择。
    2.建立健全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如辅修、二专业二学位政策的完善可弥补转专业名额的限制造成的学生专业学习广度的不足。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淡化专业概念,开设社会急需的新型和前沿专业,满足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的要求。
    3.调整专业设置,实行“2+2”的新型人才培养结构。学校应紧随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加强专业建设和更新,设置多样化的专业类型,如冷门+热门,理论性强的专业+实践性强的专业的综合。另外还要加大投入,本着“走出去”的方针,寻求社会资源的扶持与合作,将有市场需求、发展潜力、就业前景好的专业进行优化组合。有条件的区域还可进行校企合作,实现人才的订单式培养,将人才的培养模式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的需要并满足学生成才的需求。

【摘自《教育教学论坛》2013.35)

普通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管理:内部环境视角
董志峰

   () 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第一,制定大学章程。通过制定大学章程,进一步明确、形成相对稳定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治校方略和人才培养目标,规定管理机构设置、学科专业设置、学位授予、经费筹措、教师聘任与管理等大学办学行为的规则和程序,为学校的科学管理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第二,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员工治校办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在学校的学术、行政事务的决策中,要广泛征寻和采纳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另一方面,在学校的管理实践中,管理者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优质服务,营造良好的学术和生活环境,保证教师最优教学、学生最佳学习。同时,为教师和学生关注学校的教学质量、深度参与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创设广阔的平台。
    第三,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对于省属普通高校而言,在教学型大学定位的前提下,要树立一种符合省属高校实际、适应人的发展和社会需要的质量观,既要重视教、学、管的质量,又要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的质量; 既要重视结果质量,更要注重过程质量。

(二) 废除“科层制”,实行“扁平化”管理,适当引入“市场机制”
    第一,废除“科层制”,实行“扁平化”管理,遏制官僚作风,构建有利于教学质量管理的管理体制机制。省属普通高校可通过“三步走”战略,逐步废除高校的“科层制”。
    第二,适当引入“市场机制”,用市场的运作方式,活化学校管理的运行机制,增强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效能。通过市场运行机制,把一些易于分散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精力和财力的事情,或者学校独自不能很好地完成的事情,按照“市场机制”的动作方式,交给企业或社会组织来完成。杨福家院士认为:“大学让社会来评估,可以说是一种进步的表现。”
    (三) 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升教学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第一,要高度重视教学管理者及其团队的健康成长,依靠管理队伍,加强教学质量建设。学校领导者要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只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而忽视管理队伍建设的情形,树立两支队伍建设同等重要、同步进行,甚至管理队伍相对超前的思想。
    第二,以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建设一支数量适中、结构合理、相对稳定、专业化程度高、素质过硬、事业心强的教学管理队伍。一方面走出“管理就是服务,服务就是态度好”的认识误区,摒弃误把高学历或高职称教师担任行政领导职务当做提高管理专业化水平的习惯做法。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人员学习培训的长效机制。通过各种教育培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和管理能力。
    第三,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激励政策,关注教学管理人员( 特别是基层教学管理人员) 的职业发展生涯,创造有利于教学管理人员成长和发展的组织环境和良好平台,提高他们对岗位的热情和忠诚度。研究表明,“由于缺乏对教务管理人员职业生涯的科学规划与管理,造成教务管理人员的失落心理,以寻求其他发展”。

    (
四)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规范教学行为
    第一,按照“以人为本”、“依法办学”的原则,以大学章程、教学工作规程、教学管理规程为“基本法”,构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逻辑关系和主要内容。
    第二,建立“多维度、交互式”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加强对教学各环节的监控,规范师生的教学行为,保障教学质量目标任务的落实。
    第三,建立教学和教学管理质量问责制,增强教学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加大教学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决策失误是最大的腐败,制度形同虚设是影响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最大因素。建议各学校建立教学和教学管理质量问责制,对教学和教学管理中出现的因决策失误对学校造成重大损失的决策者、对执行制度不力或做出违背制度要求的管理者、在教学活动中构成教学事故的教师以及违犯教学纪律的学生进行问责,从而,保证教学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教学制度的严肃性和执行力。

【摘自《高校教育管理》2013.1

高校教学自我评估的价值、特征及实施策略
刘振天

   一、从历史演变看自我评估的地位和价值
    在高等教育领域,评估是一项既古老又年轻的活动。欧洲最早的中世纪大学是学者行会组织,规模小且与社会基本处于隔绝状态,实施着类似于宗教教义式的精英教育。20 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愈加紧迫,高等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愈加紧密,出现了社会化趋势。高校自我评估从来没有消失,它仍然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自我评估的基本特征
    1.主体性与独立性;2.过程性与发展性;3.广泛性与深入性;4.真实性与灵活性。
    三、当前我国高校教学自我评估存在的问题与实施策略
    高校自我评估逐渐活跃起来。一是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开展自我评估。二是高校建立健全了内部评估组织机构,在制度和组织上保证自我评估活动的正常化和经常化。三是试图以内部自我评估为基础,着力构建内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然而,高校自我评估也存在明显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自我评估缺少自主性,外部评估色彩过浓。第二,发展性和过程性评价未得到应有重视。第三,未能从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角度和高度对待自我评估。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深化高校教学自我评估,必须采取如下对策。1.深入研究自我评估的本质,把握自我评估基本特征。2.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丰富自我评估的形式和内容。3.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关系,着力构建质量保障体系。4.处理好规范与创新的关系,使自我评估成为更新观念、不断学习、追求卓越的过程。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13.7

