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期

作者: 时间:2017-10-31 点击数:【

·政策走向·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摘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二)新时期课程改革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课程改革面临新的挑战。

二、准确把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世界眼光,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才。

(二)基本原则。坚持系统设计,整体规划育人各个环节的改革,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坚持重点突破,聚焦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针对制约课程改革的体制机制障碍,集中攻关,重点推进。坚持继承创新,注重课程改革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积极开拓,大胆试验。

(三)工作目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基本建成高校、中小学各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的课程教材体系;基本确立教育教学主要环节相互配套、协调一致的人才培养体制;基本形成多方参与、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的育人工作格局。

(四)主要任务。1.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包括职业院校)。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自教育功能定位,理顺各学段的育人目标,使其依次递进、有序过渡。要避免有的学科客观存在的一些内容脱节、交叉、错位的现象,充分体现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2.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同时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协同推进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方式、考试命题等各环节的改革,使其有效配合,相互促进。4.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明确各支力量在教书育人、服务保障、教学指导、研究引领、参与监督等方面的作用。围绕育人目标,协调各支力量,形成育人合力。5.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加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组织活动的密切联系,促进家校合作,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

三、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

(一)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研究制订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和高等学校相关学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根据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

(二)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要增强思想性,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充分体现民族特点,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增强科学性,客观反映人类探索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确保课程内容严谨准确。要增强时代性,充分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根据社会发展新变化、科技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要增强适宜性,各学科的学习内容要符合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年龄特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要增强可操作性,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充实学业质量要求,对教学实施、考试评价提出具体建议。要增强整体性,强化各学段、相关学科纵向有效衔接和横向协调配合。

教育部将在总体设计的基础上,先行启动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合理确定必修、选修课时比例,打牢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增加学生选择学习的机会,满足持续发展、个性发展需要。坚持知行统一原则,加强职业体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课程。进一步精选课程内容,科学确定课程容量和难度。制订(修订)中等职业学校相关课程教学大纲,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高等学校要完善相关课程,加强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提出高等学校相关教材编写、修订和使用意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依据修订后的基础教育国家课程方案,调整完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三)编写、修订高校和中小学相关学科教材。教材编写、修订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等要求,加强各学段教材上下衔接、横向配合。要优化教材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写入德育等相关学科教材中,渗透到其他学科教材中。进一步提炼和精选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必备的、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做到容量适当,难易适度,避免内容偏多、偏深。要创新呈现形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设计教材内容的呈现和编排方式,使之更加生动、新颖、活泼,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教育部将组织编写、修订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材;组织编写、修订中等职业学校相关课程教材;用好已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规划教材并及时修订完善,同时编好、修订工程规划教材以外的大学相关教材。各地要结合育人工作实际,开发完善地方课程教材。

(四)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

(五)加强考试招生和评价的育人导向。

(六)强化教师育人能力培养。

(七)完善各方参与的育人机制。

(八)实施研究基地建设计划。

(九)整合和利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十)加强课程实施管理。各地和学校要全面落实基础教育国家课程方案,要将综合实践活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开设情况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各地要做好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规范管理和分类指导。进一步落实学校在教学进度安排、教学方式运用和教学评价实施等方面的自主权。建立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指导学生学会选择课程,做好生涯规划。教育部建立课程实施监测制度,定期对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情况进行评估,修改完善课程标准和教材。各地要根据监测结果,加强和改进课程实施工作。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要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落实课程要求,确保教学效果。

四、切实加强课程改革的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教育部将健全课程教材工作管理机制,整合课程、教材、教学等各类专家组织,充分发挥专业力量的作用,统筹协调高校和中小学课程建设。各地和学校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制订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改革的具体任务和政策措施。教育部将对各地开展工作的情况进行指导。加强对课程实施状况的督导,将其纳入学校督导评估范畴,定期发布督导报告。加强督导问责,推动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强条件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在各级政府的统筹领导下,加强对课程改革工作的条件保障。要把教师实施课程能力培训作为“国培计划”等各级教师培训的重点。要根据职责任务,在经费、人员以及信息技术手段等方面为课程改革提供必要的保障。

(三)健全激励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充分激发广大教育工作者投身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育部和各地定期开展优秀教学成果评选和教学名师评选,将研究和破解课程改革重点、难点问题的成果作为评选的重要内容。总结推广课程改革典型经验和优秀成果。把课程改革中重大研究任务列入教育部和地方有关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鼓励专家学者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研究。项目承担单位要将项目成果作为重要科研成果予以承认,对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优秀成果给予奖励。把课程改革实施情况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工作考核范围。

教育部

2014年3月30日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发言摘要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各学科专业教材编写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材体系。也就是要根据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写入德育等相关学科教材中,渗透到其他学科专业教材中,使各学科专业的教材能全面体现、系统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就是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认知、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哲学、历史、文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重要作用,同时在所有课程的教学中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个重要基础,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体系,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重点,加强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强化教师育人能力培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融入教师职前培养和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让教师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拥护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提高育人效果。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学生头脑,就是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和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成为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和素质要求。对于大学生而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是将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实现“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目标的强大精神动力,从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程中创造人生辉煌。对于学校而言,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引导、组织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方式,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等大学生道德实践活动和人文实践活动。在高校还要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合力。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要创新学校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干部师生员工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大家的实际行动。