聚焦高校

西北政法大学将实施四项措施推进本科教学管理工作

   会议全面总结了本科教学管理工作的成绩经验,深入分析本科教学工作的客观规律和面临的问题,认真梳理改革本科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路和方向。根据会议精神,西北政法大学将连续推出四项改革措施,提高本科教学管理工作水平。
    一是以专业综合改革为契机,认真研究本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本科教学计划。该校组织各学科、各专业按照以培养高素质一流人才为目标,从满足国家、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入手建构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素质结构的思路,认真思考所培养的学生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会从事什么职业,这样的职业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进而研究通过什么样的培养模式、培养内容、培养手段、培养过程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总结经验、厘清问题的基础上,坚决摒弃某位教师就是上某一门课的、某门课原来就是这么多课时、某个专业原来就开了这些课程等禁锢创新的观念和做法,在课程设置、课时分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力求大胆改革。
    二是着力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提高教学水平。要求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夯实高水平教学的基础。但同时明确:仅仅有博士学位的头衔、科研能力强、科研水平高,不一定是一位优秀的教师。确定了不了解社会,缺乏观察社会、分析社会、解剖社会的能力的教师,不能评优、甚至可能会被评为不合格的教师考核思路。在近年来着力推进的法学教师到司法实务部门挂职锻炼,法学专业双师型培养取得显著效果的基础上,年内制定并实施法学以外各专业教师到实务部门挂职锻炼的计划。通过研究修改师资管理和培训的相关制度,把是否经历实务部门的锻炼作为教师考核及职称晋升的内容与条件。


   
三是继续深入开展全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部分对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阐述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对“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论述。组织精干力量学习研究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并用其精神实质充实教学内容、完善到教材和教辅材料、改进课程设置,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四是全力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2年西北政法大学获得了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全部三个类型人才培养试点项目。该校以“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为法学专业综合改革的核心内容,并以此为契机启动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改革。以专业综合改革、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的实施为抓手,加强专业建设,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着力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摘自《 西北政法大学》2013.3.20

治理论文造假须改革高校教学管理

   毕业季里,互联网上各类毕业论文代写的广告数不胜数,有的甚至声称代写、代发、包过一条龙服务,从开题报告到答辩总结全覆盖,有的代写者一个月内竟能完成3000多笔生意。显然,论文造假虽已治理多年,但问题依然严重。
    要治理论文造假,打破陈腐、僵化、流于形式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关键。如今,交篇论文就结课在大学里已不是个别现象。很多高校教师长期辗转于各类社会场合,期末便以布置论文作为自己授课结束的标志;整个学期头顶问号的学生自是愁眉紧锁,很多人选择了搬搬抄抄、寻求代写。教师不作为课程变空谈论文下笔难作假混过关,如此连锁反应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校教学管理机制存在问题。此外,发表论文在保送研究生过程中作用巨大,对多数仅接受过浅层次专业教育的本科生来说,凭一己之力发表论文很不容易。面对有限的学术积淀和迫切发表的需要,一些学生走上了歪路,走到了论文服务机构前。

治理论文造假,高校应该建立明确、全面的学术考量机制,增加考核项目,让每一分的成绩都有据可依,不能以一篇论文定胜负。比如在美国,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成绩评判都有明文规定,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一般占总成绩的60%左右;作业、课堂参与、演讲报告各占10%到15%;“实践任务”和“问题与案例”也是某些专业的评分项目。
    治理论文造假,高校还应建立学术共同体。“学术共同体”倡导将大学视为一个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学术共同体,师生遵循共同的规范、秉持共同的态度、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学生不仅是服务的对象,而且还是“教育服务的参与者、提供者、制造者和体现者”。我们的高等教育应当破除教师本位意识,让师生在怎么教、怎么学、怎么考、怎么写论文、怎么做学术等问题上达成一致。
    我们相信,改革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不仅可以收获“真论文”,而且还有助于建立更加公平的竞争平台,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摘自《光明日报》2013.6.14

清华大学:因材施教提升实效性

   近年来,清华大学在研究型教学的基础上,主动探索和积极实施因材施教教学新模式,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把握教学对象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兼顾教学内容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从以教为主以学为主转型,努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增强教学针对性的同时,有力地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一、进行课前调研,了解学生需求,把握学生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
    了解学生是进行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为了了解学生需求、把握学生特点,课程组进行了课前调研。例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组的课前调研活动,安排在第四学期上课前的寒假中进行。
    二、把握学生需求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在一对多讲授的基础上进行一对一交流,促进课内与课外两个课堂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是大班教学,主要满足的是学生的共性需求;学生的个性需求还应该通过课外来满足。很多教师通过课间聊天、课后交谈、办公室面谈等方式与学生近距离交流,使学生掌握了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东西。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在促进师生之间学术交流的同时,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思想和感情交流。


   
三、根据网络时代的学生特点,实行网下与网上两个课堂相结合。
    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网络学堂、电子邮件、手机飞信、人人网、博客或微博、QQ或MSN与学生进行跨时空的交流。网上交流不仅可以有针对性地解答学生的疑问,还能够有效地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四、结合学生特点,发挥学生特长,实现考核方式多样化。
    对学生的考核基本上都由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一半。评定平时成绩的形式有社会调研报告、学生课堂展示、期中读书报告、课堂小作业、期末论文及其答辩等。例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组,组织美术学院的学生结合课程内容进行艺术创作,200多名大一学生以雕塑、绘画、书法等艺术品,反映课堂所学内容。

   
五、鼓励学生写作,尊重学生劳动,将学生作业择优结集出版。
    将学生作业择优结集出版,不仅可以使他们的智慧转化为社会效益,还可以激励后来的学生认真学习。近年来,学校为学生结集出版的书籍有《清华学子的人生感悟》、《有清华学生这样学习马克思主义》等。
    六、定期总结经验、反思问题,不断完善“因材施教”教学模式。
    每年召开教学研讨会,每月举办一次“教学论坛”或“学术沙龙”,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让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教学效果突出的名教师为青年教师示范指导,进行传帮带,使青年教师很快进步。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评教成绩,一直高于全校所有课程的平均成绩。
    一些中央媒体对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材施教”新模式取得的进展,进行了深入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同行的好评。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3.12.6

要分数异化大学师生关系

   “要分数已成为大学校园里的普遍现象。大多数受访学生坦言,和教师沟通、联系,都只是为了让老师记住自己,给个好的成绩。之所以有那么多学生热衷于要分,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分数直接影响着评奖、评优、保研、出国、转专业、做交换生、参加夏令营等。
    在有过要分经历的山西农业大学大三学生崔明威看来,找老师要分的学生可以分成三类:一是做社团或学生会工作的,经常跟老师打交道,在学校里人脉很广,也耽误了不少学习时间;二是申请出国或忙于实习、创业的,没有太多时间用于学习;三是窝在宿舍、网吧里,整天打游戏的。前两类人对分数的需求很高,第三类人只求低分飘过。三类学生的共性,都是对学习的投入程度不够。
    前两类人中,用心的学生都会在平时就注意和老师套磁、搞好关系,这样便能更加轻松地避免不挂科或者拿到高分。
    在记者采访的大学生中,反感要分行为的学生竟然只有一两个,大多数学生都表示这是正常现象,可以理解。
    崔明威认为,无论是求不挂还是求高分的现象都很正常。事实就是这样,中国一直都是一个人情社会,绝大多少人考虑的都是个人利益,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公平。崔明威认为,找老师的学生,其实是在合理地利用现有的资源。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3.10.8

华中师范大学:办学自主权下放到各个学院

   按照华中师大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方案,为扩大学院的办学自主权,学校在总体把握办学方向的前提下,将过去统一掌握在各职能处室的人、财、物等各种资源管理调配权大头下放到各个学院。今后,各学院办学将依据学校财务按学院学科专业、师生数等指标分别核算下达的经费,自行决策和分配各项经费支出。
    60%办学经费下放到学院
    学校对全校过去3年财务状况进行了全面梳理,并逐个学院按照不同的分配比例进行了数据仿真分析,最终确定了学院与学校之间资源配置的比例—6∶4。这一比例,既保证了学院有自主调配、自主发展的空间,也使学校能够集中精力谋大事、办大事。譬如整个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平台和重点学科建设等宏观的重大发展项目,不会因为经费下放学院而受影响。
    “通过实施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学校可以把办学自主权交给学院,学校行政部门只负责教学质量评估、教学科研以及重大项目等宏观规划和监管。最终,要在学校内部形成小机关、大学院的管理体制,真正做到管理重心下移。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说,如果不改革这种体制,学院的活力无法释放,基层的积极性无法调动起来,很难推进教育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提高办学质量、建设高水平大学也难以落在实处
    60%财权下放学院后,过去长期掌管着学校各条块资源的管理部门和科室最初仿佛有种被削权的感觉,比如以前每年至少掌握2500万元教学经费的教务处,现在这笔经费的大头被直接划拨到了学院,教务处每年能掌握的经费仅600多万元。


    “
分家”后,精打细算过日子
    实际上,经费、资源集聚到学院后,主持学院工作的书记、院长并没有为“下放”的权力兴奋。相反,他们有种壮士断腕、毫无退路可言的感觉——日常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教师队伍建设、成百上千师生日常的吃喝拉撒等难题,不可能再退回去交给学校解决。
    “分家过日子后,比如我分到了一辆宝马车,虽然可以风光地在路上一脚油门踩到底地飞奔,但我必须考虑油钱、维修、停车费等养护成本。”杨亚东说,以现有的学生培养成本系数测算,“我所在的物理学院,仅实验费一项,一年就得赔180万元!3年过渡期后,要填补这个资金缺口,学院就必须通过科研、社会服务收入、向学校申报重点学科平台或争取校级项目,争取到竞争性经费。”
    院长有了“当家人”的意识
    与杨亚东一样,在华中师范大学,自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向学校书记、校长主动请缨承接各类校级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项目或申报重点学科建设平台的院长、书记多了。而一旦争取到某个竞争性项目,该学院就能在学校下拨的60%经费之外获得一笔竞争性经费。

   
这意味着学科建设越好、社会服务能力越强、人才培养质量越高、招生规模越大的学院,今后从学校和校外获得的经费就越多。
    “我们推出的这项改革,是建设高水平大学办学思路的重要举措,改革的关键就是要通过管理机构、职能和流程的重组和再造,实现管理的扁平化和精细化,给学院、学者和学生松绑,让他们成为自主办学、自主育人、自主学习的主体,将我们发展中的每一个细胞都激活,从而共同服务于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办学目标。”作为改革的主要设计者之一,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认为,“此轮改革真正是大学体制机制深水区的改革,涉及诸多利益调整,困难和挑战不小,这是高水平大学建设必须迈过的一道坎,难免有阵痛,但阵痛过后一定会促进学校办学水平有一个大的提升。”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3.7.31