【摘自《光明日报》2014年7月4日】

北京市属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摘要)

京教高〔2014〕1号

第二章建设内容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人才培养项目包括专业建设、本科生培养、研究生培养、高职学生培养、国际交流合作、教师教学促进、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发展等八个方面建设内容。

第五条专业建设项目指支持高校分层次、分类别地开展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推动专业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的项目。主要包括专业群建设项目、专业调整与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专业综合改革项目。

第六条本科生培养项目指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等方面对本科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有积极作用的项目。主要包括本科课程改革项目、实践教学改革项目、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项目、教学改革促进项目。

第七条研究生培养项目指支持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组织和学术活动,着力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项目。主要包括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项目、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研究生创新活动项目、优博评选项目。

第四章 项目申报立项

第十七条 人才培养项目分立项评审类和立项备案类项目两类。

评审立项类项目是指市教委提出人才培养项目的工作要求,由各高等学校提出申请,经市教委组织评审后正式批准的项目。主要包括:专业综合改革、实践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国内外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优博评选、国内外合作办学、教学名师建设、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精品教材建设、北京高校“就业特色工作”建设、创业教育示范中心建设等项目。

备案立项类项目指高等学校结合已有的建设基础,根据市教委相关项目申报方案,自行确定具体项目内容、完成建设任务、达到建设目标的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专业群建设、专业调整与特色专业建设、本科课程综合改革、大学生科研训练、大学生学科竞赛、教学改革促进、研究生创新学术活动、高职实训基地建设、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职学生技能竞赛、国内外联合培养本科生、来华留学奖学金、境外学习奖学金、国内外合作办学项目、校外名师讲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教学质量保障建设、文献资源建设、高校博物馆联盟等项目。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2014年1月6日

·理论探讨·

“教、学、做、赛融合”,培养数控高端技能型人才

姬瑞海 李存霞 潘荣江

1、内涵

以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实践教学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项目型课题为驱动,以做中教、做中学一体化教学为基本教学方法,以校内技能文化节和各级竞赛为平台,“教、学、做、赛融合”培养数控高端技能人才。

2、教

“教”是指教学,是以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学生为核心,以教师为主体,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为依据,多种形式、多种方法所实施的教学活动。(1)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2)构建与企业岗位接轨的课程标准。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积极探索并实施“1+1”课程建设模式,即由学校一方和企业一方合作,共同制定课程标准、优化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协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一体化专业教材和教学资源;改变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注重过程考核,重视职业素养,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3)多举措建设“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4)创新进行教学设计。(5)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方法。

3、学

“学”就是指学习,包括在校期间全部有组织的活动,但与传统的学习又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构建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网络课程、实践教学资源库,开展网络教学与答疑,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2)学生根据个人爱好和兴趣可以自主选择参赛项目和学习内容。

4、做

“做”的含义是做事情,这里泛指在校期间所从事的一切实践活动,主要指校内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

5、赛

“赛”的含义是竞赛,这里泛指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和学科竞赛。国家级的竞赛例如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等;世界级的竞赛例如世界技能大赛、机器人竞赛等。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成才在国内职业教育界已形成共识,并得以蓬勃开展。

【摘自《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年第1期】

经管类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与课程实践

1、经济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要明确

根据一个目标(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于一体,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具备管理潜质的本科人才)、二个定位(第一,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第二,增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开拓创新能力)的指导思想,针对不同学历、不同需求的学生,采取“多层次、多目的”的教学方式。既在经管专业本科生中开设“经济管理实践课程”,也在研究生中开设该课程。

2、经济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要全面,要有相应的支撑平台

以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为基础,构建经济学、企业战略管理、生产运营、市场、财务管理、国际贸易等经济管理实践教学课程模块,从而形成全方位、多模块的经济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支撑的平台,增加了经济管理实践教学比重,使学生从事实践的学时达到了总课时的30%以上。

经济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支撑平台主要表现为三大平台、四个层次、三种专业模块。(1)三大平台。①专业基础课实验平台,已开设的实验课程主要有电子商务、国贸单证训练、物流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运作与管理、证券投资分析、管理学、财务管理、统计学等,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实践技能打下基础。②综合实训平台,已开设的实验课程有ERP沙盘模拟、国际贸易实务、企业经营决策、创业经营决策、创业计划、案例设计等结合学科竞赛和学生科研的实践项目,这些项目的进行,可以开发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③毕业实习平台。(2)四个层次。分层次开放性实验教学,是指在演示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综合探究性实验、与社会结合的研究性或创业性实验四个层次上逐渐引入开放性经管类课程的实验教学。(3)三种专业模块。①会计模块,由手工会计、电算化会计、计算机财务管理等实验课程组成。②管理模块,由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运作与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企业经营决策等实验课程组成。③经济模块,由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实务、证券投资分析、国贸单证等实验课程组成。

【摘自《中国大学教学》2014年第5期】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版权所有 北方工业大学 丨 发展规划处 丨 电话:010-88802996 丨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37号