高校管理不妨告别冷酷到底

   据报道,为提高座位利用率,闽南师大近日开始试运行图书馆座位管理系统。学生只要在触摸屏一体机上操作5秒,就能轻松选定预约座位。而据新华社最新消息,为解决部分高校大四空巢逃课现象,一些高校专门推出点名软件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而学生则利用超级逃课助手等软件与之抗衡。
    同样使用科技手段,同样为了解决校园矛盾,前一新闻说的是高校主动出击,用人性化手段化解矛盾,博得满堂彩;后一新闻则显示高校以强制手段被动应付矛盾,收效甚微。
    不可否认,扩招背景下,以几何级数增长的学生数量与高等教育资源的明显匮乏之间,难免出现矛盾,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将多种多样且一时难以根治。然而,这不能作为高等教育管理中学校服务理念、后勤服务水平停步不前的理由。任何消极对抗的管理方式,在日益凸显的教育教学矛盾面前,都很难逃脱败下阵来的命运。更科学有效的,应该是采取更多人性化的管理手段。
    人性化管理需要管理者具备灵敏弹性的基本素质,注重平等和尊重。图书馆或自习室抢座占座问题由来已久,甚至蔓延到高峰期的学生食堂和学术报告厅,这种争夺资源的行为本身并不科学,不但资源得不到最大化配置,还导致恶性循环,破坏校园和谐。而采用类似图书馆座位管理系统的做法,学校无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人性化管理还要求尊重学生个体的多样性,承认学生教育需求的丰富性。拿逃课来说,个别高校的教学质量不高,课堂教学内容陈旧,吸引力不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对另一部分逃课大军——到了毕业求职关键阶段的大四学生来说,时间精力无法合理分配,逃课自然成了无奈之选。矛盾根源不同,解决方法自然也应不同。管理方法要变,管理思路更要与时俱进。
    笔者注意到,北京市教委近日公布了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大纲,增添恋爱相关内容,如爱情的三角形理论、爱的纠结、当爱已成往事、同性之恋等。同样是解决教育难题,北京市教委的做法受到一致称赞,源于它尊重了大学生生理心理的必然需求——与其闭眼不管或是严格禁止,不如让学生的情感成长实现最大化的自觉控制。分清状况,灵活掌握,差异解决,在管理中自然会收到更好效果。
    高等教育阶段是学生由校园走向社会的“破茧”时期,高等教育的管理手段绝不能简单停留在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让学生合格毕业上,应该让学生在更为人性化的管理机制中懂得尊重,懂得平等,懂得规则,懂得做人。合理利用校园综合资源,则是将“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渗入校园管理的关键。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3.12.7

高校呼声

教育专家批评高校教学方法陈旧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中国农业大学原党委书记瞿振元在南开大学举办的2013年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会年会暨第三届高层论坛上直言,推进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瞿振元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一块黑板一支笔已被白板取代。但是,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依赖PPT(幻灯片演示文稿),只是把陈旧的教学内容放到PPT上,教学效果不佳,课程缺乏吸引力,学生在昏昏欲睡中浪费青春、泯灭创新。他听到一个说法,当今学生戏称老师的PPT泡泡糖,问题之突出可见一斑。他指出,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3.10.27

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高校办学自主权问题各方面都十分关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这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理顺政府与高校关系的重要举措,必将有力推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高校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享有招生、学科专业设置、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合作、机构设置与人事管理、财产管理与使用等7个方面的自主权。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作了进一步明确。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高校在选拔录取、本科专业设置、自行审核一级学科博士点、设置研究生院、招聘人才、校长公开选拔、资产管理等方面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促进了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新阶段,现行的管理方式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政府与高校关系尚未完全理顺,职能越位缺位问题尚未很好解决;管理方式单一,综合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的意识不强、能力不足;一些高校内部治理不够完善,自律机制建设薄弱,影响了自主权的有效行使。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束缚了高校发展的生机活力,制约了高校功能的充分发挥,必须加快解决。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要围绕《高等教育法》规定的七个方面的办学自主权,以转变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加强部门协同,确保放权到位。具体来说,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支持高校科学选拔适合培养需要的学生;支持高校特色办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自主调整优化学科专业;支持高校自主开展教育教学,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扩大高校人事管理权限,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为高校自主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创造更好条件,不断提高科研水平;扩大高校管理使用财产经费权限,发挥经费最大效益;支持高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提高国际化水平。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要坚持放权与监管同步,避免“一放就乱,一乱就收”。在加大放权力度的同时,政府要探索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创新管理方式,更多地运用法律法规、政策、标准、拨款、信息服务等手段,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确保放而不乱。高校要相应地改革管理体制,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快高校章程建设,加强学术组织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建设,不断健全自主权有效行使的自律机制。要强化社会对高校的监督,通过深化校务公开、完善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成立理事会或董事会、专业机构实施评估等手段,确保高校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3.12.6

让高校学生多些自主管理

   近日,河北省廊坊市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因不满校园管理聚集抗议,随后,学校恢复学生公寓热水供水系统,成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物价监管委员会,并调整校园封闭时间,事件才得以平息。这件事引发了公众对高校如何做好学生工作的大讨论。
    调查表明,实行严管制度的学校出现师生矛盾的几率,要远远高出实行学生自主管理的学校。这种管理之所以出问题,是由于其基于一个错误的假定:学生不是主人,没有自我管理的权利和能力,只能被动受管。于是,不少学校对学生采取盯着、看着、护着等方式的所谓严格管理。在这种管理机制下的学生,走进社会也不善于自我管理,会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依据教育规律,学生自主管理是学生自主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既是有效的教育,也是有效的社会治理。然而,中国长期形成的管理模式是管理者希望管理对象越顺从越好,而非大家商量形成规则然后去自主管理。这样的管理就可能导致一部分人由于难以通过正常渠道表达诉求,难以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自主管理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价值、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和推动个体与社会共同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培养出健全的人。一些学校对学生严管的理由是,这些学生不懂事、自制力差、难管,所以不得不采取这种方式;却不知造成不少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的原因,正是由于在此之前的学校教育中,未能注重学生自治。这样的学校管理,既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又不利于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学生未能学会从自律走向自信、走向自主,再从自主走向自立,从自立走向自强。
    自主管理的核心是学生成为管理的主体,关键程序是自己管理自己。遵循人的成长发展规律,从幼儿园开始培养孩子的自治愿望、自治能力,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从建设民主社会的长远目标出发,让学生在民主生活中学习民主的方法和程序,培养法治和自律意识,是所有学校必须担当的社会责任。

【摘自《光明日报》2013.11.1

留学赤字呼唤教育改革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且还在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相比之下,海外来华留学人员比例甚低,中国出现醒目的留学赤字 留学潮涌来,从宏观层面看不乏积极意义。但是,不能忽略留学潮卷起的一连串问号:是否中国教育改革的相对滞后,应试教育对下一代的压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限制,使得今天的教育满足不了国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渴望?越来越低年龄化的趋势,是否变相表达了对中国教育失望的一次次用脚投票 现在,中国教育最需要的不仅仅是钱,更重要的,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思路和勇气。要让我们的教育制度体现这样的目标:一是改革教育模式,让下一代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拥有基本生存能力和感知幸福的能力;二是推进公立教育均等化建设,让中国任何地方的孩子,都有相差无几的教育环境和录取标准;三是创造公平取士的教育环境,鼓励寒门学子通过努力改变命运、合理调节社会阶层有序流动、为国家民族补充源源不绝的正能量。

【摘自《人民日报》2013.9.26

五位教育管理者畅谈如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赵婀娜

   当前,教育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也面临着深层次的体制制约和矛盾障碍,新的发展突破呼唤着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也要求我们聚焦新一轮改革突破口,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敢于担当,奋发有为。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全面深化改革,是涉及学校发展全局的改革。要切实把学校办学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变到以质量提升为特征的内涵式发展上来。
    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与国际顶尖大学的深厚积淀相比,我们在学术大师、原始创新、办学资源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仍然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不改革教学内容、不创新教学方法,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没有太大意义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广大教师的主动、自觉参与。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姜沛民:只有面向世界,以国际一流大学为参照系,才能有忧患意识、改革意识和超越意识。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教育综合改革的支点,应当放在公办学校的放权、搞活上。


   
教育综合改革,既要顶层设计又需“摸着石头过河”
    “与国际顶尖大学的深厚积淀相比,我们在学术大师、原始创新、办学资源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仍然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指出,“面对全球范围内日益激烈的人才、科技、文化竞争和综合国力较量,面对国家和人民对高等学校加快改革、加速发展的殷切期望,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时不我待。”
    “当前改革的重点,还是在于‘接地气’,要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来真正解决改革中的具体问题。毕竟,我们提出的大概念、大理念已经很多了,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是当务之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认为,“这就要求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重心下移,防止领导高明论,回到群众本位论,既要顶层设计,又要承认群众的首创精神,将提高教育质量真正落实到老师和课堂上,反映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
    办学体制改革,应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总开关”
    办学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是教育改革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北大、清华作为高校改革的先行者,都提出了明确的改革方向与思路。朱善璐介绍,北京大学要切实把学校办学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变到以质量提升为特征的内涵式发展上来。要以教书育人模式创新和治理结构与方式创新为重点推进大学的改革。以聚焦育人为根本原则,坚决扭转重科研轻教学、重学科轻育人的评价导向和制度设计。以调整、优化结构为突破口,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特色化发展战略。
    陈吉宁介绍,清华大学将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要调整优化学科布局,突破制约学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治理结构、教研模式、资源配置等综合改革,正确处理大学、政府、社会关系,切实解决教育、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尽快建立完善依法自主办学、保障学术民主、权责明确一致、管理科学高效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姜沛民认为,“要以大学章程为抓手,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在强化政府统筹指导和宏观管理的同时,进一步赋予大学自我完善、自我约束、自主发展的办学自主权;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调动起广大教师投身改革的积极性。”
    而谈及办学体制改革,李希贵则不无忧虑:扩大办学自主权已喊了多年,但经过多年努力,并没有达到预期的进展。调整政校关系,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我们也说了不少,但事实仍让我们很苦恼。为什么?在体制不变的情况下,任何改革都很难解掉身上的枷锁。一个地区,一所学校,如果能够首先在办学主体上打主意,其余的改革将势如破竹。

【摘自《人民日报》2013.11.14

按学分收费是重要进步
卢晓东

   近日,山东省首批选择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等7所高校进行学分制收费改革试点。在本科阶段推进按学分收费的改革是我国教育财政领域的一项积极变革,无疑将有助于促进学分制管理体制发展,进而促进山东省高等教育质量的普遍提高。首先,高等学校可以建立更好的跨校学习机制,建立学分互认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其次,按学分收费制度建立之后、辅修(minor/双学位制度(double major program)可以得到积极发展。第三,按学分收费制度建立之后,考试制度改革的深入才有机会。第四,按学分收费制度建立之后,弹性学习年限的建立有了依据。评价一项改革可以有很多视角,山东此次改革总体学费虽可能有10%的上调,但观其大者,此次改革应当得到舆论的支持和鼓励。

【摘自《中国科学报》2013.9.19

国外信息

关于英国大学教育管理方式的思考——以英国哈珀亚当斯大学为例
刘铁军

   让学生满意的办学理念和与之配套的管理服务机制是英国大学教育管理的出发点和基础
    英国高校的招生是通过学生申请来实现的,这种体制使学生有了很大的自由选择权,因此,英国高校招生的体制使各高校必须树立让学生满意的办学理念。
    围绕这一理念,英国高校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例如,董事会制度、质量保障体系、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制度等方面。尤其是董事会制度,董事会成员是来自相关产业的重量级人物,担任哈珀亚当斯大学董事会主席的是英国农业部的退休官员,哈珀亚当斯大学希望借助其力量来完善自身各方面的建设。
    提高学生就业率被认为是保持学生较高满意度的制胜法宝。如果一所大学培养的学生找不到工作,那就意味着这所大学的教育是失败的,学生就不会满意。因此,英国每年都对各高校的就业率进行统计。哈珀亚当斯大学下大力气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并建立了实习制度和提供就业服务。此外,学校也提供了众多就业服务。


   
对学生负责的教学质量保证意识与有效的质量评价手段是英国大学教育管理的中心和保障
    英国历来重视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通过评估等手段,逐步形成了多元化、多层面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和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对各高校进行严格监督。这种严格监督和评估促进了英国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意识的培养和树立,使所有英国高校将教学质量作为工作中心。
    严格要求教师是对学生负责的教学质量保障意识的主要体现。哈珀亚当斯大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是教师,而且还应该是教学领域的专家、学术领域的研究者、学生的人生导师、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教练。
    建立和运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英国高校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有效的教学评价手段。哈珀亚当斯大学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学校官方层面,通过邀请专家对课程进行评估,每年实施年度检查,教学主管每年要写报告汇报教学情况;一个是学生层面,建立各种评估体系,对学生进行考核,尽可能多地接收及时准确的反馈意见。例如,在教与学方面,学校注重学生以工作为基础的学习、注重就业和自我发展的各种能力培养,强调教学手段的更新和运用、强调科研、知识和教学的有效结合。

   
在学习这种质量评价手段的内涵后发现,这一有效的质量评价手段最主要的核心是学生的全面参与,其来源于对学生的尊重。首先,在哈珀亚当斯大学的教学过程中,处处都存在着学生参与的身影。其次,学校很好地运用了外界专家的力量,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和监督。最后,就是对学校教师的管理和评价。所有专业课程都有相应的标准,教师必须依照此标准设计自己的课程,同时要承担对学生的辅导任务。这三点构成了质量评价体系的核心,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为学生服务的学生工作体系和渗透其中的思想教育模式是英国大学教学管理的重点和方法
    学校专门设有学生事务服务中心,所有的运行都是由学生来完成,师生关系、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对平等的关系。这是学生事务服务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基于这一出发点,在学生事务服务系统中,时时、处处强调学生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给学生以决策自主权。学生事务服务系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经常引入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和做法。因此,服务在这里成为核心内容。在面对学生时,学校采用“制度之外无管理”的管理方法,给学生留出了最大可能的自由空问。哈珀亚当斯大学的学生会管理方式就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会工作涉及学生学习和生活各个方面,教师只是负责对学生会进行指导,判断其工作是否符合学校要求。所有的学生活动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此外,学生会还参与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工作,学生会主席也是校务会成员,具有一定的决策权。
    哈珀亚当斯大学没有一个部门明确地承担着学生思想教育的职能,但是思想教育却隐含在各种学生事务中。例如,学生事务中心以学生为中心,这种管理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自律意识,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此外,学生会和社团的运作过程中渗透了英国式选举与决策的特点,一年一度的竞选也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参政议政能力教育的舞台。这些教育都是隐性的,却取得了显著效果。

【摘自《北京教育:高教版》2013.4

中美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比较及启示
 

   中美高等教育在教学管理方面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对二者进行比较。
    1 政府和社会对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制约和影响
    在美国的高等学校中,尽管政府和社会机构不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活动,但是它们通过如下方式对高等学校施加影响:首先,联邦政府通过立法和拨款资助大学指导高等学校的重要教学发展方向和教学项目;其次,社会上的各种评估机构和研究机构的评估结论和研究成果,对高等学校的教学发挥积极的导向、推动和支持作用。
    中国的高等学校一直受到政府的集权管理,政府通过制定教学政策法规文件指导大学教学工作和改革,通过高等学校专业评估和审批控制大学的学科和专业布局以及结构和规模的发展,监控学校教学质量的变化。而政府以外的其它社会机构对中国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的影响极为有限。


    2
高等学校内部各组织层级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和关系
    中美两国高等学校在内部组织层级结构上具有相似性和一致性。中美两国高等学校内部都有三层次的教学管理组织机制:美国高等学校由校、院、系三级构成;中国高等学校一般由校、系、(教研)室三级组成,近年来,更多的中国高等学校也采用了美国的校、院、系三级校内建制。
    但是,中美两国高等学校内部各层级组织所承担和履行的教学管理职能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在美国的高等学校里,上中下三个层级的职责非常明确:学校层次主要承担教育教学发展规划的制定;中层的各学院主要负责本院所属专业、学科的控制和协调;基层的系是教学活动的发源地,教学活动是体现教师学术自由权利的重要途径。中国高等学校内部的各层级组织机构的职责不十分明确,在教学管理方面也是如此。学校层次几乎掌控了教学管理的全部决策权,系、(教研)室或者院、系则缺少决策自主权。
    3 高等学校内部教学人员与行政人员在管理中的关系
    中美两国的高等学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是主体。但是在教学管理上,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在美国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师和行政人员分工合作,共同承担着教学管理的任务。行政人员则在执行高等学校的教学政策、计划以及协调高校教学活动等方面发挥主要作用。可以说,教师控制着美国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的政策,这也体现了美国高等学校由来已久的教授治校的传统和管理思想。
    在中国的高等学校中,校内的教学管理工作主要由各级行政人员承担并负责。教师仅仅是教学工作的承担者。所以,中国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是以行政人员为主导的,行政人员与教师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关系基本是管理和被管理的。
    美国作为当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其在教学管理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中国的高等学校借鉴,中国高等学校在致力于发展和完善教学管理的时候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向美国学习。

    3.1
关于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自主性问题
    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具有高度的专业技术性,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科、专业乃至学校方面的特殊性。政府应在确保高等学校办学大方向和基本规格的前提下,赋予高等学校更大的教学管理自主性。
    3.2 关于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教师参与问题
    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专业技术性和特殊性,客观上要求教师参与教学管理过程中,不能把高等学校教师单纯看作管理对象来对待,而应强调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并开辟途径、建立规制,确保教师对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广泛而有效的参与。美国高等学校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已经被实践证明效果良好,值得中国高等学校效仿。
    3.3 关于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社会开放问题
    美国的高等学校素来强调与社会想融合,重视和社会的沟通互动,特别是在教学管理方面尤为重视社会公众的介入和发挥民间组织机构的作用,其理念和具体做法值得中国的高等学校学习和借鉴。

【摘自《中国西部科技》2013.1

英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英国在经历了数百年的探索与发展后,逐步建立起与其历史背景、国家制度相适应的一整套系统、有效的高等教育招生、学生管理、教学质量(保障)监督、就业指导模式等,使其高等教育在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上始终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一、英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概况
    英国的高等教育一直以来秉承建立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体制的教育目标。
    长久以来,英国实行的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教育管理体制。英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核心是由政府宏观引导、高校进行自治。在政府针对教育发展制定的目标中就明确表示政府在高校发展过程中要避免做得过多,妨碍高校的自主运营。在英国政府中有一位专门负责教育的教育部长。其教育部负责制定宏观政策,而具体细则的制定和落实则由政府教育部组建的各个独立的机构来完成。这些机构直接面对各个高校,向高校提供资金支持以及各项服务,并负责监督和评估高校的政策执行情况,其最终目标是运用资金支持、外部审核等手段提高教育质量


   
二、英国高校内部的管理机构
    英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因其历史、文化传统等的差异而各有特色,主要有三种模式:学者自治治理模式、双重领导制下的“联邦制”治理模式以及学者主导型治理模式。总的来说,英国高校内部的管理体制是委员会(董事会)决策下的校长负责制,通过学校各层级的委员会负责制定学校的发展战略,对学校的各项事务进行决策。学校的管理则由大学校长领导下的行政体系来执行。以布里斯托大学为例其具体情况如下:
    布里斯托大学于1909年被皇家宪章授权。其内部组织由校、学部和学院三级构成。在校一级由校务委员会、理事会、评议会和副校长构成。在布里斯托大学,副校长办公室是唯一最高权力机构。六大学部与提供行政服务的部门统一听从副校长办公室的调配。大学教师教育支持部与财政部门、人事服务和大学教师发展部门、政策与项目规划部门都是提供行政服务的部门,它们之间是并列平行的关系。这些部门各司其职,并通过合作促进大学内部事物的有序管理。
    1. 行政管理
    理事会是该大学的32强的管理机构也是其最高的实际权力机构,它通常每年举行六次,负责政策,财务和广泛的其它事务,其成员每三年一届可连任。校务会通常每年举行一次会议,审议年度财务结算和制定大学的战略及管理。评议会是直接与各学院和系联系的管理机构,也是大学的主要学术机构。通常每年召开五次会议,由副校长主持。其职责是调整教授工作,并就任命教授、授予学位、学生纪律和教学计划等提出建议。
    校友会包括全体大学毕业生和荣誉毕业生。由常设委员会负责管理其事务,并每年举行一次大会。
    该大学有25个学院,分为六个学部:艺术,工程,医学和兽医学,医学和牙科,科学和社会科学及法律。各学院的院长从教授中选出,负责主持院务委员会,管理学院事务,任期为四年。学部和学院是具体负责课程教学的主要部门,课程的设置要由学院和评议会负责审批。各种资源通过学院来分配。

    2.
人事管理
    聘任机制。布里斯托大学可以自主聘用员工。其聘任教师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由选任委员会推荐,理事会任命。聘任的教师岗位主要有教授、准教授(Reader)、高级讲师、讲师以及其他一些教育研究工作者。在其师资队伍中既有终身任职的教授,无规定任期的准教授和高级讲师,也有临时讲师和短期契约的雇用教师。高级讲师以上的教师基本享受终身职待遇,通常规定没有正当的理由不能解雇。
    福利待遇。布里斯托大学教师的工资是以大学副校长委员会直接同大学教师协会(工会)交涉制定的统一工资表为标准的。教授一般有带薪研究休假。
    退出机制。大学职员或其他成员离职可能是因为试用不合格、裁员、任期已满、健康问题等,大学章程都会针对不同情况对相关程序做出规定。被解职、解雇通常都要召开听证会。如果当事人不服解职、解雇决定可以提出上诉,由理事会成立专家组负责听证。专家组有终审权。职员在被解除职位之前,都有申诉和质询案件证据、证人的合理机会。

【摘自《新一代:理论版》2013.12

英国国家创新战略中的高校科研评估制度改革
姜亚洲

   一、评估制度的改革
    新颁布的科研评估制度首先更易其名,谓之卓越科研框架(research exce1lent framework,以下简称REF)。根据REF指导文件,换用此名称意在于以REF评估促进科研成果进一步向国际领先水平迈进,同时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以推动国家创新战略的实现。
    一是缩减评价单元。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决定在2014REF评价过程中,将评估单元由原来的67个缩减为36个,根据评价单元组建36个专家评价组,而首席专家评价组由原来的15个缩减为4个,同时充分强调各个评估单元之间的统一性,以在跨学科评估中,能够让从事跨学科研究的人员获得公平合理的评估结果。
    二是更新评估指标。REF评估将从成果、影响力和环境三个方面对各高等教育机构的科研成果进行评估。其主要含义是:根据国际研究质量标准,对科研成果的评估包括原创性、意义和精确性三个方面。成果在整个评估体系中占到65%的权重。
    三是改变评估对象。REA是围绕科研人员个人的科研成果为评估对象,其将科研人员依据跟大学的雇佣关系以及在评价周期内所在的职位分为四类。所谓A类科研人员指的是与高等教育机构签订正式雇佣合同的科研人员,在整个评价周期内都在该高等教育机构工作,B类科研人员指在评价周期内受雇于该机构但在评估结束时已离开。C类人员指的是在高等教育机构之外但名义上属于该机构的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如受其他科研组织、慈善机构或其他组织资助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人员。D类科研人员与C类相同,但在评估结束时不再与该机构有关系的人员。
    四是转换评估方式。之前所有的科研评估都采用两个层次的专家组进行同济评估为主要方式,由于这种质性评估的方式所耗费的人力、财力和实践皆巨,因此饱受批评。为了节省开支,REF评估决定采用专家评估和量化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并增加量化评估即文献计量法的比重:对科研成果的评估以及经费分配,将大量采用量化数据的指标来进行,即检视科研论文或著作的被引次数,以此作为专家评估的主要参照。


   
二、科研成果的影响力—REF的关键所在
    英国此次REF评估制度中对科研成果影响力的定义与其他发达国家大同小异。依其定义,影响力指科研成果对经济、社会、文化、公共政策或服务、医疗卫生以及生活质量等各个方面所带来的变化、益处以及所产生的影响。其特别之处在于,科研成果的影响力不包括对高等教育内部的学术发展以及知识增长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包括对高等教育教学的改善和学生素质的提高等方面。但如前所述,本次科研评估制度改革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用科研成果的影响力取代科研成果价值作为重要的评估指标,但是如何界定科研成果的影响力以及该指标在科研评估体系中的权重分配颇具争议、最终的确定也颇费周折。
    对科研成果影响力的评估采用案例评估的方式。为了确定这项指标的评估程序和方法,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在29所大学进行了试点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参与试点研究的高等教育机构能够为其研究成果的影响力提供有力证据,在评估过程中采用专家评估的方式是非常有效的方式。

【摘自《高教领导参考》2013.20

美国密西根大学教学评估工作的启示
乔建永

   一、教学评估动因的自主性
    密西根大学教学评估工作的第一个突出特点表现为评估动因的高度自主性。目前我国大学对教学评估工作普遍缺少应有的主动性。从本质上说,教学评估是一种教育价值认同和判断的过程。要真正实现教学评估的价值,大学必须建立重视教学的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
    二、教学评估目的的服务性
    教学评估不是单纯的教育测量工具,而是一种服务于教学质量保障与提升的教育性实践行为。教学评估目的在于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体现教学评估的服务性。密西根大学的教学评估分为单门课程的评估和课程体系的评估。

三、教学评估方案的系统性
    教学评估要实现其目的,必须建立一套专业化的教学评估方法、途径和工作程序,确保评估过程按照目标要求传递并创造价值。对单门课的评估一般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工作为前期会谈,第二个阶段是收集数据,第三个阶段自然是对数据的科学分析,形成报告。反观我们以往的教学评估,一是时间上的不连续性,二是空间上的单一性。
    四、教学评估过程的科学性
    表现在评估目标与评估过程对教育规律及教学实践的尊重。要真正推动我国大学内部教学评估工作,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既是前提条件,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本质要求。关注教学活动本身,关注教学质量的生成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已经成为国际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摘自《中国大学教学》2013.5

 

版权所有 北方工业大学 丨 发展规划处 丨 电话:010-88802996 丨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